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记


日遣一军,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终四十日发,乃尽。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亘九百六十里。御营内,合十二卫三台五省九寺,分隶内外前后左右六军,次后发,又亘八十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二月,帝御师进至<辽水>,众军摠会,临水为大阵。我兵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济。帝命工部尙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旣成,引桥趣东岸,短不及岸丈余。我兵大至,<隋>兵骁勇者,争赴水接战,我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麦铁杖>跃登岸,与<钱士雄><&孟又{孟金叉}>等,皆战死,乃敛兵引桥,复就西岸。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而成。诸军相次继进,大战于东岸。我兵大败,死者万计。诸军乘胜,进围<辽东城>,则<汉>之<襄平城>也。车驾到{度}<辽>,下诏赦天下,命刑部尙书<卫文升>等,抚<辽>左之民,给复十年,建置郡县,以相统摄。夏五月,初,<(+隋)>诸将之东下也,帝戒之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无得专擅。"<辽东>数出战不利,乃 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又 诸将,<高句丽>若降,则宜抚纳,不得纵兵。<辽东城>将陷,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期{机},先令驰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隋{随}出拒战。如此再三,帝终不悟,旣而城久不下。

六月己未,帝幸<辽东城>南,观其城池形势,因召诸将,诘责之曰:"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尔,公今畏死,莫肯尽力,谓我不能杀公邪?"诸将咸战惧失色。帝因留止城西数里,御<六合城>,我诸城坚守不下。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帅<江><淮>水军,  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与我军相遇,进击大破之。<护儿>欲乘胜趣其城,副摠管<周法尙>止之,请俟诸军至俱进。<护儿>不听,简精甲数万,直造城下。我将伏兵于罗郭内空寺中,出兵与<护儿>战,而伪败。<护儿>逐之入城,纵兵 掠,无复部伍。伏兵发,<护儿>大败,仅而获免,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我军追至舡所,<周法尙>整阵待之,我军乃退。<护儿>引兵还屯海浦,不敢复留应接诸军。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出<扶余>道;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出<乐浪>道;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出<辽东>道;右翊卫大将军<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出<玄 >道;右御卫将军<张瑾>,出<襄平>道;右武侯将军<赵孝才>,出<碣石>道;< 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升>,出<遂城>道;检校右御卫虎贲郞将<卫文升>,出<增地>道,皆会于<鸭 水{鸭绿水}>西。<述>等兵,自<泸河><怀远>二鎭,人马皆给百日粮,又给排甲枪 幷衣资戎具火幕,人别三石已上,重莫能胜致。下令军中:"遗弃米粟者斩!"士卒皆于幕下,掘坑埋之, 行及中路,粮已将尽。王遣大臣<乙支文德>,诣其营诈降,实欲观虚实。

<子仲文{于仲文}>先奉密旨:"若遇王及<文德>来者,必擒之。"<仲文>将执之,尙书右丞<刘士龙>,为慰抚使,固止之。<仲文>遂听,<文德>还,旣而悔之,遣人 <文德>曰:"更欲有言,可复来。"<文德>不顾,济<鸭 水{鸭绿水}>而去。<仲文>与<述>等,旣失<文德>,内不自安。<述>以粮尽欲还。<仲文>议以精锐追<文德>,可以有功,<述>固止之。<仲文>怒曰:"将军仗十万之众,不能破小贼,何颜以见帝?且<仲文>此行,固知无功。何则?古之良将,能成功者,军中之事,决在一人。今人各有心,何以胜敌?"时,帝以<仲文>有计划,令诸军谘禀节度,故有此言。由是,<述>等不得已而从之,与诸将,渡水追<文德>。<文德>见<述>军士有饥色,故欲疲之,每战辄走。<述>一日之中,七战皆捷,旣恃骤胜,又逼群议,于是,遂进东济<萨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文德>复遣使诈降,请于<述>曰:"若旋师者,当奉王,朝行在所。"<述>见士卒疲弊,不可复战,又<平壤城>险固,度难猝拔,遂因其诈而还。<述>等为方阵而行,我军四面 击,<述>等且战且行。秋七月,至<萨水>,军半济,我军自后击其后军,右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于是,诸军俱溃,不可禁止。将士奔还,一日一夜,至<鸭 水{鸭绿水}>,行四百五十里。将军<天水><王仁恭>为殿,击我军却之。<来护儿>闻<述>等败,亦引还。唯<卫文升>一军独全。初,九军到{度}<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帝大怒,锁击{系}<述>等,癸卯引还。

