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资料馆
首页
。转发微博
获取打包下载。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史话》66 - 76页,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年3月。
2:女子剪发后的问题,《妇女杂志》6 卷10期,1920年。
3:教育部禁止女子剪发,《妇女杂 志》10卷2期297 ~ 298页,1924年。
4:妇女应该剪发,《曙光》6卷4 期,1936年。
5:女子剪发问题,《曙光》6卷4 期,1936年。
6:剪发的高潮.《好学生》3卷3 期,】937年。
7:妇女剪发会,《新中华》复刊6卷 (总第卷)19期30页,1948年10月
8:16日。
女子剪发后的问题,《妇女杂志》6 卷10期,1920年。
教育部禁止女子剪发,《妇女杂 志》10卷2期297 ~ 298页,1924年。
妇女应该剪发,《曙光》6卷4 期,1936年。
女子剪发问题,《曙光》6卷4 期,1936年。
剪发的高潮.《好学生》3卷3 期,】937年。
妇女剪发会,《新中华》复刊6卷 (总第卷)19期30页,1948年10月
16日。
帽
-426 -
头面装饰与生命礼俗,管彦波, 《民俗研究》1995年1期(总33期)49~ 54页。
古代的冠饰、服饰、屣类与佩饰*, 王恩涛、毕宝魁《中国古代文化史知 识》345 ~ 357页,沈阳出版社,1989年 1月。
佩饰玉中的头饰,那志良,《古玉 论文集》127〜144页,台北故宫博物
院,故宫丛刊甲种,1983年7月。
玉头饰一古玉介绍之十一,那志 良,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卷11期 (总 11 期)112- 116页,1984年 2 月。
说類与额带,丁乙,《考古》1984 年 10 期 945 ~ 948 页。
中国男女元服之研究,黄现于番, 《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季刊》1卷1 期65 - 76页,1943年1月。
中国首服沿革初探,徐铭尔,《浙 江工艺美术》1986年3期16 ~ 21页转9 页。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资料 汇编J?《造型艺术研究》月刊1987年1 期 104 - 110 页。
首服、冕服、六冕服制度、弁服, 朱泽,《中国服装》1987年1期(总6 期)41页,服饰小辞典。
我国古代冠制的情况如何,顾静; 《中国文化三百题》250-252 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
我国古代的帽子,朱睿根等,见臧 蝶编《历史的启示、生活篇》42-44 页,新蕾出版社,1990年8月。
中国古代冠帽浅析,崔荣荣, 《饰》(北京服装学院)1999年1期(总 13 期)31-32 页。
冠、巾、帽,《中国文化知识精 华》40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2 月。帽文化之魂宝 二 巾.滕维正,
《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3期65〜67
帽子的來历,《中国文化知识精 华》40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快9年2 月。
帽小考,王家国,《寻根》曲5年 4期(总6期)48页。
说“巾帼”,朱启新,《中国文物 报》200)年4月16日4版。
“须眉”、“巾帼”辨,华梅,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4年3月14日 7版,衣饰文化。
澤罷考。幕靡,二。• U日1北條 祐勝,日本《白山史李》5号,1959年 12月。
古代妇女的巾冠——隋唐以前,陈 夏生,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0卷2期 (总110期)4 ~ 7页,32年5月匚
古代妇女的巾冠——五代•宋篇, 陈夏生,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0巻3 期〔总111期)70〜83页,1魁年6月。
别样风情说女冠,戴仕熊,《服饰 文化沙龙》151 - 155页.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1断年12月。
中国服饰考(71 -女子号冠帽,女 子七冠帽,L日)杉本正年,日本《衣生 活研究》兀号23 - 35页,1981年12 月。
女冠与女官、出家与出嫁,归鸿.
《社会科学辑刊》198年1期(总12期) 56页,1981年1月。
我国古代的冠制,逸,北平《晨
报》艺圃,1935年7月9日、13 Ro
中国古代的冠礼,周绚隆,《民俗 研究》1994年1期(总29期)39页。
“冠礼”之研究,钟秀崎,《东北 大学周刊》68期,1929年3月口
“冠礼”新探,杨宽,《中华文史 论丛》1辑21-42页,中华书局,1962 年。
古代成人礼(冠礼)的情况如何,沈 文倬,《中国文化史三百题》362 - 364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
漫话冠礼,陈耀,《文史知识》 普
1989 年 2 期(总 92 期)52- 55 页。 -427
冠服,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
六(115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4 月。
“头衣”种种,王作新,《文史知 识》1旳1年5期120 ~122页及封裹。
厦盔,刘振卿,北平《晨报》艺
圃,1935年9月4日,
凤蚕,刘振卿,北平《晨报》艺 圃,1935年9月30日。
注字及其异构与古代冠歸,之 其,见钟富兰主编《国凤》1卷5期 58〜60页,上海民俗文化学社,1989年3 月 25 He
南冠小考,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张 万高,中国古代服饰国际学术会议论 文,1991年8月,湖北荆州。
“奴末额”与裤奴、抹额,黄正 建,《中国文物报》1如2年7月26 0 3 版。
簪笔,启星,《中国文物报》1992 年5月V日3版。
进贤冠与武弁大冠,孙机,《中国 历史博物馆刊》倔9年总13、14期合刊 96 -110页。又孙机著《中国古舆服论 丛》125〜145页,文物出版社,1如3年 6月。
聃冠(鹑鷄冠)考略―一从戏曲人物 | 的二野鸡毛谈起,周锡保,《戏剧艺 匸莎二术》(上海)1982年3期力页。
鸟翼疑的源流。鳥翼冠。源流, [日]中野忠明,日本《史迹与美術》397 号269〜277页,1969年8月。
金骂附蝉,辽宁省博物馆徐秉琨, 《第十三届国际服饰学术会议》论文集 52~54页,沈阳,1994年。
蝉与中国古代文化,张乃格,《文 中知识》199年12期75-81页、
啥蝉与貂蝉.王大智,台北《故宫 文物月刊》2卷4期(总16期)52〜57 页。
也谈“紹蝉”,周上琦,《北京晚
报》199)年11月6日3版,百家言。
张冠岂能李戴——古代冠帽溯源, 戴仕熊,《服饰文化沙龙》144 - 150 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12 月。
盖冠纷缤(帽子式样20种),《良友 画报》78期,1933年7月。
皇冠是专制政治家的象征,《中央 日报》1947年&月2日。
冠冕堂皇,陈夏生,台北《故宫文 物月刊》2卷7期(总19期)50页,1973 年10月。又《文物光华• 2》342 - 349 页,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10月。
冠冕何以堂皇——服饰首因效应* 华梅,《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8 月7日7版副刊,衣饰文化。
中国服饰考(丸-——古代的冠帽与慷 头之变迁。古代①短帽上樸头O変遷, [日1杉本正年,日木《衣生活研究》76 号”
帽文化中的一朵奇越——検头,腾 维雅,《文史知识》1如3年7期68页。
从離头说起,吴睹《人民日报》 1962年1月21 3 5版。又吴!賂《学习 集》48 ~ 52页,北京出版杜,1阳3年2 月。
樓头造形的演变,台北吴丽娟,
《第五届国际服饰学术会议》论文集, 东京,1986年。蟆 头与乌纱帽,孙机,《江苏画 刊》1982年2期40页。
“乌纱帽”小考二:从李白 -苜诗 谈起,薛天纬,《学林漫录》六集 131 - 134页.中华书局.1982年6 .月, 又1997年12月版
漫话乌纱帽,王廷德、赵树华, 《文史知识》19即年8期49 ~51页。
.刍纱帽.《中国文化知识精萃》 4)8-40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12月。
乌纱帽和官,《文化娱乐》6期, 1981 年。
乌纱帽的由来.乌尼日,《资料卡 片杂志》19陥年10期。
白纱帽与乌纱帽,庄文静.《资料 卡片杂志》1988年23期。
乌纱帽考论三題,尤建春,《文史 知识》1旳5年6期106 - Z1)页。
帽小考,王家国,《上海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1另3年6期47〜50 页。
从巾冠到帽子-一帽于的故事,马 岱,《羊城晚报》1963年4月21日。
女冠考,陈茂才,《上海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1%»3年6期42 - 46 页。
婚礼盖头之俗*,何联奎,《中国礼俗 研究》76页,台湾中华书局,1幻3年。
帽子的演变,张辅元,《商品史 话》38 - 51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的 年3月。
戻饰、直饰
说笄,董作宾,《中国文字》店号 3页,19,5年12月。
笄形八类及其纹饰的演变,李济,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 刊》第30本上册1~69页,1958年。乂 见张光直、李光谟编《李济考古学论文 选集》454 ~518页,文物出版社,1990 年6月。
簪考…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笄。中 國新石器時代①笄,[日〕钓田敏子,
《|」本服飾李會誌》2号53 - 59页, 1983年5月。
簪考——中国青铜器时代的笄。中 國青铜器時代①笄,[日〕钓田敏子,
《日本服飾李會誌》3号45〜51页, 198年5月◎
*簪考——中国铁器时代的轉。中國
翌生(爰居阁腔谈)众异,《古 鐵器時代CO簪,[日]钓田敏子,《日本 今》创刊号,例2年3月。 服飾李會誌》4号37~41页,1985年3
头饰-首饰
头饰、首饰
中国服怖文化参考文献目录
月。
聲考一-屮国三国时期到唐代间的 蠻。屮國•三國~唐代①簪,[日J钓田 敏子,《日本服飾李會誌》5号75-S4 页,1986年5月。
簪考——中国宋代和宋以后的簪。 中国宋代以后总中心七L<,[日]钓田 敏子,《日本服飾李會誌》5号75 ~84 页,1986年5月。
平谷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器.刘秀 中,《中国文物报》1如3年8月8日第 31期(总345期)3版。耳环、笄、臂 钏。
金步摇冠饰,张景明,《中国文物 报》1妙年2月7日3版。
云鬓金冠金步摇,嵇若昕,台北 《故宫文物月刊》3卷3期(总27期) 1985年6月。
步摇考,徐家珍,《中央日报》
1琬年3月3日,上海博物馆研究室辑 《文物周刊》75期。
“步摇”的起源及其演变.袁晓 红,《浙江工艺美术》1985年4期16 页。
步摇、步摇冠与摇叶饰片,孙机,
《文物》1贸9年11期55〜63页。又孙 机著《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 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87〜H05页, 辽宁教育岀版社,1996年12月。
三子钗与九子铃.孙机,见孙机、 杨泓著《文物丛谈》183 ~ 1K7页,文物 出版社,1知1年12月。
我国出土的蚀花肉红石龍珠,作 铭,《考古》1974年6期382 - 385页及 图版十二。
潮古话今谈宝石一水晶、玛璃、 碧玉和蛋白石,陈夏生,台北《故官文 物月刊》7卷4期(总70期)14~35页, 19的年7月。
溯古话今谈宝石一-珍珠,陈夏 生,台北《故宫文物月刊》8卷3期(总 87期)10~21页,19刃年召月。
《珍珠史话》”牛秉钺,紫禁城出 版社,1994年3月。
《翡翠史话》,牛秉钺,紫禁城出 版社,1994年3月。
翡翠何时传人我国,张庆麟,《上 海工艺美术》1998年2期(总56期)40~ 41页。
琳琅珠玉细場详.陈夏生,台北 《故官文物月刊》3卷2期(总2期)83 页,1974年5月。
管花考,云子,《经世日报•文献 周刊》2期,1舛7年4月19日。
中国古代的精金工艺,张临生,台 北《故宫文物月刊》2卷2期(总14期} 48 - 67页,19&4年5月。又《文物光华• 2》316〜335页,台北故官博物院,1986年10月。
试论东汉魏晋墓葬中的多面金珠用 途及其源流,岑芯,《考古与文物》 1990 年 3 期 85~87 页。
珠光宝气探根由,陈夏生,台北 《故宫文物月刊》3卷12期(总36期)4 页,1为5年3月。
翡翠"点翠•集翠裘,陈夏生,台 北《故宫文物月刊》4卷4期(总40期) 4~11 页,1986 年?月©
首饰的原始意识,叶金毅,《上海 工艺美术》,1986年3期24页。
古代动物头饰艺术探微,邢定生,
《民族艺术研究》(昆明)卿1年5期 40~45页。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 印报刊资料J7《造型艺术研究》1妙年 1期89~94页。动物头饰的形态特征、 动物头饰产生的基础、动物头饰从实用 到审美。
《古代人的化妆和装身具》。古代 人①化粧i:裝身具,〔日】原田淑人,刀 水书店《刀水歷史全書》25, 19踊年12 月。
苴饰进入人类生活,《中国文化知 识精华》相1~412页,湖北人民出版 社,1989年2月。
首饰的来历,朱睿根等,见减蝶
《历史的启示-生活篇》页,新 蕾出版社,1濒年8月。
《古代首饰》,张道一,保彬著, 江苏省轻工业局、南京艺术学院、扬州 市二轻局主办江苏省工艺美术培训班, 内部参考资料,1射4年。
中国首饰的咋天和今天,周汛,高 春明,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天山 杯”国际服装研讨会文集《服怖文化的 昨天和今天》63 - 69页,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19巧年9月。
中国古代妇女首饰一瞥,香港《龙 语文物艺术》5期50〜55页,1纱1年。
中国古代首饰文化漫谈,彭觥《中 国宝石》1煦3年2期28~30页。
论首怖,何宝森,《装饰》1989年 1期(总39期)16页,1989年2月1日。
传统首饰工艺,邱蔚丽、戴云亭” 《装饰》200)年1期61~ 63页。
《张健谈古代珠宝首饰》(东方收藏 名家谈收藏)张健,吉林科学技术出 版社,1穷8年3月。
《金银首饰》,陈信燕编著,安徽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10月。
金首饰的演变,孟庆中,《上海工 艺美术》1如9年1期(总刃期)28 - 29 页。
《珠宝首饰》(实用家庭百科丛 书2关涛、徐欧光等,兵器工业出版 社,183年7月『我国古代的珠宝首饰 (175~ 194 页)
头饰、音怖中国服饰文化彩考文就目录
妇女装束、美容■.面怖
-432-
金珠玉翠话首饰.张辅元,《商品 史话》119 ~129页,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年3月。
《古董首饰》,李英豪,香港博益 出版公司,1労3年4月。乂辽宁2000年 版。
珍珠掌故门外谈,余汉桂,《农业 考古》1988年2期271 - 278页。
《南珠春秋},黄家藩、许广麟、 张九皋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卿1年9 月。
《中国瑰宝•-一南珠》.吴彩珍主 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2年11月。
合浦珍珠S苏韶芬,《八桂边寨 的民俗与旅游》{广西卷)170~178页, 旅游教育岀版社,19%年1月。
《金银珠宝首饰》,张信康、俞维 炽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12 月二
《珠宝鉴赏》,杜晓辉编著,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1烦年3月。
《翠钻珠宝》,张仁山,地质岀版 社,1983年5月。
《怎样识别珠宝》,王曙编著,地 质出版社.1988年10月。
古往今来话首饰,张一德,《中国 服装》198年3期(总8期)48页。
金作杂饰,刘振卿,北平《晨报》 艺圃.1934年2月28 H , 3月2、3、
5、6 日。
(红搂梦)宝钗“首饰”考,张永 鑫,《江苏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81年1期67 ~ 70页。
珠宝文化初探,李世才,《民间文 化论坛》1如3年3期62页。
天命,人文——中外首饰文化的差 垦,宫宜,《上海工艺美术》1旳3年2 期26页。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首饰条目 293条,吴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8 年 6 月(750 〜774 页)°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宝石分类 及各种宝石特征一览(表人 吴山主编, 江苏美术岀版社.1988年6月(1293 -1294 页)
《中国珠宝》,纽约大都会艺术博
*
物馆,1対0年口珠宝图版22幅。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Chinese Jewelry , New Y ork, The museum, 1940.
