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 曹曦文饰何香 2014年,中国电视荧屏不乏佳作,大制作如《北平无战事》,1.5亿巨资投入、汇聚七大影帝,严肃的史观、独特的选材和媲美电影大片的水准让其博得满堂彩;中小成本如《红色》,陶虹、张鲁一、周一围的配置并不算太抢眼,但却另辟蹊径,将悬疑和探案元素引入抗战题材,使之成为2014网友竞相“安利”之神器,关注度极高。 纵观当今影视圈,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观剧快感,就像《亮剑》或者《甄嬛传》,成熟的故事模式和富有魅力的人物塑造为类型剧的发展拓宽了疆界,这种深远的行业意义使其卓尔不群、凌驾于一般热门剧之上。在这一点上,《北平无战事》和《红色》都可圈可点,以反腐、抗战等并不受年轻观众喜爱的题材,成功将年轻观众拉回电视机前,它们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学习。以《红色》为例,传统的军人抗战被平民抗战所代替,侦破元素的加入更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而从作品意义上讲,抗战的最终成功绝离不开广大平民的觉醒,所以《红色》的视角既是对平民抗战的肯定也是对民族意识的一种赞扬。 在《战鼓擂》中,导演杨磊、编剧徐兵这对老搭档再次合作,《红色》的类型电视剧探索在该剧中得到了延续,“国术抗战”这一新鲜的题材使其在2015这个抗战剧“井喷”之年仍显奇崛、吸睛力十足。《战鼓擂》原名《七武士》,这个来源于黑泽明经典作品的名字让人难免要揣测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内容上看,《战鼓擂》以乡野平民反抗日军侵略为主题,又与《七武士》中武士与农民联合抵御山贼存在契合。问世六十多年以来,《七武士》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和以一敌百的不屈斗志仍让许多观众感到震撼,导演杨磊坦言这种跨越了时间与国籍的精神确实也影响到了自己,转而希望能打造出一部打出国人“精气神”的作品,这可以说是《战鼓擂》的创作初衷。 《战鼓擂》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8月抗战即将胜利之时,一向平静的香木镇因日军踢死一个小孩而顿生波澜,乡民心中长久秘而不发的愤怒在这一刻全都找到出口,为了生存,身怀绝技的乡民们揭竿而起,一场别开生面的战役就此拉开帷幕。该剧男主角徐天是个颇为油滑的“江湖中人”,最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他却在危急时刻“强出头”,“不得不反”的意味十分浓烈。
从《红色》到《战鼓擂》,二者可谓一脉相承。暂且不说对“徐天”这个名字的直接搬用,单就人物设置、事件动机来看,二者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关联。无论是《红色》还是《战鼓擂》,故事背景都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杀机,故事中的主角们原本都小心翼翼、只想在乱世中求得太平,却身不由己地卷入纷争、只得“硬着头皮”被动作战;随着故事的发展,敌人的步步紧逼与主角反抗意识的滋长使“被动”成为“主动”,一个只求自保的小老百姓就这样成长为一个力挽狂澜的大英雄。 作为专业院校培养出的科班人才,该剧导演杨磊、编剧徐兵显然对抗战剧有着一番更为深刻的见解。传统抗战剧中对战场及英雄主义的极致渲染在他们的作品里几乎遍寻不到,大悲大喜、对肾上腺素的煽动也难觅踪迹,尽管是抗战剧,他们的作品基调却是平和甚至带有喜感的,这种太显而易见的反常到底为什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作品本身的真诚和对人性的洞察力。虽然在真诚泛滥的当下,用真诚来夸赞一部作品简直像骂人,但必须承认,除真诚以外实在很难用另一个形容词来评判他们的作品:当抗战题材已经魔幻到“手撕鬼子”的程度,还有多少作品愿意承认只求自保、不愿出头的“怂人”才是大多数平民的真实写照?更何况,一个天生的英雄有所作为并不奇怪,一个天生的“怂人”决定成为英雄才更具感召力。 不管是《红色》还是如今的《战鼓擂》,习惯不走寻常路的这群人“玩儿的就是心跳”。侦破、国术、平民抗战,这些听起来新鲜刺激的元素实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做好了是开拓,玩砸了那只能贻笑大方。正如手撕鬼子、树叶封喉等等,国术走偏了也许就是魔幻路线。对此,徐兵在拍摄之初就给观众送上了定心丸,“我们这部戏不吊威亚也不玩儿玄幻,那种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儿不会发生在我们这部剧里。国术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就像霍元甲、陈真对日本人的挑战,这种行为对唤醒国人、振奋民族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所以,战鼓擂擂响的是战鼓,更是国人不屈从于侵略者的‘精气神’。”http://ent.people.com.cn/n/2015/0226/c81374-265993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