-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三国史记
三国史记
四五卷列传五朴堤上零三
○<堤上>报曰:"臣虽奴才,旣以身许国,终不辱命。然,<高句丽>大国,王亦贤君,是故,臣得以一言悟之。若<倭>人,不可以口舌谕,当以诈谋,可使王子归来。臣适彼,则请以背国论使彼闻之。"乃以死自誓,不见妻子, {祗}<粟浦>,泛舟向<倭>。其妻闻之,奔至浦口,望舟大哭曰:"好归来。"<堤上>回顾曰:"我将命入敌国,尔莫作再见期。"遂径入<倭国>,若叛来者,<倭>王疑之。<百济>人,前入<倭>,谗言:<新罗>与<高句丽>谋侵王国,<倭>遂遣兵,逻戍<新罗>境外。会<高句丽>来侵,幷擒杀<倭>逻人,<倭>王乃以<百济>人言为实。又闻<罗>王囚<未斯欣><堤上>之家人,谓<堤上>实叛者。
四五卷列传五朴堤上零四
○于是,出师将,袭<新罗>,兼差<堤上>与<未斯欣>为将,兼使之乡导。行至海中山岛,<倭>诸将密议,灭<新罗>后,执<堤上><未斯欣>妻 以还。<堤上>知之,与<未斯欣>乘舟游,若捉鱼鸭者,<倭>人见之,以谓无心喜焉。于是,<堤上>劝<未斯欣>潜归本国。<未斯欣>曰:"仆奉将军如父,岂可独归。"<堤上>曰:"若二人俱发,则恐谋不成。"<未斯欣>抱<堤上>项,泣辞而归。<堤上>独眠室内,晏起,欲使<未斯欣>远行。诸人问:"将军何起之晩?"答曰:"前日,行舟劳困,不得夙兴。"及出,知<未斯欣>之逃,遂缚<堤上>,行舡追之。适,烟雾晦冥,望不及焉。
四五卷列传五朴堤上零五
○归<堤上>于王所,则流于<木岛>,未几,使人以薪火烧烂支体,然后,斩之。大王闻之哀恸,追赠大阿 ,厚赐其家,使<未斯欣>,娶其<堤上>之第二女为妻,以报之。初,<未斯欣>之来也,命六部远迎之,及见,握手相泣。会兄弟置酒极娱,王自作歌舞,以宣其意。今,乡乐<忧息曲>,是也。
四五卷列传五贵山零一
○<贵山>,<沙梁部>人也。父,<武殷>阿干。<贵山>少与部人< 项>为友。二人相谓曰:"我等期与士君子游,而不先正心修身,则恐不免于招辱, 闻道于贤者之侧乎。"时,<圆光>法师,入<隋>游学,还居<加悉寺>,为时人所尊礼。
四五卷列传五贵山零二
○<贵山>等诣门, 衣进告曰:"俗士 蒙,无所知识,愿赐一言,以为终身之诫。"法师曰:"佛戒有菩萨戒,其别有十,若等为人臣子,恐不能堪。今有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亲以孝,三曰交友以信,四曰临战无退,五曰杀生有择,若等,行之无忽!"
