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记


三三卷志二色服二零

○『隋书』云:"<百济>自左平{佐平}至将德,服紫带,施德 带,固德赤带,季德靑带,对德以下,皆黄带,自文督至克虞,皆白带,冠制 同,唯奈率以上,饰以银花。"

三三卷志二色服二一

○『唐书』云:"<百济>,其王服大袖紫袍,靑锦袴,乌罗冠,金花为饰,素皮带,乌革履。官人尽绯为衣,银花饰冠。庶人不得衣绯紫。"

三三卷志二色服二二

○『通典』云:"<百济>其衣服,男子略同于<&高丽{高句丽}>,妇人衣似袍而袖微大。"

三三卷志二车骑零零

车骑。<新罗>。

三三卷志二车骑零一

○眞骨:车林{材}不用紫檀沈香,不得帖玳瑁,亦不敢饰以金银玉。褥子用绫绢已下,不过二重,坐子用钿锦二色绫已下,缘用锦已下,前后 用小文绫纱 已下,色以深靑碧紫紫粉,络网用 麻,色以红绯翠碧,妆表且{但}用绢布,色以红绯靑 ,牛勒及 用 绢布,环禁金银鍮石,步摇亦禁金银鍮石。

三三卷志二车骑零二

○六头品:褥子用 绢已下。坐子用 绢布,无缘,前后 ,若随眞骨已上贵人行,则不设,但自行,则用竹帘若莞席,缘以 绢已下,络网用布,色以赤靑,牛勒及 用布,环用鍮铜铁。

三三卷志二车骑零三

○五头品:褥子只用毡若布,前后 只用竹帘莞席,缘以皮布,无勒, 用麻,环用木铁。

三三卷志二车骑零四

○眞骨:鞍桥禁紫檀沈香,鞍 禁 绣锦罗,鞍坐子禁 绣罗,障泥但用麻油染,衔 禁金鍮石镀金缀玉,靷 禁组及紫 。

三三卷志二车骑零五

○眞骨女:鞍桥禁宝钿,鞍 鞍坐子禁 罗,脊杂[一云 脊。]禁 绣罗,衔 禁 金缀玉,靷 禁杂金银丝组。

三三卷志二车骑零六

○六头品:鞍桥禁紫檀沈香黄杨槐 及金银缀玉,鞍 用皮,鞍坐子用绵紬 布皮,障泥用麻油染,衔 禁金银鍮石及镀金银缀玉,靷 用皮麻。

三三卷志二车骑零七

○六头品女:鞍桥禁紫檀沈香及 金缀玉,鞍 鞍坐子禁 绣锦罗 罗,替脊用绫 绢,衔 禁金银鍮石及镀金银缀玉,障泥用皮,靷 不用组。

三三卷志二车骑零八

○五头品:鞍桥禁紫檀沈香黄杨槐 ,亦不得用金银缀玉,鞍 用皮,障泥用麻油染,衔 禁金银鍮石,又不得镀镂金银,靷 用麻。

三三卷志二车骑零九

○五头品女:鞍桥禁紫檀沈香,又禁饰以金银玉,鞍 鞍坐子禁 绣锦绫罗虎皮,衔 禁金银鍮石,又禁饰以金银,障泥用皮,靷 禁组及紫紫粉晕 。

三三卷志二车骑一零

○四头品至百姓:鞍桥禁紫檀沈香黄杨槐 ,又禁饰以金银玉,鞍 用牛马皮,(鞍褥用皮),障泥用杨竹,衔用铁, 用木铁,靷 用筋若麻为绞。

三三卷志二车骑一一

○四头品女至百姓女:鞍桥禁紫檀沈香黄杨槐,又禁饰金银玉,鞍 鞍坐子禁 绣锦罗 罗绫虎皮,衔 禁金银鍮石{锡},又禁饰金银,障泥但用皮,靷 禁组及紫紫粉晕 。

三三卷志二器用零零

器用。

三三卷志二器用零一

○眞骨:禁金银及镀金。

三三卷志二器用零二

○六头五头品:禁金银及镀金银。又不用虎皮球   。

三三卷志二器用零三

○四头品至百姓,禁金银鍮石{锡}朱里平文物,又禁球   虎皮大<唐> 等。

三三卷志二屋舍零零

屋舍。

三三卷志二屋舍零一

○眞骨:室长广,不得过二十四尺,不覆唐瓦,不施飞 ,不雕悬鱼,不饰以金银鍮石五彩,不磨阶石,不置三重阶,垣墙不施梁栋,不涂石灰,帘缘禁锦 绣野草罗,屛风禁绣,床不饰玳瑁沈香。

三三卷志二屋舍零二

○六头品:室长广,不过二十一尺,不覆唐瓦,不施飞 重  牙悬鱼,不饰以金银鍮石白 五彩,不置巾{中}阶及二重阶,阶石不磨,垣墙不过八尺,又不施梁栋,不涂石灰,帘缘禁 绣绫,屛风禁绣,床不得饰玳瑁紫檀沈香黄杨,又禁锦荐,不置重门及四方门,廐容五马。