1
Q装亲、美容、面诵
《中国历代仕女画集〉,单国强序 文,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教育出 版社联合出版,1998年8月。《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 观》,东昊王初桐于阳篡述,松江王昶 述庵阅定,清嘉庆二年古香堂镌版,李 永祐选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M年10月。衣裳、冠带、袜履、钗 钏、梳妆、脂粉(卷62 - 74, 548〜772 页人
《中国古代的女性》,李甲孚著, 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2月。 其中有关服饰的章节有:妇女的发型、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
女衣:女身的象征,王政,《东南 文化》1勢7年4期105-110页。
中国历代妇女服饰的演变与发展, 向景安,《文博》1的5年于期10~40 页。
略论中国古代女子服饰的文化意 义,熊晓萍,《江西社会科学》1旳3年 10期76页。
中国古代女性服饰美的民族特征,
妇女的首饰、脂粉的故事、穿耳的故 祁嘉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事、妇女的服装、妇女的鞋子和袜子、 女子缠足的故事。
女性美变迁考,易文,《东方杂 志》32卷1号,1935年8月。又高洪 与等编《妇女风俗考》’中国民俗文化 研究丛书',3-11页,上海文艺出版
社会科学版)22卷3期1(0页,1993 年。
女子的服饰,许地山,《许地山散 文选集》103—0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 散文书系.1990.年1月。
女子服饰问题,孟晖,《北京日-433
妇女装束、美容•面饰
社1^1年1Q月。人世中女性美的发 达、女性美写装饰身体的手段,女性美 的民族概述、彩色剌青伤痕的美、马 甲、缠足及其他,女性美与衣服的关 系,颓废期的女性美,近代女性美的典 型"
《中国后妃制度研究》(唐宋卷), 吴以宁、顾吉辰,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社,199年8月。后妃服怖(35 - 41 页)。
我国古代妇女的服装情况如何,顾 静,《中国文化史三百题》254〜256
报》35年9月W日2版专刊副刊。
《中原女子服饰史稿》(莱曼女性文 化书系),孟晖,作家出版社,1幻5年9 月。
《中国女性民俗文化》,邢莉主 编,尹青山策划,中国档案出版社, 1如5年8月。民间工艺38 - 103页)、 服装服饰(108 - 144页)、面妆首饰 (15 ~ 183 页)。
《中国妇女文化通览》,宋瑞芝主 编,山东文艺出版社,IS99年6月。服 饰发式(373〜9】2页,中国眼饰文化拿考文獻目录
妇女装束•美容•面饰
中西女装造型演变比较与探讨,阎 玉秀、金子敏,《丝绸》1996年3期 (总383期)46〜49页。
《中国妇女生活史话》(汉光丛刊 004),郭立成,台北汉光文化事业出版 公司,1983年4月。缠足习俗说从头 (144 - 157页),古代中国妇女的美容秘 方(163 - 172页),明代妇女的饰物 (192~ 195 页)。
装扮:中国民俗文化美学義现形态 之一,王政、李培坤,《渭南师专学 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4期(总11期) 19-24 页。
《中国古代妇女化妆》(中国风俗丛 书),汪维玲、王定祥著,陕西人民出 版社,他1年2月。
434 ~ 书评:再现古代妇女美化生活的风采——评£中 国古代妇女化妆》,韩养民,《东南文化》1992年1 期 220-221 页。
《中国化妆史概说》,李秀莲,台 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公司,1999年1 月。又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版。
《后妃美容术〉(中国宫廷文化丛 书)陆燕贞、张世芸、苑洪淇,中央民 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
我国古代妇女是怎样化妆和插戴首 饰的,陈丽菲,《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256 ~ 2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11月。
南京举办古代妇女妆饰艺术展,董 宁平,《中国文物报》1995年2月J9日 2版。
中国化妆的源流。支那Q於疗召化 粧co源流,[日]志田不動詹。日本《史 李雑誌》40卷12号,富山房,昭和4 年(1929)12 月。
中国化妆的源流补遗。支那Q於叶 召化粧①源流補遺,[日]志田不動曆, 日本《史李雑誌》40卷12号,富山 房,昭和4年(1929) 12月。
关于妇女的装束,克士,《东方杂 志》弓I卷19号,1934年10月。
行云有影月含羞一说说面衣魅 丈,华梅,《人民日报》(海外版)1994 年3月11日7版,衣饰文化。
辨中国古代女子蔽面的风俗,鸿 斋,《中央日报》1948年1月21日。上 海博率馆研究室辑《文物周刊》70期。
右代化妆小史,《中国文化知识精 华》413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2 月。
古人傅粉施朱谈,夏桂苏、夏南 强,《文史知识》1992年1期(总127 期)38 ~ 42 页。
我国古代妆面及其他.张培英, 《服务科技》1987年4期。
中国古代妇女面饰琐谈,杨如鹏, 《学林漫录》六集156 - 161页,中华书局.1982年。
史国古代妇女面妆槪述.汪维玲, 《浙江学刊》19刃年2期107-112页。
占代妇女的额黄,丁超,《民族》
(成都)1如3年3期(总77期)34页乜
花凰.郑婕,《寻根》1妁5年4期 〔总6期)20“ 22页。
靡丽多姿的面曆*王思厚,《文史 知识》1卿3年1期(总149期)49 ~ 53页
“偏*宜贴翠花期' 解证——_ {西 厢》偶谈,傅义,《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5 年 3 期 8(0-86 页。
入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一介绍几种古典美容方法,高小涵,
《服务科技》1邓年4期8〜9页。
粉白黛黑施芳泽,李之檀,《服务 科技》1旳1年2期7页。
昼史,黄华节,《东方杂志》29卷 5号,1932年11月。又高洪兴等编《妇 女风俗考》30~38页,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年10月。
汉字与古代眉饰.虞钢”《国风》2 卷2期3()〜32页,上海民族文化学社, 1989年8月。
中国文学中的眉文化(1〜3)。眉7) 文芸一冲国文艺文二扌艺十召眉,[日]石 上七鞘,日本《化粧文化》)3 - 5号, 1980年12月,旧81年6、11月。
設国古代女子眉妆概说,陈蕾,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1期(总27期)65 - 70页。
黛史,黄华节,《东方杂志》30卷 1号,1933年1月。又高洪兴等编《妇 女风俗考》39~45页,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1年10月。
石黛考(关于画眉典故),皓龄,
《人民间》34期,1935年8月。
螺黛、青黛、连心眉-一-四乐斋读 书札记•尚久鳞、吳云茏、《新疆艺 术》年1期(总88期)33〜36页转 10页。
胡粉与倭铅,刘广定,台湾《大陆 杂志》82卷3期,1购I年3月。
化妆点染话脂粉,张辅元,《商品 史话》110~ 11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年3月;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朱仁 凡,台北《故宫文物月刊》4卷口期 (总47期),1987年2月。
古兴贴花花染染甲——《中国历代 妇女妆饰》录新潮.杰灵,上海《文汇 报》1988年6月29日特稿。
匈奴妇女的血色化妆品“焉克” ° 匈奴婦女①颜色「焉支」(二就吉疋, [日]江上波夫…《東亜論叢》3辑, 1941 年。
胭脂考' 黄石,《妇女杂志》17卷 4号,1931年4月。又高洪兴等编《妇
妇女装束•美容、面饰中国服怖文化参考文献目录
女风俗考》46~60页,上海文艺出版, 1991 年 10 月。
胭脂考,郑康民,台北《东方杂 志》1卷2期60-7Q页,1%1年8月。
胭脂史,《新认识》4卷5期,
1胴2年2月。
焉支,[日]江上波夫著,岚涛译, 《中和》3卷8期,1942年8月。
胭脂史话,郭伯南,见高常筠等编 《华夏文萃》145页,人民日报出版社 〈文萃〉精选,1991年1月。
U脂,郭伯南等著《华夏风物探
2 源》求知丛书1(04 - 111页,上海读书、 饰
珀 生活、新知三联书店,(的1年7月。
颈
饰 漫话“胭脂”,何坦野,《文史知
才识》19也年2期35~38页。
436 - “胭脂”考释商兑,何坦野,《社
会科学战线》1驱年1期334 - 338页。
浓妆淡抹话胭脂,朱睿根等,见臧 蝶编《历史的启示•生活篇》58~60 页,新蕾出版社,1濒年8月。
也談“胭脂”,万方,《文史知 识》1沟2年10期115 - 117页。
“焉支山”质疑,张绍平,《文史 知识》1现年10期118页。
中国香料的研究。支那香料◎研 究,[日]稻叶岩吉,《東亜經濟》10卷 4号,大正十五年(19历)。
《精选历代后妃美容五百方》,曾
宪斌、虞胜清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 社,19%年7月。
《历代化妆美容秘方》(现代家庭消 费宝库),冯世沦、黄颖、李争、张湘 生、王亚楠编著,山西经济出版社, 159*3 年 6 月。
女扮男装与女权意识,邓晓芒, 《东方艺术》1翊年1期(总19期)18~ 2(0 页。
目0、颈怖、手怖
僧耳考,丁孟威、《地方知识》 1991 年 3 期 10~ 12 页。
广汉三星堆大耳人像与僧耳习俗, 曾湘军,《文史知识》1如2年11期(总 137 期)38~40 页。
周秦妇女以玉塞耳垂珠,汉以后穿 耳垂环,李思纯,《文史》3辑5~119 页。又李思纯《学海片鳞录》13页,中 华书局1%3年10月。
关于中国耳倉的两三个问題。中國 耳噹Q関歹三二三①問題,[日]原田淑 人,《支那古文化论考》中国之部。又 《人類李雑誌》68卷1号1~7页,1900 年5月。
古代妇女为何穿耳空东生,高常筠等编《华夏文萃》J92页,人民日报 出版社(文萃)精选,I旳1年1月。
玉耳饰一一古玉介绍之十二,那志 良,台北《故宮文物月刊》1卷12期 (总12期)96〜99页,1984年3月。
论耳饰与双头饰物,苏恒翰(G,Sob heim),《香港考一学会杂志》10期 107 〜117 页,1982 - 1983 年。
细说耳饰,华梅,《人民日报》 (海外版)1咖年3月9日7版,衣怖文 化。
绿豆穿耳与玉块配戴,星杰,《中 国文物报》1妙年9月1日3版。
中国古代的颈部饰物,陈娟娟, 《中国文物报》1999年3月10日3版。
颈饰——古蚩介绍之二十二,那志 良,台北《故宫文物月刊》2卷10期 (总 22 期)73~ 77 页,1974 年 1 月 口
五兵佩,孙机,泰国华侨崇圣大学 中华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 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饶宗颐主编《华学》第1期139〜148 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年8 月。又孙机t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 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107 -121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年12 月。
臂饰与手饰,那志良,台北《故官 学术季刊》3卷4期25〜44-页,1986年
5月。
手套古称“尉”,《中国文化知识 精华》409页,湖北人民岀版社,1989 年2月。
古代中国的服饰-…-新石器时代的 腕环(其一)仰韶、龙山期。古代中國① 服飾——新石器時代①腕环(乞①1)仰 韶•竜山期,[日]釣田敏子,日本《帝 國李園紀要》第7号75〜85页,1982年 3月。
古代中国的服饰•——新石器时代的 腕环(其二)周边文化——人溪、河姆渡 勉。古代中國①服飾-一一新石器時代① 腕環(乞①2)周辺文化-「一大溪、河姆 渡期、「日]釣田敏子,日本《帝國李園 紀要》第8号57 - 68页,1983年3月。
一代中國的服饰——青铜器、铁器 时代的腕环。古代中國①服飾——青铜 器、鐵器時代①腕環,[日」釣田敏子, 日本《帝團李園紀要》第9号47〜62 页,19阳年3月。
古代中国的服饰---魏以后的腕 坯。古代中國①服飾- -魏以後(9腕 環,[日]釣田敏子,日本《帝國李園紀 要》第10号37〜50页,1985年3月。
贵州岀土的.“条脱”考,潘成义, 《贵州文史丛刊》199)年5期85~88 页。
钏的研究。釧①研究,[日]高橋健
耳饰•颈饰饰耳饰•颈怖、手怖
-438 -
中国服饰文化馨考文献目录
自.日本《考古李雑誌》3卷7期, 1913 年。
说镯,刘敏,《四川文物》1994年 6期 20-27 页。
扇子史话,沈从文撰文,《人民画 报》1987年8期22 - 25页。
古代的扇子,傅同钦,《文史知 识》1986年7期70-74页。又中国人民 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资料选汇b《造 型艺术研究》1986年8期142〜146页。 仪仗扇的悠久历史、先秦时期实用扇的
谈扇子书画艺术发展的分期,毛维 奇,《浙江工艺美术》1991年4期45 ~ %页。
埼丽多姿的古扇,林琳,《中国文 物报》1991年9月8日4版。
塵尾与魏晋名士清谈,白化文, 《文史知识》1982年7期79页。
宋代团扇和雕漆扇柄,和惠,《文 物》1977年7期35-36页。
明代的折扇,潘群,《文物》1979 年7期87~89页。
式样,汉代流行的对称式“合观”扇, 魏晋时期盛行书字绘画扇,唐宋以来的 折扇。
《中国扇》,杜秉庄,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6年11月。
中国的扇子,杨泓,《人民日报》 (海外版)1986年6月10日8版。又中国 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资料选汇J7
《造型艺术研究》1986年8期135 ~ 141 页。
源远流长的扇文化,戴仕熊,《服 饰文化沙龙》109 - 114页,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1997年12月。
中国扇子的造型艺术,毛维东,
《浙江工艺美术》1997年3期(总72期) 32〜37页。
扇子艺术史略,魏北銓,《文史知 识》1988年5期(总83期)44 ~ 46页。
明代的折扇,南访,《文物》1979 年8期82页。
折扇种种,郑逸梅,香港《龙语文 物艺术》H)期78-79页,1991年。
扇文化(上、下),王立导,《上海 工艺美术》1992年4期28-29页。’
夏扇小史,吴文,《历史知识》 (四川)1980年3期(总3期)42-43页。
手帕史话,殷百钢,《历史大观 园》1992年3期47页。
戒指粉税总是情,嵇若昕,台北 《故宫文物月刊》3卷3期(总28期)46 页,1985年7月。
戒担鱼塞历(中国妇女装饰史稿之 四),黄华节,《东方杂志》30卷5 期,1933年3月。
戒指源于何时,陆祖德,见高常筠 等编《华夏文萃》145页,人民日报出版社〈文萃〉精选,199年1月°
戒指的传说(汉族),穆仁和搜集整 理,原载《乡上》10期。又吉星编《中 国民俗传说故事》448页,中国民间文 艺出版社,1驭5年。
戒指小识,《中国文化知识精华》 4竝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2 月匚
西方戒指小史.朱孝岳,《上海工 艺美术》19旳年3期1—19页。
黑指甲的艺术.黄华节,《东方杂 志》29卷7号20页,1932年12月。又
190年I期(总57期)78 - 79页。
西周玉组佩考,罗伯健,《文博》 1987 年 4 期 32-35 页。
佩玉和绶,I0U林巳奈夫,《東方 李報》(京都}第45册—57页.
