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元日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李世民《元日》

   寅月子时:新年开始的时刻。

   夏、商、周三代,对新年开始的时间设置有所差异,三代的正月不同。夏代建寅,以寅月为起始,寅月相当于农历的正月。商代建丑,周代建子,子月相当于农历的十一月。秦代则建亥,亥月相当于农历的十月。汉初沿袭秦制,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实行太初历,才恢复夏历建寅,以夏历的正月为一年的岁首,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今。

   三代新年到来的具体时刻也有不同。夏代为平旦(黎明的寅时,3点至5点),商代以鸡鸣(丑时,1点至3点),周代以夜半(子时,23点至1点)。后世主要沿用周人的日始概念,以子时为准。新年来临被称为“交子时”,所以,古人是把除夕夜的子时刚刚到来的子初(23点)作为新年的开始时刻。后来,随着西历和24小时时间制的普及,以0点为一天的开始,套用在“春节”上,人们就在子正(0点)而不是子初时刻(23点)庆祝“农历新年”。

   夏历寅月初一日的子初时刻,就是华夏民族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刻。

   元日之节物风俗有:

   【祭祖】

   子时一过,祭祖就开始了,没有守岁的人家,往往是在五更天开始祭祖。宋《朱子家礼》载有专门的时祭仪程。《四民月令》则说,正式祀祖前三天,家长及执事都要屏绝旁念,一心一意用礼制约束。正日进酒降神,然后家室尊卑,无论大小,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孙、曾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举觞称寿。

  

插图:品官家祭——wf绘制


  【肴列辛盘,觞称椒酒——元日食饮】

  《荆楚岁时记》载,“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必饮酒次第,从小起”。

  椒柏酒:在中国传统中,芳香植物多被认为具有避邪除恶的功效,柏叶和花椒也不例外,浸之以酒而成正月初一的椒柏酒。椒在诗经中有多子多福的象征,柏则有长寿的蕴义,魏人成公绥《椒花铭》云,“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意思是,一年开始的日子,是正月初一。椒味精美,吃了它能免除百病;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宋苏轼《贺正启》:“苇桃在户,磔禳以饯馀寒;椒柏称觞,燔烈以兴嗣岁。”这种习俗至少延续到清代,清孙枝蔚的《除夕》诗有:“祭仍椒栢酒,哭为蓼莪诗。

  甚至还产生了更美好的传说——汉崔寔《四民月令》“各上椒酒於其家长”注曰:“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药。进酒次弟,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椒柏酒在正月初一多用以祭祖或献之于家长以示祝寿拜贺之意,但要注意,同以往的规矩不同,饮此酒的顺序要根据年龄从小到大开始。

  配方 花椒50粒,侧柏叶15克,白酒500毫升。
  制法 将花椒、侧柏叶共捣碎,放入酒瓶内,倒入白酒(45度),密封浸泡,经常摇动,7~15日后即可服用。
  功效 辛温疏表,解热止痛。用于防治四时瘟疫,感冒发热、头痛。
  服法 在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每日早晨空腹温饮10~20毫升。本酒为民间验方,可用于预防流感。


  屠苏酒:南朝《荆楚岁时记》和唐《岁时节物》等都记录了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但屠苏酒并非用这种草泡制。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讲了它的来历:“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大意是说,每年除夜,一个住在草庵(屠苏)的人都会往井中投一包药,相邻们取用井水后能避除瘟疫。当然这只能算是屠苏水,后来也变成了酒。也有另一种传说,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屠苏酒(《备急千金要方》)

  配方 大黄、桔梗、蜀椒各十五株,白术、桂心各十八株,乌头六株,菝葜十二株。
  制法 上 咀,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月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一方用虎杖一两一钱,无菝葜。一方有防风一两。
  主治 岁旦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
  用法 于东向中饮之屠苏酒,待三朝,还渣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辟温气也。
  说明:《普济方》注出《备急千金要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大黄、桔梗、川椒、白术、桂心各一两八分,菝葜一两二钱,乌头(炮去皮尖)六钱,余同上。

  屠苏酒《四时纂要》方:

  配方  大黄、花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
  制法  将以上八味切细,装入深红色的口袋里,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
  服用  全家从小到大依次各饮用。酒中这些中药本身酒有清热、除湿、散风、定神等功效,有防疫驱病的作用。


  * 椒柏酒和屠苏酒有特别的饮法,讲究要“东向”,就是面朝东;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幼后长依次而饮。对这种风俗,魏董勋《答问礼俗说》解释,“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不只是这两种酒,正月饮其它的酒都是如此。老者后饮,所以饮屠苏就成了健康长寿的象征。苏辙《除日》诗云:“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东坡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写道:“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桃汤:用桃实、茎、叶煮成的汤,古人认为,桃是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桃汤驱邪。

  胶牙饧:是用麦芽或谷芽混同其他米类原料熬制而成的粘性软糖。杜公瞻云,“胶牙者,取其坚固如胶也”,寓意祝福老者长寿。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曰:“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这一食品后来成为祭灶供物。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除夕夜,“祀先之礼,则或昏或晓,各有不同,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术、卖懵等事,率多东都之遗风焉”。

   五辛盘:亦称“辛盘”、“春盘”。即盘中盛的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即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魏晋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盘的风俗。意在尝新。《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五辛盘源于汉代立春日食生菜。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元日制五辛盘。”原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 辛辣的刺激类食物可以发五藏之气的说法由来已久,《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唐宋以下,演变为立春日之“春盘”。

  敷于散:一种中药,见于葛洪《炼化篇》,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末,用干净井水饮服。

  却鬼丸:《荆楚岁时记》隋注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江夏刘次卿在正月初一清晨到集市上去,看见一个书生到了集市,很众鬼都躲避起来了。刘次卿问书生说:“你有什么方术能做到这样呢?”书生回答说:“我本来没有什么法术,只是出来的那天,我的师傅给了我一颗丸药,用红色的袋子包着,叫我把它系在臂膀上,预防邪恶之气罢了。”于是刘次卿就向书生借了这种丸药,到曾见到过鬼的地方去,果然,各种鬼都逃跑了,因此现在很时兴这种丸药。丸药的处方是: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它象弹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子佩带在左臂上,女子佩带在右臂上。

  饺子:《明宫史·史集》记载,除夕子时,即正月初一之初始:“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

  除夕和元旦的节日食品,经过历代演变,加上地域不同的习惯,种类不计其数,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上述提到的几种,但它们已经是近代失落传统文化了,如今我们熟悉的新年食物只剩下饺子,年糕等不多的几样。

  【贺拜】

  《荆楚岁时记》: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 《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

  新年时,朝廷中也举行盛大的贺拜活动,称为“朝正”、团拜。周代,四方诸侯会聚一堂,向周天子朝贺新年。天子安排乐舞招待。诸侯们赋诗言志,颂扬天子,诸侯国内也举行类似活动。《后汉书·礼仪志》:“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 大臣之间互相贺拜,称“团拜”。 《朱子语类》:“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

  【庙会】

  庙会是由佛教、道教庆典与民间的酬神活动结合而来的节会活动,以明清及近代为盛,早期庙会偏重于宗教祭祀,后来融合了节日交易和娱乐活动,成为新年期间隆重的节会。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