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名德,彭城相尹贡,字〕□□。〔(夜郎人。)〕
右三人,?柯各本作字不同已前注。人士。在后汉。
忠义,大将军、朝侯祭酒锡光,字长冲。廖本此下有小阙字。谓原阙县贯也。
右一人,西城人士。
忠义,云南太守、阳迁亭侯吕凯,字季平。(不韦人也。)
右一人,永昌人士。
义正,安汉将军、建宁太守李恢,字德昂。廖本此下有阙字。今按,《三国志》,恢俞元人也。兹补入。〔俞元人。〕
□□,领军爨习。廖本此下注小阙字,下二目同。
□□,御史中丞孟获。
右三人,建宁人士。
□□,辅汉将军孟琰,字休明。
右一人,朱提人士。
先泥和女络。(符人也。)
右一人,列刘、李、廖本作列,他各本作烈。女,江阳人。
大凡三州十三郡,自汉兴至三国之终,士女载传记者三百四何、王、浙、石本作五。十人。(二百九十三人士,四十七吴、何、王、浙、石本作五十二。人女。)此数与各郡标目数及小计数皆不合。别于分注订之。廖本注云:「按人数不合。盖传写多非其旧也。卷中前后各条皆仿此。」
八
公七人。
大将此下,元丰、钱、张、吴、何、王、浙、石本有军字。二十二人。
侯二十人。
卿佐十四人。
侍中七人。
尚书五人。
司隶校尉六人。当作七人。说在注释。
〔京兆尹一人。〕
州刺史十三刘本作二人。存目中有刺史及州牧十三人。然谢恕不当计入。只十二人。
郡守四十八人。
国师三人。
光禄大夫四人。
尚书郎十二人。
中【书】郎将、御史六人。书字当衍。说在注释。
公车令、谏议、太中十一人。
公府辟士八人。
高士【一】〔十四〕人。旧讹为一人。当作十四人。说在注释。
聘士七人。
征士四刘本作十人。
节士【四】〔八〕人。当作八人说在注释。
〔孝子六人。〕当补,说详注释。下同。
〔博士四人。〕
〔大儒二人。〕
〔学士五人。〕
〔方士一人。〕
〔义士、烈士十一人。〕
〔令长七人。〕
〔治中、别驾、诸部从事十四人。〕
〔郡吏十人。〕
〔孝廉、茂才及县吏等十二人。〕
〔童子三人。〕
列刘、李、廖本作列,他各本作烈。女四十七人。当作五十三人。然各旧本皆作四十七人。廖本有小注云:「按人数不合。盖传写多非其旧也。卷中前后各条皆彷此。」
九
益梁宁三州三国【两晋】以来人士目录旧校云:「添立《目录》。」
明略,大司农、西城公何攀,字惠兴。(郫人。)李本司农二字作小字,西城误西域。
清秀,大长秋寿良,字文淑。(成都人也。)张、刘、吴、何、李、王、浙、石本无也字。元丰、钱、《函》、廖本有。下删也字同。
果烈,西河元丰本误作「梁益二州」四字。太守柳元丰本误作刘。隐,刘、李本作纯。字休然(成都人也。)
□□,原无品题。梁益二州都督杜祯,《函海》作桢。字文然。(成都人也。)
□□,都督度支、巴东太守柳伸,字稚原。(成都人也。)元丰及廖本作「字稚原」。他各本皆作「字雅厚」。《后贤志》同。
德行,江阳太守何随,字季业。(郫人。)
令德,犍为太守杜轸,字超宗。(成都人也。)
□□,犍为太守杜烈,字仲武。(轸弟。)
□□,建宁太守杜良,字幼伦。(轸少弟。)元丰、钱、张、刘、吴、何、李、《函》、王、浙、石本皆无注文三字。廖本独有。顾广圻依《轸传》补也。
□□,益州刺史杜毗,字长基。(轸子。)二字注文惟廖本有。
德行,给事中任熙,字伯远。(成都人也。)
□□,涪陵太守任蕃,字宪祖。(熙子。)
义正,郫令常勖,字修业。(江原人也。)
