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三国史记
三国史记
其人对曰:"今大王之贤,内外无异心,子虽有功,率群下奸谀之人,谋废明上,此何异将以单缕,系万钧之重而倒曳乎?虽复愚人,犹知其不可也。若王子改图易虑,孝顺事上,则大王深知王子之善,必有揖让之心,不然则祸将及也。"<遂成>不悦。左右妬其直,谗于<遂成>曰:"王子以大王年老,恐国祚之危,欲为后图,此人妄言如此,我等惟恐漏泄,以致患也,宜杀以灭口。"<遂成>从之。秋八月,王遣将,袭<汉><辽东>西<安平县>,杀<带方>令,掠得<乐浪>大守{太守}妻子。冬十月,右辅<高福章>言于王曰:"<遂成>将叛,请先诛之。"王曰:"吾旣老矣,<遂成>有功于国,吾将禅位,子无烦虑!"<福章>曰:"<遂成>之为人也,忍而不仁。今日受大王之禅,则明日害大王之子孙。大王但知施惠于不仁之弟,不知贻患于无辜之子孙(+乎),愿大王熟计之。"(+王不听)十二月,王谓<遂成>曰:"吾旣老,倦于万机。天之历数在汝躬,况汝内参国政,外摠军事,久有社稷之功,允塞臣民之望,吾所付托,可谓得人。作{汝}其卽位,永孚于休!"乃禅位,退老于别宫,称为<大祖大王>。[『后汉书』云:"<安帝><津光{建光}>元年,<高句丽>王<宫>死,子<遂成>立。<玄 >太守<姚光>上言:欲因其丧,发兵击之。议者皆以为可许。尙书<陈忠>曰:'<宫>前桀 ,<光>不能讨,死而击之,非义也。宜遣吊问,因责让前罪,赦不加诛,取其后善。'<安帝>从之。明年,<遂成>还<汉>生口。"案『海东古记』:"<高句丽><国祖王><高宫>以<后汉><津武{建武}>二十九年,癸巳{癸丑}卽位,时年七岁,国母摄政。至<孝桓帝><本初>元年丙戌,逊位让母弟<遂成>,时,<宫>年一百岁,在位九十四年,则<建光>元年,是<宫>在位第六十九年。"
则『汉书』所记,与『古记』抵 不相符合。岂<汉书>所记误耶?]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元年
○<次大王>,讳<遂成>,<大祖大王>同母弟也。勇壮有威严,小仁慈。受<大祖大王>推让,卽位,时年七十六。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拜贯那沛者<弥儒>为左辅。三月,诛右辅<高福章>。<福章>临死叹曰:"痛哉,寃乎!我当时为先朝近臣,其可见贼乱之人,默然不言哉?恨先君不用吾言,以至于此。今君甫陟大位,宜新政敎以示百姓,而以不义杀一忠臣。吾与其主{生}于无道之时,不如死之速也。"乃卽刑。远近闻之,莫不愤惜。秋七月,左辅<穆度娄>称疾退老,以□那于台{桓那于台}<支留{ 支留}>为左辅,加爵为大主簿。冬十月,<沸流那><阳神>为中畏大夫,加爵为于台,皆王之故旧。十一月,地震。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零三年
○三年,夏四月,王使人,杀<大祖大王{太祖大王}>元子<莫勤>,其弟<莫德>恐祸连及,自缢。
○论曰:昔<宋><宣公>不立其子<与夷>,而立其弟<缪公{穆公}>,小不忍,乱大谋,以致累世之乱,故『春秋』'大居正'。今<大祖王>不知义,轻大位以授不仁之弟,祸及一忠臣二爱子,可胜叹耶。秋七月,王田于<平儒原>,白狐随而鸣。王射之不中。问于师巫,曰:"狐者,妖兽非吉祥, 白其色,尤可怪也。然天不能谆谆其言,故示以妖怪者,欲令人君恐惧修省以自新也。
君若修德,则可以转祸为福。"王曰:"凶则为凶,吉则为吉,尔旣以为妖,又以为福,何其诬耶?"遂杀之。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零四年
○四年,夏四月丁卯晦,日有食之。五月,五星聚于东方。日者畏王之怒,诬告{王}曰:"是君之德也,国之福也。"王喜。冬十二月,无氷。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零八年
○八年,夏六月,陨霜。冬十二月,雷,地震。晦,客星犯月。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二月,星 于北斗。夏五月甲戌晦,日有食之。
一五卷高句丽本纪三次大王二零年
○二十年,春正月晦,日有食之。三月,<大祖大王>薨于别宫,年百十九岁。冬十月,椽那 衣<明临 夫>,因民不忍,弑王。号为<次大王>。
三国史记卷第十五。
一六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十六。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四。
<新大王><故国川王><山上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元年
○<新大王>,讳<伯固>[固,一作句。],<大祖大王>之季弟。仪表英特,性仁恕。初,<次大王>无道,臣民不亲附,恐有祸乱,害及于己,遂遯于山谷。及<次大王>被弑,左辅< 支留>与群公议,遣人迎致。及至,< 支留> 献国玺曰:"先君不幸弃国,虽有子,不克有国家。夫{天}人之心,归于至仁,谨拜稽首,请卽尊位。"于是,俯伏三让而后卽位。时年七十七岁。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下令曰:"寡人生 王亲,本非君德,向属友于之政,颇乖贻厥之谟。畏害难安,离群远遯, 闻凶计{讣},但极哀 。岂谓百姓乐推,群公劝进?谬以 未{末},据于崇高,不敢遑宁,如涉{渊}海。宜推恩而及远,遂与众而自新,可大赦国内。"国人旣闻赦令,无不欢呼庆 ,曰:"大哉,新大王之德泽也!"
