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魏文帝黄初四年六月,大雨霖,伊、洛溢,至津阳城门,漂数千家,杀人。初,帝即位,自邺迁洛,营造宫室,而不起宗庙。太祖神主犹在邺,尝於建始殿飨祭如家人礼,终黄初不复还邺。又郊社神,未有定位。简宗庙废祭祀之罚也。 明帝景初元年九月,淫雨,冀、兖、徐、豫四州水出,没溺杀人,漂失财产。时帝崇饰宫室,妨害农战,触情恣欲,水不润下之应。
吴孙权赤乌八年夏,茶陵县洪水溢出,漂二百馀家。十三年秋,丹阳、故鄣等县又洪水溢出。按权称帝三十年,竟不於建业创七庙,唯父坚一庙远在长沙,而郊祀礼阙。末年虽一南郊,而北郊无闻。吴、楚之望亦不见秩,反祀罗阳妖神,以求福助。简宗庙废祭祀之罚也。 太元元年,又有大风涌水之异。时权信谗,废太子,又无年不用兵,百姓愁怨。 孙亮五凤元年夏,大水。亮即位四年,乃立权庙。又终吴世不上祖宗号,修严父礼,废二郊,不秩群神。罚同前。又,时孙峻专政,阴胜阳之应。 孙休永安四年五月,大雨,水泉涌溢。昔岁作浦里塘,功费无数,而田不可成,士卒死叛,或自贼杀,百姓愁怨,阴气盛。 五年八月壬午,大雨震电,水泉涌溢。
晋武帝泰始四年九月,青、徐、兖、豫四州大水。 七年六月,大雨霖,河、洛、伊、泌皆溢,杀二百馀人。自帝即尊位,不加三后祖宗之号。至泰始二年又除明堂南郊五帝座,同称昊天上帝,一位而已。又省先后配地之祀。此简宗庙废祭祀之罚也。 咸宁元年九月,徐州大水。 二年七月癸亥,河南、魏郡暴水,杀百馀人。闰月,荆州郡国五大水,流四千馀家。去年采择良家子女,露面入殿,帝亲简阅,务在姿色,不访德行,有蔽匿者以不敬论,绅愁怨,天下非之,阴盛之应也。 三年六月,益、梁二州郡国八暴水,杀三百馀人。七月,荆州大水。九月,始平郡大水。十月,青、徐、兖豫、荆、益、梁七州又大水。是时贾充等用事专恣,而正人疏外者多,阴气盛也。 四年七月,司、冀、兖、豫、荆、扬郡国二十大水,伤秋稼,坏屋室,有死者。太康三年六月,泰山、江夏大水,泰山流三百家,杀六千馀人,江夏亦杀人。时平吴後,王为元功而诋劾妄加,荀、贾为无谋而并蒙重赏,收吴姬五千,纳之後宫,此其应也。 四年七月,兖州大水。十二月,河南及荆、扬六州大水。 五年九月,郡国四大水,又殒霜。是月南安等五郡大水。 六年四月,郡国十大水,坏庐舍。 七年九月,郡国八大水。 八年六月,郡国八大水。 惠帝元康二年,有水灾。 五年五月,颍川、淮南大水。六月,城阳、东莞(音官)大水,杀人,荆、扬、徐、兖、豫五州又水。是时帝即位已五载,犹未郊祀,其蒸尝亦多不亲行事,此简宗庙废祭祀之罚。六年五月,荆、扬二州大水。是时贾后乱朝,宠树贾、郭,女主专政,阴气盛之应也。 八年五月,金墉城井溢。《汉志》,成帝时有此妖,後王莽僭逆。今又有此妖,赵王伦篡位,伦废帝於此城,井溢所在,其天意也。九月,荆、扬、徐、冀、豫五州大水。是时贾后暴戾滋甚,韩谧骄猜弥扇,卒害太子,旋以祸灭。九年四月,宫中井水沸溢。 永宁元年七月,南阳、东海大水。是时齐王ぁ(举永反)专政,阴盛之意也。 泰安元年七月,兖、豫、徐、冀四州水。时将相力政,无尊主心,阴盛故也。 元帝太兴三年六月,大水。是时王敦内怀不臣,狠陵上,此阴气盛也。四年七月,又大水。 永昌二年五月,荆州及丹阳、宣城、吴兴、寿春大水。 明帝太宁元年五月,丹阳、宣城、吴兴、寿阳大水。是时王敦威权震主,阴气盛故也 。成帝咸和元年五月,大水。是时嗣主幼冲,母后称制,庾亮以元舅决事禁中,阴胜阳故也。 二年五月戊子,京都大水。是冬,以苏峻称兵,都邑涂地。 七年五月,大水。是时帝未亲机务,政在大臣,阴胜阳也。咸康元年八月,长沙、武陵大水。 