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

水出连山】。此四字,钱写本作小注。李本作注,在书头。元丰、张、吴、何、王、浙、廖本作大字正文。按《前汉志》「东农山,毋血水出。」《后汉志注》引《地道记》云「连山无血水所出。」是此四字为后人用《地道记》旁注语也。


  蜻《两汉书》、《晋书》、《宋书》、《齐书》各志作青。蛉县  有盐官、濮水。《前汉志》作仆水。〔禺〕同【出】山,《前汉志》「则禺同山」《后汉志》作「禺同山。」旧各本《常志》作同出山。廖本注云「当作出禺同三字」意连濮水为句,山字下属。查仆水不出禺同山。旧脱禺衍出字耳。有碧鸡、金马,光影刘李本作景。钱写作彩。倏忽,民多见之;有山神。汉宣帝遣谏议大夫蜀郡王褒祭之,欲致鸡、马。褒道病卒,故不宣着。


  其县二别为郡。「县二」,谓蜀汉七县中河阳、姑复二县也。


  河阳郡,刺史王逊分云南置。属张、吴、何、王本讹作蜀。县四。户千。顾广圻校批云「脱属县三。」兹查补。


  河阳县  郡治。在河中源洲上【也】。洲,张、吴、何、王本作州。也字,钱、《函》、廖本有,他各本无。《函海》小注云「原无也字」,当衍。


  〔姑复县〕依《晋志》补。〔有盐池泽。〕用《前汉志》文补。依《后汉志注》易盐字。〔本姑缯夷邑也。〕意补。说在注释。


  〔永宁县〕依《晋志》补。


  〔邪龙县〕依《晋志》补。


      十三


  梁水郡,刺史王逊分〔兴古〕置。【在兴古之盘南】。《南中志总序》言爨量「保兴古盘南」。谓兴古郡盘江之南。本书兴古七县,自汉兴与胜休外,五县皆在盘南。梁水郡在兴古西,非在兴古之盘南也。此六字,当是旧之读者谬缘《总序》所加之旁注,被写入正文。当删。又,此下廖本注云「当有脱」,是矣。按常氏文例,新郡叙列旧郡之后。独此郡自兴古分出而叙在兴古之前。且兴古原自牂柯益州分置,乃不叙列牂柯晋宁郡后,而叙于永昌、云南郡后。此必由于李氏置交州,州治梁水,领三郡,故常氏如此叙列。推此下文,必脱有置省交州事。或《李蜀书》所有,常于入江左后删去之,遂并删县、户、与去洛道里。兹按书例所当有,考订补还。〔属县七。〕原只存三县,兹依《宋书?州郡志》考补为七。〔户三千。〕依《晋志》与《宋志》合推。说在注释。〔去洛七千里。〕依邻郡去洛道里推订。〔大兴中,爨量保盘南以应李雄。梁水太守董慬附之。雄遣李骧援量。败还。咸和八年,再遣李寿取宁州。因以量据地置交州。爨深为刺史,治梁水。咸康中,蜀有内难,晋取蜀交州。残存只数县。李寿即位,省交州,仍为郡。〕依本书文意缀补。


  梁水县  郡治。有振山,出铜。


  贲古县  山出银、廖本无银字,他本有。铜、铅、【铁】〔锡〕。山字上,张、吴、何、王本有采字。浙本剜空。按《班志》:「
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铅。南,乌山出锡。」《续志》「采山出铜、锡。」未及羊山,乌山。非二山已无矿也。《常志》通诸山言之,故无采字。张嘉胤依《续志》加采字,非矣。又铁非珍贵产品,在南中例不称举。此区产锡极富,着于《两汉志》,迄今犹有「锡都」之目。《常志》不能无锡。锡、铁音易混,当是传钞音讹。兹径改。