三三卷志二屋舍零三

○五头品:室长广,不过十八尺,不用山楡木,不覆唐瓦,不置兽头,不施飞 重 { }花斗牙悬鱼,不以金银鍮石铜 五彩为饰,不磨阶石,垣墙不过七尺,不架以梁,不涂石灰,帘缘禁锦 绫绢 ,不作大门四方门,廐容三马。

三三卷志二屋舍零四

○四头品至百姓:室长广,不过十五尺,不用山楡木,不施藻井,不覆唐瓦,不置兽头飞  牙悬鱼,不以金银鍮石{锡}铜 为饰,阶 不用山石,垣墙不过六尺,又不架梁,不涂石灰,不作大门四方门,廐容二马。

三三卷志二屋舍零五

○外眞村主与五品同,次村主与四品同。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三。

三四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四。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零

杂志第三。

地理一。

(+<新罗>一)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一

○<新罗>疆界,古传记不同。<杜佑>『通典』云:"其先本<辰韩>种,其国在<百济><&高丽{高句丽}>二国东南,东滨大海。"<刘煦{刘 }>『唐书』云:"东南俱限大海。"<宋祁>『新书』云:"东南<日本>,西<百济>,北<&高丽{高句丽}>,南滨海。"<贾耽>『四夷述』曰:"<辰韩>在<马韩>东,东抵海,北与<濊>接。"<新罗><崔致远>曰:"<马韩>则<&高丽{高句丽}>,<卞韩>则<百济>,<辰韩>则<新罗>也。"此诸说,可谓近似焉。若『新旧唐书』皆云:"<卞韩>苗裔在<乐浪>之地。"『新书』又云:"东距长人,长人者,人长三丈,锯牙钩爪,搏人以食,<新罗>常屯弩士数千,守之。"此皆传闻悬说,非实录也。按两『汉志』:"<乐浪郡>距<洛阳>东北五千里。"注曰:"属<幽州>,故<朝鲜国>也。"则似与< 林>地分隔絶。又相传:东海絶岛上有大人国,而人无见者,岂有弩士守之者。今按<新罗>始祖<赫居世>,<前汉><五凤>元年甲子开国,王都长三千七十五步,广三千一十八步,三十五里,六部。国号曰<徐耶伐>,或云<斯罗>,或云<斯卢>,或云<新罗>。<脱解王>九年,<始林>有 怪,更名< 林>。

因以为国号,<基临王>十年,复号<新罗>。初<赫居世>二十一年,筑宫城,号<金城>。<婆娑王>二十二年,于<金城>东南,筑城,号<月城>,或号<在城>,周一千二十三步。<新月城>北有<满月城>,周一千八百三十八步。又<新月城>东有<明活城>,周一千九百六步。又<新月城>南有<南山城>,周二千八百四步。

始祖已来处<金城>,至后世多处两<月城>。始与<高句丽><百济>,地错犬牙,或相和亲,或相寇 。后与(大)<唐>侵灭二邦,平其土地,遂置九州岛。本国界内,置三州:王城东北,当<唐恩浦>路曰<尙州>,王城南曰<良州>,西曰<康州>。于故<百济>国界,置三州:<百济>故城北<熊津>口曰<熊州>,次西南曰<全州>,次南曰<武州>。于故<高句丽>南界,置三州:从西第一曰<汉州>,次东曰<朔州>,又次东曰<溟州>。九州岛所管郡县,无虑四百五十。[方言所谓乡部曲等,杂所不复具录。]<新罗>地理之广 ,斯为极矣,及其衰也,政荒民散,疆土日蹙。末王<金傅>,以国归我<太祖>,以其国为<庆州>。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二

○<尙州>,<沾解王>时取<沙伐国>为州,<法兴王>十一{二}年,<梁><普通>六年,初置军主,为<上州>。<眞兴王>十八年,州废,<神文王>七年,<唐><垂拱>三年,复置,筑城,周一千一百九步,<景德王>十六年,改名<尙州>,今因之。领县三:<靑骁县>,本<昔里火县{音里火县}>,<景德王>改名,今<靑理县>;<多仁县>,本<达已县>[或云<多已>。],<景德王>改名,今因之;<化昌县>,本<知乃弥知县>,<景德王>改名,今未详。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三

○<醴泉郡>,本<水酒郡>,<景德王>改名,今<甫州>。领县四:<永安县>,本<下枝县>,<景德王>改名,今<豊山县>;<安仁县>,本<兰山县>,<景德王>改名,今未详;<嘉猷县>,本<近[一作巾。]品{岩}县>,<景德王>改名,今<山阳县>;<殷正县>,本<赤牙县>,<景德王>改名,今<殷豊县>。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四

○<古昌郡>,本<古 耶郡>,<景德王>改名,今<安东府>。领县三:<直宁县>,本<一直县>,<景德王>改名,今复故;<日溪县>,本<热兮县>[或云<泥兮>。],<景德王>改名,今未详;<高丘县>,本<仇火县>[或云<高近>。],<景德王>改名,今合属<义城府>。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五