中国古制朝、祭服饰“绶”与 “纷”之研究.王宇清,《第一届国际 服饰学术会方》论文集,台北,1982 年。
玉具剑饰物考释.周南泉,《考占 与文物》1982年6期(总14期)7R页。
玉具剑与礙式佩甸法,孙机,《考
高洪兴编《妇女风俗考》61-67页,上 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 书,1的1年10月。
染红指甲的缘由,周玲,王宏刚,
《吉林日报》叨2年3月17日口
古》1985年1期48〜59页口又孙机苦
《中国圣火一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 交流中的若干问题》15〜43页.辽宁教
育出版社.1憐年12月。
玉佩,腰带、腰饰
束带的起源。束带◎起源,f日〕高-439 -
玉S、flR书、彌饰
中国古制“披”的造形和表现,黄 永川.《第五届国际服饰学术会议》论 文集.东京.1986年。
古玉服饰器,那志良,《古玉掘 裁》108〜180页,台湾国泰美术馆, 1979 年“
说市黄.罗伯健,《考古与文物》
橋健自,日本《考古李雑誌》门卷6号 372页,一月例会。
我国古代的革带,孙机,(文物与 考古论集》297〜32】页,文物出版社, 1985年12月。又孙机著《中国古舆服 论丛》2(4〜227页.文物出版社,1993 年6月。先秦法服上的革带,趣钩之 带、匈奴,东胡的带头' 带诵和郭洛 带,带扣和礬繼带,宋明的金玉带。
先秦、汉、晋腰带用金银带扣,孙 机,《文物》1购4年1期50 - 64页,乂 孙机著《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64〜86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I卿6年12月。
刚被认识的荔枝金带,孙机,《中 国文物报》1闪3年3月7日4版。
「论师比及郭洛带。師比并CM二郭落 帶人就tr,[日1江上波夫.《束方李 報》(东京)1932年2月。
腰带与腰饰,陈夏生,台北《故宫 文物月刊》2卷5期(总17期)4- 11 页,1984年8月。
关于唐代的站歸带。唐代◎站踝二
[日」吉村苣子,日本《美術 佩 史》93~ 96号43亠45页,1976年3 、月。
带 踝農带——契丹文化中的突厥因
饰 畫,冯恩学,《文物季刊》(山西)199£ 一 440 -年 1 期(总 28)65 ~ 69 页。
和林格尔唐带饰考略,傅宁、郭殿 勇.《内蒙古博物馆馆刊》1989年1 期。
西安西郊出上的唐代玉带,王自 力、张全民,《考古与文物》1旳2年5 期16~ 50页。
玉带“铠尾”辨误,张尉,《中国 文物报》220年2月23日。俺尾应为饨 尾。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腰带(提要),
杜承武,张碧波主编《北方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论文集•
第2集》261〜272页。黑龙江教育出版 社,1989年1月。
《中国古代匸艺史中带钩的研 究》O古代支那工芸史広於U ■芥帶钩 ①研究,[日]长広敏雄,日本《東方文 化研究所報告》第17号,昭和18年 (1943)1月。又桑名文星堂刊,1943年1 月,191页,索引13页,图版49页,聚 成图12、图18o
《中国古代工芸史中带钩的研究》书评:岡三芳 三郎,〈廉洋史研究》8卷3号;澄田正亠,《史 林》28卷4号;駒井和爱,€考古李雑誌》33卷6 号。
《带钩的研究》。帶鈎①研究,[日] 伊津野直,昭和8年(1933)铅印本。
中国古代的宝饰带钩。中国古代① 寶飾帶鈎,[日]梅原末治,日本《大和 文華》1953年9期1~11页。
战国墓内带钩用途的推灑一第二 次探掘安阳大司空村报告附论之一,高 去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集刊》第23本下册489 ~510页, 1952年7月,台北。
铠与带钩之传入中国冷方豪著《中 西交通史》岳麓书社《旧籍新刊》本上 册 52~56 页,1987 年 12 月。
齐桓公的幸运符-——谈我圜占代的 “带钩",本社,台北《故宫文物月 刊》7卷5期(总77期)102~ 105页,1989年8月。
秦俑带钩浅述,刘占成,《文博》
1985年6期。
古代带钩用途考实,王仁湘”《文 物》1982年10期75页。
带钩略论,王仁湘,《考古》1986 年1期65-74页。
带钩及其演变,王莉,《文博》 1^995 年 I 期。
带钩.张临生,台北《故宫文物月 刊》1卷3期(总3期)4*11页,1983年 6月。
带鱼,黄展岳,《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卷》87页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1986年8月。
犀比、鲜卑•西伯利亚,萧兵,
《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又犀比•鲜 卑•西伯利亚-一从《楚辞•二招》描 写的带钩谈到古代文化交流,萧,《人 文杂志》1981年1期。
中国带钩目录及出土资料表。中國 帶鈎目錄錄/"土土資料表,日本《大 阪市立美術館紀要》19画年度1 - 102 页,1981年m月。
带金具,[日1高浜秀,《世界考古 李事典》,东京•平凡社,1979年。
鮮卑族名与“鲜卑郭落带”,陆思 贤,《内蒙古社会科学》19娱年3期 {总 25 期)87- 89 页。
“鲜卑郭洛带”以鲜卑命名的有关 问題,张博泉,《辽河文物学刊》1989 年1期(辽宁省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 特刊)219〜225页。
玉带镇山门,陈夏生,《文物光 华》4号3加〜341页,台北故宫博物 院,1濒年8月。
铐带金具考,[fd]綱干善教,大阪 《関西大李考古李研究年報》1<967年1 号5〜]6页。
《古代东亚的装饰墓》”古代东了 STO裝飾墓,[日}町田章著,日本同 朋舍,1987年2月。古代帶金具考(50~ 71页),匈奴式帶金具之変耘(80 ~ 89 页).琦玉稻荷山古墳①帶金具(72〜79 页)。
关于鑒金透雕龙文带金上。金銅透_44] 雕竜文帶金具①就“疋,[日]梅原末 治,日本《考古孝雑誌》50卷4)期— 11页,1965年3月。
略论中国北部长城地带发现的动物 纹青铜饰牌,郑绍宗,《文物春秋》 1另1年4期1 ~32页。
中国北方青铜透離带饰,乌恩,
《考古学报》年1期25 ~37页及图 版三~八。
鄂尔多斯青铜器装饰的意义分析,
乔晓勤,《内蒙古文物考古》1如3年 1~2 期 97 ~ 103 页。
玉佩 '腰带■腰怖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啟目录
玉佩 -腰带-腰饰
关于江西宜兴西晋周处墓出上带饰 成分问題,沈时英,《考古》1%2年9 期503页°
再谈“晋墓带饰”问题,沈时英, 《考古》19)3年12期674〜678页。
我对西晋铝带饰问题的看法.罗宗 真,《考古》年3期165页°
晉周处墓出七的金属带饰的重新鉴 定,夏鼐,《考古》T972年4期34页。
湖北汉阳出上的晋代饗金铜带具, 刘森淼,《考古》1如4年10期954 -955 页。
铜鱼考,[日]驹井和爱.《東方李 報》(东京)第8册抽印本。
唐代佩鱼制度,李则芬,台湾《东 方杂志》复刊2()卷9期20〜22页, 19阴年3月1日。用于明贵贱应召命, 制度几经修改,唐诗中的金龟金鱼“
“鱼袋一说,黄正建,《中国文 物报》192年1()月II日3版。
唐代的鱼符和鱼袋,尚民杰,《文 博》1沟4年5期(总&3期)54〜57页。
壬建墓内出十“大带”考,冯汉 骥,《考古》1959年8期436〜439页及 图版八。又《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 114 ~ 11页,文物出版社,19娜年10 月。
欲知官高卑,玉带悬金徴——由院 藏明鱼龙枇杷纹玉镑说起,钱伊平,台
北《故宫文物月刊》9卷8期(总104 期)4-21页。
初识绦带与绦环,孙机,《中国文 物报》3OX)年5月31日第5期(总17 期)1版。
话说古人的口袋,李沙,《中国文 物报》1知8年6月10日4版。
同心结,陈夏生,台北《故宫文物 月刊》1卷2期(总3期)1)5页.1972年 5月。
何物“同心结”,陈驹,《文史知 识》1985年11期°
压镇、同心结、鑫胜——金瓶梅风 俗漫谈之二,刘桂秋,《东南文化》 199年5期{总105期)39〜43页。
同心结风俗考辨.[韩]金金南,
《东南文化》1於4年5期{总105期) 45-49 页。 ,
同心结,《:中国文化知识精华》410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的年2月。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也谈 “中国结”,戴仕熊,《服饰文化沙 龙》126 ~ 129)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7年12月才
中国结的源流,田青,《装饰》
1989年3期{总41期)18页,1989年8 月1日。
《中国结》(汉声技艺丛书)陈夏 生,台湾英文汉声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1月初版,19轴年3月再版。
中国结的过去与未来,陈夏生,香 港《龙语文物艺术》3期53〜56页, 1盹年”
《采结攀缘》(中国结新造型),陈 夏生,台湾左羊岀版社,年4月。
《手打中国结》,台北《汉声》杂 志69期,194年9月。文:中国的绳与 结(张道一),日韩结艺的发展(陈夏 生)
《绳结艺术》,李立芳,湖北科学 技术岀版社,1邓年7月。
《王翠英结绳艺术》.王翠英,中 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为5年〔月。
《花结制作技法》(中国传统手丁技 艺丛书),候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 社,1999年8月。
《中式盘扣制作技法》(中国传统手 工技艺丛书),郑素霞,孙锡田,北京 工艺美术出版社,1泗年3月。
《中国结艺》,文玉编选,中国建 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
于奇百怪的护身符,劲松,《民间 文化》1咖年3期65-66页。
护身符?吉祥物?,华梅,《人民日 报》(海外版)1另3年12月2日7版副 刊,衣饰文化口
《中国护身符》,叶明鉴编著,广 州花城出版社,19)3年7月。
火镰收藏拾趣,李福昌,《中国文 物报》1999年5月30日3版。
丘、纵氟腿血
有孔骨针之制作,汪宁生,《中国 文物报》1眇)年10月4日3版。
我国最早的缝衣钢牡与针衣,陈 谦,《中国文物报》19丽年1月22日3 版。
汉代龙凤纹针线筒.邙淑媛、黄贵 贤,《文物天地》1対1年6期13页。
纽扣小议,李英华,《中国文物 报》1991年4月21日4版。
中国纽扣小史,钱玉成,苏州丝绸 博物馆馆刊《丝路学苑》1998年3期 (总茫期)9- 16页。
衿纽、纽和及钮扣考辨,戴仕熊,
《服饰文化沙龙》192〜1
论带扣的型式与演变,田立坤, 《辽海文物学刊》19>6年1期。
贯头形衣服考,[甘1官本勢助. 《民族李研究》2卷2~4号, 1936年。
“袍”的起源,徐家珍,《中央日 报》1舛7年10月1日.上海博物馆研究 室辑《文物周刊》54期。
衣 '艳•裳、裙 '裤
一443 -
中国眼饰文化静考文献目录
龙袍.探源.黄能馥.《故宫博物院 院刊》1998年4期{总82期)25 - 30 页。
袍的来历趣谈,《中国文化知识精 华》405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2 月。
我国古代的衣裳冠履,马俊清”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 1991年3期65〜67页。
中国历代的冕服,弁服与袍服,陈 夏生,台北《故宫文物月刊》3卷4期 (总、28期)25页。
衣
禮 《龙袍〉,王智敏,台北艺术图书
藝公司,1994年8月。
富 龙袍,陈诏,《书讯报》!992年2
* 月17 H .金瓶短札。
刁兀 《中国袍服织绣选萃》,林淑馨、
皇甫宝云编,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 1977 年 12 月。
祎衣研究,高本莉,台北文化大学 家政研究所硕士论文,1®年。
前开衣一一略谈汉民族服式,楼林 江,《时装与纺织品》1船1年1期〔总 17期)22〜23页。
“男左女右”与左椎右桩,诸葛 恺,《装饰》1卿8年3期(总83期)57 页。
疋,[日!增田克彦,《中嶋敏先生古稀 紀念論集》(上)207〜219页,19如年12 月。
中国古代的服饰——披巾考。古代 中國①服飾披巾考。[日]釣田敏 子,日本《帝國李園紀要》5号61~73 页,1979年11月。
古代中国跑服饰一领巾考。古代 中國服飾一领领巾考,[日]釣田敏 子,日本《帝國李園紀要》6号1的~ 115 页,1981 年 3 月。
云形衣领(云肩)的象征主題,斯凯 勒•卡曼,《艺术公报》33期3 - 10 页,1951 年。Schuyler Cammann. " The
SymbOism of' the Cloud CoOlar Mo-
n Hie Art Bulletin 33 (1931)*
PP.3 - 10.
