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记


四四卷列传四张保 零二

○论曰:<杜牧>言:"<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二人不相能,虽同盘飮食,常 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临淮>,分<汾阳>半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 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巨盗,实二公之力。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愤,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 >与<汾阳>之贤等耳。<年>投<保 >,必曰:'彼贵我贱,我降下之,不宜以旧忿杀我。'<保 >果不杀,人之常情也;<临淮>请死于<汾阳>,亦人之常情也。<保 >任<年>事,出于己。<年>且饥寒,易为感动。<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 于<保 >,<汾阳>为优,此乃圣贤迟疑成败之际也。彼无他也,仁义之心,与杂情 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消。彼二人,仁义之心旣胜,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世称<周><召>为百代之师,<周公>拥孺子,而<召公>疑之。

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尙尔,况其下哉。语曰:'国有一人,其国不亡。'夫亡国,非无人也,丁其亡时,贤人不用。苟能用之,一人足矣。"<宋祈{宋祁}>曰:"嗟乎,不以怨毒相甚{ },而先国家之忧,<晋>有<祁奚>,<唐>有<汾阳>,<保 >,孰谓<夷>无人哉。"

四四卷列传四斯多含零一

○<斯多含>,系出眞骨,<奈密王>七世孙也,父<仇梨知>级 。本高门华胄,风标淸秀,志气方正,时人请奉为花郞,不得已为之。其徒无虑一千人,尽得其欢心。<眞兴王>命伊 <异斯夫>,袭<加罗[一作<加耶>。]国>。时,<斯多含>年十五六,请从军,王以幼少不许,其请勤而志 {确},遂命为贵幢裨将,其徒从之者亦众。及抵其国界,请于元帅,领麾下兵,先入< 檀梁>[< 檀梁>,城门名。<加罗>语谓门为梁云。]。其国人,不意兵猝至,惊动不能御,大兵乘之,遂灭其国。 师还,王策功,赐<加罗>人口三百,受已皆放,无一留者。又赐田,固辞,王强之,请赐<阏川>不毛之地而已。<含>始与<武官郞>,约为死友。及<武官>病卒,哭之恸甚,七日亦卒,时年十七岁。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四。

四五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五。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四五卷列传五零零零零

列传第五。

<乙巴素><金后稷><禄眞><密友><纽由><明临 夫><昔于者{昔于老}><朴堤上><贵山><温达>。

四五卷列传五乙巴素零一

○<乙巴素>,<高句丽>人也。<国川王>时,沛者<于 留{于卑留}>评者<左可虑>等,皆以外戚擅权,多行不义,国人怨愤。王怒欲诛之,<左可虑>等谋反,王诛窜之。遂下令曰:"近者,官以宠授,位非德进,毒流百姓,动我王家,此寡人不明所致也。今,汝四部,各举贤良在下者。"于是,四部共举东部<晏留>,王征之,委以国政。

四五卷列传五乙巴素零二

○<晏留>言于王曰:"微臣庸愚,固不足以参大政。西<鸭 谷><左勿村><乙巴素>者,<琉璃王>大臣<乙素>之孙也。性质刚毅,智虑渊深,不见用于世,力田自给。大王若欲理国,非此人则不可。"王遣使以卑辞重礼聘之,拜中畏大夫,加爵为于台。谓曰:"孤 承先业,处臣民之上,德薄材短,未济于理。先生藏用晦明,穷处草泽者久矣,今不我弃,幡然而来,非独孤之喜幸,社稷生民之福也。请安承敎,公其尽心。"

四五卷列传五乙巴素零三

○<巴素>意虽许国,谓所受职,不足以济事。乃对曰:"臣之驽蹇,不敢当严命,愿大王选贤良,授高官,以成大业。"王知其意,乃除为国相,令知政事。于是,朝臣国戚,谓<巴素>以新间旧,疾之。王有敎曰:"无贵贱,苟不从国相者,族之。"<巴素>退而告人曰:"不逢时则隐,逢时则仕,士之常也。今,上待我以厚意,其可复念旧隐乎。"乃以至诚奉国,明政敎,愼赏罚,人民以安,内外无事。王谓<晏留>曰:"若无子之一言,孤不能得<巴素>以共理。今,庶绩之凝,子之功也。" 拜为大使者。至<山上王>七年秋八月,<巴素>卒,国人哭之恸。

四五卷列传五金后稷零一

○<金后稷>,<智证王>之曾孙。事<眞平大王>,为伊 ,转兵部令。大王颇好田猎,<后稷>谏曰:"古之王者,必一日万机,深思远虑,左右正士,容受直谏,    ,不敢逸豫,然后,德政醇美,国家可保。今,殿下日与狂夫猎士,放鹰犬,逐雉兎,奔驰山野,不能自止。<老子>曰:'驰骋田猎,令人心狂。'『书』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由是观之,内则荡心,外则亡国,不可不省也,殿下其念之。"王不从,又切谏,不见听。