初,<明临 天{明临答夫}>之难,<次大王>太子<邹安>逃窜,及闻嗣王赦令,卽诣王门,告曰:"向,国有灾祸,臣不能死,遯于山谷,今闻新政,敢以罪告。若大王据法定罪,弃之市朝,惟命是听,若赐以不死,放之远方,则生死肉骨之惠也,臣所愿也,非敢望也。"王卽赐<狗山濑><娄豆 {娄豆谷}>二所,仍封为<让国君>。拜< 夫{答夫}>为国相,加爵为沛者,令知内外兵马兼领<梁貊>部落。改左右辅为国相,始于此。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三年
○三年,秋九月,王如<卒本>,杞{祀}始祖庙。冬十月,王至自<卒本>。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四年
○四年,<汉><玄 郡>大守{太守}<耿临>来侵,杀我军数百人,王自降乞属<玄 >。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五年
○五年,王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将兵助<玄 >大守{太守}<公孙度>,讨<富山>贼。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零八年
○八年,冬十一月,<汉>以大兵向我。王问群臣,战守孰便。众议曰:"<汉>兵恃众轻我,若不出战,彼以我为怯,数来。且我国山险而路隘,此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当者也。<汉>兵虽众,无如我何,请出师御之。"
< 夫{答夫}>曰:"不然。<汉>,国大民众。今以强兵远鬪,其锋不可当也。而又兵众者宜战,兵少者宜守,兵家之常也。今<汉>人千里转粮,不能持久。若我深沟高垒,淸野以待之,彼必不过旬月,饥困而归。我以劲卒薄之,可以得志。"王然之, 城固守。<汉>人攻之不克,士卒饥饿引还。< 夫{答夫}>帅数千骑追之,战于<坐原>,<汉>军大败,匹马不反。王大悦,赐< 夫{答夫}><坐原>及<质山>,为食邑。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正月,群臣请立太子。三月,立王子<男武>为王太子。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一四年
○十四年,冬十月丙子晦,日有食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新大王一五年
○十五年,秋九月,国相<答夫>卒,年百十三岁。王自临恸,罢朝七日。乃以礼葬于<质山>,置守墓二十家。冬十二月,王薨,葬于<故国谷>,号为<新大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元年
○<故国川王>[或云<国襄>。],讳<男武>[或云<伊夷谟{伊夷模}>。],<新大王><伯固>之第二子。<伯固>薨,国人以长子<拔奇>不肖,共立<伊夷谟>为王。<汉><献帝><建安>初,<拔奇>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消奴加{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诣<公孙康>降,还住<沸流水>上。王身长九尺,姿表雄伟,力能 鼎, 事听断,宽猛得中。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立妃<于>氏为王后。后,提那部{ 那部}<于素>之女也。秋九月,王如<卒本>,杞{祀}始祖庙。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四年
四年,春三月甲寅夜,赤气贯于太微,如蛇。秋七月,星 于太微。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六年
○六年,<汉><辽东>太守兴师,伐我。王遣王子< 须>拒之,不克。王亲帅精骑往,与<汉>军战于<坐原>,败之。斩首山积。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零八年
○八年,夏四月乙卯,荧惑守心。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二年
○十二年,秋九月,京都雪六尺。中畏大夫沛者<于 留>评者<左可虑>,皆以王后亲戚,执国权柄。其子弟幷恃势骄侈,掠人子女,夺人田宅,国人怨愤。王闻之,怒欲诛之。<左可虑>等与四椽那谋叛。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四月,(+<左可虑>等)聚众,攻王都。王征几{畿}内兵马,平之。遂下令日{曰}:"近者,官以宠授,位非德进,毒流百姓,动我王家,此寡人不明所致也。令汝四部{郡},各举贤良在下者!"于是,四部共举东部{都}<晏留>。王征之,委以国政。<晏留>言于王曰:"微臣庸愚,固不足以参大政。西<鸭 谷><左勿村><乙巴素>者,<琉璃王>大臣<乙素>之孙也,性质刚毅,智虑渊深,不见用于世,力田自给。大王若欲理国,非此人则不可。"
