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高丽史
高丽史
#高丽史110卷-列传23-王煦-002
忠穆元年丁母忧起为佥议右政丞。 溥尙无恙强之再三不获已视事。 首以选法归之典理军簿。 旧制官吏禄薄赐京畿田人若干亩谓之禄科。 权贵夺之几尽。 诸领府尤受其害煦下令复之。 由是为奸贪所恶而罢以金永煦代之时人 望。 明年溥卒。 踰月帝命煦脱衰入朝。 又明年煦与左政丞金永旽奉帝旨来告王曰: "帝问先王失德臣等奏: '先王初不若是但小人导之耳。 其徒尙在不去亦误今王。' 帝然之 臣等曰: '汝其往治之。'" 太妃闻之泣下赐酒慰谢永旽传帝密旨曰: "可复以王煦为政丞。" 时右政丞卢 在侧惭 而退称疾不出。 于是置整治都监以煦及永旽赞成事安轴判密直金光辙为判事郑 金* 等为属官分遣属官量诸道田皆兼按廉。 * 为杨广道利川县吏尝以公田赂政丞蔡河中理问尹继宗。 * 截吏耳徇于道内牒报都监录事安吉祥怀继宗旧恩不以告。 煦永旽怒批其颊鸣鼓黜之。 元遣使赐煦永旽衣酒及 敦劝整治煦等。
#高丽史110卷-列传23-王煦-003
以奇皇后族弟奇三万倚势夺人田恣行不法杖之下巡军狱死。 行省理问所收都监官佐郞徐浩校勘田禄生讯问。 煦与永旽呈书于佥议府曰: "我等亲奉帝命整治本国今行省理问所以三万之死归咎都监囚浩禄生。 理问河有源挟私枉问必欲诬服。 自今不能整治冀转达中书省。" 旣而煦与永旽欲亲奏帝如元。 理问所累遣人追之悉囚都监官。 会帝遣中书省右司都事兀理不花等赐衣酒于王及煦永旽以赏整治。 煦永旽至洞仙驿遇之乃还。 不花以帝命问整治几何。 理问所闻之释浩等又因浩诬服囚都监官吴璟陈永緖安克仁李元具全成安于狱寻释之。 复欲诬加其罪不服皆下狱。 元闻三万死遣工部郞中阿鲁刑部郞中王胡刘等来鞫之复遣直省舍人僧家奴杖整治官白文宝等十数人。 惟煦安轴以帝命原之光辙元具以病免杖。 帝仍降玺书复置整治都监令煦判事。 时永旽执己见煦耻与校。 帝诘之事皆委煦。 寻领都佥议司事。 四年复为政丞京城大饥杨广西海尤甚。 煦发 赈济所全活甚众。 忠穆薨德宁公主命煦与府院君奇辙摄行征东省事。 煦等遣李齐贤如元上表请立嗣王。 忠定元年入贺圣节东还至昌义县以疾卒。 辽东部使者传归其柩。 年五十四。
#高丽史110卷-列传23-王煦-004
为人刚正庄重魁颜修干望之毅然。 平生不妄言稍读书通大义能言先贤事。 好接宾客虽下士必待之尽礼。 再为相以兴利除害为心。 及卒卢 憾整治时究治己事沮官葬又令沿路诸驿禁置柩正厅。 驿吏望柩号泣迎入祭之如父母。 恭愍元年敎曰: "予十年于朝从臣终始一心功力尤著者颇已官赏政丞王煦不幸先殁予甚悼之。 宜加赠谥录其子孙。" 谥正献。 后配享恭愍庙庭子重贵。
#高丽史110卷-列传23-王煦-005
○重贵有宰相器度。 恭愍初为左副代言奇辙伏诛以辙壻流外。 后拜同知密直司事 辛旽见罢。 时元与本国有 谗者诬重贵等泄国阴事于元流之。 未几召拜监察大夫。 十八年瑞原君卢 奉北元诏至黄州王遣大将军宋光美执 鞫其由 诬服: "与重贵李寿林李明等谋行谍。" 遂囚重贵等狱杀之枭首于市。 人皆惜其无辜。 辛禑二年赞成事池奫欲娶重贵妻奇氏数行媒不应。 一日奫率徒党至其第。 婢仆走报曰: "愿夫人避之。" 奇曰: "我不可苟逃。" 婢仆意其从之。 奇飨奫以酒奫自以为事得谐。 遂欲入室奇 奫胡批其颊曰: "宰相有如此强暴之行耶。 宁死从汝乎 " 奫 而退奇往告崔莹曰: "奫以妾有华屋欲有之暴辱于妾。 公以淸直闻故来告耳。" 乃移居。 国人义之。 子肃严道。
#高丽史110卷-列传23-韩宗愈-000
韩宗愈。
#高丽史110卷-列传23-韩宗愈-001
