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三国史记
三国史记
○二十五年,夏四月,遣使入<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夏四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春二月,遣使入<魏>朝贡。三月,暴风拔木,王宫南门自毁。夏四月,遣使入<魏>朝贡。五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文咨明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王薨。号为<文咨明王>。<魏><灵大后{太后}>举哀于东堂,遣使策赠车骑大将军。
时,<魏><肃宗>年十岁,太后临朝称制。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元年
○<安臧王{安藏王}>,讳<兴安>,<文咨明王>之长子。<文咨>在位七年,立为太子。二十八年,王薨,太子卽位。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遣使入<梁>朝贡。二月,<梁><高祖>封王为宁东将军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高句丽>王,遣使者<江注盛{江法盛}>,赐王衣冠剑佩,<魏>兵就海中执之,送<洛阳>。<魏>封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秋九月,入<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零三年
○三年,夏四月,王幸<卒{卒本}>,祀始祖庙。五月,王至自<卒本>,所经州邑贫乏者,赐{ 三斛/ 人一斛。}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零五年
○五年春,旱。秋八月,遣兵侵<百济>。冬十月,饥,发仓赈救。十一月,遣使{如}{<魏>},进良马十匹。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零八年
○八年,春三月,遣使入<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零九年
○九年,冬十一月,遣使入{如}{<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一一年
○十一年,春三月,王 于<城{黄城}>之东。冬十月,王与<百济>战于<五谷>,克之,杀获二千余级。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藏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五月,王薨,号为<安臧王{安藏王}>。[是<梁><中大通>三年,<魏><普泰>元年也。『梁书』云:"<安臧王{安藏王}>在位第八年,<普通>七年卒。"误也。]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元年
○<安原王>,讳<宝延>,<安臧王{安藏王}>之弟也。身长七尺五寸,有大量,<安臧{安藏}>爱友之。<安臧{安藏}>在位十三年,薨,无嗣子,故卽位。<梁><高祖>下诏袭爵。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二年
○二年,春三月,<魏>帝诏策使持节散骑常侍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赐衣冠车旗之饰。夏四月,遣使入<梁>朝贡。六月,遣使入<魏>朝贡。冬十一月,遣使入<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立王子<平成>为太子。二月,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四年
○四年,<东魏>诏加王骠骑大将军,余悉如故。遣使入<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五年
○五年,春二月,遣使入<梁>朝贡。夏五月,国南大水,漂没民屋,死者二百余人。冬十月,地震。十二月,雷,大疫。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六年
○六年,春夏,大旱。发使抚恤饥民。秋八月,蝗。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七年
○七年,春三月,民饥,王巡抚赈救。冬十二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零九年
○九年,夏五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零年
○十年,秋九月,<百济>围<牛山城>,王遣精骑五千,击走之。冬十月,桃李华。十二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一年
○十一年,春三月,遣使入<梁>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二年
○十二年,春三月,大风拔木飞瓦。夏四月,雹。冬十二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三年
○十三年,冬十一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四年
○十四年,冬十一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安原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三月,王薨,号为<安原王>。[是<梁><大同>十一年,<东魏><武定>三年也。『梁书』云:"<安原>以<大淸>二年卒,以其子为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误也。]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元年
○<阳原王>[或云<阳岗上好王>。],讳<平成>,<安原王>长子。生而聪慧,及壮,雄豪过人,以<安原>在位三年,立为太子。至十五年,王薨,太子卽位。冬十二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二年