四五卷列传五金后稷零二

○后,后稷疾病,将死,谓其三子曰:"吾为人臣,不能匡救君恶,恐大王游娱不已,以至于亡败,是吾所忧也。虽死,必思有以悟君,须 吾骨于大王游 之路侧。"子等皆从之。

他日,王出行,半路有远声,若曰莫去。王顾问:"声何从来。"从者告云:"彼<后稷>伊 之墓也。"遂陈<后稷>临死之言,大王 然流涕曰:"夫子忠谏,死而不忘,其爱我也深矣。若终不改,其何颜于幽明之间耶。"遂终身不复猎。

四五卷列传五禄眞零一

○<禄眞>,姓与字,未详。父<秀奉>一吉 。<禄眞>二十三岁始仕,屡经内外官,至<宪德大王>十年戊戌,为执事侍郞。十四年,国王无嗣子,以母弟<秀宗>,为储贰,入<月池宫>。时,<忠恭>角干为上大等,坐政事堂,注拟内外官,退公感疾,召国医诊脉,曰:"病在心脏,须服龙齿汤。"遂告暇三七日,杜门不见宾客。

四五卷列传五禄眞零二

○于是,<禄眞>造而请见,门者拒焉。<禄眞>日{曰}:"下官非不知相公移疾谢客,须献一言于左右,以开郁 之虑,故此来耳,若不见,则不敢退也。"门者再三复之,于是,引见。<禄眞>进曰:"伏闻宝体不调,得非早朝晩罢,蒙犯风露,以伤荣卫之和,失支体之安乎?"曰:"未至是也,但昏昏  ,精神不快耳。"<禄眞>曰:"然则公之病,不须药石,不须针 ,可以至言高论,一攻而破之也,公将闻之乎?"曰:"吾子不我遐遗,惠然光临,愿听玉音,洗我胸臆。"

四五卷列传五禄眞零三

○<禄眞>曰:"彼梓人之为室也,材大者为梁柱,小者为椽 ,偃者植者各安所施,然后,大厦成焉。古者,贤宰相之为政也,又何异焉?才巨者,置之高位,小者授之薄任。内则六官百执事,外则方伯连率郡守县令,朝无阙位,位无非人,上下定矣,贤不肖分矣,然后,王政成焉。

今则不然,徇私而灭公,为人而择官,爱之则虽不材,拟送于云 ,憎之则虽有能,图陷于沟壑。取舍混其心,是非乱其志,则不独国事 浊,而为之者,亦劳且病矣。若其当官淸白, 事恪恭,杜货赂之门,远请托之累,黜陟只以幽明,予夺不以爱憎,如衡焉,不可枉以轻重,如绳焉,不可欺以曲直。如是,则刑政允穆,国家和平,虽曰开<孙弘>之合,置<曹参>之酒,与朋友故旧,谈笑自乐可也。又何必区区于服饵之间,徒自费日废事为哉?"

四五卷列传五禄眞零四

○角干,于是,谢遣医官,命驾朝王室。王曰:"谓卿克日服药,何以来朝?"答曰:"臣闻<禄眞>之言,同于药石,岂止飮龙齿汤而已哉?"因为王一一陈之。王曰:"寡人为君,卿为相,而有人直言如此,何喜如焉?不可使储君不知,宜往<月池宫>。"储君闻之,入贺曰:"尝闻君明则臣直,此亦国家之美事也。"后,<熊川州>都督<宪昌>反叛,王举兵讨之,<禄眞>从事有功,王授位大阿 ,辞不受。

四五卷列传五密友纽由零一

○<密友><纽由>者, <高句丽>人也。<东川王>二十年,<魏><幽州>刺史< 丘俭>,将兵来侵,陷<丸都城>。王出奔,将军<王 >追之。王欲奔<南沃沮>,至于<竹岭>,军士奔散殆尽。唯<东部><密友>,独在侧,谓王曰:"今追兵甚迫,势不可脱。臣请决死而御之,王可遁矣。"遂募死士,与之赴敌力战,王仅得脱而去,依山谷,聚散卒自卫。谓曰:"若有能取<密友>者,厚赏之。"下部<刘屋句>前对曰:"臣试往焉。"遂于战地,见<密友>伏地,乃负而至,王枕之以股,久而乃苏。

四五卷列传五密友纽由零二

○王间行转辗,至<南沃沮>,<魏>军追不止。王计穷势屈,不知所为。<东部>人<纽由>进曰:"势甚危迫,不可徒死。臣有愚计,请以飮食,往 <魏>军,因伺隙,刺杀彼将,若臣计得成,则王可奋击决胜。"王曰:"诺。"<纽由>入<魏>军,诈降曰:"寡君获罪于大国,逃至海滨,措躬无地矣。将以请降于阵前,归死司寇,先遣小臣,致不 之物,为从者羞。"<魏>将闻之,将受其降,<纽由>隐刀食器,进前拔刀,刺<魏>将胸,与之俱死,<魏>军遂乱。

