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高丽史
高丽史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禄科田-007
辛禑十四年六月昌敎曰: "近来豪强兼幷田法大坏其救弊之法仰都评议使司司宪府版图司拟议申闻其料物库属三百六十庄处之田先代施纳寺院者悉还其库东北面西北面本无私田如有称为私田滥执者仰都巡问使痛行禁理其所执文契没官。"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禄科田-008
七月大司宪赵浚等上书曰: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正田制而足国用厚民生此当今之急务也国祚之长短出于民生之苦乐而民生之苦乐在于田制之均否。 文武周公井田以养民故周有天下八百余年汉薄田税而有天下四百余年唐均民田而有天下几三百年秦毁井田得天下二世而亡新罗之末田不均而赋税重盗贼群起。 太祖龙兴卽位三十有四日迎见群臣慨然叹曰: '近世暴* {敛}一顷之租收至六石民不聊生予甚悯之自今宜用什一以田一负出租三升。' 遂放民*闲三年租。 当是时三国鼎峙群雄角逐财用方急而我太祖后战功。 先恤民卽天地生物之心而尧舜文武之仁政也。 三韩旣一乃定田制分给臣民百官则视其品而给之身没则收之府兵则二十而受六十而还凡士大夫受田者有罪则收之人人自重不敢犯法礼义兴而风俗美府卫之兵州郡津驿之吏各食其田土着安业国以富强。 虽以辽金虎视天下而与我接壤不敢呑 者由我太祖分三韩之地而与臣民共享其禄厚其生结其心为国家千万世之元气故也。 自是以来闲人功荫投化入鎭加给补给登科别赐之名代有增益掌田之官不堪烦 授田收田之法渐致 弛奸猾乘*闲欺蔽无穷已仕已嫁者尙食闲人之田不践行伍者冒受军田父匿挟而私授其子子隐盗而不还于公旣食役分又食闲人又食军田授受之官不问其已见任在官而当食役分者耶 未仕未嫁当食闲人者耶 其身果府兵欤 其父果入戍于鎭边欤 其祖果自异国而来投王化欤 祖宗授田收田之法旣坏而兼幷之门一开为宰相而当受田三百结者曾无立锥之可资为宰相而受禄三百六十石者尙不满二十石。 兵者所以卫王室备边虞者也国家割膏 之地以禄四十二都府甲士十万余人其衣粮器械皆从田出故国无养兵之费祖宗之法卽三代藏兵于农之遗意也。 今也兵与田俱亡每至仓卒则驱农夫以补兵故兵弱而饵敌割农食以养兵故户削而邑亡以祖宗至公分授之田为一家父子之所私不一出门而仕朝行不一奉足而蹈军门者锦衣玉食坐享其利蔑视公侯而虽以开国功臣之后夙夜侍卫之臣百战勤劳之士反不得一亩之食立锥之耕以养其父母妻子其何以劝忠义而责事功砺战攻而御外侮哉 内而版图典法外而守令廉使废其本职日听田讼不避寒暑挥汗呵笔勾稽文*券 覆证左讯之佃户讯之故老凡其辞连盈狱满庭废农待决数月之案积如丘山一亩之争连数十年忘寝废食剖决不给者以私田为争端而讼烦也。 子之于父母一亩之求或不如意则反生怨恨如视路人甚者 释衰 鞭其侍病之奴婢求其某田之公文至亲尙尔而 于兄弟乎 是以私田而陷人伦于禽兽也。 朝廷士大夫貌相好而心相猜至于阴中伤之此以私田而为槛穽也。 至于近年兼幷尤甚奸凶之党跨州包郡山川为标皆指为祖业之田相攘相夺一亩之主过于五六一年之租收至八九上自御分至于宗室功臣侍朝文武之田以及外役津驿院馆之田凡人累世所植之桑所筑之室皆夺而有之哀我无辜流离四散塡于沟壑祖宗分田所以厚臣民者适足以害臣民也此以私田为乱之首也。 