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高丽史
高丽史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诸馆殿学士废置沿革-001
○诸馆殿学士废置沿革未详率皆选文臣之有才学者入衔兼带以备侍从。 成宗十四年以崇文馆为弘文馆置学士。 文宗定官制诸殿大学士秩从二品学士正四品。 睿宗十一年诏诸殿学士立本品行头。 仁宗十四年改文德殿为修文殿延英殿为集贤殿文德延英古有大学士学士今随殿改号。 神宗二年凡带学士职者 许 侍臣之列旧制虽带学士非台谏知制诰则不得与侍从。 至是中书奏改之。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置弘文馆学士直学士又复置崇文馆学士仍改修文殿为馆寻复改为殿。 二十九年改学士为司学后 废之置右文馆进贤馆。 三十四年倂右文进贤馆于文翰署寻复置右文馆大提学正二品提学正三品直提学正四品进贤馆大提学从二品提学直提学同右文。 恭愍王五年废两馆置修文殿集贤殿大学士直学士。 十一年复置右文馆进贤馆大提学提学直提学。 十八年复置修文殿集贤殿例改提学为学士。 二十一年复置右文进贤馆改学士为提学。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成均馆-001
○成均馆掌儒学敎诲之任成宗置国子监有国子司业博士助敎大学博士助敎四门博士助敎。 文宗定: 提举同提举管勾各二人判事一人皆兼官; 祭酒一人秩从三品; 司业一人从四品; 丞从六品; 国子博士二人正七品; 大学博士二人从七品; 注簿从七品; 四门博士正八品; 学正二人学录二人 正九品; 学谕四人直学二人书学博士二人 学博士二人 从九品。 睿宗十一年改判事为大司成从三品祭酒降正四品。 忠烈王元年改国学仍改祭酒为典酒司业为司艺。 二十四年忠宣改成均监升大司成正三品复改典酒为祭酒司艺为司业国子博士为成均博士加置明经博士明经学谕。 三十四年忠宣改成均馆删定员吏置: 祭酒一人从三品; 乐正一人从四品; 丞一人从五品; 成均博士二人正七品; 谆谕博士二人从七品; 进德博士二人从八品; 学正二人学录二人 正九品; 直学二人学谕四人 从九品。 后复置大司成正三品乐正改司艺丞改直讲进德博士升正八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国子监大司成正三品; 祭酒从三品; 司业从四品; 直讲从五品; 国子博士正七品; 大学博士从七品; 四门博士明经博士 正八品; 律学博士从八品; 学正学录正九品; 直学学谕书学博士明经学谕 学博士律学助敎从九品。 十一年复称成均馆改司业为司艺国子博士为成均博士四门博士为谆谕博士升从七品。 十八年改祭酒为司成。 吏属文宗置书史二人记官二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典校寺-001
○典校寺掌经籍祝* 。 国初称内书省。 成宗十四年改秘书省有监少监丞郞校书郞正字。 文宗定: 判事秩正三品[文宗五年内史门下省奏: "诸司判事本皆权带近皆为禄官有违古制请改之。" 从之。]; 监一人从三品; 少监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五品; 郞一人从六品; 校书郞二人正九品; 正字二人从九品; 校勘二人。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秘书监 判事降丞为从六品郞从七品倂留院官于校勘。[文宗定: 御书院知院事副知院事判院兼押院二人检计官二人留院官二人知书二人书手二十五人。] 三十四年忠宣降为典校署为艺文馆所辖丞一人正五品郞一人正七品校勘一人正九品。 又置权知校勘十二人后升为典校寺置: 判事正三品; 令从三品; 副令从四品; 丞从五品; 郞正七品; 注簿正八品; 校勘正字 从九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秘书监改令为监副令为少监置著作郞二人正七品郞增二人降从七品复置秘书郞四人正八品校勘升正九品判事丞正字如故。 十一年复称典校寺改监为令少监为副令革著作郞升郞为正七品革校书郞置注簿正八品校勘复降从九品余 仍。 十八年复用五年官制。 二十一年复用十一年官制。 吏属文宗置主事一人令史一人书艺十人记官二人书手十五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通礼门-001
○通礼门掌朝会仪礼穆宗朝有阁门使副使祗候。 文宗定: 判事秩正三品; 知事兼官; 使正五品; 引进使二人正五品; 引进副使从五品; 阁门副使正六品; 通事舍人四人祗候四人正七品; 权知祗候六人。 睿宗十一年诏知阁门事立本品行头。 神宗五年祗候文吏各三人升为 秩。 忠烈王元年改通礼门。 二十四年忠宣复改为阁门判事以下皆复旧制唯祗候增为八人 权知祗候。 三十四年忠宣改为中门改定员吏: 使二人正三品; 副使二人正四品; 判官二人正五品; 舍人二人正六品。 祗候十四人其四以郞将兼之从六品。 后复改通礼门以使为判事。 恭愍王五年复改阁门判事如故知事从三品引进使正四品引进副使正五品通事舍人祗候 从六品。 十一年复改通礼门引进使改副使引进副使改判官通事舍人改舍人。 十八年复改阁门又改副使为引进使判官为引进副使舍人为通事舍人。 二十一年复称通礼门仍改称副使判官舍人。 吏属文宗置承旨四人听头二十人记官一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典仪寺-001
