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二 上巳节的风物与节俗


  **祓禊驱灾**

  周代上巳流行水滨祓禊(fú xì)之俗,天子指定专职的女性神职人员掌管此事,《周礼·春官·女巫》曰:“女巫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之汤沐浴。”)祓,是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不过,这一活动应该起源于上古,华夏先民很早就修禊之俗,三月时令于水边祭祀、沐浴,称为“春禊”(对应的也有“秋禊”),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污垢和病害。

  周是个带有理想和浪漫色彩的时代,它一边承接着中古弥漫的巫风,一边步入质朴坦荡、钟鸣鼎食的郁郁人文。祓禊之俗一面体现了上古神秘的宗教遗风,一面也展现了后世消灾祈福的民族心理渊源,同时,也塑造出这个诗画一般美丽节日的雏形。

  张衡《南都赋》:“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晋张华《上巳》云:“姑洗应时月,元巳启良辰。”乐府诗集还有《祓禊曲三首》,大约就是《西京杂记》所说“汉宫三月上巳张乐於流水”,一直因延到唐代,传以为曲。

  **招魂解神**

  招魂续魄、解神还愿的内容大概是祓禊仪式的附属。韩诗注《诗经·郑风·溱洧》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人们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

  还有在河边“解神”的活动。解神,即还愿谢神。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世间善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解谢土神,名曰谢神。”束晳答晋武帝曲水之问提到的“周公卜筮定东都,建成后流水泛杯而饮”的故事,也是一种得福于天的欢欣与酬谢;北朝周人虞信还有《春赋》:“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欢会游春**

  古人行事,讲求顺天应时。春日不狩不渔,以利万物化生、大地繁荣。《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在先人看来,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不仅只是自然界的变化,也同时是人应遵循的时令。上巳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欢会时节。那一天,青翠的大地上四处飘扬着欢歌笑声,青年男女们结伴对歌,互赠信物,在清新的水湄山阿私定终身。这种传统仪式直至春秋还多有遗存。

  在春秋前,人们在冬日一般没有重大的事务安排,谓之“窝冬”,所以,记载了那个时代大事的典籍名为《春秋》便很好理解了。话说人们熬过了一个冬日,大地回春必定会带来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踏青游春,在那时便是久旱逢甘霖一样的大事;而对少受冬日折磨、又难有亲近自然机会的今人来说,怕是很难像古人一样,体悟春天的涵义。

  《论语·先进》记载: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各谈其志向理想时,曾子勾画出这样一幅图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并不玄远,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明白,幸福其实类似这样一幅融融的上巳游春图?

  **高禖祈子**

  传说上巳祈子源自春嬉古俗,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拜。又传:高辛之世,玄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后代帝王立高辛为媒神,称高禖(媒),高禖神掌管婚姻生育。又因古时祭祀高媒大多是在郊外,也有称“郊禖”的。上巳日的这一求子之俗一直流传。还产生一种“曲水浮素卵”的风俗。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提到“素卵随流归”。晋以后,三月三浮蛋乞子的习俗又逐渐变异成了“曲水浮绛枣”的形式。

  **曲水流觞**

  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世俗欢乐在民生中的比重与日俱增,而近古以前的庄重虔诚同宗教色彩一并淡去。古老的上巳节本源自更古老的祓禊仪式,祓禊一度是上巳的主要内容;而后则逐渐演变成了水边宴饮赋诗的风雅活动。“曲水流觞”作为主角逐渐登上舞台,尤为文人雅士所好。曲水流觞,又名“九曲流觞”,觞即是杯,即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其人取而饮酒,同时赋诗一首。觞一般是角质或木质等轻材料制成,因此可以悬浮于水,另有一种陶制的杯,两边有耳,称为“羽觞”,羽觞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或木托盘上。

  《荆楚岁时记》所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流觞这种游戏自古有之,谓之“月光禊洛”,源于周王修禊饮于曲洛。也许是祓禊仪式中,一只酒觞不当心掉入了洛水,流杯泛波,下游捡杯人一饮而尽,兴致大好。《逸诗》云:“羽觞随波泛”,该是怎么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偶然失误便衍生出一段美好的节俗。自魏晋后,曲水流觞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唐时此风犹盛,至宋渐稀。

  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觞记载,是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活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举办了首次兰亭雅集。饮酒吟诗,共得三十七首。《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这次上巳修禊,不仅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还为后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上巳活动主要在城郊风景秀美之地。从唐代诗歌内容来看,皇帝举行过上巳宴的地方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可以“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的曲江。曲江古称曲水,取流水屈曲之意,在今西安东南的大雁塔附近。这个地方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汉代建乐游园,唐开元年间再度加以修复,成佳境。这里“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归浇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销千门”(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圣芙蓉园》)。皇帝常在此宴赐群臣,既可彰近民之心,又可风雅“曲水流觞”之意。

  后来,上巳式微,这种流觞的活动却保留下来,逐渐移进了室内,只让酒杯在宴桌上“漂流”,传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吟诗。比如这诗如规定必须带“月”字的,便称之为“‘月’字流觞”。当上巳逐渐远离了水的灵气,酒与诗这两样风雅之物也渐渐带了浊气。上巳最后消失,而单单这种斗酒游戏的留存也只是无奈而悲哀的买椟还珠。

  流觞之俗,还以流杯亭、流杯渠等形式得以半自然化的保存。皇家禁苑、府邸园林的主人常修建亭渠以行曲水流觞之俗。这种流杯渠多是凿石而成,曲曲如蛇蚓,灌水而成“曲水”之势。渠上多覆亭榭,这样,上巳山林郊野的流觞雅趣,达官贵人们就可以不拘时节、不畏风雨随时“亲近”。流觞的游戏是保留了,但总是取形忘神之感。

  

图:曲水流觞图卷


  
图:留存至今的著名的曲水流觞处


  **上巳杂俗**

  1.后世上巳日,民间还尚戴荠菜花、挑荠菜。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南京人都习惯用荠菜花来煮鸡蛋,祈福去病去灾。据《钱塘县志》载:“上巳,出游西湖,士女皆带荠花。”苏州民间还有插荠菜花于灶上,《清嘉录》曰:“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2.还有听蛙鸣等习俗。清顾禄《清嘉录三月·田鸡报》:“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曰:“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

  3.又有吃“亮眼糕”之俗,“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谓之亮眼糕。

  4.在四川温江地区的武阳一带,有“抢童子”的习俗。城隍庙台子坝在做过法事后,将祭过神的木雕童子从台上丢下来,围观的青壮年顿时如海水般翻腾,激烈争抢。抢着后,晚间备齐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着木雕童子,骑马送与事先约定的有钱而无子的人家,主人办酒席以作酬答。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