说不尽的缠绕与披挂,华梅,《人 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4月13日7 版,衣饰文化。
论袖式,林维民,中国服装研究设 计中心“天山杯”国际服装研讨会文集 《服饰文化的昨天和今天》228〜240 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年9月。
浸话“袖子”,齐冲天,《文史知 识》19S9)年9期46~50页。
无袖衣衫,华梅.《人民日报》“半臂”为男子服饰.黄正建,
《中国文物报》1992年6月21日3版。
中国内衣史发展概述,朝晖,《中 国纺织美术》1^9年增刊28 - 29页口
汗衫考.郎业成,《羊城晚报》 19X0年7月1日。
背心考,王仲纯,《中国服装》
1989年4期(总1期)40 ~41页。
肚兜的艺术,吴丽娟,《第七届国 际服饰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19阴 年。
关于肚兜,[日木野内青子,1988 年1()月15日日本国际服饰学会东京中 国服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
古代的“衣”和“裳”,《中国文 化知识精华》403 ~ 页,湖北人民出 版社,1989年2月。
上衣下裳小考,朱睿根等,见臧蝶 编《历史的启示*生活篇》25~28页, 新蕾出版社,1濒年8月。
释“衣”,谢元震,《文物》1992 年4期53页。
说文解“农”.戴仕熊,《服饰文 化沙龙》1汆)〜141页,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1997年12月。
上衣与下裳.王作新,《文史知 识》19<92年5期(总131期)31 ~ 36页。
上古时期的“衣”与“裳”,柴 静、白友涛,《文史知识》1切年3
期。
说衣裳,黄维华,《传统文化与现
代化》19)8年6期39〜43页。
也说《上古时期的“衣”与
“裳槨》,汪少华,《寻根》1如7年5 期(总19期)38~39页。
从今话古谈襦裙,阮卫萍,《紫禁
城》1加2年5期(总72期)26〜30页。
我国古代的裳和祸,阎玉山,《文
史知识》1985年7期(总49期)
历尽沧桑话裙裳,戴仕熊,《服饰
文化沙龙》171〜门9页,中国轻工业出 衣 版社,1妙年12月。 、
裙子史话,文清,《中国文物报》 杓
1989年6月9日4版。 鋼
我国裙子小考,秦如鹏、唐卑, 仙
《华夏文萃》1第页,人民日报出版二45
社,海外版〈文萃》精选,199年1
月。
谱史小考,金官,苏州丝绸博物馆
馆刊《丝路学苑》1997年3期(总1 [期)
28〜29页o
从最古的裙子谈起,周并辑,《流
行色》(上海)1986年3期37页。
裙子小史,《中国文化知识精华》
钳~他5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月。
裙子和“裙钗”.朱睿根等,见臧
蝶编《历史的启示•生活篇》34・州I中国僵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
36页.新蕾出版社,*99年8 月口
百褶裙与铜鼓关系谈,盘福东、赵 戈茸,《文史知识》.1%3年9期34〜 36页转43页。
纳凉避暑话趟裳,张辅元.《商品 史话》1〜25页,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年3月。
裤子孝,尚秉和.《国闻周报》10 卷33期,1933年8月。
书尚秉和“裤子考”后,马耘非,
《国闻周报》10卷39期补白,1933年 10月2日。
裤子小考.戴仕熊,《服饰文化沙 龙》156 ~159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
| 占代的“裤”,徐家珍.《中央日
446 -报》1948年2月4日7版,上海博物馆 研究室辑《文物周刊》72期。
裤子的起源与斯基泰人.[口]丹野 郁,日木《被服文化》117号,1969 年。
上村岭虢国墓出上我国年代最早的 裤「,王亚蓉,第13届国际服饰学术会 议论文“西周出土纺织品文物介绍”, 1994年7月,沈阳,见会议文件109 -11页。该墓报道见《中国文物报》 1约2年2月2日1版“虢国墓地发掘又 获重大发现。”
擁子的演变.应诗琦,《中国文物
报》1989年3期(总16期)16页。
御寒蔽体话衣裤,张辅元,《商品 史话》1~25页,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年3月°
古代熏衣习俗,王东民,《贵州文 史丛刊》1988年1期。
《童衣选粹一中国传统儿庭服 饰》,嘉丽女士藏,香港市政局,1990 年6月口嘉丽序言,丁新约前言。
JS邑
历运服色考,王宇清,《包遵彭先 生纪念论文集》13~46页,台北历史博 物馆版,1981年。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几个基本问 题,缪良云,《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1旳8年6期(总18期)7〜13页。
混沌世界,五彩迷离——-中华服色 的远古演进,张志春,北京服装学院学 报艺术版《饰》1殄8年总12期41 ~ 42 页。
中国古代服色“正”、“间”尊卑 耋,王宇清,台北中国历史学会《文史 集刊》2期,1S0年。
玄衣之用玄,王宇清,《第三届国 际服饰学术会仪》论文集,汉城,1984 年。
绸裳之用繰,王宇清.《第十•届 国际服饰学术会议》论文集,汉城; 1992 年©
从“玄衣黄裳”所表现的中国人传 统服饰文化心理、土祥龄,《第十一届 国际服饰学术会议》论文集,汉城, 1992 年。
€东方色彩研究》,李广元著,黑 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4年8月。
汉民族的色彩审美属性.伊尔-赵 荣璋,《民族艺术研究》1翊年1期 (总 67 期)34-41 页"
中国古代服色流变探讨,赵庆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舛年1期(总2理期)47〜51页。
我国古代崇尚顔色略说,黄强,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士会科学版) 1991年2期85〜86页°
中国史前“尚黑刊观念源流试论, 王悦勤,《民族艺术》(南宁)1996年3 期(总44期)24 ~33页。
黑白赤分明的的彩崇拜*,李炳 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372 - 429 页,髙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
“五色”信仰世界里的典型祭物, 王悦勤,《流行色》1为3年4期。
民族的色彩审美差异性,刘-沾,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濒年2期。
好五色衣服——早期民族融合的象 爸.唐羽,《民俗研究》1旳5年1期 (总 33 期)42~44 页。
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物质文化,陈 启英,《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i 期{总46期)84〜88页。
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精神文化,陈 启英,《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映年4 期(总53期)75〜80页。
色彩:习俗与语言,王文兰,《培 训与研究》I<99年2期13 ~ 15页转21 页。
传统民族文化与颜色,卡马波纳哈 (Camapnha. JI.B),《民族学评论》 1992 年 2 期 147 - 156 页。
说“正色”——《说文》顔色词考 %
塞,许嘉璐,《中国典籍与文化》⑼5二447 -年3期7 - 14页。
中国文化中的顔彩迷信,程裕祯,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卷2 期(总75期}57~63页,1992年4月25
颜色词“白色”的民族文化内涵 义,萧可,《满语研究》!的5年1期 80~85 页 °
我国占代崇尚颜色略说,黄强,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2期8》~86页。
我国古代颇色迷信的形成及其文化I 中国服怖文化攀考文献甘录
内涵,杜建民,《中国史研究动态》 「季刊)1993年3期110-122页"
论颜色词的文化舍义,傅根青,上 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 第二集民俗文化研究243 ~ 254页转124 页,学林出版社,1991年7月。
五方五色观念的变迁,[口]邇访春 雄.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 文化》第二集民俗文化研究226 - 242 页,学林出版社,1另1年7月。
古代中国的服色及其思想背最,
[日]杉本正年著.夏麦隆译,《丝绸史 研究》1992年1期34〜42页。原刊日本 《风俗》杂志19旳年1期。
红黄蓝白黑一一华夏眼色、华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1^3年1月19日 44— 7版.衣饰文化。
尊贵的黄之色彩.李子杰,《西北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1期126页。
漫谈黄帝子孙和黄色,胡立三, 《历史知识》1981年5期(总10期)47-48页。
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李 亚友,《考古与文物》1983年3期62〜 65页。
秦尚水磚说质疑,呼林贵,《考古 与文物》1983年2期88〜89页。
水德与柔制,刘宝才,《西北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師年1期 (总49期)92〜95页:
秦人崇尚水德之源与不立黑帝时之 逐,王晖,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 文化论丛》254 - 269页,西北大学出版 社,I如4年12月。
说“玄”,高汉玉.《丝绸史研 究》1994年1期24页。玄是黎明时天空 的颜色°
中国衣装的色彩与文化-一兼论两 汉时代流行色,[韩]沈莲玉、[中]高汉 玉、苏州丝绸博物馆《丝路学苑》季刊 1997年2期(总10期)4-6页。
服色琐谈,戴仕熊,《服饰文化沙 龙》1%~199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
历代服色杂谈,《中国文化知识精 华》4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2 月’
服装古色谈,晓梵,《中国服装》
1987年2期(总7期)42 - 43页”
衣色和官陛,朱睿根等,臧蝶编 《历史的启示•生活篇》31 - 33页,新 蕾出版社,19如年8月。
古代的品位与服色,《中国文化知 识精华》403页,湖北人民岀版社, 1989年2月。
古代服色的等级制度,杜健民, 《文史知识》1993年11期(总149期}43〜£页」
说“金紫”,孙机.《文史知识》 19584年1期(总31期)。又文史知识文库
《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二集》【9〜26页, 中华书局,】986年4月。又孙机著《中 国古舆服论丛》15页,文物出版
社,1纱3年6月。
《中国眼装色彩史论》,李应强
著,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如3年9
月。中国服色沿革,礼服服色.流行服 色,中国服装色彩论。附录:中国传统 色对照表。
崇尚红色,李绪鉴,《海河津门的 民俗与旅游》(天津卷)99〜201页,旅 游教育出版社,I眈年1月。
试论红色的文化隐义,沈伟建,
《佳木斯师专学报》1991年1期33 - 37 页.