○典仪寺掌祭祀赠谥。 穆宗朝有*大常卿少卿博士司仪斋郞。 文宗以*大常府为丙科权务官使一人三品兼之副使一人五品兼之录事四人亦兼官。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大常府为奉常寺置: 卿二人秩正三品; 少卿一人正四品; 丞一人正五品; 博士一人从七品; *大祝一人奉礼郞一人 正九品。 三十四年忠宣改为典仪寺置领事二人皆兼官改卿为令省一人少卿为副令增二人丞仍一人革博士*大祝奉礼郞置: 注簿一人正六品; 直长二人正七品; 录事二人正九品。 后置判事正三品降令从三品丞从五品。 恭愍王五年改*大常寺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革注簿复置博士升正六品判事丞直长录事如故。 十一年复称典仪寺又改卿为令少卿为副令降从四品革博士复置注簿余 仍。 十八年复称*大常寺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升正四品注簿为博士。 二十一年复用十一年官制。 吏属文宗置记事书者。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宗簿寺-001
○宗簿寺掌族属谱牒。 穆宗朝有殿中省监少监丞内给事。 文宗定: 判事秩正三品; 监一人从三品; 少监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五品; 内给事一人从六品。 后改殿中寺改监为尹少监为少尹。 忠烈王二十四年改宗正寺革判事改尹为卿少尹为少卿丞内给事仍旧新置注簿从七品后改殿中监复称尹少尹。 忠宣王二年改为宗簿寺置: 判事正三品; 令从三品; 副令从四品; 丞从五品; 注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宗正寺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 十一年复称宗簿寺又改卿为令少卿为副令。 十八年复称宗正寺例改为卿少卿。 二十一年复称宗簿寺仍改为令副令。 吏属文宗置主事四人令史四人书令史四人记官四人 士一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卫尉寺-001
○卫尉寺掌仪物器械。 太祖元年置内军卿。 光宗十一年改内军为掌卫部后称司卫寺。 成宗十四年改卫尉寺。 文宗定: 判事秩正三品; 卿一人从三品; 少卿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革判事增卿为二人 丞一人寻改卿为尹少卿为少尹。 三十四年忠宣倂于吏部。 忠惠王元年复置: 判事正三品; 令从三品; 少尹从四品; 丞从六品; 注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改令为卿少尹为少卿。 十一年复改卿为尹少卿为少尹。 十八年复改尹为卿少尹为少卿。 二十一年复改为尹少尹。 恭让王元年罢倂于重房。 吏属文宗置书史六人记官。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司仆寺-001
○司仆寺掌舆马廐牧。 文宗定: *大仆寺判事秩正三品; 卿一人从三品; 少卿一人从四品; 丞一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革判事增卿为二人。 三十四年忠宣改司仆寺以尙乘典牧诸牧监倂焉置: 领事一人从二品兼之; 正二人其一兼官正三品; 副正二人其一兼官正四品; 丞二人正五品; 直长二人正七品。 后改定: 判事正三品; 副令从四品; 丞从六品; 直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大仆寺革副令置卿从三品改直长为注簿判事丞如故。 十一年复称司仆寺改卿为正加置副正从四品复改注簿为直长。 十八年复称*大仆寺又改正为卿副正为少卿直长为注簿。 二十一年复称司仆寺又改为正副正直长。 吏属文宗置书史四人记官一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礼宾寺-001
○礼宾寺掌宾客燕享。 太祖四年置礼宾省。 成宗十四年改客省后复改礼宾省。 文宗定: 判事秩正三品; 卿一人从三品; 少卿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典客寺革判事增卿为二人 丞为一人寻改礼宾寺改卿为尹少卿为少尹。 三十四年忠宣复改典客寺置领事二人兼官改卿为令升正三品少卿为副令增二人升正四品丞增二人升正五品注簿升正七品。 后改定: 判事正三品; 令从三品; 副令从四品; 丞从六品; 注簿从七品; 录事从八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礼宾寺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 十一年复称典客寺改卿为令少卿为副令。 十八年复称礼宾寺例改为卿少卿。 二十一年复称典客寺又改为令副令。 恭让王二年复改礼宾寺。 吏属文宗置书史八人令史八人记官四人 士一人承旨四人孔目十五人都衙十五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典农寺-001
○典农寺掌供 盛。 穆宗时有司农卿后废之。 忠宣王置典农司其司员吏出使者皆称务农 铁使寻改为储积仓。 恭愍王五年复置: 司农寺判事秩正三品; 卿从三品; 少卿从四品; 丞从五品; 注簿从六品; 直长从七品。 十一年改典农寺改卿为正少卿为副正革直长。 十八年复称司农寺又改正副正为卿少卿复置直长。 十九年置籍田官令一人肄本寺。二十一年复称典农寺仍复为正副正。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内府寺-001