  西随县  张、吴、何、王、浙本有小注云:「按《地道记》曰:麋水,西受徼外,至麋泠入断龙溪。」援《续志》注语。实则《班志》旧文,应劭引之耳。又《班志》与《续志》注皆作「尚龙溪」,张引作「断龙溪」,亦误。


  〔毋棳县〕  《宋书?州郡志》云「刘氏改曰西丰。晋武帝太始五年复为毋棳。」则两晋世固当有也。兹据以补。


  〔进乘县〕  《前汉志》作进桑,属牂柯郡。云「南部都尉治。有关」。《续志》与《晋志》、《宋志》并作进乘。宋属梁水郡。兹据以补。下二县同。


  〔新丰县〕


  〔建安县〕


  兴古郡,建兴三年置,属县十一。〔分置梁水、西平郡后,县七。〕《晋志》兴古郡十一县。见于《汉志》者十县。汉兴一县亦当是蜀新立。晋置梁水、西平二郡,割去四县,只存七县,如《常志》。户四万,为七县数。故补。户四万。去洛五千八百九十里。多【鸠】獠、濮。鸠獠,特多在永昌。兴古不当有,更何能多?《常志》恒泛称越僚为獠,越濮为濮。惟永昌特称闽濮、鸠獠,明其非一般越獠与濮也。此鸠字,应是传写者缘永昌郡文而衍。兹删正。特有瘴气。自梁水、兴古、西平三郡少谷,有桄榔木,可以作?,以牛酥酪食之,人民资以为粮。欲取其木,先当祠祀。


  〔宛〕温县旧脱宛字,廖本已补。  郡治。元鼎二字当作六。年置。〔有盘江。〕据《续汉志》注引《地道记》补。


  律高县  西有石空廖本注云「当作室」。山,出锡。东南有李本作盘。张、吴、何、王本作。刘、钱、《函》本同《汉志》作「」。颜注「音呼鶪反」。町山,出锡。《两汉志》并作「出银铅」。廖本注云:「当作银、铅。」兹不改,说在注。


  镡封县  有温水。


  句町县  故句町王国【名】也。名字当衍。或是邑字讹。亦当删。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


  汉兴县


  胜《宋志》作腾。休县  有河水【也】。刘李本无也字。张、吴、何、王本有小注二十三字,与《续汉志》注同。盖张嘉胤所加。注释更引订。


  都唐县旧各本倒作唐都县。兹依廖本改。《晋志》作?。  故名都梦县。此处,旧刻讹作「云梦县」。兹从廖本改。


  西平郡,刺史王逊时,爨量保盘南,逊出军攻讨,不能克。【巳】〔及〕廖本作巳,据钱本改。逊薨后,寇掠州下,吏民患之。刺史尹奉,重募徼外夷,刺杀量,而诱降李?。盘南平,奉以功进安西将军,封【前】〔迁〕陵伯;旧本皆作迁陵伯。元丰本迁作前,廖本从讹。乃割兴古【云南】之盘钱、《函》二本作。江、来如、吴、何本作南如。南零三县〔合漏卧〕为郡。旧刻误衍「云南」二字,脱「
合漏卧」三字。又全脱属县。兹考订补正。


