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资料馆

目录页 下一页

阴极之至,一阳始生

——冬至节的内涵及意义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唐 杜甫 小至

   这首诗是冬至节诸多诗词中颇动人的一篇,诗风祥和中正,节俗生动细致。白昼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将增一线之功,填在律管中的葭莩灰将从“黄钟”管中飞出以应节侯,河柳山梅隐约有春日之意,景致节物与故乡并无二致,如今身在他乡,祭祖之日也只能遥祭酹酒……这些琐碎的喜忧悲欢正是我们先人们的信仰之处。传统是什么?传统就是延续,就是在传承下来的琐碎习惯中生生不息地延续生活。

   冬至节,又名冬节、亚岁、如正、新正、交冬、贺冬、长至、短至、亚岁、一阳节、消寒节、履长节等。

   众多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不像大多数西方节日那样多来自单纯的人文纪念,而大都可关联到天象历法与岁时节令。在华夏先民眼中,节日的意义首先是一种顺应天时的活动总动员。比如我们禋祀天地是要告诉神主:您的神示我们接到了,就要执行。随着祭义在华夏生活中的悄悄异化,天神祭逐渐让位于人鬼祭,节日人文气息才逐渐占了上风,节日便得热闹有趣起来。

   冬至节的流转却没有沿袭这种模式,它的人文气息在岁时意义之下,可以说,冬至是传统节日中最典型的岁时节日了,它在深谙阴阳之道的先人眼中是二气消长的临界点,是推定历法、音律和度量衡的标准点,所以历来被统治者赋予权威的意义。结果到今天,冬至不像很多其它传统节日那么精彩纷呈,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它没有被掺入太多斑驳庞杂的人文典故,没有太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传说,更多保留着这个节日原初状态的单纯节令意义,不过,正是在这种近乎淡薄的纯净中,我们反而更容易接近到那节日源头处的深意。

   冬至日的时间在西历(太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而我们目前沿用的传统的历法(夏历)为太阴历,所以,作为二十四个节气之一的冬至,在夏历中的具体日子不能固定,它和清明这类节日一样,属于传统节日中的“活节”。对于冬至的解释,目前用现代西方天文历法解释更容易懂一些。在冬至这一天,对位于北半球的中国来说,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切换另一种思维,以华夏文化解释:“冬至” 也称为“至节”,因为它是不仅是“阴极之至”,也是“阳气始至”,同时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冬至日的关键在于一个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自古便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这也是冬至成为历法上重要节气的原因之一。这便是天地间“冬至一阳生”的微妙,同时,也验证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