从传统的配色语诀论服装色彩的配 色,陈晓冏,《第三届国际服饰学术会 议》论文集,汉城,19S4年。
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随想,英若
识,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徐州民间美术
学会编,杨先让主编,《中国民艺学研
《中国色名综览》,日本色彩设计
中心(color Planning Center) , 1979 年口
究 —— 第二届民间美术研究会文集》
168 -181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中国的传统色》□《中国◎伝統 1993年8月 色》,日本东京:DIC, 1986年。
周边的染织织-一~中国的颜色。染
織①周辺⑹一一中國①颜色,[日]吉田
光邦,日本《染織》b号,19旬年9
鞋
一 44g-
月。
关于西域壁画的颜料。西域壁画£0 颜料料^'・疋,[日J山崎一雄,日本
乐都柳湾出土彩陶靴考略,柳春
城、许新国,《青海考古五十年文集》
《美術研究》212期31 - 33页,昭和33
79〜83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妙年9
年(I960)。
色彩斑爛的中国古代颜料,宋迪 生、宋湘著《青铜•古墓•金丹术--一 古文物中的化学奥秘》(走近化学丛书) 123〜127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月。又《人民画报》】99)年3期中国首 次发现彩陶靴。
革履”北京历史博物馆,《楚文 物展览图录》,1954年。长沙岀土战国 遗物Q
10月。
从长沙楚墓出土的“革属”说到“履”、“隔T、“舄”的区别,童书 业,《中央日报》1945年12月22日, 上海博物馆研究室辑《文物周刊》14 期。
怎样解释“巨晨”、“小晨”,程 二如,《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年1期(总9期)95 ~ 97页。
桂考,尚节之,《国闻周报》10卷 38期补白,1933年9月25日。
“著履”与“脱履”风俗考释,顾 会堂,《青海师范大学学报》f哲学社 会科学版)1%3年2期69〜72页。
中国服饰考(场)——足衣的称呼及 其变迂。足衣①呼稱七乞◎変遷,[日 輕 杉本正年,日本《衣生活研究》力号 袜 22- 28 页,1981 年 11 月。
-450 - 《香闱鞋袜典略》二卷,(清)苏馥
编,见清代稿本百种汇刊第48号,台北 文海出版社,影印光绪五年海宁邹氏钞 底稿本。摘录作者所见有关古代妇女鞋 袜描述的古代文献并编排整理。
历代妇女鞋袜史事浅说,张新芳,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2卷5期 75-85 页,1987 年 1 月。
《中国鞋文化史》,骆崇骐撰,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9月。古代 鞋名释;古代的皮革鞋饰,靴一一民族 交融的产物;草鞋与木屐文化;布鞋 --中国鞋饰的灵魂;军鞋三千年;
“三寸金莲”与中国妇女;少数民族鞋 靴淡薮;古代穿鞋规制与习俗;图例说 明。
五千年鞋文化异彩流溢——访泗县 中国古鞋博物馆,鲁野,周描坤,上海
《文汇报》1990年7月23日。
鞋与美——安徽泗县中国古鞋博物 幅,《安徽画报》1991年2期34~35 页。
中国鞋的发展始末,骆崇基,《中 国旅游》91期84〜85页及彩版。Chinese Foot^a Thn)uh hie Ages * Luo Choin^q, China Tourism, No: 91。
《鞋文化研究〉1-4期,安徽泗县 中国古鞋博物馆主办,1990年。
中国人的鞋史,郑慧生,《寻根》 1998年5期(总25期)20 - 25页。
谈中国鞋文化,孙秀梅,《辽宁大 学学报》1的7年1期96〜98页」
鞋的形态文化论,姜舒文,北京服 装学院学报艺术版《饰》1另8年总12 期30〜32页。
鞋履小考,朱睿根等,见减嵯编 《历史的启示*生活篇》52-54页,新 蕾出版社,1烦年8月©
鞋靴话古:《中国文化知识精华》 41U〜41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月。
漫舌布鞋,文天申,《长江日报》1982 年 10 月 14 日。
鞋子的由来「张辅元•《商品史 话》52〜65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年3月。
鞋的艺术,朱培初,中央工艺美术 学院《工艺美术参考》1989年2期(总 30 躱 )20- 30 页。
穿花鞋与翻头,郑过营,《戏剧月 刊》1卷2期,19引年。
木屐考,尚节之,《国闻周报》10 卷40期补白,1933年10月9日。
木屐,屈万里,台湾《大陆杂志》 21卷10期1~3页,I960年H月。
木屐的来历,《中国文化知识精 华》41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年2 月。
漫话木屐,郭伯南,《民俗研究》 1濒年4期(总16期)79〜82页。
木屐,郭伯南,《华夏风物探源》
96 ~ 103页,上海读书、生活、新知三 联书店求知丛书,1%!年7月。
说“木屐”,方川,《文史知识》 1991 年 7 期 50~52 页。
话说木屐•林华东,台北《故宫文 物月刊》9卷6期(总102期)116〜119 页,1<991年9月。
木屐趣谈,林长华,《民族》1991 年□期38页。
木屐史话,黄渭金,《中国文物
报》1如4年1()月9日3版.
木屐考.梁白泉,浙江省博物馆 《东方博物》⑹~ 165页,杭州大学出 版社,1997年1月。
軌鞍鞋,曹保明,《长白山下的民 俗与旅游》(吉林卷)18 ~初页,旅游教 育出版社,1996年1月。
WLW,姚显志,《辽河平原的民 俗与旅游》(辽宁卷)118〜119页,旅游 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
足衣种种,王作新,《文史知识》
1991 年 12 期 40~42 页。
我国古代鞋、袜的情况如何,张良 仁,《中国文化史三百题》259〜261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 輕
袜子的专证与故事,朱睿根等,臧 轻 嫌编《历史的启;示*生活篇》49〜52二451〜 页,新蕾出版社,1濒年8月°
袜子考,尚节之,《国闻周报》11
卷43期,1财年。
“袜”的演变.徐家珍,《中央日 报》1%7年8月27日,上海博物馆研究 室辑《文物周刊》49号。
袜子的变迁,陈凌之,《大公报》
1962年6月12日°
丝袜小史,育,《妇女杂志》7卷9
期,1921年9月。缠罡与扳国
中国传统女性文化观照(缠足与病
缠足与放脚
-452 -
态的女性美),刘经华,《社会科学动 态》1的1年2期。
《缠足史一缠足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社会民俗史丛书),高洪兴著,上 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7月"
古代妇女缠足的陋习是怎样产生和 演变的.顾静,《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261 - 2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月。
我国妇女缠足的开始,朱睿根等, 见臧蝶编《历史的启示•生活篇》54〜 55页,新蕾出版社,19如年8月。
隋唐五代一•缠足的起源.陈东平 《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E卩书馆, 1928年1月。
历史上第一个裹足的妇女,张宗 立,《历史知识》1986年3期36页。
《中华妇女缠足考》,贾逸君,北 平文化学社,1929年。附录:一、近之 天足运动及其沿革,二、康有为请禁妇 女缠足折。
中华妇女缠足考.贾伸,《史地学 报》3卷3期,192斗年U)月。乂北京香
山慈幼院1925年版《中国妇女缠足 考》□又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 集》181 ~ 182页,台北稻乡出版社, 1989年2月。又高洪兴等编《妇女风俗 考》中华民俗文化研究丛书,104~115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
妇女缠足考,傅振伦,《新苗》10 期,1936年10月。
缠足琐谈,左君.《女声》2卷9 期,1呻年1月。又高洪兴等编《妇女 风俗考》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书,95 -10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K 月。
缠足与缠头,虞挺英,《人民日 报》1978年12月3日6版。
婆婆的晨妆--缠足和篦发.林海 音,台湾《汉声》民间文化剪贴杂志52 期7~8页,1993年4月。
《缠足》(人特民俗制度丛书),瞿 兑之,太平洋书店出版。
《缠足》.成都周颂尧著,1929 年,照片9幅。
国外的中国民俗研究方法之一例 ——读《中国妇女之缠足〉,王志明,
《民俗研究》1989年2期(总10期)95 页。
恋足癖与《香连品藻》,苗棣,
《吉林日报》(周末版)1993年1月23日 7版。《采菲集》(缠足),姚灵犀,天津 书局,1934年。天津图书馆藏本。
缠脚的故事(汉族),萧恒章、路明 轩讲述.薛远增、马卉环搜集整理.
《、南阳民间文学》第一集口又吉星编 《中国民俗传说故事》484 * 487页,中 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
小谈缠足,周良,《北京文物报》 1992年3月3日。
论“缠足”,李有成,中国民俗学 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民俗博物馆 学刊》总1期85-88页,】另5年"
辫发缠足之改革,龙冈,《台北文 物》7卷3期112〜113页,1958年1()月口
缠脚与台湾的天足运动,洪敏麟, 《台湾文献》27卷3期143〜157页, 1976年9月。
键足与弓鞋小考.冯林英,《紫禁 城》1勿7年1期(总94期)44 - 46页:,
弓鞋一杭州民间工艺桂,《金钢 钻》第5集,1934年。
《小脚与辫子》,张仲,国际文化 岀版公司刘心武主编中华文化风情探秘 丛书第二辑,1刃5年2月。又《中国的 小脚与辫子》,张仲著,台湾幼狮文化 事业公司,1^4年。
缠足:畸形审美文化心理剖析,刘 汉东「李小江主编《华夏女性之谜》 (屮国妇女研究论集)1加~154页,上海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烦年12 月。缠足由来及其原因,小脚美特异化 向泛化的演变过程,缠足审美情趣的崎 形倾向,恋莲癖,性满足的变态。
《中国缠足风俗》,姚居顺编著, 辽宁大学岀版社,1991年。
除]脚会,聂翠青,《民间文学论 坛》1知7年3期70~71页。
缠足漫议,汤馀惠,《中国典籍与 文化》1995年4期47〜53页。
《三寸金莲》(风俗小说),冯骥 才,敦煌文艺出版社,1叨年9月。又 见野莽工编《绝活一一九流三教传奇大 观》上卷105〜265页,中国文学出版 社,1992年1期。
爐足考,101山口慎一,日本《东 亜》2卷H期,昭和4年〔1929)。
中国妇女缠足的起源。支那婦人綁 足①起源,[日]那珂通世,日本《史李 雜誌》9卷6期,富山房,明治31年 (1898)。
中国妇女的镰足。支那婦人①纏 足,[日1宁斎主人,《太陽》1卷8、9 号,明治2S年(1895),
中国汉族妇女屮流行的绸足风 支 那漢族①女子行肚召足繩足O風,日 本《人類李雑誌》20卷229号,明治38 年〔1905)。
《缠足-一中国社会产生的奇特习
缠足与放脚中国服饰文化鬱考文献目录
军戎服饰
-454 —
俗} “缠足一…中國社会力"生人上奇 習——,[日]岡本隆三,東京弘文堂3 口二亍彳丁 ''“、、小夕工、、昭和38年 (1963)12 月 °
关于中国汉民族妇女缠足的研究。
中國広漢民召漢民族女性纏)足足匕関一亍 ■5研究,[日]川端厚子,日本《大阪信 爱女李院短大紀要》22号89〜102页, 1988年4月。
《缠足物语》。疋人乞 < 氓6方悒
U,[日]岡本隆三,東京•東方书店, 1986 年。
〈劝放脾图说》.清•史子斌,清 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刻,第三次,安 步齐石印。
《(重刊)不缠足约言书》,延寿 编,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一皿, 线装。
康有为佚文《戒缠足会启》及其评
饥,董士伟,《历史档案》1妙年1期 117、120 页。
小脚美丑与男权女叔,杨与梅,
《读书》1翊年10期1〜20页&
星宛18備
中国古代的甲胄.杨泓,《考古学 报》1976年1、2期。又杨泓《中国古 兵器论丛》1〜78页,文物出版社, 198)年6月一版,19町年10月增订二 版。
中国古代甲胃的新发现和有关问 題,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233 -248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二版增 订本。
中国古代军戍服饰,刘永华,《戏 剧艺术》1另3年2期43页。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刘永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1於5年11月。174 页,精装,彩图。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大辞典》,陈 高春主编,长春出版社,1妙年10 月o军戎服饰辞条1力 条(996 ~ 1029 页)。
原始时代至唐代甲胄修护部位演变 示意图.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 典》1M1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 8月。
丿匕京地区的的一要考古现获 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北京市文物管理处,《考古》1976年4期 24)~ 258页转228页。出土有盔甲。
西周赴画蚌饰盔甲首次在岐山出 土,刘少敏,《宅鸡文博》1993年1期 (总4期)26 - 27页。
试论东周时代皮甲胃的制作技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
《考古》1984年12期1127〜1131页。
湖北随县擂鼓嫩一号墓皮甲貴的清 理和复原,湖北省博物馆、随县博物 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 室,《考古》1刀9年6期542〜553页。
试论秦代将军铠甲复原,白荣金, 《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7日3版。
秦陵陪葬坑出土罕见石甲胄,段清 波等,《中国文物报》19殄年10月10 日I版。
古今罕见的石质甲胄一一记秦始皇 陵园瓠出土的大批石甲賣,马明志,
《中国文物报》1999年1)月31日版。
帝国第一冑,段清波,《中国文物 报》1殛年10月31日I版。
御子山楚王陵铁甲胃研究综述,邱 永生,葛明宇,《中国文物报》2000年 2月23日3版。
中国历史上的马军骑兵,李天 鸣,台北《故官文物月刊》8卷5期(总 89 期)112~ 120 页,1990 年8月。
酉汉齐王铁甲胃的复原,山东省淄
博市博物馆、临淄区文管所、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考古》 1987年H期1032〜1(04页及图版六一 八。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铁甲的复 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 室、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 1987年9期8第- 859页及图版六。
呼和浩特二十家古城出土的西汉铁 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考 古》1975年4期249〜25页。
汉代考古发现的铠甲及复原研究, 白荣金,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迎接二 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 会论文集》郦~297页,科学出版社, 畫
1998年4月" 器
邺南城出土的北朝甲胄,中国社会会二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 心.《考古》1995年1期22 - 35页。
唐初甲骑具装衰落与轻骑兵兴起之 原因.王援朝,《历史研究》1<995年4 期5)-58页“
柴达木盆地拖拉海发现铁甲,赵生 琛、李恒年,《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 3期80页,文物工作报导青海省。
铠甲在青海的演化史特色,张定 邦,《青海文物》1咖年8期62~(8 页匚
西安曲江池出土唐代铁铠甲,晁华山,《文物》1978年7期93-95页。
莫高窟的古代军人形象,马德, 《阳关》1982年3期(总13期)43-44 页。
古代戎服的装饰色彩,陈耀庭, 《花色与品种》1988年2期38页。
《中国军事史•第-卷•兵器》,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解放军出版社, 1983年 5 月。盔甲(46〜52 页、194 ~ 197 页)。
“弓左箭”还是“弓右箭” ?——论
演出眼饰
古代两种不同的射籥方式,周初明,浙 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二辑 226 ~243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月。
爵位盔及兵盔,刘振卿,北平《晨 报》艺圃,1935年9月10 Bo
头盔,杨泓,《江苏画刊》1982年 5期。
古代铠甲有多重,李少一,《北京 晚报》1980年9月16日o
《奏定陆军军队学堂服色章记图 说》,陆军部,1911年3月。
《铁甲征衣——军服文化漫谈》(中 国军事文化纵横丛书),张秦洞,解放 军岀版社,1999年1月。
中国古代的体育服怖,湖北省荆州 博物馆陈官涛,中国古代服饰国际学术 会议论文,1991年8月,湖北荆州。
宋代体育运动中的服饰文化,王俊 奇,《上海师专学报》1999年1期(总 19期)76~79 页。
《中国戏剧图史》,廖奔著,河南 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行头戏衣穿戴条目29条,中国大百科全 书出版社,1983年8月。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脸谱面 具、剧装戏具,辞条297条(718〜737 页),吴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年6月。
舞器舞衣考,邵茗生,《剧学月 刊》2卷、8期,1934年。
戏剧文物二题拍袒与影戏,孙机, 《文物天地》1987年3期11 - 13页。
乐曲进化及唐代舞曲装容拣考,因 子贞,《人世间》35期,1935年。
唐代舞服的意义,缪良云,《苏州
丝绸工学院学报》1989年2期(总31期)
85-93 页。€唐戏弄》,任半塘,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年!0月。服饰(下册985 ~ 994 页)
唐代的覆面和胡部新声,武伯纶, 《文物》1%1年6期42-44页。
《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中国舞 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音乐岀版 社,1958年9月。服饰(249 ~ 290页)。
《中国古代舞蹈史纲》,彭松、于 平主编,浙江美术出版社,1卿1年6 月。乐舞服饰:九部乐、十部乐⑺“76 页),元代宫廷乐队(96〜103页)。
霓裳羽衣舞牖班一一蒔服史话之 二,戴仕熊,《服饰文化沙龙》24〜28 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旳9年12 月。
独具特色的戏曲服装,戴仕熊,
《服饰文化沙龙》47 ~52页,屮国轻工 业出版社,1勿7年12月。
《宋元戏曲文物与风俗》,廖奔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2月。宋 元杂剧人物扮饰的服饰与面部化妆 (292 - 305 页)
《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山西师 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编.山西人民出 版社,1987年H月。一、宋金元戏曲 演出诸方面的历史发展(四)服饰(38 - 43 页儿
離砖“丁都赛”服饰考.刘念兹,
《戏曲文物丛考》19〜22页,中国戏剧 出版社,1986年3月。雕砖藏中国历史 博物馆,为宋代遗物。
洪洞县元代戏曲壁画的服饰研究、
蒋星煜,《河北学刊》(石家庄)1987年 4期1(0〜105页。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 资料中心报刊资料选汇汇《造型艺术研 究》1987年8期75 -78页。
清代的戏曲服饰史料,朱家厝.
