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
“气序流易,时维××,追感岁时,不胜永慕,敢以洁牲柔毛,粢盛醴齐,祗荐岁事,以某亲某君、某亲某氏,祇食尚飨……”
旧时岁月,但凡年节,华夏民族都会在家庙或后来的祠堂,甚至家里祖先的牌位前焚香读祝,奠币酹酒,在崭新的岁首追怀逝去的先人。祭祖,可以说是新年最重要的仪式。《尚书·舜典》提到:“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舜帝在正月初一时到祖庙里祭祀祖先,可见元旦祭祖风俗的久远。华夏礼仪极重祭祀。家祭自古以来就是最常见的祭礼形式。华夏民族没有系统宗教观念,却依然不乏信仰与虔敬,因为这种虔敬早已渗入在日用常行。年关节日、四季之孟,都是祭祖告庙的时日。释菜礼,奠扫祖坟,甚至简单的焚香祷祝,都寓寄了一份绵长的思怀,正如宋代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
“新年供家庙,老稚晨夕忙。块坐温暖处,但闻油酱香。不问物物阙,有食时时尝。诸孙甚解事,翁乃无饥肠。”
《梦梁录》描述宋代除夕说,“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大致还原了明代汉民族新年祭祖的场景:左昭右穆、进馔、三献爵、焚帛奠酒……但同时也夹杂了一些清代满族的习惯,比如,汉族祭祀祖先,供奉的是神位而非画像。
·祭神
除了家祭祖先,旧时新年还有诸多神灵祭:蜡祭祭百神,灶日祀灶神,正月十五煮粥祈祷蚕神,迎紫姑神,人们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不忘有功于人间的各方神灵,以各种不同的祭祀回报它们。具体将在下篇中详述。
·贺拜
贺拜的礼仪俗称拜年,是新年期间主要的礼仪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如今最熟悉的新年礼仪活动了。如前所述,元旦日,民间“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家族内拜贺之后,邻里亲友间还要拜贺,相互祝贺新年。《四民月令》记有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的礼仪。方式有亲至和投刺两种,一般是亲者登堂,疏者投刺。刺,汉代称“谒”,汉末称“刺”,就是一种名帖,类似于今天的名片。“刺”本用木,汉以后改用纸,但仍然沿用了“刺”的称呼。《清嘉录》记述新年贺拜场景云,“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有遣仆投红单刺至戚若友家者,多不亲往,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
新年本应是礼仪之邦的人们以传统礼仪表达内心情感,展示君子风范的时候,可如今的新年,家祭传统基本丧失,贺拜礼仪也完全走样—— “神位”“祝版”“玄酒”“笏”“名刺”这些事物都成了陌生的名词,人们只剩下抱拳、作揖、磕头等走样的行礼和借拜年之机上门送礼的礼节。长此以往,真正的华夏传统礼仪反而因此背上了丑陋、蒙昧的污名。
新年复兴,仪式重建才是关键。礼是谦敬中和的示敬之举,欲行礼仪,先正衣冠。礼无不答,互揖互拜,方成新年的贺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