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史

#高丽史75卷-志29-选举3-铨注-乡职-006

忠宣王四年禁乡吏之子冒受伍尉。
#高丽史75卷-志29-选举3-铨注-乡职-007

忠肃王十二年敎: 本国乡吏非由科举不得免役从仕近者逋亡附势滥受京职又令子弟不告所在官司投势免役内多滥职外损户口。 今后外吏及其子弟毋得擅离本役其受京职者限七品罢职从乡。
#高丽史75卷-志29-选举3-铨注-乡职-008

恭愍王十二年五月敎: 比年外吏规免本役多以杂科出身以致乡邑雕废。 自今只许赴正科毋令与于诸业。
#高丽史75卷-志29-选举3-铨注-乡职-009

辛禑九年二月左司议权近等言: "国之安危系乎州郡盛衰。 比年以来外方州县吏辈规免本役。 称为明书业地理业医律业皆无实才出身免役。 故乡吏日 难支公务至于守令无所役使。 诸业出身者退坐其乡恣行所欲守令莫之谁何是以州县仅存之吏皆生  之心。 臣等切恐州县因此益衰乞东堂杂业监试明经一皆罢之。" 禑令东堂杂业监试明经依旧施行乡吏则三丁一子许赴试。
#高丽史75卷-志29-选举3-铨注-乡职-010

恭让王元年十二月赵浚上言: "比年以来纪纲陵夷为乡吏者或称军功冒受官职或凭杂科谋避本役或托权势滥升官秩者不可胜纪州县一空八道凋弊。 愿自今虽三丁一子三四代免乡而无的实文契者军功免乡而无特立奇功受功牌者杂科非成均典校典法典医出身者自添设奉翊眞差三品以下勒令从本以实州郡今后乡吏不许明经杂科出身免役以为恒式。"
志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76卷-志30-00-00-000

志卷第三十。 高丽史七十六。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00-000

百官一。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00-001

○高丽太祖开国之初 用新罗泰封之制设官分职以谐庶务然其官号或杂方言盖草创未暇革也。 二年立三省六尙书九寺六卫略仿唐制。 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 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 外有牧府州县。 官有常守位有定员。 于是一代之制始大备。 文宗睿宗虽少加增损大抵皆袭成宗之旧子孙有所遵守。 自忠烈改官制凡拟上国者悉改之。 忠宣受禅父子互相纷更而官爵大紊及恭愍嗣位二十年之*闲改官制者四而或从旧制或用新制遂不胜其烦矣。 大抵高丽之法因时沿革繁简有异。 当其立法之始宰相统六部六部统寺监仓库简以制繁卑以承尊省不过五枢不过七宰相之职举而庶司百寮各供其职及其弊也。 省宰增至七八自事元以来事多仓卒佥议密直每于都评议司会议而商议之名又起与国政者至六七十人于是六部徒为虚设百司涣散无统而政事不复修举矣。 其设官之制终始得失盖如此。 凡诸衙门所统所属其详未可考今姑以大小品秩为次录之其随立随罢者亦幷录之以着一时之事若因事散见而无首尾可考者略之。 且都监各色因事而置事已则罢或遂置而不罢其名号多出于武臣任意撰定率皆鄙俚然亦皆附录作百官志。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三师三公-001

○三师三公*大师*大傅*大保为三师*戴维司徒司空为三公无其人则阙其始置岁月不可考。 文宗定三师三公各一人皆正一品。 忠烈王罢恭愍王五年复置十一年又罢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门下府-001

○门下府掌百揆庶务。 其郞舍掌谏诤封驳国初称内议省。 成宗元年改内史门下省文宗十五年改中书门下省忠烈王元年倂尙书省为佥议府。 五年元赐佥议府正四品印。 七年元升秩为从三品。 十九年元改为都佥议使司又升从二品恭愍王五年复称中书门下省别立尙书省。 十一年复改都佥议府十八年改门下府。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判门下-001

○判门下国初称内议令成宗改内史令文宗改中书令定一人秩从一品。 忠烈王元年废不置。 二十一年置都佥议令以金方庆为之寻以嫌于上国中书令改判都佥议使司事后改领都佥议。 恭愍王五年复改中书令十一年复改领都佥议十八年改领门下辛禑改判门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侍中-001

○侍中成宗置门下侍中。 文宗定一人秩从一品忠烈王元年改佥议中赞置左右各一人。 二十四年忠宣受禅改都佥议侍中寻复改中赞。 三十四年忠宣在元改政丞省一人。 忠肃十七年忠惠王复改中赞后复改右左政丞。 恭愍王三年复改侍中寻复改右左政丞五年改门下侍中守侍中十一年复改佥议右左政丞十二年改佥议左右侍中十八年改门下左右侍中辛昌复改侍中守侍中。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赞成事-001