《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4期2— 32 页。又《名家谈鉴定》4賜- 425页,紫 禁城出版社,1购5年7月。
《穿戴提纲》二册,清嘉庆二十五 年2820)升平署存,现藏故宫博物院。
《穿戴提纲》的年代问題,龚和 | 德,《故宫博物院院刊》倔1年2期 | 81〜84页。附朱家$晋《关于“穿戴提二7帀二 纲”的几点说明》。
《匕京图书馆藏升平署戏曲人物画 册),北京图书馆岀版社,1删 年10 月。
€昆剧穿践》二册,曾长生口述, 苏州市戏曲研究室记录整理,徐凌云、 具君眉校订,收入《戏曲研究资料丛 书》,19>3年印行。
《今乐考证〉,清•姚變著,《中
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十》,中国戏剧 出版社,1959年7月,34~36页砌末行 头,引李斗《扬州画舫录》等语。精工华丽的清代戏衣,张淑贤, 《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2期(总20 期)60〜61页。
清宫戏衣,郎秀华,《紫禁城》
19斜年4期(总26期)17 ~ 19页。
故宫藏品清宫戏衣,许玉亭,《故 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4期7(5 - 78页。
从故宫藏《连营寨》戏衣谈起,许 玉亭,《紫禁城》1986年2期(总33期) 14~ 15页转F页=
清宫戏衣材料织造及其来源浅析 ——兼谈戏衣衬里上的几方印玺,张淑 贤,《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2期 58 ~ 63 页 °
罷 《齐如山全集》(全10册),齐如山
器 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片9年11 二為匸月。第一册“中国剧之组织”:衣服、
盔帽靴鞋、胡须、脸谱(1-138页);行 头盔头(63 ~ 634页);脸谱(635 ~ 750 页);图剧脸谱图解(751 - 776页);国 剧简要图案(777〜807页)。
国剧艺术条考第六章行头,齐如 山,台北《中国一周》456期12 ~ 13 页,457 期 13 ~ 14 页,458 期 13 - 14 页,459期12~门页,460期13页,461 期12 - 13页,1959年1月19日至1959 年2月3日。
〈行头盔头》(齐如山剧学丛书之
九),齐如山著,北平国剧协会,1935
年&月。
《国剧简要图案》(齐如山剧学丛书 之十,齐如山著,北平国剧协会,如35 年7月。收戏曲行头、盔头、髯口、脸 谱、切末、兵器、乐器图案240种。
I戏学全书》,许志豪、凌善清编 著,上海书店.1如3年2月据上海大东 书局出版十册本《戏学汇考》影印。戏 装服式:大衣箱、二衣箱、盔头箱、靶 子箱、梳妆台(79 -⑵页)。
说“盔头”,霄.《剧学月刊》3 卷4期,1S9M年。
说“行头”,霄,《戏学月刊》3 卷5、6期。
中国传统戏曲首服-一盔头,张学 祥,《辽宁工艺美术》19即年I期。
史国传统戏曲首服——帽,张学 祥,《辽宁丁艺美术》19也年2期。
中华国剧蟒衣考,王宇清,台北中 华服饰学会《中华服饰》创刊号,1981 年8月。
历史戏衣一一男榛的造型和轮廓及 图案纹样的画法,尹元贞,《舞台美术 与技术》19別年1期90 - 106页剧装经 验谈。
历史戏剧服装中的官衣,尹元贞, 《北京工艺美术学会1987年年会论文 集》92〜95页。
京剧服装中的三衣(上、.中、衣))孔祥云,《剧曲艺术》1为3年4期, 1994 年 1、2 期。
京剧的服装艺术,昊同宾,天津市 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19閑年1期 (总1期)43 ~61页。
『享剧知识词典》,吴同宾,周亚 勋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濒年10 月。行头、化妆、脸谱、衣箱(66〜149 页、251心257页)
《京剧知识手册》(中国京剧艺术丛 书),昊同宾,夭津教育出版社,1995 年10月。京剧的服饰(220 ~ 258页)化妆 脸谱(259 - 274页),道具砌末(275 ~ 288 页)。
蟒袍.昊同宾,《文史知识》1998 年7期(总205期)45~召页。
垂,昊同宾,《文史知识》1998年 8期(总206期)51〜§3页。
官衣、、宫衣,吴同宾,《文史知 识》1998年10期61-66页。
箭衣、旗袍,吴同宾,《文史知 识》1998年11期58~60页。
水袖、胖袄,吴同宾,《文史知 识》1998年12期55页。
翎子,吴同宾,《文史知识》1999 年4期56~58页"
现彳行模式剧剧“帔”的造形与表 现…王宇清,《第五届国际服怖学术会 议》论文集,东京,1986年。
古典戏曲服装程式浅谈,欧阳文 健,《江西戏剧》1981年3期(总3期) 35~36 页”
漫谈京剧服饰,朱家濟,《中国京 剧》1旳2年4期(、4期)26 ~27页。
中国传统戏曲礙装一戏衣,张学 祥,《辽宁工艺美术》:19拠年4期, 1985 年 1、2 期。
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与道具,张学 祥,《辽宁工艺美术》1983年4期。
戏剧服装艺术,谢杏主,《中国工 艺美术》1朝2年2期(总2期)36〜37页 及图版。
少数民族服饰与戏曲服装.黄耘 瑛,《戏文》1咖年2期45页。
《中国戏曲装饰艺术〉,徐华铛、 杨冲霄等编绘、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993年7月。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戏 曲服装风采录(2 ~ 1(0»页)。
中凰的戏装(专题演讲),张大夏,
《第四届国际服饰学术会议》论文集 7 - 13页,台北,1985年。
《中国传统京剧服装道具》,张耀 笳,于瑛丽,赵之硕编著,台北淑馨出 版社、瑞华出版公司合作出版,1妙年 1月。
《中国京剧服装图谱》,中国戏曲 学院编,谭元杰绘,北京工艺美术出版 社,1测年。人物整体造型服装效果白
瀆出巖饰
中国服饰文化参君文献目录
描图177帧「
€中国戏曲服装图案》、东北戏曲 研究院研究室编,夏阳、鲁华、马强 绘*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
《戏曲服装图案参考资料》,芮金 富•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12月。 104 页。
浅谈古典戏剧服装图案,朱根林, 《姑苏工艺美术》1982年1期31页。
《戏曲服装图案资料》•王白云 编,朝花美术出版社,19Z年3月。花 边、围花等画稿近200种。
《中国戏曲服装图集》,马强,于 巧兰、马宽、王钢中、马葵等绘,山函 演 教育出版社,1知5年。蟒靠、开蹩、 服帔、折子、箭衣、官衣、老斗衣、裤 袄。配有彩色剧照。
京剧剧装,孔璐白,《北京工艺美 术》1982年3期18页。
京剧传统戏曲旦角的发型与头饰, 张月华,《戏曲艺术》1983年2期(91~ 97 页),3 期(83-90 页),4 期(94 ~ 100 页),的84年1期(85~97页转47页)。
历代戏衣——女蟒的画法,尹元 贞,《北京工艺美术》1982年4期19 页。
八卦衣简介,尹元贞,《舞台美术 与技术》1982年2期92页°
中国戏剧服装首服,山东,《杭州
工艺美术》1991年10期。
京剧盔头简介,鲁华,《舞台美术 与技术》第4期52 - 54页(未完待续)
中国传统戏剧头面一包头网子, 丛东,《杭州工艺美术》1982年1期19 页。
中国戏剧传统化妆“ 口面”与“头 面”及其他,《杭州工艺美术》1981年 12期。
口面与头面,山东,《杭州工艺美 术》1982年2、3期。
《京剧化妆常识》,黎新、朋弟 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旳年2月。
《戏剧化妆常识》,封顺著,宝文 堂书局,1953年9月。又中国戏剧出版 社,1982年6月。
戏剧服装之“末服”——靴鞋,丛 树桂,《杭州工艺美术》1983年t期27 页。
多彩优美的苏州戏衣,陆晔,《南 京艺术学院学报》1980年1期73页。
鄂西古戏楼与南戏砌末、服饰调 查,萧毅芳,《舞台美》19瞄年2期 107 页。
《京剧人物装扮百出》,万如泉, 万凤殊、白秉钧、吴泽东等编著,陈国 卿校正,文化艺术出版社,1穷8年5 月。赵振邦文“试谈传统京剧服装的规 律”。《京剧集成》1 - 4集,潘侠凤主 编,新世界出版社,19幅年。打渔杀 家、锁五龙、连环套等的服装道具。
《京剧史照》,北京燕山岀版社, 19如年7月。
《中国京剧艺术》,霍建嬴编著,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5月。
粤剧的化妆与服饰道具,伍岳峰等
《广州民俗趣谈》(羊城书系)65 “69 页,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11月。
《粤剧脱饰》,香港市政局,1988 年。130页。
川剧行头,扮戏,脸谱,胡度,刘 兴明,傅则《川剧词典》171 - 19)页, 194~ 1S5页,196〜198页,中国戏剧出 版社,1987年11月。.