兼幷之家收租之徒称兵马使副使判官或称别坐从者数十人骑马数十匹陵轹守令 折廉使飮食若流破费厨传自秋至夏成群横行纵暴侵掠倍于盗贼外方由此凋弊。 及其入佃户则人厌酒食马厌谷粟新米先纳 麻脚钱榛栗枣修至于抑卖之* {敛}十倍其租租未纳而产已空矣及其履亩之际则负结高下随其意出以一结之田为三四结以大豆而收租一石之收以二石而充其数。 祖宗之取民止于什一而已今私家之取民至于十千其如祖宗在天之灵何其如国家仁政何田以养民反以害民岂不悲哉 民之出私田之租也称贷于人而不能充也其所贷者卖妻 子而不能偿也父母饥寒而不能养也寃呼之声上彻于天感伤和气召致水旱户口由是而一空倭奴以之而深入千里暴尸莫有御者贪 之声闻于上国社稷宗庙危于累卵。 臣等愿: 遵圣祖至公分授之法革后人私授兼幷之弊非士非军非执国役者毋得授田令终其身不得私相授受严立禁限与民更始以足国用以厚民生以优朝臣以赡军士则国富而兵强礼义兴而廉耻行人伦明而词讼息社稷之基安盘石而壮泰山国家之威震雷霆而炽炎火虽有外侮将自焦而自 矣。 古人有言曰: '国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 近者西北之行 数月耳尙且公私不* {支}上下俱困脱有二三年水旱之 其何以赈之千万军馈饷之费其何以应之 今中外仓 一时俱 军国之需无从而出边警之虞在所不测如有仓卒难以户* {敛}今当量田之时定数给田之前限三年权行公收可以充军国之需可以给在官之俸。 其正田制之目条具于后: 一禄科田柴自侍中至庶人在官各随其品计田折给属之衙门当职食之; 一口分田在内诸君及自一品以至九品勿论时散随品给之其受添设职者考其实职给之皆终其身其妻守节亦许终身现任外前衔与添设受田者皆属五军其在外者只给军田充役凡受田者有罪则纳之于公升级以次加给; 一军田试其才艺二十而受六十而还; 一投化田向国之人食之终身身殁则还公受官职有口分田者不许; 一外役田留守州府郡县吏津乡所部曲庄处吏院馆直口分田前例折给皆终其身; 一位田城隍乡校纸匠墨尺水汲刀尺等位田前例折给; 一白丁代田百姓付籍当差役者户给田一结不许纳租其在公私贱人当差役者亦许给之明白书籍; 一寺社田祖圣以来五大寺十大寺等国家裨补所其在京城者 给其在外方者给柴地道诜密记外其新罗百济高勾丽所创寺社及新造寺社不给; 一驿田其马位口分田前例折给皆终其身; 一外禄田自留守牧都护至知官监务随品定从人口数计口给禄科田; 一公 田视各司品秩高下吏员多少给之; 一凡作丁公私之田一切革去或以二十结或以十五结或以十结每邑丁号标以千字文不系人姓名以断后来冒称祖业之弊量田旣定然后分受之以法公私收租每一结米二十斗以厚民生; 一主掌官授田加给一结者加受一结者收田漏一结者还田匿一结者父子不告私相授受者父死其子不还父所食田者夺他人田一结以上匿公田一结者皆处死受代田白丁匿傍田一结者收租奴不受官牒不较官斗者杖一百收租奴增一斗以上者杖八十食田者知奴剩取田租不告者杖七十量田时匿田十卜以上者处死漏田者同收租奴二名马一匹违者主奴杖七十。 凡犯田禁者经赦不宥籍名于版图及宪府其子孙不许台省政曹。"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禄科田-009
