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之2014 于 2014/12/25 10:06 编辑
(接上) 纵观全剧,田丹与铁林,是不论世道沧桑,都依然坚持最善良、纯真的自我。而徐天与柳如丝,是面对时局虽有顾虑、虽有妥协,但终究没有违背内心的纯良,直至最后,徐天的愤起反抗,柳如丝的洗净铅华,才是这两个人真实自我的全面回归。在观看这部连三角恋都没有的电视剧时,我也曾无聊的、多事的想象过,如果让铁林和田丹,或者让徐天和柳如丝也产生点感情纠葛该怎样?想来想去,终是不妥。曾经听说,人在恋爱之初,往往是将爱慕的对象幻想成自己理想中的,而现实中却做不到的完美自我。在这部剧里,只有田丹之于徐天,铁林之于柳如丝,才是他们最初想要追求的,后来迫于现实而不得不隐藏起来的那个心目中的完美自我。所以徐天定是要钟情于田丹,而柳如丝是宁肯去倒追铁林的。反过来,也只有徐天之于田丹,才是最妥帖的守护者,柳如丝之于铁林,才是最无所忌惮的支持者。 (此处略去几千字,若今后还有时间和热情,我想再写写徐家妈妈、小翠以及方长青夫妇,等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拍出这样一部作品的一众主创们,大概也是一群既能看得清世事,又能守得住初心的人吧。若不是世事练达,恐怕就塑造不出这么多复杂的人物,铺排不出这么缜密的剧情,还能让观众看起来觉得可信。以往看一部雷剧,常常有编剧、导演让演员用十句话来表达一个意思,还唯恐观众不能理解,这只能说明是编剧、导演的智商低、情商低,让作品看起来捉襟见肘。而此剧中,常常演员的一个眼神变化,就能传达出一层深意,却需要观众在此时停下来想想明白。可见编剧、导演的智商、情商之高,对作品的驾驭功力之强;若不是心怀赤诚,恐怕也拍不出这样一部情真意切的佳作,拍不出如初恋般看得人脸红心跳的天丹之恋,也拍不出看似琐碎家常却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徐家母子深情。正是有了这样既看得清世事,又守得住初心的主创,才有了这部被称为“高智商剧”加“良心剧”的国产好戏。我甚至在猜测,现实中编剧与导演的搭档,会不会也是另一对徐铁配?编剧徐兵就是那个洞悉世事、不露声色、不为之所惑的清逸居士,而导演杨磊则是怀揣职业梦想,会因为自己的心血之作受到不公待遇而愤慨,也会因为剧迷们的热情和肯定而被轻易打动的性情中人? 除了编导,男主张鲁一自己的签名便是“不许忘记自己的初衷,日三省”,我们虽揣度不出这位“三高”男神的初衷是什么,但能做到“日三省”的,也必是有坚持、有原则,不会随波逐流之人。(此处再略去上千字,若今后再有时间,我还想单独表达一下对张先生的仰慕之情。)再看看其他演员,如陶虹、周一围、李天柱等等,也都是行事低调、头脑清醒、专注于作品的好演员。 由此,我也在想,是不是痴迷于《红色》的观众,也都是一群具有相同性格特质的人?不管人生经历多么不同,却都在心底里保留了一块柔软之处,才会那么容易被打动。的确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此剧。若是在急功近利、争强好胜的人看来,徐天这样的男主恐怕确实有些窝囊无用吧? 最后,我想再来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这并非一部“抗战剧”,而是一部“反战剧”。以往的抗战剧,都是让人看后燃起仇恨,鼓起斗志,想奋起反抗的。而反战剧却是让人看了之后会眷恋和平生活的美好,让人厌恶战争,想远离战争的。我在看了这部剧之后的感受,更是后者。这本来就是一部淡化了政治色彩,而以精巧的情节设置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取胜的剧集。但最终还是被贴上了“抗战剧”的标签,我想除了发行方固式的宣传思维之外,大概还掺杂了主创们自身的矛盾:既想做自己想要的东西,又出于对市场和大环境的考虑,还想和主旋律沾那么一点点边。以徐天和田丹的性格,其结局应该如金庸笔下的侠士一般,功成身退,匿形于世,做一对神仙眷侣。但是这样的结尾放在古代尚可,放在民国的背景下,却显得有两个不合时宜:一是与当时战火纷飞的国内局势比,不合适宜;二是与当下要求弘扬主旋律的宣传形势比,不合时宜。因此,我们最终看到了:如世外高人般的徐天也入了党,而习惯了精致婉约的上海里弄生活的一家人,也奔向了粗旷豪迈的陕北高原。但即便如此,编导们还是或有意、或无意的模糊了一些东西。比如:我们最后见到田丹时,她既不再是上海滩的洋派小姐打扮,也没有变成延安时期的革命女战士形象,而是索性披散了长发,穿一袭白衣(虽然这造型、这发型有点太过现代了),再加上演员陶虹那副招牌式的明媚笑容,更显出历尽劫难后的返璞归真。这,依然是当初那个会让徐天心动的田丹。而作为两人重逢地的延安,也没有被渲染成革命圣地,而只是将其展现为一个春暖花开的、看上去更加安稳可靠的家。我想,这个结局,也是编导们为了平衡理想与现实,既有坚守又有迎合,尺寸拿捏得当的巧妙之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