舞剧《丝賂花雨》的服装艺术,郝 汉义,《中国工艺美术》1982年4期。
《中国戏剧古今》、阿利格汤,上 海,1930 年° Arligton, L. C , The Chinese dra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until to - day, a Panoramic Study of the art in Chin^, tracing Hs origin and describing itw actoi^ Shang-hi, kelly & Wakh, 1930, 1179. Pbta. Bibling - '
戏剧脸谱
面具起源诰议,顾朴光,《文艺研
究》1卿2年3期136 - 147页。
云南民间面具文化论——兼谈面具
的起源与演变,赵国庆,《民族博物馆论 文集》(云南民族博物馆文库)436~450 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4月。
江西最早的傩面具与傩的起源,万
建中,《中国典籍与文化》1蜩年2期
26 ~ 30 页。
神的面容,人的风中国面具艺; 剧 术槪论,郭净,《美术研究》31年2期(总 谱 62 期)56~63 页。 -461-
《中国面具文化》郭净,上海人民出 版社,1妙年2月。
《中国古代面具研究》,李锦山、李光
雨,山东大学出版社,19舛年12月。
辉煌的中国面具文化,评《中国巫傩
面具艺术》,周华斌,《美术之友》1997年2 期。
《中国面具史》,顾朴光.贵州民族出
版社,1欣年1月。
书评:《中国面具史》问世.潘朝需,《南风》1叨年1
期(总彌期)21页燕君黑民族艺术年3期211~ 215页。
中国面具文化略论、顾朴光,《贵州 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另6年3期 42〜49页:,
《中国民间面具》(中国民间美术丛 书)顾朴光,湖北美术出版社,1於8年1 月。
广西西林出土西汉青铜面具考,顾 朴光,《民族艺术》1994年4期178〜183 页。
〈中国面具艺术》赵作慈、陈阵主 编,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7年6月。
《面形艺术博览》田喜庆,辽宁美术 出版社,9997年7月。
舌 《头饰、面具、脸谱》,俨韦编绘.黑龙
卷 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
462 - 面具文化研究资料索引《9跖~ 1如5
生),《民族艺术》(南宁)35年4期(总 41 期)202-216 页。
《嘶〉(齐如山剧学丛书之七),齐 如山,文岚簷印书局,1934年5月。
(国剧脸谱图解〉,齐如山编篡,1934 年5月。彩绘脸谱72图。
脸谱的地位与范围(附图),翁偶虹, 《剧学月刊》4卷4期,1935年。
脸谱的产生,翁偶虹,《剧学月刊》4 卷5期, 1935年。
脸谱的演变,翁偶虹,《剧学月刊》4
脸谱的演变(续人翁偶虹,《剧学月 刊》4卷10〜12期,1936年。
戏剧脸谱的特殊艺术,翁偶虹,《中 国建设》1988年9期。
记钟球斋脸谱,翁偶虹,《华人文化 世界》1994年3期22~23页及彩版:同治 光绪时绘,显示出明至清脸谱发展的痕 迹。
《京剧脸谱》,郭元汾编绘,宁夏人民 出版社,1%3年3月。彩图63幅。
《京剧脸谱〉颜少奎编绘,江苏人民 出版社,1如5年9月。
《国剧脸谱艺术》(中华之美系列),王 少林绘图,曹国麟撰文,台北汉光文化事 业公司19阴年1()月。155页。
《国剧脸谱集成》,鞠原著.辛炎庭泽, 台北淑馨出版社,1988年9月。
〈中国京剧脸谱大观》,高立根绘著, 广西民族出版社,1知4年8月。
《中国戏曲脸谱》,石少山绘,科学出 版社,1995年6月。
《脸谱钩奇》,傅学斌编绘,中国书店, 2000 年。
《脸谱大全》,张笑侠编,中国书店, 199)年7月。
《中国戏曲脸谱〉曹鹃,九洲图书出 版社,2000年1月。
《京剧脸谱图说》,刘曾复著,北京市
卷8期,1935年。
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8月。
《中园事剧脸谱宝典》,于长獪、范铁 铮编绘,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眈年6 月。168页,1046幅彩图,按人物朝代排 列。
《京剧脸谱》,赵梦林、阎继青撰文, 赵梦林绘图,朝花出版社,1如2年。京剧
国戏剧出版社,I咖年5月。收论文31 篇
□
《中国戏曲!脸谱图集〉,黄殿祺编绘, 绘京剧及地方戏曲脸潸千多种Q
《中国戏曲脸谱艺术》,中国艺术研 究院戏曲研究所编,张庚主编,江西美术 岀版社,1993年5月。
脸谱杂谈,京剧脸谱图录、脸谱人物介 绍。
《京剧人掏》*赵梦林,朝华美术出版 社,1妙年。
竝,黄殿祺,《中国京剧》1<991年3 期42 - 43页。
脸谱艺艺柚论,顾朴光《《贵州民族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如3年4期(总 38 期)64 - 69 页。
中国脸谱艺术艺蕴初探,宋琳,《齐 鲁艺苑》1删年1期35七39页。
京剧脸谱说略,常立胜,《中国文化 报》1濒年5月1日58期(总1192期)3 版。
京剧净角脸谱的演变,金耀章,《戏 曲研究1厲期2历~ 255页。
传统戏曲中华脸艺术造型及其分 婪,敬建成,《四川戏剧》如3年4期44 -46页。
《中国戏剧脸谱•百丑图〉.张金梁、 张汉生,山东书报出版社,1995年9月。
《中国戏曲脸谱文集》.黄殿祺辑,中
《中国戏曲脸谱〉,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曲研究所,九洲图书出版社,2XX)年1 月。
《郝寿臣脸谱集》,北京戏曲学院主 编,吴晓铃纂辑,中国戏剧岀版社,1962 年1月。图59幅。
《刘奎宜京剧脸谱集》刘奎官指导, 廖丽湧绘图.张宝彝说明,云南人民出版 晋 社,193年3月。图188幅。 會
《中国京剧脸谱编织图案精选》,曹^463 庆婕等绘,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知9年 1月。
《水浒脸谱集》张笑侠主编,高博陵 画,华东书局,1950年7月。脸谱32帧。
《昆剧蹄〉金紫光文.黎新、鲁田绘 图,人民美术出版社,《93年9月。图10 幅。
《湖南地方戏曲脸谱选集〉,湖南省 戏曲工作室,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2 月。附简介说明。
《江西古典戏曲脸谱选集》江西省 戏曲学校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颁 年4月。黎新文,图119幅。
《川剧脸谱选》,四川省戏曲研究所 编选,陈云先绘制,唐耕云说明,上海文 艺出版社,1芥3年5月。图112幅。
《粤剧脸谱.集》,中国戏剧家协会广 东分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63年11月" 图141幅。
《脸谱人胡百川编绘.陕西陇县文化 馆,1980年。内部出版。
秦腔脸谱,《陇苗》(甘肃)1980年4〜 6期,1981年1~4期中心夹页,连载 ①〜⑧,彩图共4)幅。
《秦腔脸谱》⑴,何瑞、勤于、明善编 绘,黄继贤、张应铭、锡陌摄影,陕西人民 香 美术出版社,1984年8月。
| 《中国陕西社火脸谱》,李继友友编,上
-46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
华夏艺术历史的活化石:论中国社 火脸谱的人文意义,常智奇,《宝鸡文理 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月 39-45 页。
六盘山区民间社火脸谱初探,苏维 童,《民族艺林》1翊年2期23-24页。
《河北地方戏曲脸谱集锦》(河北艺 术研究丛书),河北省艺术研究所、中国 戏曲志河北卷编辑部、沧州地区文化局 戏曲志编辑部编,秦金波绘,中国戏剧出 版社,1987年8月。包括:河北梆子、北方 昆曲、平调、丝弦,老调、乱弹、四股弦、怀
调、西调、喝喝腔、高脸、赛戏等脸谱。
《山西戏曲脸谱》,山西省戏剧研究 所主编,洪丽云编绘,乔寿宁翻泽,山西 人民出版社年9月。
《贵州傩面具艺术》,贵州艺术研究 室,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10月。
《贵州安顺地戏面具》,沈福馨编.民 族出版社,1989年5月。图30余幅。又《安 顺地戏面具h沈福馨编,台湾淑馨出版 社,1994年8月。
《古傩寻歸》,林河,湖南美术出 版社,1979年12月。
‘《傩戏面具》,吴仕忠、胡廷奇编 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年2月。
《巴蜀面具艺术》(巴蜀文化瑰宝系 列),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辑部、绵阳市 文化局编,于一、黄道德主编,成都出版 社,1992年5月。
《中国木偶艺术》,刘霄、姜尚礼主编,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3年12月。
《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徐竹初创 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2月。
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魏力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年3期117 -122 页。
《台湾脸谱》,田野,武汉长江文艺出 版社,1957年。图34面。
《中国脸谱面具图案集》,郑军编绘,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6月。《中国少数民族的假面戏》,[日]後
藤淑、広田律子编,木耳室.19)1年4月
“脸儿”与“脸i瞥'.王希平,《寻根》 1995 年 2 期 29 - 33 页。
宗較愿怖
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 化,杨泓,《考古》1963年6期330页。
中国南北朝时代之如来像衣着的研 窒(上人中國南北朝時代①如来像衣着 CO研究,[日]岡田健、石松日奈子,见東 京國立文化财研究所美術部编《美術研 究》356号,平成5年(1993)3月。
关F菩萨像的餐状天衣及其做为中 心饰品的环。菩萨像之x字状天衣七乞① 中心饰t 田
中正江.日本《美术研究》7号27〜44页, 19(69 年 3 月。
试论古阳洞初期造像的服饰变化, 邵殿文.《华夏考古》1另8年1期61〜68 页转29页。
眉间白毫相起源供朗考。眉间白臺 相①彳V A起源考,[日]田辺勝美,日本 《佛教艺术》162号,每日新闻社刊行《985 年口
《释氏要览》卷上•七•法衣,(宋)
释•道成撰,见《佛学丛刊》一辑三册,世 界书局。
宋賜僧金欄袈裟试考,盛度,《文史》 38页转1U页,中华书局,994年2月©
《汉化佛教法器服饰路说》(中国文 化史知识丛书),白化文,商务印书馆, 1998年2月。汉化佛教僧人法服与常服 (106-131 页)。
僧衣一汉化了的外来服装,戴仕 熊,《服饰文化沙龙》188 ~ 191页,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99年12月。
汉族僧服,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 教漫谈》246 - 261页,江苏古籍岀版社, 199}年2月。
汉族僧服考略J《周叔迦佛学论著 集》(全二册)下集718〜7巧页,中华书 局,1991年1月。
漫谈汉族僧服*,周叔迦著《佛教基 本知识》137 ~ 145页,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文库,199年7月。
僧衣别名集录,鹤翔,《中国文物报》 19旳年11月10日4版。
《古代寺院生活探证)(趣味中国历 史小丛书),王征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19)4年10月〉僧伽法服说源流(83〜187 页人
古袈裟研究*古袈裟①研究,,日]上 村六郎,日本《東洋美術》22号, 1935年。
佛教袒右肩式服饰的来历,小羽,
宗教服饰
一 465 -丧 S
一466 -
《世界宗教文化》季刊,1998年2期56 -57页。
百衲衣.《中国文化知识精华》406 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期°
道教的服饰2),田诚阳,《中国道 教》1994年1期(总29期)4)-41页,2期 (总 30 期)31 - 34 页。
道教法服的伦理符号价值.姜生,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4期118 -121页转127页。
科尔沁“博”(萨满)的分类及服饰、 法器初探,白笑元,《内蒙古民族师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986年2期。
萨满服饰的象征意义,L美]米尔西 亚•埃利亚德著,纳日碧力戈摘译,《民 族译丛》1993年1期78- 80页。
萨満的服饰及其意义,霍姆伯格-尤,安娜莱斯大学,1923年。Hohneig, I. The Shaman Costume and Its Significance * Aruiales Univei 苦it田tis Fen^iicae Ab^msiB, Se『BT. 1923. No2o
考古所见萨满之腰铃与饰牌,冯恩 学,《北方文物》1998年2期29~37页。
M套萨满神服被吉林收集到,苏州 丝绸博物馆《丝路学苑》季刊19<97年2期 (总10期)30页。
关于萨满的服饰。少卡它服飾 C二就x疋(1.2), [口「有贺喜左衛门,日本 《民族》1卷4 祷号。
祭仪与扮装——关于中国扮装起源 的考察。祭儀儀假装一中国広於 假装①起源【源关一3 2 —考察——,[日伊 藤清司,《民族李研究》21卷1、2号98 ~ 102 页,1957 年 5 刀。
喪・腿備
《律服考古录〉(二卷),清•杨嶋 撰,光绪末年(19)8)刊圣译楼丛书本。 又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清代稿本百种 汇刊》本。考历代丧服制度、古今丧服 之沿革异同。
恶衣服而致美編冕一祭服与丧服 的童义,江冰,《中国典籍与文化》1卿5年 2 期 82~87 页。
古代中国入的思想和生活一一关于 “丧”的起源。古代中國人化•思想七生活 ——“喪”①起源・二。m 日]深津胤 房,日本二松李舍大《東洋李研究所集 刊》17号29〜74页,1987年3月。
丧服源流考,1日1松浦嘉三郎,日本 《東方李報》第3册,昭和8年(1923) 3 月"
《中国古丧服基础的研究》《日]谷田 孝之,東京風間書店,1970年5月。630 页。〈丧服革案简编〉(附:名物浅说)丧 服仪式,郁兀英编,台北郁氏印奖会筹备 处,礼制丛书之四,1975年6月。
儒家推行丧眼制度之史的考察,曾 窖,北平《华北日报》19北年8月6日、11 月26日史学周刊97期。
儒家丧眼制度论,曾睿,北平《华北 日报》1936年12月3、10、1日史学周刊 113 〜116 期。
论丧服制度,钱杭,《史林》1989年1 期(总12期)8〜14页,1989年。
丧眼小议,许同华,《东方杂志》4卷 18期,1944年9月30日。
丧服之商榷,许同华,《东方杂志》4 卷20期,)944年。
汉代儒家丧服制度的发展,曾资生, 《和平日报》1舛7年5月22日
《说文解字》和古代冠婚丧祭制度, 谢康.《国语日报*书和人》119卷.1969 年9月30 Ho
史国古代丧服制度的产生、发展和 定型,李玉洁《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89年4期52 ~ 59页。
什么是五眼,我国古代丧服制度情 况如何?陈奇猷,《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393〜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 月。
中国古代服丧中的深衣。中國古代
田孝之,《東方李》19号13~17页,1959
年M月。
《台湾艮间传统孝服制度》,徐福全,
台湾文史暂出版社,1989年5月©
习俗中所见的图案--一论以台湾的 福建系为中心的葬仪葬裳。习俗◎中忙 H 召召兮齐 > ——台湾◎福建系总中心 h。上葬仪葬装[日]車香澄, 日本《香蘭女子短大研究纪要》29号, 1987年1月©
中圏古代的服饰——覆面考,中國古 代61服飾——覆面考,1日]钓田敏子,日 本《帝國李園紀要》13号6— 69页,1987 年12月。
覆面、眼罩及其他,王海,《文物》1962 需
年7、期合刊83~85页°
缀玉暝目与玉面罩——西周至汉代-467-贵族墓葬专用,汉代被玉衣取代,卢兆 荫,《中国文物报》1翊年7月31 B 4 版。
玉衣概说,黄展岳,台北《故宫文物 月刊》10卷4期(总112期)62~69页, 1992年7月。玉衣溯源、玉衣的开始使用 和废除、考古发现的玉衣、玉衣的制作, 以玉衣为葬服的含义。
汉代玉衣与升仙思想初探,罗波,
《文物春秋》1994年3期。
试论两汉的玉衣,卢兆荫,《考古》
①服服(喪:5召深衣。二衣I、疋,[口]谷 1981年1期51页。中国服怖文化鲁考文献目录
再论两汉的玉衣,卢兆荫.《文物》 1989年10期60〜67页.