* {谏}官李行等又上* 曰: "豪强兼幷国用乏竭租税苛倍生民凋悴强弱相呑争讼繁多骨肉相猜风俗坏败此私田之弊也富强失利怨谤难 士族失业生理难继田地广多审覆难悉簿书烦多考核难精奸吏隐匿觉察难及风雨盗鼠藏积难密道路远近转漕难均出入* {敛}散耗损难理此革弊之难也。 虽然事出于公正合于人心悦之者众怨谤可 矣。 士之无职者授田使得农耕有职者给俸以代其耕生理可继择公廉有重望者为按廉择廉敏精干者为守令守令各考一邑以核其事实按廉统察一道以黜陟守令之殿最田地审覆可悉簿书核察可精奸吏隐匿可察矣置仓府固门垣藏积可密矣计轻重度远近给脚力之价漕转可均矣平量 明契卷耗损可理矣其救之之术何难之有 至于仓 实而储胥有余禄俸厚而廉耻可兴横* {敛}息而民生可 争讼絶而风俗可厚田野辟而赋* {敛}薄户口繁而 役均其革之之利为如何哉 臣等谨按祖宗田制役口之分户别之丁皆为国田父不得与之子必告有司而与之如其无子且或有罪则必归于公不敢私也。 自选军之法废而兼幷遂起称为杂件以为己有指山川以为标连阡陌而为界虽宗室之胄功臣之嗣与夫戎战之卒侍卫之士至于小民曾无立锥之地父母妻子饥寒离散臣等甚痛之。 或曰: '今权豪之徒伏辜殆尽宜委辨正都监考察讼人高曾契*券其有年代久远派系明白者各还其主则寃枉销而国家无事。' 臣等以为不然惟我祖宗立法之意盖欲诸君两府以下至于军士皆受国田仰事俯育无至失所今也法废田无限制老妇幼子笃疾废疾之徒不出其门持其祖父文*券坐食国田至百千结者有之虽使官司至公明决何有一毫之补于军国哉 呜呼三韩尺寸之地皆我太祖栉风沐雨险夷艰难之所启也今海寇纵暴封疆日蹙国田之租半入于无用之人军士饥色转输告 虽伊周之相方召之将不革私田而归之国将何以为今日社稷中兴之计乎 臣等甚痛之。 传曰: '更化则可善理。' 又曰: '仁政必自经界始。' 今殿下卽位之初不革私田以追祖宗之美意则何以发政施仁以开万世*大平之基乎 伏惟殿下举而行之。"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禄科田-010
版图判书黄顺常等上* 曰: "足食安民之道在正田制而已本朝田法自文武官僚以至于军各给土田公私两足明有定制近年以来豪强之徒恣意兼幷良田沃壤悉为己有高山大川以为经界各家所遣奸猾之奴侵渔横* {敛}其害百端民不聊生邦本日危诸仓库宫司御分之田 皆夺占私税百倍于公赋仓 空虚国用乏絶禄俸日 劝士无门各执高曾之*券互相争夺于以词讼日繁尊卑长幼视如仇 兄弟亲戚反为途人风俗之败实为痛心。 因仍袭弊不革私田则奚 民生凋 风俗不美而已 有不虞之中兴师动众当时蓄积一月粮饷尙且不足 期年之师累岁之旅乎 为今之计一革私田正风俗厚民生广蓄积以周国用幸甚。"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禄科田-011
典法判书赵仁沃等亦上* 曰: "伏覩殿下深致意于田法之毁臣等亦以为此正今日之急务社稷之安危生民之休戚系焉不可不重田法正则社稷安矣否则社稷安危未可知也。 窃惟祖宗分田之制躬耕籍田所以奉天地宗庙之祀也三百六十庄处之田所以奉供上也田柴口分之田所以优士大夫砺廉耻也州府郡县乡所部曲津驿之吏以至凡供国役者莫不受田所以厚民生而殖邦本也四十二都府四万二千之兵皆授以田所以重武备也世守成宪社稷盘安垂五百年。 