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高丽史
高丽史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4
○安边都护府登州本高勾丽比列忽郡[一云浅城郡。]新罗眞兴王十七年为比列州置军主。 景德王改朔庭郡高丽初称登州成宗十四年置团练使显宗九年更今名。 高宗时定平以南诸城被蒙兵侵扰移寓江陵道襄州再移杆城几四十年忠烈王二十四年各还本城别号朔方[成庙所定。]有国岛属县七领防御郡九鎭十[使三将七。]县令官八。
○瑞谷县本高勾丽 谷县[一云首乙呑。]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朔庭郡领县显宗九年仍属。
○汶山县本高勾丽*加 达县{加支达县}新罗景德王改名菁山为朔庭郡领县。 高丽初更今名显宗九年仍属后改文山。
○卫山县高勾丽时称号未详显宗九年来属。
○翼谷县本高勾丽于支呑县新罗景德王改名翊溪为朔庭郡领县高丽更今名仍属。
○派川县本高勾丽 渊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鹤浦县本高勾丽鹄浦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
○霜阴县本高勾丽萨寒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朔庭郡领县显宗九年仍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5
○和州本高勾丽之地或称长岭鎭或称唐文[唐一作堂。]或称博平郡高丽初为和州成宗十四年改和州安边都护府显宗九年降为和州防御使为本营。 高宗时没于蒙古为双城摠管府州因合于登州。 犹称防御使后倂于通州忠烈王时复旧。 恭愍王五年出师收复为和州牧十八年升为和宁府设土官。 有横江。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6
○高州古德宁鎭[一云洪源郡。]成宗十四年为高州防御使显宗十九年城凤化山南以徙州治恭愍王五年改知州事。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7
○宜州本高勾丽泉井郡[一云于乙买。]新罗文武王二十一年取之改为井泉郡。 高丽初称涌州成宗十四年置防御使后更今名睿宗三年筑城别号东牟[成庙所定。]又号宜春宜城。 要害处有铁关海岛有竹岛。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8
○文州古称姝城成宗八年为文州防御使后合于宜州忠穆王元年复析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19
○长州[一云 林一云端谷。]显宗九年为长州防御使后改为县属定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0
○定州古称巴只[一云宣威。]靖宗七年为定州防御使置关门恭愍王五年升都护府别号中山。 有鼻白山。[春秋降香祝行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1
○豫州睿宗十一年为豫州防御使后属定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2
○德州文宗九年始筑宣德城为鎭后称德州防御使。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3
○元兴鎭靖宗十年城 川为鎭有鎭使。 下同。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4
○宁仁鎭[一云淸源。]显宗二十二年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5
○耀德鎭一名显德鎭显宗三年始筑城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6
○长平鎭古称古叱达光宗二十年始筑城堡有鎭将。 下同恭愍王六年改鎭为县置令。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7
○龙津鎭古狐浦高丽初改今名为鎭穆宗九年筑城后属文州辛禑五年析置县令别号龙城。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8
○永兴鎭古称关防戍文宗十五年始筑城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29
○静边鎭显宗二十二年置。 有沸流水。[春秋降香祝行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0
○云林鎭显宗六年筑城堡。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1
○永 鎭本甑大伊穆宗四年置后改为县。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2
○隘守鎭古称梨柄成宗二年筑城初隶文州恭愍王九年属高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3
○鎭溟县一云圆山县又名水江显宗九年改今名为县令官后属宜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4
○溟州本濊国[一云铁国一云蘂国。]汉武帝遣将讨右渠定四郡时为临屯高勾丽称河西良。[一云何瑟罗州。] 新罗善德王为小京置仕臣太宗王五年以地连靺鞨罢京为州置都督以鎭之景德王十六年改今名惠恭王十二年复古。 太祖十九年号东原京二十三年又以为溟州。 成宗二年称河西府五年改溟州都督府十一年更为牧十四年为团练使后又改防御使。 元宗元年以功臣金洪就乡升庆兴都护府忠烈王三十四年改江陵府恭让王元年升为大都护府别号临瀛。 有五台山[五峯环列大小均敌故名。 西台之下有泉涌出卽汉水之源]有大岭有镜浦属县三。