□□,州都常忌,字茂通。(勖从弟也。)
令才,太史令高玩,字伯珍。(江原人也。)
闳元丰、钱、刘、李、《函》本作温。张、吴、何、王、廖作闳。才,湘东太守常骞,字季慎。元丰本作季祯。他各本作季慎。(江原人也。)按《后贤志》,当作魏郡太守、材官将军、关内侯。只题湘东太守非。
述作,武平太守常宽,字泰恭。(骞从弟也。)
□□,使持节、西夷校尉张岐,《后贤志》作峻。字绍茂。(成都人也。)
□□,征西将军、西夷校尉、益州刺史王异,字彦明。(成都人也。)
勇略,雍州刺史、南中郎将、重安开国侯李阳,字叔文。张、吴、何、王、浙、石本作文叔。(郫人。)
□□,征虏将军、广汉、梓潼太守杨谦,字令志。(成都人也。)
右二十【二】〔一〕原只二十一人。人,蜀郡人,在元丰本无他各本有。晋世。
强济,少府 、成都威侯李毅,字允刚。张、吴、何、王、石本作纲。(郪人。)
□□,西夷校尉李钊,字世康。(毅子。)
仁让,汉嘉太守司马胜之,字兴先。(绵竹人。)
德义,梓潼太守王化,字伯远。(郪人,文表孙。)
□□,巴东太守王振,字仲远。(化弟也。)
□□,作唐令王岱,字季远。(振弟也。)
述作,蜀郡太守王崇,字幼远。(岱弟也。)
素隐,中书郎王长文,元丰本文字作空格。字德?。(郪人也。)
□□,建宁太守段旧各本作耿。廖本依《后贤志》作段。容,字宗仲。(广汉人也。)
右九人,广汉人,在晋世。
□□,原脱品题。汉元丰本作广。中太守李宓,元丰本宓字作空格。字令伯。(武阳人【也】。)元丰本无武阳二字,作一空位。
□□,汶山元丰本山字作密。太守李赐,字宗硕。(宓元丰本作密。证上目空疤亦作密。汶下密字为误移填字。子也。)
□□,太傅参军李兴,字隽硕。钱写本作隽头。他各本作隽硕。(赐弟也。)张、刘、吴、何、李、王、石本作赐子。误。
□□,广汉太守张【征】,〔微,〕当作微,已前注。字建兴。(翼子也。)
□□,谯国内史费缉,字文平。(南安人。二子见《寿良传》。)
执义,衡阳太守《后贤志》作「内史」。杨邠,字岐之。(武阳人。)
清正,李本作清义。尚书费立,字建熙。(南安人。)
右七人,犍为人士,在晋世。各本文同。
□□,原脱品题。卫尉文立,字广休。(临江人也。)
□□,武陵旧各本误作武阳。廖本改。太守杨【崇】〔宗。〕旧各本作杨守。廖本作崇。按《巴志》当作宗。(临江人也。)
□□,?廖本外各本作牂。柯張、吳、何、諸本作?。太守毛楚。(枳人。)
右三人,巴郡人元丰本无此人字。李本人下有士字。在晋世。
述作,太子中庶子陈寿,字承祚。(安汉人。)
□□,骠骑府掾陈莅,张、吴、何、王、浙、石本作莅。下同。字叔度。(寿兄子。)
□□,上廉令陈符,字长信。元丰本作「长性」。钱、张、刘、吴、何、李、《函》、王、浙、石本作「长住」。廖本作信。(寿兄子。)按《后贤志?陈寿赞传》文,符为莅兄,当叙列莅前。
□□,建宁太守陈阶,字达之。钱、刘、李、《函》本作芝。(
莅〔从〕依《陈寿赞传》补。弟。)
正直,汉中太守阎缵,字续伯。吴、何、王、石本作「阎绩伯」。脱、误。(安汉人。)吴、何、王、石本作「安人」二字。浙本原同吴何本。挤补作「阎缵」字,又脱「伯」、「汉」二字。
卓略,长水校尉、荆州刺史张奕,元丰本作弁。字希祖。(南充国人。)
令德,锡令谯同,字彦绍。(周子。见《周传》。)旧各本此目在谯登目下。廖本移在前。是。
义烈,扬烈将军、梓潼内史谯登,字顺明。(周孙。)
右八人,巴西人士,在晋世。