○赞成事成宗置内史侍郞平章事门下侍郞平章事。 文宗定门下侍郞平章事中书侍郞平章事各一人。 又于中书门下各置平章事 秩正二品。 忠烈王元年改为佥议侍郞赞成事佥议赞成事。 二十四年忠宣以宰执员冗论议异同事多稽滞乃罢之寻又复之。 三十四年忠宣改中护定三人秩仍正二品后复称赞成事。 恭愍王五年复文宗旧制。 九年称平章政事十一年复为佥议赞成事。 十八年改门下赞成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评理-001

○评理穆宗时有 知政事。 文宗定一人秩从二品。 忠烈王元年改佥议 理。 三十四年忠宣改评理增为三人。 忠肃王十七年复改 理。 恭愍王五年复改 知政事。 十一年复改佥议评理。 十八年改 知门下府事。 二十一年改门下评理。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政堂文学-001

○政堂文学文宗定一人秩从二品。 忠烈王元年改 文学事。 十六年复改政堂文学。 忠宣王罢后复置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知门下府事-001

○知门下府事文宗定知门下省事一人秩从二品。 忠烈王元年改知佥议府事忠宣王罢恭愍王五年复改知门下省事。 十一年改知都佥议事十八年改知门下府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常侍-001

○常侍穆宗时有左右散骑常侍文宗定左右各一人秩正三品后改左右常侍。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复改左右散骑常侍寻复改左右常侍。 恭愍王五年复改左右散骑常侍十一年复改右左常侍。 十八年复改左右散骑常侍二十一年复改左右常侍。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直门下-001

○直门下文宗定一人秩从三品。 睿宗十一年诏: 立本品行头。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罢。 恭愍王元年置直都佥议五年复改直门下十一年复改直都佥议后复改直门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司议大夫-001

○司议大夫穆宗时有左右谏议大夫。 文宗定左右各一人秩正四品。 睿宗十一年诏: 立本品行头。 后改左右司议大夫。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左右谏议大夫降从四品后复改左右司议大夫。 恭愍王五年复改谏议大夫升从三品班在直门下上十一年复改右左司议大夫十八年复改左右谏议大夫二十一年复改左右司议大夫。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给事中-001

○给事中文宗定一人秩从四品后改称中事。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复改给事中三十四年忠宣罢。 恭愍王元年复置中事寻罢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舍人-001

○舍人太祖十三年置内议舍人成宗改内史舍人。 文宗改中书舍人定一人秩从四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都佥议舍人升正四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中书舍人降从四品。 十一年改内书舍人十八年改门下舍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起居注-001

○起居注文宗定一人秩从五品。 睿宗十一年诏: 立本品行头。 恭愍王五年升正五品。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起居郞-001

○起居郞文宗定一人秩从五品。 恭愍王五年升正五品。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起居舍人-001

○起居舍人文宗定一人秩从五品恭愍王五年升正五品。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献纳-001

○献纳穆宗时有左右补阙。 睿宗改左右司谏各一人秩正六品后改左右补* {谏}。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复改左右司谏三十四年忠宣改左右献纳升正五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左右司谏降从五品十一年复改右左献纳升正五品十八年复改左右司谏二十一年复改左右献纳。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正言-001

○正言穆宗时有左右拾遗。 睿宗十一年改左右正言各一人秩从六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思补升正六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左右正言。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录事-001

○录事穆宗时有门下录事。 文宗定一人秩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改都佥议录事升正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门下录事十一年复改佥议录事为阶梯正七品十八年复改门下录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注书-001

○注书穆宗时有内史主书。 文宗改中书注书定一人秩从七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改都佥议注书升正七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门下注书十一年复改佥议注书十八年复改门下注书。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典务令-001

○典务令一人从七品丞二人从八品录事二人正九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始置寻罢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首领官-001

○首领官经历一人都事二人 忠宣始置寻罢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 属-001

○ 属文宗置: 主事六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六人注宝三人待诏二人书艺二人试书艺二人记官二十人书手二十六人直省八人[唐乡各四人]电吏百八十人门仆十人。 忠宣王加置: 照磨一人令史二十人译史二人通事二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尙书省-001

○尙书省太祖仍泰封之制置广评省摠领百官有侍中侍郞郞中员外郞。[太祖时又有内奉省。 三国史云: "内奉省卽今都省。" 沿革与此不同。] 成宗元年改广评省为御事都省十四年改尙书都省。 文宗定: 尙书令一人秩从一品; 左右仆射各一人正二品; 知省事一人从二品; 左右丞各一人从三品; 左右司郞中各一人正五品; 左右司员外郞各一人正六品; 都事二人从七品。  属主事四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六人记官二十人 士一人直省二人。 忠烈王元年倂于中书门下为佥议府幷罢员吏二十四年忠宣设左右仆射于佥议府又置左右司郞中员外郞都事各二人会都佥议府别厅治事寻 罢之。 恭愍王五年革三司复置尙书省 复文宗旧制唯不置知省事升都事正七品十一年罢尙书省复置三司。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三司-001