穆帝永和四年五月,大水。 五年五月,大水。 六年五月,又大水。是时幼主冲弱,母后临朝,又将相大臣各执权政,与咸和初同事也。 七年七月甲辰夜,涛水入石头,死者数百人。是时殷浩以私忿废蔡谟,遐迩非之。又幼主在上而殷桓交恶,选徒聚甲,各崇私权,阴胜阳之应也。一说涛水入石头,以为兵占。後殷浩、桓温、谢尚、荀羡连年征伐,百姓愁怨也。 升平二年五月,大水。 五年四月,又大水。是时桓温权制朝廷,专征伐,阴胜阳也。 海西太和六年六月,京师大水,平地数尺,浸及太庙。朱雀大航缆断,三艘流入大江。丹阳、晋陵、吴郡、吴兴、临海五郡又大水,稻稼荡没,黎庶饥馑。初,四年桓温北伐败绩,十丧其九;五年又征淮南,逾岁乃克,百姓愁怨之应也。 晁文帝咸安元年十二月壬午,涛水入石头。明年,ビ贼卢竦率其属数百人入殿,略取武库三库甲仗,游击将军毛安之讨灭之,兵兴阴盛之应也。孝武帝太元三年六月,大水。是时帝幼弱,政在将相。 五年五月,大水。 六年六月,扬、荆、江三州大水。 八年三月,始兴、南康、庐陵大水,平地五丈。 十年五月,大水。自八年破苻坚後,有事中州,役无宁岁,愁怨之应。十三年十二月,涛水入石头,毁大航,杀人。明年慕容氏寇扰司、兖,镇戍西北,疲於奔命,愁怨之应也。 十五年七月,沔中诸郡及兖州大水。是时缘河纷争,征戍勤悴之应也。 十七年六月甲寅,涛水入石头,毁大航,漂船舫,有死者。京口西浦亦涛入杀人。永嘉郡潮水涌起,近海四县人多死。後四年帝崩,而王恭再攻京师,京师亦发众以御之,兵役频兴,百姓愁怨之应也。十八年六月已亥,始兴、南康、庐陵大水,深五丈。 十九年七月,荆、徐大水,伤秋稼。 二十年六月,荆、徐又大水。 安帝隆安三年五月,荆州大水,平地三丈。去年殷仲堪举兵向京师,是年春又杀郗恢,阴盛作威之应也。仲堪寻亦败亡。五年五月,大水。是时会稽王世子元显作威陵上,又桓元擅西夏,孙恩乱东国,阴胜阳之应也。 元兴二年十二月,桓元篡位。其明年二月庚寅夜,涛水入石头,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断,骸(任智反)相望。江左虽频有涛变,未有若斯之甚。三月,义军克京都,元败走,遂夷灭之。 三年二月已丑朔夜,涛水入石头,漂没杀人,大航流败。 义熙二年十二月已未夜,涛水入石头。明年,骆球父环潜结桓允、殷仲文等谋作乱,刘稚亦谋反,凡所诛灭数十家。 三年五月丙午,大水。 四年十二月戊寅,涛水入石头。明年,王旅北讨。 六年五月丁巳,大水。乙丑,卢循至蔡州。 八年六月,大水。 九年五月辛巳,大水。 十年五月丁丑,大水。戊寅,西明门地穿,涌水出,毁门扇及限,亦水土也。七月乙丑,淮北风灾,大水杀人。 十一年七月丙戌,大水,淹溃太庙,百官赴救。明年,王旅北讨关、河。
宋文帝元嘉五年六月,都下大水。 七年十二月,吴兴、晋陵、义兴大水。十二年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都下乘船。 十七年八月,徐、兖、青、冀四州大水。 十八年五月甲申,河水溢,害居人。 十九年闰五月,都下水。 二十四年,徐、兖、青、冀四州大水。 二十五年冬,青州城南,远望见地中如水出有影,谓之地镜也。 孝武大明元年正月庚午,都下雨水。
齐武帝永明九年,吴兴、义兴大水。 废帝永元元年七月,都下大水,死者甚众。
梁武帝天监二年六月,太禾、信安、安丰三县大水。《春秋考异繇》曰:“阴盛,臣逆人悲,则水出河决。”时江州刺史陈伯之、益州刺史刘季运举兵反叛,师旅数兴,百姓愁怨,臣逆人悲之应也。 六年八月,建康大水,涛上御道七尺。 七年五月,建康又大水。时数兴师旅,以拒魏军。 十二年四月,建康大水。时大发卒筑浮山堰,以遏淮水,劳运连年,百姓悲怨之应也。 普通元年七月已卯,江、淮、海并溢。 中大通五年五月,建康大水,御道通船。京房《易飞候》曰:“大水至国,贱人将贵。”萧栋、侯景僭称尊号之应也。