王遣使,以卑辞重礼聘之,拜中畏大夫,加爵为于台,谓曰:"孤 承先业,处臣民之上,德薄才短,未济于理。先生藏用晦明,穷处草泽者久矣,今不我弃,幡然而来,非独孤之喜幸,社稷生民之福也。请安承敎,公其尽心!"<巴素>意虽许国,谓所受职不足以济事。乃对曰:"臣之驽蹇,不敢当严命,愿大王,选贤良,授高官,以成大业。"王知其意,乃除为国相,令知政事。于是,朝臣国戚,谓<素>以新闲旧,疾之。王有敎曰:"无贵贱,苟不从国相者,族之。"<素>退而告人曰:"不逢时则隐,逢时则仕,士之常也。今上待我以厚意,其可复念旧隐乎?"乃以至诚奉国,明政敎,愼赏罚,人民以安,内外无事。冬十月,王谓<晏留>曰:"若无子之一言,孤不能得<巴素>以共理。今庶绩之疑{凝},子之功也。"乃拜为大使者。
○论曰:古先哲王之于贤者也,立之无方,用之不惑,若<殷><高宗>之<傅说>,<蜀>先主之<孔明>,<秦><符坚{ 坚}>之<王猛>,然后贤在位,能在职,政敎修明而国家可保。今王决然独断,拔<巴素>于海滨,不挠众口,置之百官之上,而又赏其举者,可谓得先王之法矣。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六年
○十六年,秋七月,堕{陨}霜杀谷。民饥,开仓赈给。冬十月,王 于<质>阳,路见坐而哭者,问:"何以哭为?"对曰:"臣贫穷,常以佣力养母。今岁不登,无所佣作,不能得升斗之食,是以哭耳。"王曰:"嗟乎!孤为民父母,使民至于此极,孤之罪也。"给衣食以存抚之。仍命内外所司,博问鳏寡孤独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救恤之,命有司,每年自春三月至秋七月,出官谷,以百姓家口多小,赈贷有差,至冬十月还纳,以为恒式,内外大悦。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故国川王一九年
○十九年,<中国>大乱,<汉>人避乱来投者甚多,是<汉><献帝><建安>二年也。夏五月,王薨。葬于<故国川原>,号为<故国川王>。
一六卷高句丽本纪四山上王元年
○<山上王>,讳<延优>[一名<位宫>],<故国川王>之弟也。『魏书』云:"<朱蒙>裔孙<宫>,生而开目能视,是为<大祖{太祖}>。今王是<大祖{太祖}>曾孙,亦生而视人,似曾祖<宫>。<高句丽>呼'相似'为'位',故名<位宫>云。"<故国川王>无子,故<延优>嗣立。初,<故国川王>之薨也,王后<于>氏,秘不发丧,夜往王弟<发 >宅,曰:"王无后,子宜嗣之。"<发 >不知王薨,对曰:"天之历数有所归,不可轻议。 妇人而夜行,岂礼云乎?"
后惭,便往<延优>之宅。<优>起衣冠,迎门入座宴飮。王后曰:"大王薨,无子,<发 >作{年}长当嗣,而谓妾有异心,暴慢无礼。是以见叔。"于是,<延优>加礼,亲自操刀割肉,误伤其指。后解裙带 其伤指。将归,谓<延优>曰:"夜深恐有不虞,子其送我至宫。"<延优>从之,王后执手入宫。至翌日质明,矫先王命,令群臣,立<延优>为王。<发 >闻之大怒,以兵围王宫,呼曰:"兄死弟及,礼也。汝越次纂夺,大罪也,宜速出。不然则诛及妻 。"<延优>闭门三日。国人又无从<发 >者。<发 >知难,以妻子奔<辽东>。见大守{太守}<公孙度{公孙康}>,告曰:"某,<高句丽>王<男武>之母弟也。<男武>死,无子,某之弟<延优>与嫂<于>氏谋,卽位以废天伦之义。是用愤 ,来投上国,伏愿假兵三万,令击之,得以平乱。"<公孙度>从之。<延优>遣弟< 须>,将兵御之,<汉>兵大败。< 须>自为先锋追北,<发 >告< 须>曰:"汝今忍害老兄乎?"< 须>不能无情于兄弟,不敢害之,曰:"<延优>不以国让,虽非义也,尔以一时之愤,欲灭宗国,是何意耶?身没之后,何面目以见先人乎?"
<发 >闻之,不胜惭悔,奔至<裴川>,自刎死。< 须>哀哭,收其尸,草葬讫而还。王悲喜,引< 须>内中宴,见以家人之礼,且曰:"<发 >请兵异国,以侵国家,罪莫大焉。今子克之,纵而不杀,足矣,及其自死,哭甚哀,反谓寡人无道乎?"< 须> 然衔泪而对曰:"臣今请一言而死。"王曰:"何也?"< 须>曰:"王后虽以先王遗命立大王,大王不以礼让之,曾无兄弟友恭之义。臣欲成大王之美,故收尸殡之,岂图缘此,逢大王之怒乎?大王若以仁忘恶,以兄丧礼葬之,孰谓大王不义乎?臣旣以言之,虽死犹生。请出受诛有司。"王闻其言,前席而坐,温颜慰谕曰:"寡人不肖,不能无惑,今闻子之言,诚知过矣。愿子无责。"王子拜之,王亦拜之,尽欢而罢。秋九月,命有司,奉迎<发 >之丧,以王礼葬于<裴岭>。王本因<于>氏得位,不复更娶,立<于>氏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