清重,长水校尉吕元丰本作李。淑,字伟德。廖本此下有小字阙,阙县贯也,下同。
右一人,汉中人。
□□,广汉太守李骧,字叔元丰本作淑。龙。(福子。)
右一人,梓潼人。
忠义,江阳太守侯馥,字世明。廖本注有小阙字,阙县贯也。上各目亦多有阙县贯者,旧本皆无阙字。此处旧各本亦无阙字。廖本衍。
右一人,江阳人。
三州后贤五十一人。并前贤,三百九十一人。元丰本五十下无一字。然前贤依上文为三百四十人。合之不得为三百九十一人。当仍作后贤五十一人。
十
譔曰:元丰与《函海》本作「赞曰」。凡此人士,或见《汉书》,或载《耆旧》,或见《郡纪》,或在《三国书》,并取〔其〕钱、张、刘、吴、何、李、《函》、王、浙、石本有其字,元丰、廖本无。秀异,表之斯篇。其洪元丰、张、吴、何、《函》、王、廖、浙、石本作洪。钱、刘、李本作弘。伐弘元丰本作弘,《函》、廖本作宏。钱写本作洪。张、刘、吴、何、王、浙、石本并作张。当作张。显者,张、吴、何、王、浙、石本无者字。并钱、刘、李本作生。附载者,齐之;其但见名字,钱、刘、张、吴、何、《函》、王、石本作目。元丰、廖、浙本作字。而不详其行故,或以已字同。有传,钱、刘、张、吴、何、李、《函》、王、浙、石本皆作「或有以传」。廖本改正。无珍善,阙元丰本善阙二字倒。之;以副直浙本误作真。文,为实元丰本作宝。录矣。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十二
序志
(何、王、石本以《三州士女目录》为《序志》,列在前,此篇题为《序志后语》,列其后。又元丰、钱、廖本此下有「常璩道将」字。)
一
巴蜀,厥初开国,载在书籍。或因文纬,或见史记。久远隐没,实多疏略。及周之世,侯伯擅威,虽与牧野之师,希同盟要之会。而秦资其富,用兼天下。汉祖阶之,元丰本脱之字。奄有四海。此下,廖本注云:「当有脱文。」今按:衍下八字耳。汉改梁曰益,魏分益为梁,晋又分益为宁,前四卷业经明着,此无庸赘。于文亦当径接相如君平句。【梁益及晋分益为宁。】司马相如、严刘、李本作庄。君平、杨刘、李本作扬。子云、阳成子玄、郑伯邑、尹彭城、谯常侍、任给事等,各集传记以作本纪,略举其隅。其次圣、称贤、仁人、志士,言为世范、行为表则者,名注元丰与廖本作注。他各本俱作挂。史录,而陈君承祚别为《耆旧》,始汉及魏,焕乎可观。然三州土地不复悉载。《地里志》颇言山水,历宋、明本皆作历。清刻本避讳作历。然今已通用代历字。代转久,郡县分建,地名改易,于以居然;辨物知方,犹未详备。于时汉张、吴、何、王、浙、石本此下小注云「一本无汉字」。他本无此注。晋方隆,官司星列,提封图簿,岁集司空。故人君学士,荫高堂、翳帷幕,旧各本作幙。廖本作幕。足综物土,不必待《本纪》矣。曩遭阨运,函夏滔【堙】〔湮,〕元丰、钱、刘、张、李、《函》、浙本作堙。吴、何、王、石本作垭。按文义,当作湮。李氏据蜀;兵连战结,三州倾坠,生民歼尽,府庭化为狐狸之窟,城郭蔚为熊罴之宿,宅游雉鹿,田栖虎豹,平原鲜麦黍之苗,千里蔑鸡狗《函海》本作●。之响,丘城芜邑,莫有名者。嗟乎三州,近为荒裔!桑梓之域,旷为长野,反侧惟之,心若焚灼。惧益遐弃,城陴靡闻;元丰本作问。乃考诸旧纪,先宿所传,并《南裔志》,验以《汉书》,取其近是,及自所闻,以着【斯】〔于〕篇。旧刻作斯,细审文义,是于字误。说详注释。又略言公孙述、《蜀书》、咸熙以来丧乱之事,约取耆旧士女英彦,【又】各本并有。