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



  太兴四年,逊发病薨。州人推〔逊〕中子坚领州事。原脱逊字,依《晋书?逊传》补。


  永昌元年,按《晋书?王逊传》当作「泰宁三年」。晋朝更用零陵太守南阳尹奉为宁州刺史、南夷校尉,加安西将军。奉威刑缓钝,政治不理。咸和八年,遂为雄弟寿所破获。南中尽为雄所有。惟牂柯谢恕不为寿所用,此下刘、李、钱本空五字,示旧刻有墨巴脱文。《
函海》空一格他本连。〔寿破之。寿去〕依《李雄志》补五字。遂〔
复〕保郡【独】为晋。按,牂柯治故且兰,近晋湘州。故恕易进退。旧脱五字后,被传写者改窜,紊乱。就文理言,独当为复字讹,并在遂下。官至抚夷中郎将、宁州刺史、冠军〔将军〕。旧脱「将军」字,是写校疏忽。【是岁,咸和八年也。】上已记「咸和八年」,此七字当衍。


      七


  牂柯郡,汉武帝元鼎【二】〔六〕年开。《前汉?地理志》作「
元鼎六年开」。本书《蜀志》作「元封元年分犍为置牂柯郡」即元鼎六之次年。盖因伐南越开牂柯,次年乃置郡。廖本注云「二当作六。」兹径改。属县,汉十七,户【六】〔二〕万。《前汉志》户二万四千二百一十九。举成数当为二万。此作六者,盖传钞中与「元鼎六」字互易。兹并订正。及晋,县四,廖本注云「当作八」户五千。《晋书?地理志》牂柯郡「县八,户一千二百」。据《太康簿》也。此系用尹奉降蜀时簿。时蜀民南流者多,故四县户增。去洛五千六百一十里。郡上值天井,故多雨潦。张、吴、何、王、浙本皆作獠,意属下句。非是。《说文》潦,「雨大貌」。牂柯郡民族复杂,不可以僚族一种代表之。下所指亦非獠俗特点。故当从刘、钱、《函》、廖本作潦字。俗好鬼巫,多禁忌。【畬】〔●〕旧皆作畬、《说文》「三岁治田也。」与此文义不合。字当从畲,诗车切。音奢。《集韵》「火种也」。谓烧山而种,今云「火地」。山为田。无蚕桑。颇尚学书。少威【棱】〔仪〕。钱本作仪,是。多懦怯。寡畜产,虽有僮仆,方诸郡为贫。王莽更名牂柯曰同亭。郡不服。会公孙述【时】〔据〕各本作时。廖本注云:「当作据。李依《后汉书》误改耳。」兹径改。【三】〔巴〕蜀,旧皆作「三蜀。」述所据兼巴、蜀、汉中。不只三蜀。三当是巴字讹。廖注:「句绝。」大姓龙、傅、尹、董氏与功曹谢暹保郡,闻【汉】汉字衍。世祖在河北,光武于更始三年称帝于河北,世祖是庙谥,追记得用之。乃远使使由番禺江出,奉贡汉朝。世祖嘉之,号为义郎。明、章之世,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庠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材。刘本作才。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以经术选用,历尚书丞、郎,荆州刺史。【而世叔为司隶校尉。师生并显。】此十二字,当是后人批注语,传写者误入正文。非牂柯事也。平夷傅【保】〔
宝〕,元丰亦作保,钱本作宝,是。夜郎尹贡,亦有名德,历尚书郎、长安令,巴郡太守、彭城相,傅宝字纪图,巴郡太守,见《士女目录》。尹贡无考,应是官彭城相者。二人官职合叙,亦有前后。则先作尚书郎是宝,作长安令是贡。号南州人士。郡特多阻险,钱本作崄。有延江、雾赤、煎水为池卫。少有乱,惟朱褒见诛。其郡守垂功名者,前有吴霸、陈立,后有汉中张亮则、广汉刘宠、犍为费诗、巴西马忠,皆着勋烈。晋元帝世,太守建宁孟才以骄暴无恩,郡民王清、范朗元丰本作郎。吴、何本作期。逐出之。逐,刘本作遂。刺史王逊怒,分鄨半廖本注云,「当作平。下当有夷字」。今按:「鄨半」者,当时习惯表示延江流域北部地区之称。晋牂柯郡八县。夜郎、谈指属盘江流域,余六县属延江流域。鄨与平夷二县在延江北,余四县在延江南。时人谓延江以北为鄨半也。分夜郎郡不言县名,则此亦不当举鄨与平夷。如举县名则当先郡治平夷,不当先鄨。故知廖本注非也。为平夷郡,夜郎以南为夜郎郡。此下廖本注云:「当有但字。」兹依《汉中郡》例,补「郡但」二字。〔郡但〕四县。