初,<百济>王<璋>遣使,请讨<高句丽>。帝使之 我动静,<璋>内与我潜通。<隋>军将出,<璋>使其臣<国知牟{国智牟}>,入<唐{隋}>请师期。帝大悦,厚加赏赐,遣尙书起部郞<席律>,诣<百济>,告以期会。及<隋>军渡<辽>,<百济>亦严兵境上,声言助<隋>,实持两端。是行也,唯于<辽水>西,拔我<武 逻>,置<辽东郡>及<通定鎭>而已。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春正月,帝诏征天下兵,集< 郡>,募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二月,帝谓侍臣曰:"<高句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 此虏乎?"乃复议代{伐}。左光禄大夫<郭荣>谏曰:"戎狄失礼,臣下之事。千钧之弩,不为 鼠发机。奈何亲辱万乘,以敌小寇乎?"帝不听。夏四月,车驾度<辽>,遣<宇文述>与<杨义臣>,趣<平壤>。<王仁恭>出<扶余>道,进军至<新城>。我兵数万拒战,<仁恭>帅劲骑一千,击破之。我军 城固守。帝命诸将攻<辽东>,听以便宜从事。飞楼 云梯地道,四面俱进,昼夜不息。我应变拒之,二十余日不拔。主客死者甚众。冲梯竿长十五丈,骁果<沈光>升其端,临城与我军战,短兵接杀十数人。我军竞击之,而坠未及地,适遇竿有垂 ,<光>接而复上。帝望见壮之,卽拜朝散大夫。<辽东城>久不下,帝遣造布囊百余万口,满贮士{土},欲积为鱼梁大道,阔三十步,高与城齐,使战士登而攻之。

又作八轮楼车,高出于城,夹鱼梁道,欲俯射城内。指期将攻,城内危蹙。会,<杨玄感>叛书至,帝大惧。又闻达官子弟皆在<玄感>所,益忧之。兵部侍郞<斛斯政>,素与<玄感>善,内不自安,来奔。帝夜密召诸将,使引军还。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众心 惧,无复部分,诸道分散。我军卽时觉之,然不敢出,但于城内鼓 。至来日午时,方渐出外,犹疑<隋>军诈之。经二日,乃出数千兵追 ,畏<隋>军之众,不敢逼,常相去八九十里。将至<辽水>,知御营毕度,乃敢逼后军。时,后军犹数万人,我军随而 击,杀略数千人。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二月,帝诏百寮,议伐<高句丽>,数日无敢言者。诏复征天下兵,百道俱进。秋七月,车驾次<怀远鎭>。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至,吾国亦困弊。<来护儿>至<卑奢城>,我兵逆战。<护儿>击克之,将趣<平壤>。王惧,遣使乞降,因{囚}送<斛斯政>。帝大悦,遣使持节,召<护儿>还。八月,帝自<怀远鎭>班师。冬十月,帝还<西京>,以我使者及<斛斯政>,告大庙,仍征王入朝,王竟不从。 将帅严装,更图后举,竟不果行。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 阳王二九年

○二十九年,秋九月,王薨,号曰< 阳王>。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元年

○<荣留王>,讳<建武>[一云成。],< 阳王>异母弟也。< 阳>在位二十九年薨,卽位。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二年

○二年,春二月,遣使如<唐>朝贡。夏四月,王幸<卒本>,祀始祖庙。五月,王至自<卒本>。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四年

○四年,秋七月,遣使如<唐>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五年

○五年,遣使如<唐>朝贡。<唐><高祖>感<隋>末战士多陷于此,赐王诏书曰:"朕恭膺宝命,君临率土,祗顺三灵,怀柔万国,普天之下,情均抚字,日月所照,咸使乂安。王统摄<辽>左,世居藩服,思禀正朔,远循职贡。故遣使者,跋涉山川,申布诚恳,朕甚嘉揖{焉}。方今,六合宁晏,四海淸平,玉帛旣通,道路无壅,方申缉{辑}睦,永敦聘好,各保疆 ,岂非盛美?但<隋>氏季年,连兵构难,攻战之所,各失其泯{氓},遂使骨肉乖离,室家分析,多历年岁,怨旷不申。今,二国通和,义无阻异。在此所有<高句丽>人等,已令追括,寻卽遣送,彼处所有此国人者,王可放还,务尽绥{抚}育之方,共弘仁恕之道。"于是,悉搜括华人以送之,数至万余。<高祖>大喜。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六年

○六年,冬十二月,遣使如<唐>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七年

○七年,春二月,王遣使如<唐>,请班历。遣刑部尙书<沈叔安>,策王为上柱国<辽东郡>公<高句丽>国王。命道士,以天尊像及道法,往为之讲『老子』,王及国人听之。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八年

○八年,王遣人入<唐>,求学佛老敎法,帝许之。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零九年

○九年,<新罗><百济>遣使于<唐>,上言:"<高句丽>闭道,使不得朝,又屡相侵掠。"帝遣散骑侍郞<未子奢{朱子奢}>,持节谕和。王奉表谢罪,请与二国平。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一一年