当衍。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凡十〔二〕篇,按下文当作十二篇,然旧各本并无二字。盖《蜀汉书序志》旧文也。号曰《华阳国记》。元丰、钱、张、刘、李、廖本作记。吴、何、《函》、王、浙、石本作志。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函海》本此下有空位。并注云:「刘、吴、何、李本接写,无空位。」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恨璩才短,少无远及,不早援翰执素,广访博咨;流离困瘵,方资腐帛于颠墙之下,求余光于灰尘之中,劘灭者多,故【虽】元丰与廖本有虽字。他各本无。当衍。有所阙;《函海》本作●,并注云:「刘本作●,李本作缺,吴、何本作阙。」今按:刘本阙字俗写,非从卦。●字字书无。犹愈于遗忘焉。
二
《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史记》:周贞王之十六年,秦厉公城南郑。此谷道之通久矣。而说者以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本纪》既以炳明,而世俗间横刘本作撗。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又云:荆人鳖灵死,尸化西上,张、刘、吴、何、李、王、浙、石本作土。后为蜀帝。周苌弘之血,变成碧珠。杜宇之魄,化为子鹃。又言:蜀椎髻左衽,元丰与钱写本作衽。未知书,文翁始知书学。案张、吴、何、王、石本作按。《蜀纪》:「帝居房心,决事参伐。」《秦宓传》引作「天帝布治房心,决政参伐。」参伐元丰、钱、刘、李、函、廖本重参伐字。张、吴、何、王、浙、石本不重。则蜀分野,言蜀元丰本无蜀字。在帝议政之方,帝不议政,则王气流于西;故元丰本无故字。周失纪纲,而蜀先王;七国皆王,蜀又称帝。此则蚕丛自王,杜宇自帝,皆周之叔世,安得三千岁?且太素资元丰本作咨。始,有生必死。死,终物也。自古以来,未闻死者能更生;当世或遇有之,则为怪异,子所不言,况能为帝王乎?碧珠出不一处,地之相距动数千里,一人之血岂能致此?子鹃鸟,今云是嶲,张、吴、何、王、浙、石本作嶲,下同。或曰嶲周,此下,各本皆有小注云:「今按《说文》云:蜀王望帝媱其相妻。惭,亡去,为子嶲鸟。故蜀人闻子嶲鸣(元丰与廖本无鸣字。他各本有),皆起云望帝。嶲,户圭切。所言与《蜀志》所述相似。《尔雅》亦云:嶲周,子嶲鸟也,出蜀中。」元丰本此注末有七空格。四海有之,何必在蜀?昔唐帝万国时雍,虞舜光宅八表,大禹功济九州,后稷封殖天下,井田之制,庠序之教,由来远矣。此下,元丰本有「以礼」二字。孔子此下,钱、刘、张、吴、何、李、《函》、王、浙、石本皆有曰字。元丰与廖本无。〔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则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夫人为国史,作为圣则,僊自上世,见称在昔;及周之末,服事于秦,首为郡县;虽滨戎夷,亦有冠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