○韩宗愈字师古汉阳人。 父英密直致仕。 忠烈三十年年十八擢第入史翰。 忠肃朝为史官修撰。 魏王馆庭 日照霜光粲烂成花草状又僧元果献怪草宗愈与内官等以为: "圣德致此瑞也。" 累迁艺文应敎。 王置政房以代言安珪掌铨注宗愈与右常侍林仲沇议郞曹光汉 之。 转司仆副正。 时王留元渖王暠 王位恶本国多输钱财于王所。 以帝命遣人征其钱物令各仓司刷送所输文字。 宗愈及义成仓提举金仁衍独不听。 暠与王相持国人颇惑宗愈慨然为王讼理。 与李兆年等连名为书如元献之。 王归功擢为代言遂升知申事。 王又为奸臣所误谓宗愈曰: "吾欲表请于元禅位渖王。" 遂密以表授宗愈促令印之。 宗愈曰: "国家传之祖宗岂宜废嫡以与旁支乎 " 固谏。 不得命旣退托以坠马不起。 与兆年谋诸大臣执奸臣斥之事竟不行。 忠惠初进密直提学与右代言李君 同掌试取周赟等崔安道子璟借作中试谏官许邕赵廉郑天濡等论宗愈等取士不公请令覆试。 曹 之乱宗愈与政丞金伦理其党狱成驿闻丞相伯颜不省顾奏征忠惠。 宗愈等从之至则俱系狱事 测会伯颜死得解。 王还国论功为一等拜评理封汉阳君赐铁*券图形壁上。 爵其父母妻子赐田及臧获。 俄改赞成事。
#高丽史110卷-列传23-韩宗愈-002
王有岳阳之行时忠于王者宗愈及兆年耳兆年已卒。 帝欲托元子召宗愈。 明年诏奉忠穆归国辅政拜左政丞。 王尝欲观李白杜甫诗宗愈曰: "抽黄对白无补于政。" 王命进之宗愈托以无典守者竟不进。 忠定立权幸用事。 宗愈以府院君退老其乡非有事未尝至京城。 恭愍元年与金承泽等入侍书筵王每加优礼复欲相之。 三年得疾谓子壻曰: "吾起布衣位 宰死亦何恨 后三日当与若等别。" 至期果卒年六十八。 谥文节。 自幼瞻视异众性厚重躯干魁伟望之俨然知其公辅器。 自筮仕九转为三重大匡常典铨选。 处事接物皆有余裕为文章务去俗气尤致意于诗。 又喜谈笑樽俎*闲和气油然可爱。 其未达也与一时名士相往还群飮无虚日。 号杨花徒宗愈醉辄起舞 杨花辞曰: "待如晦。 淸风飞扬到黄阁中。" 识者皆异之。 子伯淳仲明季祥。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00
李齐贤[*(李)达尊*(李)宝林]。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01
○李齐贤字仲思初名之公检校政丞 之子。 自幼 然如成人为文已有作者气。 忠烈二十七年年十五魁成均试又中丙科。 曰: "此小技耳。" 讨论经籍益勤淹贯精硏。 喜曰: "天其或者益大吾门乎 " 三十四年选入艺文春秋馆。 忠宣元年擢* {纠}正。 累迁成均乐正尝任 储内府监斗斛校 铢无难色人曰: "李公可谓不器君子。" 忠宣佐仁宗定内乱迎立武宗宠遇无对。 遂请传国于忠肃以*大尉留燕邸构万卷堂书史自娱。 因曰: "京师文学之士皆天下之选吾府中未有其人是吾羞也。" 召齐贤。 至都时姚燧阎复元明善赵孟 等咸游王门。 齐贤相从学益进燧等称叹不置。 迁成均祭酒奉使西蜀所至题咏脍炙人口。 骤升选部典书。 忠宣之降香江南也齐贤与权汉功从之。 王每遇楼台佳致寄兴遣怀曰: "此*闲不可无李生也。"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02