近来贪墨擅权庄处田柴外役军田皆入其门 盛供上或时而不继士大夫之当职劳于王事者无以资其生养其廉州县津驿供国役者丧其田宅困于一田之五六主一年之五六收父母冻 而不能养妻子离散而不能保无告流亡户口一空。 是以国用军须禄俸之出荡然扫地国无旬月之储军无数月之食 宰之俸徒存旧额今所受者 十数石耳 其下官乎 府田亡而府兵亦亡无赖之徒安坐其家不知征役之苦以其先世私授之田谓之祖业食至千百结不以为国家之田而以为父母之德百无报国之心而从军之士忘躯命冒矢石得生百战之余者反不得一亩之田军士之赴敌者其父母妻子饥寒流移国无斗粟尺帛之赐而彼无赖坐食之徒马厌粟而妾曳 此非细故也柰何以太祖艰难所得之地不以养军士反以资无赖之徒乎 是故寇盗炽而莫之御士马困而无以养如有缓急将何以待之 宗庙社稷危如累卵诚可痛惜又有甚于此者兄弟争田而或至于相残将相争田而或至于相杀骨肉反为路人同列变为仇敌狱讼烦而风俗败陷人道于禽兽丑声上闻虽岁勤贡献不获于天子者皆由田弊之所致也不正田弊不复祖宗之制而欲社稷之安臣等所未敢知也。 传曰: '国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 方今之积犹可哀痛国非其国则虽欲安富尊荣其可得乎 全罗庆尙杨广三道国家之腹心倭奴深入虏掠我人民焚荡我府库千里萧然而又西北之虞在于不测兵食 竭人民困 此诚危急存亡之时也。 愿殿下毋失事机自今年权收公私田租以备军食然后复祖宗分田之法以待士民则军国之务备而士民之望安矣。" 八月敎: 私田之租一皆公收则朝臣必患艰食姑令半收其租以充国用。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禄科田-012
九月右常侍许应等上* 曰: "臣等近与司宪府版图典法交章申闻请复先王均田之制而殿下依允四方闻者莫不欣悦惟巨家世族之兼幷者独以为不便 多言变乱众听一时士大夫有田者同声应之寻有不收宗庙社稷道殿神祠功臣登科田之议。 臣等以为此必有唱之以起废法之端者。 不日果有半收之命夫立法所以革弊也法立而弊未生遽自中止无乃不可乎 近来以国用军需俱不足故初有均田之议今若信浮言行之未竟则禄俸粮饷何以足之常程缓急何以当之 上国立卫辽东窥 我疆者有年又海寇深入作耗无所不至是诚畏首畏尾之时也舍此不虑乃以国家之公田以与无功坐食之人非计之得也。 伏惟殿下任众口之烦 复均田之旧制使军国之须皆有 余士大夫无不受田则国家幸甚。" 昌遂寝私田半收之令。
#高丽史78卷-志32-食货1-田制-禄科田-013
辛昌元年八月大司宪赵浚等上* 曰: "窃惟私田利于私门而无益于国公田利于公室而甚便于民利于私门则兼幷以之而作用度由是而不足利于公室则仓 实而国用足争讼息而民生安矣有国家者当以经界为仁政之始岂可开兼幷之门使民陷于涂炭乎 夫田本以养人而适足以害人私田之弊至此极矣幸赖天佑国家圣神诞作 旷世之积弊其复革利害分明可见。 而世臣巨室犹踵弊风以为本朝成法不可一朝遽革苟革之则士君子生理日蹙必趋工商。 相与胥动浮言以惑众听欲复私田以保富贵其为一家之计则得矣其如社稷生民何 如或复之是举三韩百万之众而纳之膏火之中也今欲图治而反贻患于生灵无乃不可乎。 窃谓当以京畿之地为士大夫卫王室者之田以资其生以厚其业余皆革去以充供上祭祀之用以足禄俸军需之费杜兼幷之门絶争讼之路以定无疆之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