四五卷列传五密友纽由零三

○王分军为三道,急击之,<魏>军扰乱,不能陈,遂自<乐浪>而退。王复国论功,以<密友><纽由>,为第一。赐<密友><巨谷><靑木谷>,赐<屋句><鸭绿豆讷河原>,以为食邑,追赠<纽由>为九使者。又以其子<多优>为大使者。

四五卷列传五明临答夫零一

○<明临 夫>,<高句丽>人也。<新大王>时,为国相。<汉><玄 郡>大守{太守}<耿临>,发大兵欲攻我,王问群臣战守执{孰}便。众议曰:"<汉>兵,恃众轻我,若不出战,彼以我为怯,数来,且我国山险而路隘,此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当者也。<汉>兵虽众,无如我何,请出师御之。"< 夫>曰:"不然,<汉>国大民众,今以强兵远鬪,其锋不可当也。而又兵众者宜战,兵小{少}者宜守,兵家之常也。今,<汉>人千里转粮,不能持久,若我深沟高垒,淸野以待之,彼必不过旬月,饥困而归。我以劲卒迫之,可以得志。"王然之, 城固守。

四五卷列传五明临答夫零二

○<汉>人攻之不克,士卒饥饿引还。< 夫>帅师数千骑,追之,战于<坐原>,<汉>军大败,匹马不反。王大悦,赐<答夫><坐原>及<质山>,为食邑。十五年秋九月卒,年百十三岁。王自临恸,罢朝七日,以礼葬于<质山>,置守墓二十家。

四五卷列传五昔于老零一

○<昔于老>,<奈解>尼师今之子。[或云,角干<水老>之子也。]<助贲王>二年七月,以伊 为大将军,出讨<甘文国>,破之,以其地为郡县。四年七月,<倭>人来侵,<于老>逆战于<沙道>,乘风纵水{火},焚贼战舰,贼溺死且尽。十五年正月,进为舒弗耶{舒弗邯}兼知兵马事。十六年,(+冬十月)<高句丽>侵北边,出击之,不克,退保<马头栅>。至夜,士卒寒苦,<于老>躬行劳问,手烧薪{ },暖热之,群心感喜,如夹 。<沽解王{沾解王}>在位,<沙梁伐国>旧属我,忽背而归<百济>,<于老>将兵往讨灭之。

四五卷列传五昔于老零二

○七年癸酉,<倭国>使臣<葛那古{葛耶古}>在馆。<于老>主之,与客戱言:"早晩,以汝王为盐奴,王妃为 妇。"<倭>王闻之怒,遣将军<于道朱君>,讨我,大王出居于<柚村>。<于老>曰:"今兹之患,由吾言之不愼,我其当之。"遂抵<倭>军,谓曰:"前日之言,戱之耳,岂意兴师至于此耶。"<倭>人不答,执之,积柴置其上,烧杀之乃去。<于老>子,幼弱不能步,人抱以骑而归,后为<讫解>尼师今。<未邹王{味邹王}>时,<倭>国大臣来聘,<于老>妻请于国王,私飨<倭>使臣。及其泥醉,使壮士曳下庭焚之,以报前怨。<倭>人忿,来攻<金城>,不克引归。

四五卷列传五昔于老零三

○论曰:<于老>为当时大臣,掌军国事,战必克,虽不克,亦不败,则其谋策必有过人者。然以一言之悖,以自取死,又令两国交兵,其妻能报怨,亦变而非正也。若不尔者,其功业,亦可录也。

四五卷列传五朴堤上零一

○<朴堤上>[或云<毛末>。],始祖<赫居世>之后,<婆娑>尼师今五世孙。祖,<阿道>葛文王;父,<勿品>波珍 。<堤上>仕为< 良州>干。先是,<实圣王>元年壬寅,与<倭>国讲和,<倭>王请以<奈勿王>之子<未斯欣>为质。王尝恨<奈勿王>使己质于<高句丽>,思有以释憾于其子,故不拒而遣之。又十一年王子{壬子},<高句丽>,亦欲得<未斯欣>之兄<卜好>为质,大王又遣之。及<讷祗王>卽位,思得辩士,往迎之。闻<水酒村>千{干}<伐宝靺><一利村>干<仇里 ><利伊村>干<波老>三人有贤智,召问曰:"吾弟二人,质于<倭><丽>二国,多年不还。兄弟之故,思念不能自止,愿使生还,若之何而可?"三人同对曰:"臣等闻< 良州>千{干}<堤上>,刚勇而有谋,可得以解殿下之忧。"

四五卷列传五朴堤上零二

○于是,征<堤上>使前,告三臣之言,而请行。<堤上>对曰:"臣虽愚不肖,敢不唯命 {祗}承。"遂以聘礼入<高句丽>,语王曰:"臣闻交邻国之道,诚信而已。若交质子,则不及五 ,诚未{末}世之事也。今,寡君之爱第{弟}在此,殆将十年。寡君以  在原之意,永怀不已。若大王惠然归之,则若九牛之落一毛,无所损也。而寡君之德大王也,不可量也,王其念之。"王曰:"诺。"许与同归。

及归国,大王喜慰曰:"我念二弟,如左右臂,今只得一臂,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