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郑 绍宗.《河北学刊》985年石期。
珠襦玉匣与金缕玉衣,那志良•台北 《故宫学术季刊》2卷2期61-19页,1984 年。
银缕玉衣、铜盒砚、刻石,《光明日 报》973年4月7日。
前后非衣的比较研究,刘晓路,《江 汉考古》1旳3年4期77页。
满城汉墓金缕玉衣的清理与复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空.《考 古》1S2年2期47页。
|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汪
垮 莱茵,《故宫博物院院刊》19&0年2期(总
- 468 - 8 期)94 - 95 页。
定县40号墓出七的金缕玉衣.河北 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中共定县县委宣 传部、定县博物馆,《文物》1976年7期 57 - 59页及图版一 ©
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題, 龚良、孟强、耿建军,《东南文化》1<9苑年1 期{总111期)26 -32页。
西汉南越壬“丝缕玉衣”的清理与复 區,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文物》1如1年4 期64 ~70页转81页,
关于石寨山文物中滇王玉衣半成品
及其有关问題,易学钟,《云南文物》18期 26-28 页,19&5 年 2 月。
古代中国的服饰——关于玉衣在汉 代葬服中的位置。古代中國辺服飾 漢代葬服広於廿召玉衣①位置,[日]钓 田敏子,日本《帝國李園紀要4号》63〜76 页,幻8年12月。
玉衣与汉代考古,高-简福瑞著,杨 作生、许忆先译,《文博通讯》19開年4、5 期。
关于“金缕玉衣"的资料简介,史为, 《考古》1972年2期49〜50页转27页。
契丹葬俗中的铜丝网衣及其有关问 题,马洪路,《考古》1983年3期264 - 267 页。
契丹族葬俗中的面具、网络与萨满 教的关系——兼与马洪路同志商榷.杜晓 帆,《民族研究》1987年6期(总50期) 77-84 页,1987 年 11 月"
辽代墓葬出土的铜丝网络与面具, 杜承武.见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271〜 2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口
契丹女尸的网络与面具,杜承武、陆 思贤,乌盟文物丄作站、内蒙古文物丁作 队《契丹女尸——豪欠背辽墓清理与研 究》89〜109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年10月"网络的形状与结构、网络的编缀 方法、网络各部位的编缀工艺.全身网络 的组合方法,墨金铜面具。契丹族的金属网络和面具,杨晶, 《文物天地》卿2年6期37 ~39页。
辽墓出上的金属面具、网络及相关 问题,木易,《北方文物》1%3年1期(总 33 期)28 - 34 页。
辽宁法库叶茂台出土契丹民膜铜丝 网罩.温丽和,《文物》1981年12期92 页。
古银铜面考,[日]濱田耕作,日本 《史林》0卷1号.大止□年(1925) „
辽代金面缚肢葬小考,[日]北川房 次郎飞書香》1943年10月。
试论辽代葬俗中的金属面具及相关 问题,刘冰,《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 术研讨会论文集》215 ~ 220页,1995年。
辽代契丹族金属面具、网络等葬俗 的分析,侯峰,《内蒙古文物考占文集》 5M~ 509 页,1995 年
契丹面具功能的新认识,盖山林, 《《匕方文物》1995年1期35 ~39页。
奇异的葬一契丹贵族鑒金面具, 王大方,《中国文物报》19S99年12月12日 3版。
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金银葬具,巴 林右旗文物馆,《文物》1985年1期。
'《中国丧服制度史》〔社会转型与法律
丧葬服饰
-469 -
学术丛书),丁凌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年1月。中国服饰文化醫考文蹴目录
周文矩《宫中圏〉中的贵妇
(五代)
范曾摹绘麻、毛、棉、丝
中国麻纺织史略,王裕中,《中国
纺织科技史资料》14集7)-79页,北 京纺织科学研究所,1983年9月。
我国最早使用的纺织原料桑和麻,
陈义方,北京《大公报》1962年7月24
日3版° 麻
麻产述略,刘敦焕,《农学报》总二兀
21期,1898年(清光绪24年)
唐代麻产地之分布及植麻技术,陈
良文,《农业考古》1959)年2期。
我国麻类竇料的分布,穆珍,《大
公报》年7月9日。
《我国的麻类作物》,陈锡臣,商
务印书馆,1952年。
《麻类作颤》,李长年,农业出版
社,1962年。
我国古代麻类作物的种植历史和栽
培技术(续),宋湛庆,《中国麻作》
1987年3期。
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
我国古代的麻类栽培,王永厚, 《麻料科技》1978年3期32-34页。
中国是大麻的起源地,孙安国, 《中国麻作》1983年3期(总19期)45 ~ 48页。
大麻、芝麻与亚麻栽培历史,杨希 义,《农业考古》1991年3期267〜274 页。
农产品鉴定报告:麻类•大麻,湖 南农学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动植物标本研究》,文物出版社,1978 年。
栽培植物的起源和演变:大麻,李 躍,《生物史》第5分册,科学出版 社,1979年。
麻 古代大麻种植技术,王裕中,《农
-472 -业考古》1983年2期258 ~ 261页。
大麻小传,李洪甫,《田原春秋》 64 - 69页,江苏科技出版社,1981年。
我国古代的大麻生产,宋湛庆, 《中国农史》1982年2期48~57页。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 的稷与大麻,西北师院植物研究所、甘 肃省博物馆,《考古》1984年7期 654 - 655 页转 663 页。
我国古代的芒麻,佟屏亚,《中国 麻作》1980年1期25页。
祖国的芒麻栽培技术,李长年,
《农业遗产研究集刊》第二册41〜46
页,中华书局,1958年。
中国芒麻的栽培历史与利用,纪俊 仁,《农业考古》1990年2期。
南宋的芒麻生产及其流通过程, [日]岡藤吉之,日本《驹沢史李》9 号,年。
清代江西芒麻业概略,胡水风, 《农业考古》1990年1期(总19期) 214 - 223 页转 227 页。
从芒麻到夏布,佟屏亚,《农作物 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芒麻织品六千年,詹跃勇,《中国 纺织报》1990年7月30 Ho
胡麻和亚麻,[美]劳弗尔,《中国 伊朗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
漫话亚麻,佟屏亚,《农作物史 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我国亚麻起源问题的佐见,陆学 睦,《农业考古》1985年1期275 页。
我国的黄麻与净麻,隆锐相,《地 理知识》1957年2期59-61页。
滙麻,叶静渊,《农业遗产研究集 刊》第二册我国古代对几种锦葵科植物 的经济利用,中华书局,1958年。
麻的古代脱胶技术,王裕中,《中
国纺织科技史资料》第5集44 - 49页,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1981年8月。
中国古代的麻织物生产,[日]佐藤武敏,日本《東洋史研究》1960年1 期。
我国麻纺史上几个问题的探讨,李 再伦,《经济学术资料》1982年12期 31页。
从勾践献葛的故事谈起,朱睿根 等,见臧嵯编《历史的启示•生活篇》 12-14页,新蕾出版社,1990年8月。
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王裕中、 斐晋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656〜 66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3月 版。又1995年9月二版535 ~ 539页。
我国古代麻、葛纺织技术的情况如 翅,王义炯,《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731-7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月。
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 告,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学 报》1960年2期73-91页。出土有麻布 片、细麻绳、麻绳结等。见图版拾。附 录:浙江省纺织科学研究所“钱山漾遗 址出土纺织品鉴定书。
钱山漾出土良渚文化麻布片,《浙 江文物》图版29,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7月。
吴县草鞋Llj遗址,南京博物院” 《文物资料丛刊》3辑14页,1980 年。出土有新石器时代葛纤维编结成的 纬起花纹罗残片。
泾阳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葛 今,《文物》1972年7期5~ 7页。出土 的麻布片证明三千年前麻纺织技术已达 到相当高的水平。
蜀布考,任乃强,《中国纺织科技 史资料》5集9~11页,北京纺织科学 研究所,1981年8月。蜀布即四川中部 产的芒麻布。
汉代蜀布考,朱希祖,《文科研究 所集刊》1期,1942年10月。
宋代桑麻业地理分布初探,韩茂 莉”《中国农史》1992年2期40-46 页。
宋代麻纺织业的发展,陶绪,《史 学月刊》1991年6期(总194期)25-28 页。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芒麻纺织—— 兼说对其他野生纤维的利用,卢勋、李 根皤,《中国民族史研究》3号197 ~ 209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4 月。
略述百越人对衣用纤维植物开发利 用的贡献,彭世奖,《丝绸史研究》9 卷 3、4 期(总 34、35 期)20- 25 页* 1992 年。
百越族对桑、麻、芒、葛、棉种植 业的重大贡献,李科友,《农业考古》 1988 年 2 期 408 ~ 414 页。
麻
473 -
中国僵饰文化鑫考文献目录
毛
我国古代的毛纺织技术发展情况怎 样,忻鼎新,《中国文化史三百题》 733 ~ 7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月。
中国羊毛纺织渊源初探,王裕中,
《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8集64-73 页,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1982年3 月。从甲骨文金文引探,新疆地区初 探,其他地区初探。
中国毛纺织发展简史一中国羊毛 毛 纺织渊源再探,王裕中' 徐金娣,《中
- 474 -国纺织科技史资料》厲集25 ~ 40页,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1983年12月。
西北绒褐考,魏丽英,《甘肃民族 研究》1986年1期(总18期)101 ~ 109 页。
新疆近年出土毛织品研究,武敏,
《西域研究》1994年1期1 ~ 13页。 孔雀河古墓沟考古及其初步研究, 王炳华,《新疆社会科学》19的年1 期。发现了距今3800年左右迄今最早的 毛织物,有毛布、毡帽、毛毯等。
古墓沟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几个问 題,王炳华,《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
2 期 86~ 90 页。
国以来新翼考古的主要收获,穆 舜英、王明哲、王炳华,新疆社会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编《新疆考古三十年》1〜 24页口记述了哈密县五堡水库出土了尖 顶毡帽、毛皮大衣、皮革大衣、长统皮 裤、高腰皮靴。贴身衣服为各色毛织 物,并有一件毛绣•为以彩陶为主要特 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下限可到战 国秦汉°
新疆哈密五堡墓地151、152号墓 聲,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 物》1992年3期(总27期)1〜10页。出 土有毛布长袍、毛布袍残片、纺织毛绒 帽、毛布、斜纹毛布、毛织带、花毡、 毛皮大衣、宽毛布袋等。绣三角形图案 毛布残片,毛绣技术娴熟。为公元前10 世纪遗物。
且末县扎洪鲁克古墓葬1989年清理 简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
《新疆文物》⑼2年2期! ~ 14页。出 土有尖顶毡帽、毛绒纺织帽、毛织衣、 毡袜、牛皮靴、毛织腰带、纺织毛巾、 毛兜肚、毛布口袋等。为公元前九世纪 遗物。
新疆尉犁县因半(营盘)古墓调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1期年 9期19~30页。出土男尸保存完好,有 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厕袍、毛布男灯笼裤,栽绒毛毯等。
星星哨石棺墓织物残片的初步探 过,赵承泽,《考古学集刊》第3集 126 - 127页及图版20 ~站,考古编辑 部,1983年11月。残片为毛织物,属 西团山文化,年代相当西周。
青海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遗址调 查与试掘,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 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昊汝祚执 笔,《考古学报》1963年1期17 ~24页 及图版壹至捌。出七有西周初年的羊毛 和耗牛毛制品及革履等。
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一号墓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队、新疆巴 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考古学 报》19弟年1期75-99页。出上有金耳 环及毛织物等,为西周至春秋早期遗 存。
新疆哈密爲不拉克墓地,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 系文博干部专修班,《考古学报》1989 年3期325〜362页,出土有金耳坠、金 戒指、毛织物等,为西周至春秋遗物。
新瀏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二号墓地发 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 队、新疆巴音郭楞蒙占自治州文管所, 《考古》1993年6期511 -518页,出上 有毛织物碎块,为春秋中期遗存。
洛浦县山普拉占墓爱掘报告,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 1989年2期(总13期)1~4S页及图版壹 至肆。出土有“马人"武上壁挂、毛织 裙边饰、毛编织带等,为汉代前后遗 存。
《楼兰人的羊毛织物》(西北科学考 察团报告)西尔凡,斯德哥尔摩,1941 年。ViVi SylWAN, woollen Textiles of the People, Stockholm 1941
type IV VI P2 MI Archaeolgy 2.
Lend 1947o
略论尼雅遗址出上的毛纽物,贾应 逸,《文物》1980年3期78〜82页又图 版一。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与古代毛织业, 胡炎生,《民族团结》1983年3期28 - 毛 29 页。 -475
新强脱库孜沙来遺址出土毛织品初 步研究.歪遇春、贾应逸、《中国考古 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叨9年)421~ 428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8世纪前塔里木飪地毛织物生产, [日1山本光朗.日本《東洋史研究》38 卷4期,1980年。
关于我国古代毛毡的资料,忻鼎 新,《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第5集 54〜63页,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1981 年8月。考古发现的毛毡、古籍记载的 毛毡、毛毡的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