後魏宣武帝元年,州镇十八,水,饥。 延昌元年,郡国十一,大水。 二年,十三郡大水。
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山东大水,虾鸣於树上。
後齐武成河清二年十二月,兖、赵、魏大水。 後主天统三年,并州汾水溢。谶曰:“水者纯阴之精。阴气洋溢者,小人专制。”时和士开、元文遥、赵彦深等专任。 武平六年八月,山东诸州大水。时群小用事,奸佞满朝。
隋文帝开皇六年,山南荆、浙七州水。 十八年,河南八州大水。时独孤后预政,杨素颇专,水阴气,臣妾盛强之应。 仁寿二年,河南、河北诸州大水。时帝用刑严急。京房《易传》:“诛罚绝理,则厥灾水。” 炀帝大业三年,河南大水,漂没三十馀郡。帝嗣位已来,未亲郊庙之礼,简宗庙废祭祀之应也。
唐太宗贞观三年秋,贝、谯、郓、泗、沂、徐、亳、苏、陇九州水。水,太阴之气也。若臣道颛,女谒行,夷狄︹,小人道长,严刑以逞,下民不堪其忧,则阴类胜,其气应而水至;其谪见於天,月及辰星与列星之司水者为之变,若七曜循中道之北,皆水祥也。 四年秋,许、戴、集三州水。 七年八月,山东、河南州四十,大水。 八年七月,山东、江淮大水。 十年,关东及淮海旁州二十八大水。 十一年七月癸未,黄气际天,大雨,水溢,入洛阳宫,深四尺,坏左掖门,毁官寺十九;洛水漂六百馀家。九月丁亥,河溢,坏陕州之河北县及太原仓,毁河阳中沾。 十六年秋,徐、戴二州大水。 十八年秋,、襄、豫、荆、徐、梓、忠、绵、宋、亳十州大水。 十九年秋,沁、易二州水,害稼。二十一年八月,河北大水,泉州海溢,州水。 二十二年夏,泸、越、徐、交、渝等州水。 高宗永徽元年六月,新丰、渭南大雨,零陵山水暴出,漂庐舍;宣、歙、饶、常等州大雨,水,溺死者数百人。秋、齐、定等州十六水。 二年秋,汴、定、濮、亳等州水。 四年,杭、夔、果、忠等州水。 五年五月丁丑夜,大雨,麟游县山水冲万年宫元武门,入寝殿,卫士有溺死者。六月,河北大水,滹沱溢,损五千馀家。 六年六月,商州大水。秋,冀、沂、密、兖、滑、汴、郑、婺等州水,害稼;洛州大水,毁天津桥。十月,齐州河溢。 显庆元年九月,温州暴风雨,海水溢,坏安固、永嘉二县。 四年七月,连州山水暴出,漂七百馀家。 麟德二年十月,州大水,坏居人庐舍。 总章二年六月,括州大风雨,海溢,坏永嘉、安固二县,溺死者九千七十人。冀州大雨,水平地深一丈,坏民居万家。 咸亨元年五月丙戌,大雨,山水溢,溺死者五千馀人。 二年八月,徐州山水,漂百馀家。 四年七月,婺州大雨,山水暴涨,溺死五千馀人。 上元三年八月,青州大风,海溢,漂居人五千馀家;齐、淄等七州大水。 永隆元年九月,河南、河北大水,溺死者甚众。 二年八月,河南、河北大水,坏民居十万馀家。 永淳元年五月丙午,东都连日澍雨;乙卯,洛水溢,坏天津桥及中桥,漂居民千馀家。六月乙亥,京师大雨,水平地水深数尺。秋,山东大雨,水,民大饥。 二年七月己巳,河溢,坏河阳桥。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暴出,害禾稼。 文明元年七月,温州大水,漂千馀家。括州溪水暴涨,溺死百馀人。武后如意元年四月,洛水溢,坏永昌桥,漂居民四百馀家,七月,洛水溢,漂居民五千馀家。八月,河溢,坏河阳县。 长寿二年五月,棣州河溢,坏居民二千馀家。是岁,河南州十一水。 神功元年三月,括州水,坏民居七千馀家。