  〔漏卧县  郡治〕考补说明在注。


  〔盘江县〕


  〔来如县〕


  〔南零县〕


  右宁州,统郡十四,县六十八。当云「七十六县」。旧传写者各就所据本脱去数改变其总数也。


      十四


  咸熙元年,吴交趾郡吏吕兴杀太守孙靖,《晋书?陶璜传》作「
孙谞」。内附魏。魏拜兴安南将军。时南中监军霍弋,表遣建宁爨谷为交趾太守,率牙《函海》作衙。门将【军】旧本衍。建宁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晋书》作能。下同。李松、王素《晋书》作业。等,领部曲以【讨】〔援〕旧本作讨,讹。当作援。之。谷未至,兴已为功曹李统所杀。泰始元年,谷等径至郡,抚和初附。无几,谷卒。晋更用马忠子融代谷。融卒。遣犍为杨稷代之,加绥远将军。又进诸牙门皆杂号将军,封【吴】侯。旧本皆倒吴字在上。〔吴〕交州刺史刘峻、《晋书》作俊。大都督修则领军,〔前后〕依《通鉴》引文补。三攻稷,皆为稷所败。郁林、九真皆附稷。稷表遣将军毛炅、董元等攻合浦。战于古城,大破吴军,杀峻、则。稷因表炅为郁林太守,元为九真太守。元病亡,更以益州王素代之。数攻交州诸郡。泰始七年春,吴王孙皓遣大都督薛珝、交州刺史陶璜帅【二十万】军,兴扶严恶夷,合十万,伐交趾。合扶严夷军,才十万,则上文「
二十万」三字当衍。稷遣炅及将军建宁孟岳等御之。战于封溪。众寡不敌,炅等败绩。仅以身还交趾,固城自守。破败之后,众才刘、李、钱、《函》本作裁。张、吴、何、王本作纔。廖本作才。千人;并新附可有四千;男女万余口。陶璜围之。杜塞蹊径。救援不至。虽班粮张、吴、何、王本作量。约食,犹不供继。至秋七月,城中食尽,病、饿死者大半。交趾人广野将军王约,反应陶璜,以梯援外。吴人遂得入城。得稷等,皆囚之。即斩稷长史张登、将军孟通及炅,并交趾人邵晖等二千余人。受皓诏:传稷秣陵。故梏何、王本作皓。别有翻本作致。稷及孟干、爨熊、李松四人于吴。通四远消息。按谓露布传告四方。稷至合浦,发病欧血死。传首秣陵。弃其尸丧于海。干、松、熊至吴,将加斩刑;或说皓:「宥免干等,可以劝边将。」皓原之。欲徙付临海郡。初,稷等私誓:不能死节,困辱虏手,若蒙未死,必当思求北归。稷既路死,干等恐北路转远,以吴人爱蜀侧竹弓弩,言能作之。皓转付部,为弓工。《晋书?陶璜传》作「留付作部」。作部,谓工艺官署。九年,干自吴逃返洛阳。松、熊为皓所杀。初,晋武帝以稷为交州刺史,大封。此下疑脱拜字。半道,稷城陷;或传降,故不录。干至,表状,乃追赠交州刺史。封松、熊后嗣侯焉。


  古城之战,毛炅手杀修则。则子允随陶璜。璜以炅壮勇,欲赦之。《函海》本作杀之。而允必【欲】求杀炅,炅亦不屈于璜。璜怒,乃裸身囚结面缚〔之〕,于文当有之字。刘本缚讹縳。呵曰:「晋兵贼!」炅亦烈声呵曰:「吴狗!何等为贼?」吴人生割其腹。允割其肝,骂曰:「虏腹。」《三国志?孙皓传》注引《华阳国志》作:「
允割其心肝。骂曰庸复作贼。」炅骂不断曰:「尚欲斩汝孙皓,汝父何死狗也。」吴人斩之。武帝闻而矜哀,吴、何、王本同裴注引作哀矜。刘、张、钱、《函》、廖本作矜哀。即诏炅子袭爵。封诸子三人关内侯。九真太守王素,以交趾败,与董元、牙门王承等欲还南中,为陶璜别将卫濮所获。功曹李祚,见交趾民残害,还,遂刘、李本作逐。率吏民保郡为晋。祚舅黎晃为吴将,攻伐祚,不下;数遣人解喻,〔欲〕降之。祚答曰:「舅自吴将。祚自晋臣。惟力是视矣。」邵晖子【允】胤,先为父使诣洛,拜奉车都尉。比还。晖败亡。胤依祚固守。求救南中。南中遥为之援。〔踰时乃拔。〕依《晋书?陶璜传》补四字。〔南中〕诸姓,得世有部曲。弋遣之南征。因张、吴、何、王本作固。以功相承也。旧各本皆以「诸姓」上连「为之援」句。只廖本插注云「当有脱」兹补六字。完成结语,为一节。