○羽溪县本高勾丽羽谷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三陟郡领县显宗九年来属别号玉堂。
○旌善县本高勾丽仍买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溟州领县。 显宗九年仍属后升为郡别号三凤。 有风穴。[置 经夏其旁又有水穴南江水至此分入地中。]
○连谷县本高勾丽支山县新罗景德王仍旧名为溟州领县显宗九年称今名仍属。[县人谚传古阳谷县。]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5
○金壤县本高勾丽休壤郡[一云金恼。]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 高丽初置县令忠烈王十一年升通州防御使。 有卵岛属县三。
○临道县本高勾丽道临县[一云助乙浦。]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金壤郡领县高丽仍之。
○云岩县本高勾丽平珍岘县[一云迁岘]新罗景德王改名偏险为高城郡领县高丽更今名来属。
○碧山县本高勾丽吐上县新罗景德王改名堤上为金壤郡领县高丽仍之。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6
○ 谷县本高勾丽习比谷县[谷一作呑]新罗景德王改名习磎为金壤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高宗三十五年置县令有穿岛别号鹤林。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7
○高城县本高勾丽达忽新罗眞兴王二十九年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改今名为郡。 高丽为县令官别号 岩有三日浦有温泉属县二。
○ 县本高勾丽猪 穴县[一云乌斯押。]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高城郡领县。 至高丽仍属文宗朝移县治于阳村以扼海贼之冲。
○安昌县本莫伊县显宗九年称今名来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8
○杆城县本高勾丽 城郡[一云加罗忽。]新罗景德王改为守城郡。 高丽更今名置县令后升为郡兼任高城恭让王元年析为二郡别号水城。 属县一。
○烈山县本高勾丽僧山县[一云所勿达。]新罗景德王改名童山为守城郡领县。 高丽更今名仍属别号凤山。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39
○翼岭县本高勾丽翼岘县[一云伊文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守城郡领县。 显宗九年置县令高宗八年以能御丹兵升襄州防御使四十一年降为县令四十四年以降贼又降为德宁监务元宗元年升知襄州事别号襄山。 有东海神祠属县一。
○洞山县本高勾丽穴山县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溟州领县。 显宗九年来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0
○三陟县本悉直国新罗婆娑王时来降智证王六年为州置军主景德王更今名为郡。 成宗十四年改陟州团练使显宗九年降为县令辛禑三年升知郡事别号眞珠。 有太白山[新罗拟五岳为北岳。]有黄池。[卽洛东江之源。]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1
○蔚珍县本高勾丽于珍也县[一云古*于伊郡。]新罗景德王改今名为郡高丽降为县置令。 有郁陵岛。[在县正东海中新罗时称于山国一云武陵一云羽陵地方百里智证王十二年来降。 太祖十三年其岛人使白吉土豆献方物。 毅宗十一年王闻郁陵地广土肥旧有州县可以居民遣溟州道监仓金柔立往视。 柔立回奏云: "岛中有*大山从山顶向东行至海一万余步向西行一万三千余步向南行一万五千余步向北行八千余步有村落基址七所有石佛铁锺石塔多生柴胡蒿本石南草。 然多岩石民不可居。" 遂寝其议。 一云于山武陵本二岛相距不远风日淸明则可望见。]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2
○咸州大都督府久为女眞所据睿宗二年命元帅尹瓘等率兵击逐三年置州为大都督府号鎭东军筑大城徙南界丁户一千九百四十八以实之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后又没于元称哈兰府恭愍王五年收复旧疆为知咸州事寻改万户府置营聚江陵庆尙全罗等道军马防守十八年升为牧别号咸平。 要害处二咸关岭[在府北。]大门岭[在洪献。]。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3
○英州睿宗三年置州。 为防御使号安岭军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后倂于吉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4
○雄州睿宗三年置州。 为防御使号宁海军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后倂于吉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5
○吉州久为女眞所据。 号弓汉村睿宗三年置州为防御使六年筑中城寻以地还女眞。 后没于元称海洋[一云三海阳。]恭愍王时收复旧疆恭让王二年置雄吉州等处管军民万户府。[州在北雄州在南。] 有卵岛。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6