是岁,河南州十九水。 圣历二年七月丙辰,神都大雨,洛水坏天津桥。秋,河溢怀州,漂千馀家。 三年三月辛亥,鸿州水,漂千馀家,溺死四百馀人。 长安三年六月,宁州大雨,水,漂二千馀家,溺死千馀人。 四年八月,瀛州水溢,坏民居数千家。 中宗神龙元年四月,雍州同官县大雨,水,漂没居民五百馀家。六月,河北州十七大水。七月甲辰,洛水溢,坏民居二千馀家。 二年四月辛丑,洛水坏天津桥,溺死者数百人。八月,魏州水。 景龙三年七月,澧水溢,害稼。九月,密州水,坏民居数百家。 元宗开元三年,河南、河北水。四年七月丁酉,洛水溢,沉舟数百艘。 五年六月甲申,水溢,溺死者千馀人;巩县大水,坏城邑,损居民数百家;河南水,害稼。 八年夏,契丹寇营州,发关中卒援之,宿渑池之缺门,营水上,夜半,山水暴至,万馀人皆溺死。六月庚寅夜,、洛溢,入西上阳宫,宫人死者十七八,畿内诸县田稼庐舍荡尽,掌关卫兵溺死千馀人,京师兴道坊一夕陷为池,居民五百馀家皆没不见。是年,邓州三鸦口大水塞谷,或见二小儿以水相沃,须臾,有蛇大十围,张口仰天,人或斩射之,俄而暴雷雨,漂溺数百家。 十年五月辛酉,伊水溢,毁东都城东南隅,平地深六尺;河南许、仙、豫、陈、汝、唐、邓等州大水,害稼,漂没民居,溺死甚众。六月,博州、棣州河决。 十二年六月,豫州大水。八月,兖州大水。 十四年秋,天下州五十水,河南、河北尤甚,河及支川皆溢,怀、卫、郑、滑、汴、濮人或巢或舟以居,死者千计;润州大风自东北,海涛没瓜步。 十五年五月,晋州大水。七月,邓州大水,溺死数千人;洛水溢,入城,平地丈馀,死者无算,坏同州城市及冯翊县,漂民居二千馀家。八月,涧、溢,毁渑池县。是秋,天下州六十三大水,害稼及居人庐舍,河北尤甚。 十八年六月壬午,东都水溺扬、楚等州租船,洛水坏天津、永济二桥及民居千馀家。二十年秋,宋、滑、兖、郓等州大水。 二十二年秋,关辅、河南州十馀水,害稼。 二十七年三月,沣、袁、江等州水。 二十八年十月,河南郡十三水。 二十九年七月,伊、洛及支川皆溢,害稼,毁天津桥及东西漕、上阳宫仗舍,溺死千馀人。是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 天宝四载九月,河南、淮阳、睢阳、谯四郡水。十载,广陵大风驾海潮,沉江口船数千艘。 十三载九月,东都、洛溢,坏十九坊。 代宗广德元年九月,大雨,水平地数尺。时吐蕃寇京畿,以水自溃去。 二年五月,东都大雨,洛水溢,漂二十馀坊;河南诸州水。 大历元年七月,洛水溢。 二年秋,湖南及河东、河南、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州五十五水灾。 七年二月,江州江溢。 十年七月,杭州海溢。 十一年七月戊子夜,澍雨,京师平地水尺馀,沟渠涨溢,坏民居千馀家。 十二年秋,京畿及宋、亳、滑三州大雨水,害稼,河南尤甚,平地深五尺,河溢。 德宗建中元年,幽、镇、魏、博大雨,易水、滹沱横流,自山而下,转石折树,水高丈馀,苗稼荡尽。贞元二年六月丁酉,大风雨,京城通衢水深数尺,有溺死者。东都、河南、荆南、淮南江河溢。 三年三月,东都、河南、江陵、汴扬等州大水。 四年八月,灞水暴溢,杀数百人。八年秋,自江淮及荆、襄、陈、宋至於河朔州四十馀大水,害稼,溺死二万馀人,漂没城郭庐舍,幽州平地水深二丈,徐、郑、涿、蓟、檀、平等州皆深丈馀。九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没泗州城。 十一年十月,朗、蜀二州江溢。十二年四月,福、建二州大水;岚州暴雨,水深二丈。 十八年春,申、光、蔡等州大水。