○内府寺掌财货 藏。 文宗定: 大府寺判事秩正三品; 卿一人从三品; 少卿二人从四品; 知事兼官;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四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外府寺革判事增卿二人 少卿一人丞一人注簿二人。 后复称大府寺改卿为尹少卿为少尹。 三十四年忠宣改内府司改卿为令升正三品少尹为副令增二人升正四品丞复增二人升正五品注簿升正七品。 后改内府寺置判事正三品令降从三品副令降从四品丞降从五品注簿降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改大府监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降丞从六品。 十一年复称内府寺改卿少卿为令副令。 十八年复称大府寺仍复为卿少卿。 二十一年复称内府寺又改为令副令。 吏属文宗置书史十二人计史一人记官六人 士一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小府寺-001
○小府寺掌工技宝藏。 太祖仍泰封之制置物藏省有令卿。 光宗十一年改为宝泉后改小府监有监少监丞注簿。 文宗定: 判事秩从三品; 监一人正四品; 少监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内府监革判事升监从三品。 三十四年忠宣倂于缮工司。 忠惠王元年复置为小府寺判事正三品尹从三品少尹从四品丞从六品注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小府监改尹为监少尹为少监。 十一年复称小府寺改监少监为尹少尹。 十八年复称少府监又改为监少监。 二十一年复称小府寺仍复为尹少尹。 恭让王二年罢之委其任于内府寺。 吏属文宗置监史六人记官四人 士一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军资寺-001
○军资寺掌军需储积。 恭让王二年革小府寺置军资寺又革转输都监其钱谷文书悉委之判事正三品尹从三品少尹从四品丞从六品注簿从七品。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缮工寺-001
○缮工寺掌土木营缮。 穆宗朝有将作监监少监丞注簿。 文宗定: 判事秩从三品; 监一人正四品; 少监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缮工监革判事升监从三品。 三十四年忠宣改缮工司以小府宫阙都监仓库都监燃灯都监国 倂焉置领事一人从二品改监为令增三人升正三品少监为副令增三人升正四品升丞正五品注簿正七品自领事至注簿皆兼官。 后改缮工寺改定: 判事正三品; 令从三品; 副令从四品; 丞从六品; 注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称将作监改令为监副令为少监。 十一年复称缮工寺改监为令少监为副令。 十八年复称将作监又改令副令为监少监。 二十一年复称缮工寺仍复为令副令。 恭让王元年赵浚建议缮工务剧员少以重房上大将军郞别将兼判事以下官。 吏属文宗置监作六人记官三人 士一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司宰寺-001
○司宰寺掌鱼梁川泽。 文宗定: 司宰寺判事秩正三品; 卿一人从三品; 少卿一人从四品; 丞二人从六品; 注簿二人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司津监革判事改卿为监少卿为少监寻复称司宰寺改监为尹少监为少尹。 三十四年忠宣改都津司删定员吏: 令三人其一兼官正三品; 长三人其一兼官正四品; 丞二人正五品; 注簿二人正七品。 后复改司宰寺置判事正三品令降从三品革长置副令从四品降丞从六品注簿从七品。 恭愍王五年改令为卿副令为少卿。 十一年复改卿为令少卿为副令。 十八年改司宰监复改令副令为监少监。 二十一年复称司宰寺仍改为令副令。 吏属文宗置书史六人记官二人 士二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司水寺-001
○司水寺掌兵船军。 忠宣王以都府署为都津司所辖。 恭让王二年罢都府署为司水署寻改为寺判事正三品令从三品副令从四品丞从六品注簿从七品。 三年都堂启请: "于司水寺依汉都船令例置都船指谕依齐官船典军例置官船典军。" 从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军器寺-001
○军器寺掌营造兵器。 穆宗朝有军器监监少监丞注簿。 文宗定: 判事秩从三品; 监一人正四品; 少监一人从五品; 丞二人正七品; 注簿四人正八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革判事省注簿二人。 三十四年忠宣倂于民部。 恭愍王五年复置: 军器监判事正三品; 监从三品; 少监从四品; 丞从五品; 注簿从六品; 直长从七品。 十一年加置录事正八品后改军器寺。 恭让王元年赵浚建议军器寺务剧员少以重房上大将军郞别将兼判事以下官。 吏属文宗置监史八人记官四人 士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