○十一年,秋九月,遣使入<唐>,贺<太宗>擒<突厥>< 利>可汗,兼上封域图。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一二年

○十二年,秋八月,<新罗>将军<金庾信>,来侵东边,破<娘臂城>。九月,遣使入<唐>朝贡。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一四年

○十四年,<唐>遣<广州>司马<长孙师>,临 <隋>战士骸骨,祭之,毁当时所立京观。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自<扶余城>,东{西}南至海千有余里,凡一十六年毕功。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二一年

○二十一年,冬十月,侵<新罗>北边<七重城>。<新罗>将军<阏川>逆之,战于<七重城>外,我兵败 。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二三年

○二十三年,春二月,遣世子<桓权>,入<唐>朝贡。<太宗>劳尉{慰},赐 之特厚。王遣子弟入<唐>,请入国学。秋九月,日无光,经三日复明。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二四年

○二十四年,帝以我太子入朝,遣职方郞中<陈大德>答劳。<大德>入境,所至城邑,以绫绮厚饷官守者曰:"吾雅好山水,此有胜处,吾欲观之。"守者喜导之,游历无所不至。由是,悉得其纤曲。见<华>人<隋>末从军没留者,为道亲戚存亡,人人垂涕,故所至士女夹道观之。王盛陈兵卫,引见使者。<大德>回{因}奉使 国虚实,吾人不知。<大德>还奏,帝悦。<大德>言于帝曰:"其国闻<高昌>亡,大惧,馆候之勤,加于常数。"帝曰:"<高句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但<山东>州县,凋 未复,吾不欲劳之耳。"

二零卷高句丽本纪八荣留王二五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王命西{东}部大人<盖苏文>,监长城之役。冬十月,<盖苏文>弑王。十一月,<太宗>闻王死,举哀于苑中,诏赠物三百段,遣使持节吊祭。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

二一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一。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二一卷高句丽本纪九零零零零

高句丽本纪第九。

<宝臧王{宝藏王}>上。

二一卷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元年

○王,讳<臧{藏}>[或云<宝臧{宝藏}>。],以失国故无谥。<建武王>弟<大阳王>之子也。<建武王>在位第二十五年,<盖苏文{盖苏文}>弑之,立<臧>继位。<新罗>谋伐<百济>,遣<金春秋>乞师,不从。

二一卷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封父为王。遣使入<唐>朝贡。三月,<苏文>告王曰:"三敎譬如鼎足,阙一不可。今儒释 兴,而道敎未盛,非所谓备天下之道术者也。伏请遣使于<唐>,求道敎以训国人。"大王深然之,奉表陈请。<太宗>遣道士<叔达>等八人,兼赐<老子>『道德经』。王喜,取僧寺馆之。闰六月,<唐><太宗>曰:"<盖苏文>弑其君,而专国政,诚不可忍。以今日兵力,取之不难,但不欲劳百姓,吾欲使<契丹><靺鞨>扰之,何如?"<长孙无忌>曰:"<苏文>自知罪大,畏大国之讨,严设守备。

陛下姑为之隐忍,彼得以自安,必更骄惰,愈肆其恶,然后讨之,未晩也。"

帝曰:"善。"遣使持节备礼册命,诏曰:"怀远之规,前王令典,继世之义,列代旧章。<高句丽>国王<臧{藏}>,器怀韶{昭}敏,识宇详正,早习礼敎,德义有闻。肇承藩业,诚款先着,宜加爵命,允兹故实,可上柱国<辽东郡>公{王}<高句丽>王。"秋九月,<新罗>遣使于<唐>,言:<百济>攻取我四十余城,复与<高句丽>连兵,谋絶入朝之路。乞兵救援。十五日,夜明不见月,众星西流。

二一卷高句丽本纪九宝藏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遣使入<唐>朝贡。帝命司农丞<相里玄奬>, 玺书赐王曰:"<新罗>委质国家,朝贡不乏,尔与<百济>,各宜 兵。若更攻之,明年发兵,击尔国矣。"<玄奬>入境,<盖苏文>已将兵击<新罗>,破其两城。王使召之,乃还。<玄奬>谕以勿侵<新罗>,<盖苏文>谓<玄奬>曰:"我与<新罗>,怨隙已久。往者,<隋>人入寇,<新罗>乘 ,夺我地五百里,其城邑皆据有之。自非归我侵地,兵恐未能已。"<玄奬>曰:"旣往之事,焉可追论?今<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尙且不言,<高句丽>岂得必求故地?"莫离支竟不从。<玄奬>还,具言其状。<太宗>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 国)不可以不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