○一{二}年,春二月,王都梨树连理。夏四月,雹。冬十一{二}月,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三年
○三年,秋七月,改筑<白岩城>,葺<新城>。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四年
○四年,春正月,以<濊>兵六千,攻<百济><独山城>,<新罗>将军<朱珍>来援,故不克而退。秋九月,<丸都>进嘉禾。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五年
○五年,遣使入<东魏>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六年
○六年,春正月,<百济>来侵,陷<道萨城>。三月,攻<百济><金岘城>。<新罗>人乘间取二城。夏六月,遣使入<北齐>朝贡。秋九月,<北齐>封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七年
○七年,夏五月,遣使入<北齐>朝贡。秋九月,<突厥>来围<新城>,不克,移攻<白岩城>。王遣将军<高纥>,领兵一万,拒克之,杀获一千余级。<新罗>来攻,取十城{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零八年
○八年,筑<长安城>。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一零年
○十年,冬,攻<百济><熊川城>,不克。十二月晦,日有食之。无氷。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一一年
○十一年,冬十月,虎入王都,擒之。十一月,大白{太白}昼见。遣使入<北齐>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一三年
○十三年,夏四月,立王子<阳成>为太子,遂宴群臣于内殿。冬十月,<丸都城><干朱理>叛,伏诛。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阳原王一五年
○十五年,春三月,王薨,号为<阳原王>。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元年
○<平原王>[或云<平岗上好王>。],讳<阳成>[『隋唐书』作<汤>。],<阳原王>长子。有胆力,善骑射。<阳原王>在位十三年,立为太子。十五年,王薨,太子卽位。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北齐><废帝>封王,为使持节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句丽>王。王幸<卒本>,祀始祖庙。三月,王至自<卒本>,所经州郡,狱囚除二死,皆原之。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三年
○三年,夏四月,异鸟集宫庭。六月,大水。冬十一月,遣使入<陈>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四年
○四年,春二月,<陈><文帝>诏授王宁东将军。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五年
○五年,夏,大旱,王减常膳,祈祷山川。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六年
○六年,遣使入<北齐>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七年
○七年,春正月,立王子<元>为太子。遣使入<北齐>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零八年
○八年,冬十二月,遣使入<陈>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一二年
○十二年,冬十一月,遣使入<陈>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一三年
○十三年,春二月,遣使入<陈>朝贡。秋七月,王 于<浿河>之原,五旬而返。八月,重修宫室,蝗旱,罢役。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一五年
○十五年,遣使入<北齐>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一六年
○十六年,春正月,遣使入<陈>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一九年
○十九年,王遣使入<周>朝贡,<周><高祖>拜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晦,星陨如雨。秋七月,霜雹杀 。冬十月,民饥,王巡行抚恤。十二月,遣使入<隋>朝贡,<高祖>授王大将军<辽东郡>公。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冬十一月,遣使入<隋>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二月,下令: 不急之事,发使郡邑劝农桑。夏四月,遣使入<隋>朝贡。冬,遣使入<隋>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六年
○二十六年春,遣使入<隋>朝贡。夏四月,<隋><文帝>宴我使者于<大兴殿>。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七年
○二十七年,冬十二月,遣使入<陈>朝贡。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二八年
○二十八年,移都<长安城>。
一九卷高句丽本纪七平原王三二年
○三十二年,王闻<陈>亡,大惧,理{治}兵积 ,为拒守之策。<隋><高祖>赐王玺书,责以:"虽称藩附,诚节未尽。"且曰:"彼之一方,虽地狭人少,今若黜王,不可虚置,终须更选官属,就彼安抚。王若 心易行,率由宪章,卽是朕之良臣,何劳别遣才彦?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句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未{示},许王自新耳。"王得书惶恐,将奉表陈谢而未果,王在位三十二年,冬十月,薨。号曰<平原王>。[是<开皇>十年。『隋书』及『通鉴』书:"<高祖>赐玺书于<开皇>十七年。"误也。]