  万寿县  郡治。有万寿山。沮,廖本注云「当衍」,非。此地名。说在注释。本有盐井,汉末时,夷民共诅盟不开。今三郡皆无盐。


  且兰县  〔音沮。〕旧各本有此二字。廖本删去,注云「旧校云音沮。」以为是小注误入正文。兹仍旧本。汉曰故且兰。有柱蒲钱写本讹作兰。关【也】。〔有赤雾、煎水,入沅。〕《前汉志》,故且兰有沅水。《后汉志》注引《地道记》曰:「有沈水。」王先谦校《水经注》说,沈当作沅,是也。上文有「雾赤、煎水为池卫」,考在县境,故补。


  广谈县此下张、吴、何、王、浙本连「毋敛」,不空。


  毋敛县  有刚【火】〔水〕也。廖本注云:「火当作水,见《
汉书?地理志》。」兹径改。刘、李本存上也字,删此也字。兹存此也字,删上也字。


  平夷郡,晋元帝顾广圻校本于眉上批「愍,癸酉」三字。意谓当作「愍帝。」兹不改。建兴李本作武,他各本作兴,廖本注云「当作武」,兹不改。元年置。《水经注》亦作建兴元年,则《常志》固作建兴。建兴虽愍帝年号,时元帝已以琅邪王加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建业。宁州王逊依怙之,与元帝同用建兴年号,晋南方州晋皆只知元帝,不知愍帝,故《常志》从李钊诸人语如此,非错谬也。属县二。户千。李、吴、何、王本倒作「千户。」下同。〔去建康,水,一万三千里。〕用《宋书?州郡志》补。


  平夷县  郡治。有●津,安乐水。山出茶、蜜。


  鄨县  故犍为郡城也。不狼山,出鄨水,入【沅】〔延〕。《
前汉志》宋椠已讹作沅,《常志》本作延,后人谬从误本《汉志》改作沅也,兹改还作延。又钱写本此下有水字。有野生薜,可食。大姓王氏。


  夜郎郡,〔故〕夜郎国也。各旧本脱故字,当补。属县二。户千。〔去建康,水,一万三千里。〕依《宋书?州郡志》补。


  夜郎县  郡治。有遯水,通【广】郁林。廖本注云:「《后汉书?夜郎传》注引无广字。」兹径删。有竹王三郎祠,甚有灵响也。张、吴、何、王、浙本无也字,他各本有,当衍。


  谈指县  〔出丹。〕用《后汉志》文补二字。〔不津江,有瘴气。〕用《后汉?郡国志》刘昭注引《南中志》文补。张、吴、何、王、浙本有小注云:「《汉书》谈指县出丹。」脱后字也。《函海》本亦有小注云:「《后汉志》引此有『有不津江江有瘴气』八字。」意谓刘昭所引是常氏此篇。顾广圻校批云:「彼注所引《南中志》当另是一书。」意指是谯周《南中志》或魏完《南中志》。然常氏此书亦多有引自旧有典籍,如谯周之《南中志》处,刘昭所引《南中志》纵非出于常氏,亦可用以补常氏所阙也。


      八


  晋宁郡,本【益州】〔滇国〕也。旧作「益州。」审下文,当是「滇国」二字,传抄者妄改之。元鼎初〔置吏,分〕属?柯、越嶲。旧有脱,不成文理。审系初未置郡,但以滇王与其属邑置吏分属二郡,补三字。【汉武帝】元封二年,叟反,上元鼎未举帝称,?柯郡已言「汉武帝元鼎」也。此句自不当更赘「汉武帝」三字。应是浅人旁注,被误入正文。故删。《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九年注引此文有武帝字,亦注引时加,非常文所固有。又其叟下有夷字,亦注引时衍也。遣将军郭昌讨平之。因开为郡,治滇池上,号曰益州。时尚未置十三部刺史。元鼎五年初置部刺史、改梁曰益,遂同郡名。汉属县二十四,户二十万。唐百川校本涂去十,并笺云:「《班志》户二万九千。」今按《班志》:「户八万一千四百九十六。」《续汉志》:「
户二万九千三十六。」唐误。又《班志》所记,为元始二年簿。此云二十万,盖据元封开郡时账。因昭帝时益州夷乱用兵,多所屠戮,故户口转少。后汉又屡乱,故更转少也。晋县七,户万。去洛五千六百里。《续汉志》同。《宋书?州郡志》云:「去建康,水,一万三千七百里。」多于平夷七百里,从江道海道不同。【司马相如】韩说初开,得牛、马、羊属三十万。旧本皆有「司马相如」四字,查《相如传》,人死于元封前,亦未尝入滇。常氏上文,固言「相如持节开越嶲,按道侯韩说开益州。」明此四字系浅人妄为傅益。非常文所有。汉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实之。郡土大平敞,原田。句。疑原上有「美好」字。多长松皋。疑当倒作「皋多长松」。有鹦鹉、孔雀、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俗奢豪,难抚御,惟文齐、王阜、景毅、李颙及南郡董和为之防检,后遂为善。蜀建兴三年,丞相亮之南征,以郡民字当作人。李恢为字当作领。时恢仍为庲降都督,兼领郡。太守,改曰建宁,治味县。宁州【别】建,〔分西七县别立〕为益州郡。旧作「宁州别建为益州郡」。兹依《晋书?地理志》补五字,并移别字在下,以通文意。后太守李?,《南中总序》作「李易」。恢孙也,与〔梁水〕【前】太守《总序》作梁水太守董慬,刘李本作仅。建【兴】〔宁〕钱本作宁,是。爨量共叛。《晋书?明帝纪》作「梁州(水)太守爨亮、益州太守李?,以兴古叛,降于李雄。」宁州刺史王逊此下当有「讨平之」字。表改益州为晋宁郡。