○福州久为女眞所据。 号吴林金村睿宗三年置州为防御使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后没于元称*秃鲁 {秃鲁兀}及恭愍王时收复旧疆辛禑八年改端州安抚使。 要害处二有伊板岭[在州东北卽磨天岭]豆乙外岭。[在州南卽磨云岭。]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7
○公 鎭睿宗三年筑城。 置鎭为防御使六年筑山城。[一云孔州一云匡州一云在先春岭东南白头山东北一云在苏下江边。]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8
○通泰鎭睿宗三年筑城置鎭。 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49
○平戎鎭睿宗三年筑城置之。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0
○崇宁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1
○眞阳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2
○宣化鎭睿宗四年撤城以其地还女眞后收复倂于吉州。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3
○按旧史九城之地久为女眞所据睿宗二年命元帅尹瓘副元帅吴延宠率兵十七万击逐女眞。 分兵略地东至火串岭北至弓汉岭西至蒙罗骨岭以为我疆于蒙罗骨岭下筑城廊九百九十*闲号英州火串山下筑九百九十二*闲号雄州吴林金村筑七百七十四*闲号福州弓汉村筑六百七十*闲号吉州三年二月城咸州及公 鎭三月筑宜州通泰平戎三城。 于是女眞失其窟穴誓欲报复乃引远地群酋连岁来侵我兵丧失者亦多。 且拓地旣广九城相距辽远。 女眞数设伏丛薄抄掠往来。 国家调兵多端中外骚扰。 四年女眞亦遣使请和于是始自吉州以次收入九城战具资粮于内地遂撤崇宁通泰眞阳三鎭及英福二州城又撤咸雄二州及宣化鎭城以还之。 以此考之咸英雄福吉宜六州及公 通泰平戎三鎭此九城之数也。 其撤城还女眞之时则无宜州及公 平戎二鎭而崇宁眞阳宣化三鎭乃加现焉置户之数又各不同是可疑也。[睿宗三年二月都钤辖林彦作英州记云: "今新置六城一曰鎭东军咸州大都督府兵民一千九百四十八丁户二曰安岭军英州防御使兵民一千二百三十八丁户三曰宁海军雄州防御使兵民一千四百三十六丁户四曰吉州防御使兵民六百八十丁户五曰福州防御使兵民六百三十二丁户六曰公 鎭防御使兵民五百三十二丁户。" 又闵渍所撰纲目云: "尹瓘筑九城徙南界民实之号咸州曰鎭东军置户一万三千号英州曰安岭军雄州曰宁海军各置户一万福吉宜三鎭各置户七千公 通泰平戎三鎭各置户五千。"] 且宜州之地在定州以南不必击逐女眞而后置也。 岂非适至是乃创筑城堡故倂称为九城。 而不在撤去之数欤。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4
○北靑州府久为女眞所据九城时名号未详后没于元称三散。 恭愍王五年收复旧疆置安北千户防御所二十一年改今名为万户府。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5
○甲州府本虚川府久为女眞所据屡经兵火无人居。 恭让王三年始称甲州置万户府。 有奉天台。[在惠山东。]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6
○北界本朝鲜故地在三国为高勾丽所有宝藏王二十七年新罗文武王与唐将李绩夹攻灭之遂倂其地孝恭王九年弓裔据铁圆自称后高丽王分定浿西十三鎭。 成宗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以西京所管为浿西道后称北界。 肃宗七年又称西北面后以黄州安岳铁和长命鎭来属辛禑十四年复属西海道。 领京一大都护府一防御郡二十五鎭十二县十中叶以后所置府二郡一。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7
○西京留守官平壤府本三朝鲜旧都唐尧戊辰岁神人降于檀木之下国人立为君都平壤号檀君是为前朝鲜周武王克商封箕子于朝鲜是为后朝鲜逮四十一代孙准时有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来夺准地都于王险城[险一作俭卽平壤。]是为卫满朝鲜。 其孙右渠不肯奉诏汉武帝元封二年遣将讨之定为四郡以王险为乐浪郡。 高勾丽长寿王十五年自国内城徙都之宝藏王二十七年新罗文武王与唐夹攻灭之地遂入于新罗。 太祖元年以平壤荒废量徙 白黄海凤诸州民以实之为大都护府寻为西京光宗十一年改称西都成宗十四年称西京留守。 穆宗元年又改镐京文宗十六年复称西京留守官置京畿四道肃宗七年设文武班及五部。 仁宗十三年西京僧妙淸及柳 分司侍郞赵匡等叛遣兵断 岭道于是命元帅金富轼等将三军讨平之除留守监军分司御史外悉汰官班寻削京畿四道置六县。 元宗十年西北面兵马使营记官崔坦三和校尉李延龄等作乱杀留守以西京及诸城叛附于蒙古蒙古以西京为东宁府置官吏 慈悲岭为界。 忠烈王十六年元归我西京及诸城遂复为西京留守官恭愍王十八年设万户府后改为平壤府。 有大同江[卽浿江又名王城江。 江之下流为九津溺水]有大城山[一云九龙山一云鲁阳山。 文献通考云平壤城东北有鲁阳山卽谓此也。 山顶有三池。]古城基二[一箕子时所筑城内 区用井田制一高丽成宗时所筑]箕子墓[在府城北兎山上]东明王墓[在府东南中和境龙山俗号'眞珠墓。' 又仁里坊有祠宇高丽以时降御押行祭朔望亦令其官行祭邑人至今有事辄祷世传东明圣帝祠]乙密台[台在锦绣山顶台下层崖之旁有永明寺卽东明王九梯宫内有麒麟窟窟南白银滩有岩出没潮水名曰朝天石。]属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