四五卷列传五贵山零三
○<贵山>等曰:"他则旣受命矣,所谓杀生有择,独未晓也。"师曰:"六斋日春夏月不杀,是择时也。不杀使畜,谓马牛 犬。不杀细物,谓肉不足一 ,是择物也。如此,唯其所用,不求多杀,此可谓世俗之善戒也。"<贵山>等曰:"自今已后,奉以周旋,不敢失坠。"
四五卷列传五贵山零四
○<眞平王>< 福{建福}>&十九{二十四}年壬戌秋八月,<百济>大发兵,来围<阿莫[一作莫{暮}。](+山)城>。王使将军波珍干<干品><武梨屈><伊梨伐>级干<武殷><比梨耶>等,领兵拒之,<贵山>< 项>,幷以少监赴焉。<百济>败,退于<泉山>之泽,伏兵以待之。我军进击,力困引还。时,<武殷>为殿,立于军尾,伏猝出,钩而下之。<贵山>大言曰:"吾尝闻之师曰:'士当军无退',岂敢奔北乎。"击杀贼数十人,以己马出父,与< 项>挥戈力鬪。诸军见之奋击,横尸满野,匹马只轮,无反者。<贵山>等金疮满身,半路而卒。王与群臣,迎于<阿那>之野,临尸痛哭,以礼殡葬,追赐位<贵山>奈麻,< 项>大舍。
四五卷列传五温达零一
○<温达>,<高句丽><平冈王>时人也。容貌龙钟可笑,中心则 {晓/ /晔}{然}。蒙{家}甚贫,常乞食以养母,破衫弊履,往来于市井间,时人目之为<愚温达>。<平冈王>少女儿好啼,王戱曰:"汝常啼 我耳,长必不得为士大夫妻,当归之<愚温达>。"王每言之。
四五卷列传五温达零二
○及女年二八,欲下嫁于<上部><高>氏,公主对曰:"大王常语,汝必为<温达>之妇,今何故改前言乎?匹夫犹不欲食言,况至尊乎。故曰:'王者无戱言'今大王之命,谬矣,妾不敢祗承。"王怒曰:"汝不从我敎,则固不得为吾女也,安用同居?宜从汝所适矣。"
四五卷列传五温达零三
○于是,公主以实{宝}钏数十枚系 后,出宫独行。路遇一人,问<温达>之家,乃行至其家,见盲老母,近前拜,问其子所在。老母对曰:"吾子贫具{且}陋,非贵人之所可近。今闻子之臭,芬馥异常,接子之手,柔滑如绵,必天下之贵人也。因谁之 ,以至于此乎?惟我息,不忍饥,取楡皮于山林,久而未还。"公主出行,至山下,见<温达>负楡皮而来。公主与之言怀,<温达>悖然曰:"此非幼女子所宜行,必非人也,狐鬼也,勿迫我也!"遂行不顾。公主独归,宿柴门下,明朝,更入,与母子备言之。<温达>依违未决,其母曰:"吾息至陋,不足为贵人匹,吾家至 ,固不宜贵人居。"公主对曰:"古人言:'一斗粟犹可 ,一尺布犹可缝',则苟为同心,何必富贵然后,可共乎?"乃卖金钊{钏},买得田宅奴婢牛马器物,资用完具。
四五卷列传五温达零四
○初,买马,公主语<温达>曰:"愼勿买市人马,须择国马病瘦而见放者,而后换之。"<温达>如其言。公主养饲甚勤,马日肥且壮。<高句丽>常以春三月三日,会猎<乐浪>之丘,以所获猪鹿,祭天及山川神。至其日,王出猎,群臣及五部兵士皆从。于是,<温达>以所养之马随行,其驰骋,常在前,所获亦多,他无若者。王召来,问姓名,惊且异之。
四五卷列传五温达零五
○时,<后周><武帝>出师伐<辽东>,王领军逆战于<拜山{肄山}>之野。<温达>为先锋,疾鬪斩数十余级,诸军乘胜奋击大克。及论功,无不以<温达>为策{第}一。王嘉叹之曰:"是吾女壻也。"备礼迎之,赐爵为大兄。由此,宠荣尤渥,威权日盛。及<阳冈王{ 阳王}>卽位,<温达>奏曰:"惟<新罗>,割我<汉北>之地,为郡县,百姓痛恨,未尝忘父母之国。愿大王不以愚不肖,授之以兵,一往必还吾地。"王许焉。临行誓曰:"<鸡立岘><竹岭>已西,不归于我,则不返也。"遂行,与<罗>军战于<阿旦城>之下,为流矢所中,路{ }而死。欲葬,柩不肯动,公主来抚棺曰:"死生决矣,于乎,归矣。"遂举而 。大王闻之悲恸。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五。
四六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六。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四六卷列传六零零零零
列传第六。
<强首><崔致远><薛聪>。
四六卷列传六强首零一
○<强首>,<中原京><沙梁>人也。父<昔谛>奈麻。其母,梦见人有角,而妊身反{及}生,头后有高骨。<昔谛>以儿就当时所谓贤者,问曰:"此儿头骨如此,何也?"答曰:"吾闻之,<伏羲>虎形,<女 >蛇身,<神农>牛头,<皇陶{皐陶}>马口,则圣贤同类,而其相亦有不凡者。又观儿首有 子,于相法,面 无好,头 无恶,则此必奇物乎!"