  滇池县  郡治,故滇【国】〔邑〕也。旧传写讹邑为国,并改上文滇国为益州,兹并改正。有泽水,【周】〔周〕钱本作周,是。回钱写作围。二百〔余〕里。《史记?西南夷传》:「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班史》删去地字,承池字云「方三百里」。《后汉?郡国志》注引《南中志》云「池周二百五十里。」《范史?滇传》云:「有池周回二百余里。」《水经注》卷三十六云「周三百里许」,顾广圻校本据改二字作三。今按:古人惟目测,不能定准。近世实测滇池周岸回曲二百二十四公里,即约四百五十里。《范史》实用《常志》文。旧本盖脱余字。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汉书?西南夷传》注引作「泽下流浅狭,状如倒池,故曰滇池。」长老传言:池中有神马,《初学记》二十九,《太平御览》八百九十七,并引作「神马四匹出滇池河中。」当是参用他书别文所衍。或交焉,《艺文类聚》引作「与家马交」。即生骏驹。刘、李本与上焉字均作马。钱、《函》本此亦作马。俗称之曰「滇池驹」,日行五百里。〔有黑〕水神祠【祀】。原有脱、衍。廖本注云:「当有『有黑』二字,见《汉书?地理志》。」顾观光校勘本云:「祠下衍祀字,并依《汉志》删。」亦有温泉,如越嶲温水。又有白猬山,山无石,惟有此二字,《御览》引作「而多」。猬也。


  同劳县  〔汉旧县。〕


  同安县


  连然县  有盐泉,南中共仰之。


  建伶刘、钱、《函》本作令。县


  毋单县  〔汉旧县,属?柯郡。建兴中度。〕据《水经注》。〔有丹。〕


  秦臧县  〔汉旧。〕


      九


  建宁郡治,故庲降都督屯也,南人谓之「屯下」。属县晋〔初十七〕,晋字下旧有脱乱。兹依《晋书?地理志》补三字。【太安二年】四字是后人侧注于「益州」者,再传钞者误入正文。平乐郡分出在建兴元年,非在太安。分【为】〔置〕益州、平乐二郡〔后〕,【合】县十三。旧钞妄有衍夺,后人未校,改置作为,改后作合以适误文。宋刻更缘误文改字,遂益谬乱。明人写本每以后作后,宋刻因形似合而谬改也。户万。去洛五千六百三十九里。有五部都尉,四姓及霍家部曲。


  味县  郡治。《函海》注云:「按曹学佺《名胜志》引此作夷叟。」有明月社,夷、晋不奉官,则官与共盟于此社也。


  【牧】〔升〕麻县廖本升字作牧。  山出好升麻。有涂水。张佳胤注云:「按《汉书》为『收靡』。李奇曰:靡音麻。《晋书》建宁郡有牧麻。」吴、何、王、浙本并有此小注。


  同乐县  大姓爨旧各刻本作?。氏。


  谷昌县  汉武帝将军郭昌讨夷,平之;因名郭昌,以威夷。孝章时改为谷昌也。


  同濑县《汉书》作「铜濑」。古同、铜字通。  〔谈虏山迷水所出,东至谈入温水。〕依《汉书?地理志》补。刘昭《续汉志注》引《地道记》作「铜虏山,米水所出。」前后录音字异也。所引为《元康地道记》即《隋书?经籍志》所云《元康三年地记》。张嘉胤引此文作《汉书地道记》。而函海小注引何本,又误米水为采水,并有讹误。《水经注》亦作迷水。


  双柏县  〔出银。〕用《后汉?郡国志》文补。


  存?縣  雍闓反,結壘於縣山,繫馬?宋刻與錢寫本、張、吳、何、王本作「柳。」《函》、廖本作「?」。?,繫馬柱,見《先主志》。柱生成林;今夷言「无雍梁〔林。」梁,夷〕言马也。旧各本俱脱林梁夷三字。兹依《水经注》引补。顾观光校本依《太平御览》引作「今夷言无梁林。无梁,夷言马也。」盖衍后无字。


  昆泽县  〔有温水。〕依《水经注》补。


  漏江县  〔有漏江。〕依《水经注》文补。九十里出蠙口。《
水经注》作蝮口。


  谈槁《后汉志》作稿,从禾。刘、钱、《函》本作豪,讹。县  有濮獠。《函海》本脱县字,有小注云:「何本作●。前后汉、晋书并作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