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填仓节的文化内涵和主要风俗
第二部分:填仓节传承构想及过节方案
第一部分:填仓节的文化内涵和主要风俗
填仓节并非节日复兴的重点,这里只做简单的介绍,供有兴趣过节的同胞参考,使大家多一种节日文化的选择。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填仓节有两个,正月二十(一说二十三),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填仓节在宋时已有记载,《东京梦华录》“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过去,人们对这一节日非常重视,每当填仓节来临,亲朋往来,佳肴盛宴。现代还有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民间有:“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的谚语。
填仓节的由来,民间传说,很早以前,北方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死活,照旧催租逼税,给皇家看粮的仓官菩萨心肠,擅自开仓赈济灾民。他自知难逃皇家杀头之刑,在正月十五日放火烧仓,连同自己一起烧死。后人为纪念这个仓官,每到这一天都要举行填仓仪式。
仓神的原型是仓星,《晋书·天文志》云: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来仓神被人格化,也与历史人物附会,如韩信即被附会为仓神。
填仓节主要盛行于农村,对于城市来说,则以粮商等与粮食有关的行业过节为主。此日,粮仓祭祀仓神,大放鞭炮,企求吉祥与生意兴隆。老百姓虽不致祭,但都要买些米面、煤炭来充实自家的生话储备。《帝京岁时纪胜》载:“当此新正节过,仓廪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此外,全家人还要吃“犒劳”,诸如薄饼卷“盒子菜”之类,亦谓之“填仓”。并喝鱼汤,取年年有余之意。
农村的填仓节活动则要丰富,主要有填仓、打囤之俗。民间以簸萁盛锅底草木灰,以木棒敲打使其洒漏,在院内、屋内地上画出仓囤和梯子形,讲究的人家还要撒画出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里面摆放一些五谷杂粮、铜钱之类,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祈祷仓神保佑一年财粮丰饶,生活富裕美满。
填仓节,妇女忌做针线活,怕扎了仓官的眼睛,无神灵保护粮仓。民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填仓节晚上,有些地方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得越多,兆头越好。 还有的地方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
第二部分:填仓节传承构想及过节方案
填仓节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节日了,但是我们发现,这个节日仍有其积极的意义。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国家把填仓节定为中国的“农民节”。
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屡次呼吁,设立中国的农民节,其意义在此不再赘述。农民节的日期,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宜定在农民比较闲暇的冬春季节。我们认为,以立春节和填仓节为宜。实际上,在台湾,就把每年的立春日定为农民节。
填仓节源自农业生产,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题,非常适合作为农民节的日期,相信农民节的设立,有助于社会更加关注三农问题,有助于国家为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国民群体增进社会福利。在填仓节结合传统民俗,开展各种服务三农的节日经济、文化、娱乐活动,也将大有益处。
填仓节的节日文化,有益于人们树立关注农业,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等意识,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填仓节的民俗活动也饶有趣味,结合现实条件加以吸收利用,不失为有益的节日文化活动。
我们整理和设计了填仓节的节日活动供同胞参考:
1 将填仓节定为中国“农民节”,开展各种服务农民的节日活动。
如三下乡活动、扶贫助困活动、免费医疗活动、文艺演出活动等。
2 在农村,组织填仓、打囤等传统祈福活动。
按照传统风俗,家家皆可进行。也可以利用谷场等场地,全村男女老少在一起,搞集体的填仓、打囤。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活动中注意防火)
3 在城市,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填仓、打囤游戏娱乐活动。
这是对五谷不分的现代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由社区组织,家家着汉服参加聚会。在开阔的小区广场上先举办篝火晚会,等篝火燃尽后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取草木灰绘画粮仓等形状,进行填仓、打囤,燃放焰火。还可举行比赛。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活动中注意防火)
4 挂灯笼、吃小米饭、喝鱼汤。
这是富有填仓节特色的节日饮食。如果自制谷仓形状的灯笼挂在家中,更有意思。
5 找填仓虫,贴纸葫芦。
立春时节,已经可以找到一些复苏的小虫了。让孩子打着灯笼找,是有益有趣的活动。穿汉服,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将成为节日可爱的风景。
(节日复兴实践方案亦为一家之言,意在抛砖引玉,期待激发国民同胞更多的文化灵感和节日创意,启发更深入的节日文化思考。“填仓节”复兴实践方案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