○三司掌摠中外钱谷出纳会计之务太祖改泰封调位府为三司。 显宗五年因武臣之请罢三司置都正司十四年复置三司。 文宗定: 判事一人宰臣兼之; 使二人正三品; 知司事一人副使二人从四品; 判官四人。 睿宗十一年诏: 本司员立本品行头。 忠烈王置左右使忠惠王元年置都事。 恭愍王五年罢为尙书省。 十一年复置三司定: 判事一人从一品; 左右使各一人正二品; 左右尹各二人从三品; 副使四人正四品; 判官二人正五品; 都事阶梯正七品。 十八年改副使为少尹。 辛禑始置领三司事。 吏属文宗置主事六人令史十一人书令史二人记官二十五人重监二人计史二人 士四人。[吏属文宗前后史阙未考诸司仿此。]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密直司-001

○密直司掌出纳宿卫军机之政。 成宗十年兵官侍郞韩彦恭使宋还奏宋枢密院卽我朝直宿员吏之职于是始置中枢院。 显宗初卽位罢中枢院及银台南北院置中台省以掌三官机务有使副使直中台兼直中台二年罢中台复置中枢院十四年中枢院日直员为左右承宣各有副仍以副枢以下兼之。 文宗定: 判院事一人院使二人知院事一人同知院事一人秩 从二品; 副使二人签书院事一人直学士一人 正三品; 知奏事一人左右承宣各一人左右副承宣各一人亦正三品; 堂后官二人正七品。 献宗元年改枢密院。 睿宗十一年诏: 承宣立本品行头。 忠烈王初卽位置执奏自崔忠粹死执奏之职废至是复之。 元年改密直司。 二年改承宣为承旨。 二十四年忠宣改光政院删定员吏: 使从一品; 同知院事正二品; 副使从二品; 佥院事正三品; 同佥院事从三品; 都承旨从五品; 承旨副承旨 从六品; 计议官正七品; 计议 军正八品寻复改密直司; 使一人知司事二人同知司事三人副使四人 从二品; 知申事一人左右承旨各一人左右副承旨各一人 正三品; 堂后官正七品。 三十四年忠宣罢及卽位复之加置判司事。 二年密直司升秩与佥议府同称两府改承旨为代言。 三年副使降正三品。 恭愍王三年判司事知申事四代言皆为禄官。 五年复改枢密院员秩 复文宗旧制。 十一年复改密直司: 判司事司使知司事签书司事同知司事 从二品; 副使提学知申事右左代言右左副代言 正三品; 堂后官阶梯正七品。 十八年降签书正三品改提学为学士代言为承宣后复改学士为提学承宣为代言。 吏属文宗置别驾十人主事十人试别驾二人令史二人记官八人通引四人。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资政院-001

○资政院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新置之: 使秩从一品; 同知院事正二品; 佥院事从二品; 同佥院事正三品; 判官正五品; 计议官正七品; 计议 军从八品。 寻罢之。
#高丽史76卷-志30-百官1-吏曹-001

○吏曹掌文选勋封之政。 国初称选官有御事侍郞郞中员外郞。 成宗十四年改为尙书吏部。 文宗定: 判事一人宰臣兼之; 尙书一人秩正三品; 知部事一人他官兼之; 侍郞一人正四品; 郞中一人正五品; 员外郞一人正六品。 忠烈王元年倂吏礼部为典理司改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二十四年忠宣改为铨曹别立礼部复改判书为尙书仍一人摠郞为侍郞增三人其一以他官兼之正郞为郞中佐郞为员外郞 增三人其一皆以西班兼之仍罢六曹判事知事寻复之。 三十四年忠宣倂吏兵礼为选部仍以选军堂后卫尉倂焉改尙书为典书增三人侍郞为议郞郞中为直郞员外郞为散郞 仍三人加设注簿二人正七品以他官兼之后复称典理司。 恭愍王五年复立六部吏部置尙书侍郞郞中员外郞品秩 复文宗旧制。 十一年复改典理司以尙书为判书侍郞为摠郞郞中为正郞员外郞为佐郞。 十八年复改选部称尙书议郞直郞散郞。 二十一年复改典理司仍复判书摠郞正郞佐郞之号。 恭让王元年改吏曹。 吏属文宗置主事二人令史二人书令史二人记官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