忠宣尝问齐贤曰: "太祖时契丹遗 驼令系桥下不与刍豆饿而死。 驼虽不产中国中国亦未尝不畜之国。 君有数十头 驼其弊不至伤民。 却之则已何至饿而杀之乎 " 齐贤对曰: "创业垂统之主其见远其虑深非后世所及也。 且宋太祖养猪禁中仁宗令放之。 后得妖人顾无所取血知太祖虑亦及此。 此亦未为定论安知太祖养猪之意不有大于取血者耶 我太祖之所以为此将以折戎人之谲计耶抑亦防后世之侈心耶盖必有微旨此在殿下恭默而思之力行而体之尔。" 又问: "我国古称文物 于中华今其学者皆从释子以习章句何耶 " 齐贤对曰: "昔太祖经纶草昧日不暇给首兴学校作成人材。 一幸西都遂命秀才廷 为博士敎授六部生徒赐彩帛以劝颁 禄以养可见用心之切矣。 光庙之后益修文敎内崇国学外列乡校里庠党序弦诵相闻所谓文物 于中华非过论也。 不幸毅王季年武人变起玉石俱焚其脱身虎口者逃遯穷山 冠带而蒙伽梨以终余年。 若神骏悟生之类是也。 其后国家稍复文治虽有志学之士无所于学皆从此徒而讲习之故。 臣谓学者从释子学其源始此。 今殿下广学校谨庠序尊六艺明五敎以阐先王之道孰有背眞儒从释子哉 " 忠宣嘉纳迁知密直司事赐端诚翊赞功臣号又赐田及臧获。 以赏燕吴侍从功奏授高丽王府断事官。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03
后复如元柳淸臣吴潜上书都省请立省本国比内地。 齐贤为书上都堂曰: "中庸曰: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继絶世举废国理乱持危厚往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说之者曰: '无后者续已灭者封使上下相安大小相恤天下皆竭其忠力以藩卫王室矣。' 昔齐桓公迁邢而如归封卫而忘亡。 所以* {纠}合一匡为五覇首也。 覇者犹知务此 居域中之大以四海为家者哉 窃惟小邦始祖王氏开国以来凡四百余年臣服圣朝岁修职贡亦且百余年。 有德于民不为不深有功于朝廷不为不厚。 岁在戊寅有辽民*胄 金山王子者驱掠中原之民东入岛屿陆梁自肆太祖圣武皇帝遣哈眞 刺两元帅讨之。 会天大雪 饷不通我忠宪王命赵 金就砺供资粮助器仗擒戮狂贼疾如破竹。 于是两元帅与赵 等誓为兄弟万世无忘。 又世祖皇帝返 江南我忠敬王知天命之有归人心之攸服跋涉五千余里迎谒梁楚之郊忠烈王亦躬修朝觐未尝小懈。 征收日本则悉 赋而为前驱追讨哈丹则助官军而歼渠魁勤王之效不可枚举。 故得厘降公主世笃甥舅之好而不更旧俗以保其宗 社稷。 世皇诏旨是赖。 今闻朝廷拟于小邦立行省比诸路。 若其果然小邦之功且不论其如世祖诏旨何 伏读年前十一月新降诏条: '使邪正异途海宇康乂以复中统至元之治。' 圣上发此德音实天下四海之福也。 独于小邦之事不体世祖诏旨可乎 中庸之书圣门所以垂训后世非空言也。 观其所言继者吾且治之废者吾且兴之乱者治之危者安之也。 今无故将 尔之国四百年之业一朝而废絶之使社稷无主宗 乏祀以理 之必不应尔。 更念小邦地不过千里山林川薮无用之地十分而七税其地未周于漕运赋其民未* {支}于俸禄。 于朝廷用度九牛之一毛耳。 加以地远民愚言语 上国不同趋舍 中华絶异恐其闻此必生疑惧之心未可以家至户谕而安之也。 又与倭民滨海相望万一闻之无乃以我为戒而自以为得计耶 伏望执事阁下追世祖念功之意记中庸训世之言国其国人其人使修其政赋而为之藩篱以奉我无疆之休。 岂惟三韩之民室家相庆歌咏盛德而已 其宗 社稷之灵将感泣于冥冥之*闲矣。" 议遂寝。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04
忠宣被谗流吐蕃齐贤又与崔诚之献书元郞中曰: "窃伏海滨歆芳名高下风为日久矣。 思欲覩梧竹之标闻秋阳之论顾无绍介为之先容因循岁月愿莫之遂。 今忽焉披露肝胆以效于前交浅言深恐未足以感发尊听。 然而 邑于足下为恭桑之地。 虽出幽迁乔泥蟠云飞家中原仕上国坟墓亲戚固在 邑于仆等所欲言又焉得而无情哉 今圣天子励精图治大丞相才略不世出言听计从庙无遗 。 有一夫不获其所一物不得其平必振拔而安措之然后已。 而足下以端*悫雄深之质文之以礼乐诗书。 高冠博带优游东阁润色伊周而* 缝房杜亦可谓得靑云知己以行其道者矣。 窃惟 邑事大以来百有余年岁修职贡未尝小弛。 