顺宗永贞元年夏,朗州之熊武五溪溢。秋,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溢,漂万馀家。京畿长安等九县山水害稼。 宪宗元和元年夏,荆南及寿、幽、徐等州大水。 四年十月丁未,渭南暴水,漂民居二百馀家。 六年七月,坊、黔中水。 七年正月,振武河溢,毁东受降城。五月,饶、抚、虔、吉、信五州暴水,虔州尤甚,平地有深至四丈者。 八年五月,陈州、许州大雨,大隗山摧,水流出溺死者千馀人。六月庚寅,大风,毁屋扬瓦,人多压死;京师大水,城南深丈馀,入明德门,犹渐车辐。辛卯,渭水涨,绝济。时所在百川发溢,多不由故道。沧州水潦,浸盐山等四县。 九年秋,淮南及岳安、宣、江、抚、袁等州大水,害稼。 十一年五月,京畿大雨水,昭应尤甚;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毁州郭,溺死百馀人。六月,密州大风雨,海溢,毁城郭;饶州浮梁、乐平二县暴雨,水,漂没四千馀户;润、常、潮、陈、许五州及京畿水,害稼。 十二年六月乙酉,京师大雨,水,含元殿一柱倾,市中水深三尺,毁民居二千馀家;河南、河北大水,、邢尤甚,平地二丈;河中、江陵、幽泽潞晋隰苏台越州水,害稼 。十五年秋,洪、吉、信、沧等州水。 穆宗长庆二年七月,河南陈、许、蔡等州大水;好山水漂民居三百馀家;处州大雨,水,平地深八尺,坏城邑、桑田大半。 四年夏,苏、湖二州大雨,水,太湖决溢;睦州及寿州之霍山山水暴出;郓、曹、濮三州雨,水,坏州城,民居、田稼略尽;襄、均、复、郢四州汉水溢决。敬宗宝历元年秋,、坊二州暴水;兖海,华三州及京畿奉天等六县水,害稼。文宗太和二年夏,京畿及陈、滑二州水,害稼;河阳水,平地五尺;河决,坏棣州城;越州大风,海溢;河南郓、曹、濮、淄、青、齐、德、兖、海等州并大水。 三年四月,同官县暴水,漂没三百馀家;宋、亳、徐等州大水,害稼。 四年夏,江水溢,没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民田数百户;、坊水,漂三百馀家;浙西、浙东、宣歙、江西、坊、山南东道、淮南、京畿、河南、江南、荆襄、鄂岳、湖南大水,皆害稼。 五年六月,元武江涨,高二丈,溢入梓州罗城;淮西、浙东、浙西、荆襄、岳鄂、东川大水,害稼。 六年二月,苏、湖二州大水。六月,徐州大雨,坏民居九百馀家。 八年秋,江西及襄州水,害稼;蕲州湖水溢;滁州大水,溺万馀户。 开成元年夏,凤翔麟游县暴雨,水,毁九成宫,坏民舍数百家,死者百馀人。 三年夏,河决,浸郑、滑外城;陈、许、、坊、鄂、曹、濮、襄、魏、博等州大水;江、汉涨溢,坏房、均、荆、襄等州民居及田产殆尽;苏、湖、处等州水溢入城,处州平地八尺。 四年秋,西川、沧景、淄青大雨,水,害稼及民庐舍,德州尤甚,平地水深八尺。 武宗会昌元年七月,江南大水,汉水坏襄、均等州民居甚众。宣宗大中十二年八月,魏、博、幽、镇、兖、郓、滑、汴、宋、舒、寿、和、润、等州大水,害稼;徐、泗等州水深五丈,漂数万家。 十三年夏,大水。 懿宗咸通元年,颍州大水。四年闰六月,东都暴水,自龙门毁定鼎、长夏等门,漂溺居人。七月,东都、许汝徐泗等州大水,伤稼。九月,孝义山水深三丈,破武牢关金城门汜水桥。 六年六月,东都大水,漂坏十二坊,溺死者甚众。 七年夏,江、淮大水。秋,河南大水,害稼。十四年八月,关东、河南水,僖宗乾符三年,关东水。 昭宗光化三年九月,浙江溢,坏民居。 乾宁三年四月,河圯於滑州,朱全忠决其是,因为二河,散漫千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