四六卷列传六强首零二
○父还谓其{妻}曰:"尔子非常儿也,好养育之,当作将来之国士也。"及壮,自知读书,通晓义理。父欲观其志,问曰:"尔学佛乎?学儒乎?"对曰:"愚闻之,佛世外敎也。愚人间人,安用学佛为?愿学儒者之道。"父曰:"从尔所好。"遂就师读『孝经』『曲礼』『尔雅』『文选』。所间{闻}虽浅近,而所得愈高远,魁然为一时之杰。遂入仕历官,为时闻人。
四六卷列传六强首零三
○<强首>常{尝}与<釜谷>冶家之女野合,情好颇笃。及年二十岁,父母媒邑中之女有容行者,将妻之,<强首>辞不可以再娶。
父怒曰:"尔有时名,国人无不知,而以微者为偶,不亦可耻乎。"<强首>再拜曰:"贫且贱非所羞也,学道而不行之,诚所羞也。尝闻古人之言曰:'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则贱妾所不忍弃者也。"
四六卷列传六强首零四
○及<太宗大王>卽位,<唐>使者至,传诏书。其中有难读处,王召问之。在王前一见说释无疑滞。王惊喜,恨相见之晩,问其姓名。对曰:"臣本<任那><加良>人,名<字头{牛头}>。"王曰:"见卿头骨,可称<强首>先生。"使制回谢<唐>皇帝诏书表。文工而意尽,王益奇之,不称名,言<任生>而已。<强首>未尝谋生,家贫怡如也。王命有司,岁赐<新城>租一百石。<文武王>曰:"<强首>文章自任,能以书翰致意于<中国>及<丽><济>二邦,故能结好成功。我先王请兵于<唐>,以平<丽><济>者,虽曰武功,亦由文章之助焉。则<强首>之功,岂可忽也?"授位沙 ,增俸岁租二百石。
四六卷列传六强首零五
○至<神文大王>时卒,葬事官供其赙。赠衣物匹段尤多,家人无所私,皆归之佛事。其妻之{乏}于食,欲还乡里。大臣闻之,请王赐租百石。妻辞曰:"妾,贱者也,衣食从夫,受国恩多矣。今旣独矣,岂敢再辱厚赐乎?"遂不受而归。<新罗>古记曰:"文章则<强首><帝文><守眞><良图><风训><骨 {骨番}>。"<帝文>已下事逸,不得立传。
四六卷列传六崔致远零一
○<崔致远>,字<孤云>[或云<海云>。],王京<沙梁部>人也。史传泯灭,不知其世系。<致远>少,精敏好学。至年十二,将随海舶入<唐>求学,其父谓曰:"十年不第,卽非吾子也,行矣勉之!"<致远>至<唐>,追师学问无怠。
四六卷列传六崔致远零二
○<干符>元年甲午,礼部侍郞<裴瓒>下,一举及第,调授<宣州>< 水>县尉。考绩为承务郞侍御史内供奉,赐紫金鱼袋。时<黄巢>叛,<高騈>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以讨之。 <致远>为从事,以姿{委}书记之任,其表状书启传之至今。及年二十八岁,有归宁之志,<僖宗>知之,<光启>元年,使将诏书来聘。留为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郞知瑞书监(+事)。<致远>自以西学多所得,及来将行己志,而衰季多疑忌,不能容,出为<大山郡>大守{太守}。
四六卷列传六崔致远零三