      十五


  譔曰:《函海》作「赞曰」。南域处邛笮刘本作?。五夷之表,不毛闽濮之乡,固九服之外也;而能开土列郡,爰建方州,踰博南,越兰沧,远抚西垂,汉武之迹可谓大业。然,要荒之俗,不与华同,安边抚远,务在得才。故高祖思猛士作歌,孝文想颇、牧咨嗟。斯静御之将,信王者所详择《函海》作释。也。马、霍、王、尹,得失之际,足以观矣。交趾虽异州部,事连南中,故并志焉。


  附一
   庄蹻入滇考(附路线图)

  贵州莫与俦《庄蹻考》(其子莫友芝刻《先文贞公诗文集》,此篇在卷一)征引淹博,论据允当。所持两点,足为不刊之说:一,考订庄蹻是楚顷襄王时人;肯定《后汉书》文,以《史记》、《汉书》「威王时」说为非。二,论证庄蹻系溯江水,经鄨邑,西入夜郎;肯定《史记》文,以《后汉书》与《常志》溯沅水,牂牁系船之说为非。惟于庄蹻如何自鄨进入夜郎与滇池部分,未能论述。兹撮举其精辟处,并为补充说明如下:


  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七,已驳《史》《汉》「威王时」说,谓:「恐《史记》谬误,班生因习便书。范晔所记,详考,为正。」莫氏谓:「《汉书》注引《华阳国志》亦云『顷襄王时』。今本仍作『威王』,则亦误本也。」又引《荀子?议兵篇》、《商子?弱民篇》、《韩诗外传》四、《史记?礼书》,皆有「唐昧死,庄蹻起而楚分」之文。谓《史记?六国表》及《楚世家》并言唐昧死于楚怀王二十八年,即周赧王十四年。其后三年,顷襄王立。足知庄蹻为顷襄王时人。今按:顾观光《华阳国志》校勘记亦辨作「威王」之非,谓:「《史记正义》,《艺文类聚》七十一,《北堂书钞》百三十八,《
太平御览》百六十六,又七百七十一,并引作顷襄王,必《华阳国志》古本如此,后人依《史》、《汉》改耳。」盖汉、魏、六朝、隋唐书籍,手相传钞者各数百千年,每多有转据他书改所钞书之失。即宋代刻本,亦多字谬,后世翻刻,改得其正者有之,反改从谬者亦不少。庄蹻事初传自《史记》,马迁用西南人传说,误为威王时人。班固遵之,谯周纠之。常璩多取周说,范晔多取常文,三家皆作「顷襄王」,宋刻尊重正史,于《史》、《汉》不改,于《常志》则用《史》、《汉》改之也。杜、莫、顾三人考订之功,渐臻致密,同为不朽矣。


  既定庄蹻是顷襄王时入滇,则所取道为溯江溯沅,易辨识矣。兹先辨识顷襄王时,秦楚争夺巴东盐泉之形势。


  按《史记》,秦灭巴、蜀,在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三一六,即楚怀王十三年。)楚亦乘之,尽取巴东盐泉,包括枳以下沿江各邑。时蜀、汉中、巴西地区无盐,仰给于楚。楚得藉为控制。故秦屡出大军争夺之。周赧王七年(前三0八),秦大举浮江伐楚,取巴黔中。楚人犹坚守枳以东临江、朐?、巫山诸盐泉。巫盐为全楚所仰,守之最固,为扞关于瞿唐峡口。秦不能拔也,乃自巫之东面攻之。赧王十四年(前三0一即楚怀王二十八年。)秦合韩、魏、齐联军,败楚将唐昧于重丘。庄蹻此时起为大盗,据地自擅。故《商君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