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资料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三 礼仪雅敬

——祭祖贺拜,礼仪之邦的虔敬精神


  家祭是祭祀礼仪中的重要内容。没有系统宗教观念的华夏民族依然不乏信仰与虔敬,因为这种虔敬早已渗入在日用常行,年关节日、四季之孟,都是祭祖告庙的时日。释菜礼,奠扫祖坟, 甚至简单的焚香祷祝,都是一份绵长的情怀。宋代曹勋有《山居杂诗九十首》:“新年供家庙,老稚晨夕忙。块坐温暖处,但闻油酱香。不问物物阙,有食时时尝。诸孙甚解事,翁乃无饥肠。

  《尚书·舜典》云:“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舜帝正月初一时到祖庙里祭祀祖先,可见元旦祭祖风俗的久远。“气序流易,时维××,追感嵗时,不胜永慕,敢以洁牲柔毛,粢盛醴齐,祗荐嵗事,以某亲某君、某亲某氏,祇食尚飨。”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焚香读祝,奠币酹酒,在崭新的岁首追怀逝去的先人,祭祖,是新年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梦梁录》描述宋代除夕说,“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大致还原了明代汉民族新年祭祖的场景:左昭右穆、进馔、三献爵、焚帛奠酒……但也不尽准确,比如,汉族祭祀祖先,供奉的是神位而非画像。

  除了祖先祭,新年时还有神灵祭。蜡祭祭百神,灶日祀灶神,正月十五煮粥祈祷蚕神,迎紫姑神,人们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不忘有功于人间的各方神灵,以各种不同的祭祀回报它们。

  贺拜的礼仪也是新年期间主要的内容之一。如前所述,元旦日,民间“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家族内拜贺之后,邻里亲友间还要拜贺,相互祝贺新年,方式有亲至和投刺两种。刺,汉代称“谒”,汉末称“刺”,一种名帖,本用木,汉以后改用纸,但仍然沿用了“刺”的称呼。《清嘉录》记述新年贺拜场景云,“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有遣仆投红单刺至戚若友家者,多不亲往,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

  新年本应是礼仪之邦的人们以传统礼仪表达内心情感,展示礼仪大国风范的时候,可是,如今的中国,新年的家祭传统已基本丧失,真正的汉民族贺拜礼仪也已失传。鲜有人知,神位、祝版、玄酒、笏是何物,人们承袭着清代以来的“抱拳”作揖、“磕头”拜年的所谓传统礼仪,然而这种来历不明的“礼仪”既不雅也不敬,和汉民族的礼仪风尚、审美习惯始终格格不入。真正的华夏传统礼仪反而因此背上了丑陋、蒙昧的污名。

  新年复兴,仪式重建是关键。

  重建真正的汉民族新年礼仪,我们的民族,新年来临之即,是要祭祀祖先亲人的。礼是谦敬中和的示敬之举,欲行礼仪,先正衣冠。礼无不答,互揖互拜,方成新年的贺拜。

  新年祭祖、贺拜的具体做法将在除夕元旦章介绍。

  * 汉民族祭祀、贺拜常用礼敬仪节:

  1 揖礼:直立,左手心贴压右手背(女子相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手藏在袖子里,两臂伸直,高举加额,然后向对方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身体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 拜礼:直立,左手心贴右手背(女子相反),左手在外,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仍不分散,自然翻转,下落至地,左手心压右手背,右手心贴于地。然后,头也缓缓向下,此时头可至手(触手背即起,称“空首”,即一般所言“拜”);或者至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头抵地后停留一段时间再抬起,称“稽首”,为最重的拜,以拜天地与父母)。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拜两次,将刚才的动作重复一次)……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3 女子肃拜:跪,然后双手贴合,向下,但不至地(异说,至地亦可)。右手心压左手背,左手心向地面方向。继而上身微前俯,俯而不折;俯首,但头不至手。然后平身。行礼时,双手姿势可更自然灵活,右手心压左手背,拢手下垂即可。若女子正坐时,也可依此行礼。

   4 答拜:对方拜后,以拜礼答谢。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