往者辽民遗种金山王子者驱掠中原之民弄兵于海岛朝廷遣哈眞 刺帅师讨罪。 天寒雪深甬道不继军不得前却几为凶徒所笑。 我忠宪王命陪臣赵 金就砺转饷济师 角而灭之。 两国之帅相与约为兄弟誓万世无相忘。 是则 邑所以尽力于太祖皇帝时也。 世祖皇帝南征返 将继大统时有介弟扇变于朔方。 诸侯忧疑道路甚*梗我忠敬王以世子率群臣拜迎于梁楚之郊。 天下于是覩远人之悦服知天命之有归。 是则 邑所以尽忠于世祖皇帝者也。 忠敬王袭爵东归忠烈王复以世子入侍辇 。 世祖念其功嘉其义令尙公主以示殊恩屡颁诏旨毋改旧俗四海之内称为美谈。 我老渖王卽公主子而世祖亲甥也。 自世祖之时以至于盛代历事五朝旣亲且旧。 但以功成不退变生所忽毁形易服远窜吐蕃之地。 去故国万余里顚崖絶险十步九折层 积雪四时一色。 岚 熏蒸盗贼窃发。 革船渡河牛箱野宿*闲关半年方至其域。 饭麦 处土屋。 辛苦万状不可 记。 行路闻之尙为之于邑 策名委质者哉 阖阻排云之叫廊庙絶蟠木之容虽含恤而愤泣大声而疾呼孰闻而孰怜之耶 此仆所以当食忘味已卧复起皇皇栖栖泪尽而血继者也。 盖柔远敦族先王之政也以功覆过春秋之法也。 足下何不从容为丞相言之明往日之无他今日之自艾 累世之忠勤不可负国人之思慕不可 世祖肺腑之属又不可以不录。 于以入奏冕旒导 金 之泽赐环而东复见天日。 使圣天子之世无向隅而泣者则大丞相之德之美益着于遐迩而不忘本之义善救物之仁天下皆称颂于足下岂惟 邑君臣铭肌镂骨图报其万一而已哉 "
#高丽史110卷-列传23-李齐贤-005
又上书丞相拜住曰: "小国下官敢以陋言仰渎尊听其为狂僭大矣。 然而江河之量无所不容 之言必有可取伏望哀其迫切之意先宽其罪而小加怜察。 孟子曰: '禹思天下有溺者如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如己饥之也。' 天下之溺与饥者非禹手 之而稷 其哺也何其心断然自以为责而不辞欤 天之降任于大人本欲使之济斯人也。 苟视其困穷无告者恬不为愧岂天之降任意耶 此所以忘 之苦亲播植之劳宅九土粒蒸民左右尧舜而泽及后世者也。 设有一人焉不幸而陷涛濑转沟壑禹稷而见之将图其须臾之活而已耶 吾知必为之计使之不复虞饥患溺然后已也。 恭惟丞相执事光辅圣天子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玉烛淸明年谷屡登戴白之 以为复覩中统至元之治。 人之生于此时亦可谓幸矣。 如此而有一人焉困穷之势甚于饥溺执事其何以处之 往岁我老渖王遭天震怒措躬无所执事哀而怜之生死肉骨于雷霆之下得从轻典流宥远方再造之恩有踰父母。 然其地甚远且僻语音不通风气絶异盗贼之不虞饥渴之相逼。 支 羸瘠头发尽白辛苦之态言之可谓流涕。 语其亲则世祖之亲甥也语其功则先帝之功臣也。 又其祖考爰自圣武龙兴之际慕义先服世着勤王之效传所谓: '犹将十世宥之者'也。 窜谪以来已及四年革心悔过亦已多矣。 伏惟执事旣尝力救于始无忘终惠于后申奏 聪导宣睿渥 还本国以终天年其为感幸岂止陷涛濑者履坦途转沟壑者 美食而已哉 若谓时未可也姑徐为之日延月引而为贤且有力者所先天下之士将谓执事见事独迟小国之人将谓执事为德不竟窃为执事惜之。" 旣而帝命量移忠宣于朶思麻之地。 从拜住所奏也。 齐贤往谒忠宣。 讴吟道中忠愤 然。 加密直司使赐推诚亮节功臣号再转佥议评理政堂文学又封金海君。 忠肃薨曹 构乱忠惠击杀之。 然其党在都者甚众必欲抵王罪。 元遣使召王人心疑惧祸且不测。 齐贤奋不顾曰: "吾知吾君之子而已," 从之如京师事得辨析。 功在一等赐铁*券。 旣还。 群小益煽齐贤屛迹不出着 翁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