三国史记卷第十九。
二零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八。
< 阳王><建武王{荣留王}>。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元年
○< 阳王>[一云<平阳>。],讳<元>[一云<大元>。],<平原王>长子也。风神俊爽,以济世安民自任。<平原王>在位七年,立为太子。三十二年,王薨,太子卽位。<隋><文帝>遣使拜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郡>公,赐衣一袭。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遣使入<隋>,奉表谢恩进奉,因请封王,帝许之。三月,策封为<高句丽>王,仍赐车服。夏五月,遣使谢恩。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零八年
○八年,夏五月,遣使入<隋>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零九年
○九年,王率<靺鞨>之众万余,侵<辽西>,<营州>摠管<韦 >击退之。<隋><文帝>闻而大怒,命<汉>王<谅><王世绩{王世积}> 为元帅,将水陆三十万来伐。夏六月,帝下诏黜王官爵。<汉>王<谅>军出临< 关>,値水 , 转不继,军中乏食,复遇疾疫。
<周罗 >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风,舡多漂没。
秋九月,师还,死者十八九。王亦恐惧,遣使谢罪,上表称<辽东>粪土臣某。帝于是罢兵,待之如初。<百济>王<昌>遣使奉表,请为军导。帝下诏:谕以<高句丽>服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厚其使而遣之。王知其事,侵掠<百济>之境。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一一年
○十一年,春正月,遣使入<隋>朝贡。诏:太学博士<李文眞>,约古史为『新集』五卷。国初始用文字时,有人记事一百卷,名曰『留记』,至是删修。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一四年
○十四年,王遣将军<高胜>,攻<新罗><北汉山城>,<罗>王率兵,过<汉水>。城中鼓 相应,<胜>以彼众我寡,恐不克而退。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一八年
○十八年,初,<炀帝>之幸<启民>帐也,我使者在<启民>所。<启民>不敢隐,与之见帝。黄门侍郞<裴矩>说帝曰:"<高句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今其使者,亲见<启民>举国从化,可因其恐惧,胁使入朝。"
帝从之, <牛弘>宣旨曰:"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帐,明年当往< 郡>。尔还日语尔王,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如<启民>,苟或不朝,将帅<启民>,往巡彼土。"王惧:藩礼颇阙,帝将讨之。<启民>,<突厥>可汗也。夏五月,遣师攻<百济><松山城>,不下,移袭<石头城>,虏男女三千而还。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一九年
○十九年,春二月,命将袭<新罗>北境,虏获八千人。夏四月,拔<新罗><牛鸣山城>。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二二年
○二十二年,春二月,<炀帝>下诏,讨<高句丽>。夏四月,车盖至< 郡>之<临朔宫>,四方兵皆集< 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正月王午{壬午},帝下诏曰:"<高句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渤}><碣>之间, 食<辽><濊>之境。虽复<汉><魏>诛戮,巢穴暂倾,乱离多阻,种落还集。萃川薮于往代,播寔繁以讫{ }今。 彼华壤, 为夷类,历年永久,恶稔旣盈。天道祸淫,亡征已兆。乱常败德,非可胜图,掩慝怀奸,唯曰{日}不足。移告之严,未尝面受;朝觐之礼,莫肯躬亲。诱纳亡叛,不知纪极;充斥边垂, 劳烽候。
关柝以之不静,生人为之废业。在昔薄伐,已漏天网,旣缓前禽之戮,未卽后服之诛,曾不怀恩, 为长恶,乃兼<契丹>之党,处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 <辽西>。又<靑丘>之表,咸修职贡,碧海之滨,同禀正朔,遂复 攘琛责{ }, 絶往来。虐及弗辜,诚而遇祸。 车奉使,爰 海东,旌节所次,途经藩境,而拥塞道路,拒絶王人,无事君之心,岂为臣之礼?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且法令苛酷,赋敛烦重,强臣豪族,咸执国钧,朋党比周,以之成俗。贿货如市,寃枉莫申。重以仍岁灾凶,比屋饥馑,兵戈不息, 役无期,力竭转输,身塡沟壑。百姓愁苦,爰谁适从?境内哀惶,不胜其弊。回首面内,各怀性命之图,黄发稚齿,咸兴酷毒之叹。省俗观风,爰 幽朔,吊人问罪,无俟再驾。于是,亲摠六师,用申九伐,拯厥 危, {协}从天意,殄兹逋秽,克嗣先谟。今宜授律启行,分麾 路,掩<渤海>而雷震,历<扶余>以电扫。比干{戈}按甲誓旅而后行,三令{先}五申必胜而后战。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溟海><盖马><建安><南苏><辽东><玄 ><扶余><朝鲜><沃沮><乐浪>等道;右十二军,出< 蝉><含资><浑弥><临屯><候城><提奚><踏顿><肃愼><碣石><东 >< 方{带方}><襄平>等道。络驿{绎}引途,摠集<平壤>。"凡一百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 输者倍之。宜杜{社}于南<桑干水>上,类上帝于<临朔宫>南,祭马祖于< 城>北。帝亲授节度,每军上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十队为团。步卒八十队,分为四团,团各有偏将一人,其铠胄缨拂旗 ,每团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