○<闻韶郡>,本<召文国>,<景德王>改名,令{今}<义城府>。领县四:<眞宝县>,本<柒巴火县>,<景德王>改名,今<甫城>;<比屋县>,本<阿火屋县>[一云<幷屋>。],<景德王>改名,今因之;<安贤县>,本<阿尸兮县>[一云<阿乙兮>。],<景德王>改名,今<安定县>;<单密县>,本<武冬弥知>[一云<冬弥知{曷冬弥知}>。],<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六

○<嵩善郡>,本<一善那{一善郡}>,<眞平主{眞平王}>三十六年,为<一善州>,置军主。<神文王>七年,州废,<景德王>改名,今<善州>。领县三:<孝灵县>,本<芼兮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同兮县>,今未详;<军威县>,本<奴同觅县>[一云<如豆觅{如臣觅}>。],<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七

○<开宁郡>,古<甘文小国>也。<眞兴王>十八年,<梁{陈}><永定>元年,置军主,为<靑州>。<眞平王>时,州废,<文武王>元年,置<甘文郡>,<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领县四:<御侮县>,本<今勿县>[一云<阴达>。],<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金山县>,<景德王>改州县名,及今 因之;<知礼县>,本<知品川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茂豊县>,本<茂山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八

○<永同郡>,本<吉同郡>,<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领县二:<阳山县>,本<助比川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黄涧县>,本<召罗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九

○<管城郡>,本<古尸山郡>,<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领县二:<利山县>,本<所利山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县眞县{安贞县}>,本<阿冬号县>,<景德王>改名,今<安邑县>。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一零

○<三年郡>,本<三年山郡>,<景德王>改名,今<保龄郡>。领县二:<淸川县>,本<萨买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耆山县>,本<屈县>,<景德王>改名,今<靑山县>。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一一

○<古宁郡>,本<古宁加耶国>,<新罗>取之,为<古冬揽郡>[一云<古陵县>。],<景德王>改名,今<咸宁郡>。领县三:<嘉善县>,本<加害县>,<景德王>改名,今<加恩县>;<冠山县>,本<冠县>[一云<冠文县>。],<景德王>改名,今<闻庆县>;<虎溪县>,本<虎侧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一二

○<化宁郡>,本<答达匕郡>[一云<沓达>。],<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领县一:<道安县>,本<刀良县>,<景德王>改名,今<中牟县>。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一三

○<良州>,<文武王>五年,<麟德>二年,割<上州><下州>地,置< 良州>。<神文王>七年,筑城,周一千二百六十步,<景德王>改名<良州>,今<梁州>。领县一:< 阳县>,本<居知火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一四

○<金海小京>,古<金官国>[一云<伽落国>,一云<伽耶>。],自始祖<首露王>,至十世<仇亥王{仇充王}>,以<梁><中大通>四年,<新罗><法兴王>十九年,率百姓来降,以其地为<金官郡>。<文武王>二十年,<永隆>元年,为<小京>,<景德王>改名<&金海京{金海小京}>,今<金州>。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一五

○<义安郡>,本<屈自郡>,<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领县三:<漆 县{漆堤县}>,本<漆吐县>,<景德王>改名,今<漆园县>;<合浦县>,本<骨浦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熊神县>,本<熊只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一六

○<密城郡>,本<推火郡>,<景德王>改名,今因之。领县五:<尙药县>,本<西火县>,<景德王>改名,今<灵山县>;<密津县>,本<推浦县>[一云<竹山>。],<景德王>改名,今未详;<乌丘山丝{乌丘山县}>,本<乌也山县>[一云<仇道>,一云<乌礼山>。],<景德王>改名,今合属<淸道郡>;<荆山县>,本<惊山县>,<景德王>改名,今合属<淸道郡>;<苏山县>,本<率已山县>,<景德王>改名,今合属<淸道郡>。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一七

○<火王郡>,本<比自火郡>[一云<比斯伐>。],<眞兴王>十六年置州,名<下州>,二十六年,州废,<景德王>改名,今<昌宁郡>。领县一:<玄骁县>,本<推良火县>[一云<三良火>。],<景德王>改名,今<玄豊县>。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一八

○<寿昌郡>[寿一作嘉。],本< 火郡>,<景德王>改名,今<寿城郡>。领县四:<大丘县>,本<达句火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八里县>,本<八居里县>[一云<北 长里>,一云<仁里>。],<景德王>改名,今<八居县>;<河滨县>,本<多斯只县>[一云<沓只>。],<景德王>改名,今因之:<花 县{花园县}>,本<舌火县{古火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一九

○<獐山郡>,<祗味王{祗摩王}>时,伐取<押梁>[一作督。]小国,置郡,<景德王>改名,今<章山郡>。领县三:<解颜县>,本<雉省火县>[一云<美里>。],<景德王>改名,今因之;<余粮县>,本<麻珍[一作弥。]良县>,<景德王>改名,今<仇史>部曲;

<慈仁县>,本<奴斯火县>,<景德王>改名,今因之。

三四卷志三地理一二零

○<临 郡>,本<切也火郡>,<景德王>改名,今<永州>。领县五:<长鎭县>,今<竹长伊>部曲;<临川县>,<助贵王{助贲王}>时,伐得<骨大{骨火}>小国,置县,<景德王>改名,今合属<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