○<唐><昭宗><景福>二年,纳旌节使兵部侍郞<金处诲>,没于海,卽差< 城郡>太守<金峻>为告奏使。时<致远>为<富城郡>大守{太守}, {王}召为贺正使,以比岁饥荒,因之,盗贼交午,道梗不果行。其后<致远>亦尝奉使如<唐>,但不知其岁月耳。故其文集有上大师{太师}侍中状云:"伏闻:东海之外有三国,其名<马韩><卞韩><辰韩>。<马韩>则<&高丽{高句丽}>,<卞韩>则<百济>,<辰韩>则<新罗>也。<&高丽{高句丽}><百济>,全盛之时,强兵百万,南侵<吴><越>,北挠<幽><燕><齐><鲁>,为<中国>巨 。<隋>皇失驭,由于征<辽>。<贞观>中,我<唐><太宗皇帝>,亲统六军渡海,恭行天罚,<&高丽{高句丽}>畏威请和,<文皇>受降回 。此际我<武烈大王>,请以犬马之诚,助定一方之难,入<唐>朝谒,自此而始。后以<&高丽{高句丽}><百济>,踵前造恶,<武烈七{武烈入/武烈王}>朝请为乡导。
至<高宗>皇帝<显庆>五年,勅<苏定方>,统十道强兵楼舡万只,大破<百济>,乃于其地,置<扶余>都督府,招缉遗氓, { }以<汉>官,以臭味不同,屡闻离叛,遂徙其人于<河南>。<摠章>元年,命英公<徐绩{李绩}>,破<高句丽>,置<安东>都督府。至<仪凤>三年,徙其人于<河南>< 右>。<高句丽>残 类聚,北依<大白山{太白山}>下,国号为<渤海>。<开元>二十年,怨恨天朝,将兵掩袭<登州>,杀刺史<韦俊>。于是,<明>皇帝大怒,命内史<高品><何行成>大卿{太仆卿}<金思兰>,发兵过海攻讨,仍就加我王<金>某,为正大尉{太尉}持节充宁海军事< 林州>大都督。以冬深雪厚,<蕃><汉>苦寒,勅命回军。至今三百余年,一方无事,沧海晏然,此乃我<武烈大王>之功也。今某儒门未{末}学,海外凡村{材},谬奉表章,来朝乐土,凡有诚恳,礼合披陈。伏见:<元和>十二年,本国王子,<金张廉>风飘,至<明州>下岸,<浙东>某官,发送入京。<中和>二年,入朝使<金直谅>,为叛臣作乱,道路不通,遂于<楚州>下岸, 至<杨州>,得知圣驾幸<蜀>。<高>大尉{太尉}差都头<张俭>,监押送至<西川>。已前事例分明。伏乞:大师{太师}侍中,俯降台恩,特赐水陆券牒,令所在供给舟舡,熟食及长行驴马草料,幷差军将,监送至驾前。"此所谓太师侍中,姓名亦不可知也。
四六卷列传六崔致远零四
○<致远>自西事大<唐>,东归故国,皆遭乱世,屯 蹇连,动辄得咎,自伤不偶{遇},无复仕进意,逍遥自放,山林之下江海之滨,营台 植松竹,枕藉书史,啸咏风月。若<庆州><南山><刚州><氷山><陜州><淸凉寺><智异山><双溪寺><合浦县>别墅,此皆游焉之所。最后,带家隐<伽耶山><海印寺>,与母兄浮图<贤俊>及<定玄>师,结为道友,栖迟偃仰,以终老焉。始西游时,与<江东>诗人<罗隐>相知。<隐>负才自高,不轻许可人,示<致远>所制歌诗五轴。
四六卷列传六崔致远零五
○又与同年<顾云>友善,将归,<顾云>以诗送别,略曰:"我闻海上三金鳖,金鳖头戴山高高。山之上兮,珠宫,贝阙,黄金殿,山之下兮,千里万里之洪涛。傍边一点< 林>碧,鳖山孕秀生奇特。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新唐书艺文志』云:"<崔致远>『四六集』一卷『桂苑笔耕』二十卷"注云:"<崔致远><高丽>人,宾贡及第为<高騈>从事。"其名闻上国如此。又有『文集』三十卷,行于世。初我<太祖>作兴,<致远>知非常人,必受命开国,因致书问有"< 林>黄叶,<鹄岭>靑松"之句。其门人等,至国初来朝,仕至达官者非一。<显宗>在位,为<致远>密赞祖业,功不可忘,下敎,赠内史令,至十四岁<大平{太平}>二{三}年壬戌{癸亥}五{二}月,赠谥<文昌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