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高丽史
高丽史
○江东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仍乙舍乡班石村朴达串村马滩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后属于成州恭让王三年复置令。
○江西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梨岳大垢甲岳角墓秃村甑山等乡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中和县本高勾丽加火押新罗宪德王改为唐岳县。 至高丽为西京属村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荒谷唐岳松串等九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 忠肃王九年以太祖统合功臣金乐金哲内乡升为郡置令如故恭愍王二十年又升为知郡事。
○顺和县仁宗十四年分京畿为六县以楸子岛樱迁村龙坤村禾山村合为本县置令仍为属县后属于祥原忠惠王二年移属三和。
#高丽史58卷-志12-地理3-058
○安北大都护府宁州本高丽彭原郡太祖十四年置安北府成宗二年称宁州安北大都护府显宗九年称安北大都护府高宗四十三年避蒙兵入昌麟岛后出陆恭愍王十八年置安州万户府后升为牧别号安陵[成庙所定。]有淸川江[古称萨水卽高勾丽*乙 文德{乙支文德}败隋兵百万之地]领防御郡二十五鎭十二县六。
○龟州本高丽万年郡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龟州显宗九年为防御使。 高宗三年丹兵来寇州人拒战斩获甚多至十八年蒙兵来侵兵马使朴犀尽力御之力屈犹不降以功升为定远大都护府。 后为都护府又改定州牧。
○宣州本安化郡高丽初改为通州显宗二十一年称宣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紫燕岛元宗二年出陆。 有牧美岛。 龙州本高丽安兴郡显宗五年称龙州防御使后改为龙湾府忠宣王二年复称龙州。
○静州本高丽松山县德宗二年筑城徙民一千户实之文宗三十二年又以静州等五城城大民小徙内地民各百户实之。
○麟州本高丽灵蹄县显宗九年称麟州防御使二十一年移永平鎭民实之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含仁后改为知郡事。 有古长城基。[德宗朝平章事柳韶所筑起自州之鸭绿江入海处至东界和州海滨。]
○义州本高丽龙湾县又名和义。 初契丹置城于鸭绿江东岸称保州文宗朝契丹又设弓口门称抱州[一云把州。]睿宗十二年辽刺史常孝孙与都统耶律宁等避金兵泛海而遁移文于我宁德城以来远城及抱州归我我兵入其城收拾兵仗钱谷王悦改为义州防御使推刷南界人户以实之于是复以鸭绿江为界置关防。 仁宗四年金亦以州归之。 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咸新寻复古恭愍王十五年升为牧。 十八年置万户府别号龙湾。 有鸭绿江。[一云马 水一云靑河。]
○朔州本高丽宁塞县显宗九年称朔州防御使后升为府。
○昌州本高丽长静县靖宗元年城梓田移民户为昌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被蒙兵城邑丘墟。
○云州本高丽云中郡[一云古远化鎭。]光宗时为威化鎭成宗十四年称云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寓于嘉山西村隶延山府恭愍王二十年复立郡别号云中。[成庙所定。]
○延州本高丽密云郡[一云安朔郡。]光宗二十一年更今名为知州成宗十四年为防御使恭愍王十五年升延山府。
○博州本高丽博陵郡[一云古德昌。]成宗十四年称博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属于嘉州恭愍王二十年复郡号别号博陵[成庙所定。]有大宁江。[俗呼博州江。]
○嘉州本高丽信都郡[一云古德县。]光宗十一年城湿忽升为嘉州成宗十四年称防御使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抚宁。 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以泰博抚渭等州皆属本郡为五城兼官后析置泰抚渭三州惟博州仍属至恭愍王二十年又析置博州。
○郭州本高丽长利县成宗十三年命平章事徐熙率兵攻逐女眞城郭州显宗九年为防御使高宗八年以叛逆降称定襄。 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隶隋州恭愍王二十年复郡号。
○铁州本高丽长宁县[一云铜山。]显宗九年称铁州防御使。
○灵州显宗二十一年升兴化鎭为州置防御使。
○孟州[孟一作猛。]本高丽铁瓮县显宗十年称猛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海岛四十四年倂于殷州元宗二年出陆为安州属县恭让王三年析置县令。
○德州本高丽辽原郡一名长德鎭穆宗四年称德州防御使。 元宗元年避蒙兵入于安州之芦岛后凡五迁至忠烈王六年复旧地属于成州恭愍王二十年析为知州事。
○抚州本高丽云南郡[一云古靑城。]成宗十四年称抚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处渭州古城属嘉州恭愍王十八年移属泰州恭让王三年别置监务。
○顺州本高丽静戎郡成宗二年称顺州防御使高宗四十四年倂于德州后改为知郡事。
○渭州本乐陵郡[一云古德城。]高丽改今名为防御使文宗四年筑城。
○泰州本高丽光化县[一云宁朔一云连朔。]光宗二十一年称泰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元宗二年出陆属于嘉州恭愍王十五年以抚渭二州属于郡称泰州事辛禑七年析置抚渭二州。
○成州本沸流王松让之故都太祖十四年置刚德鎭显宗九年改今名为防御使后为知郡事别号松让[成庙所定。]有温泉。
○殷州本高丽兴德郡一名同昌郡成宗二年称殷州防御使高宗十八年避蒙兵入于海岛后出陆为成州属县恭让王三年置监务。
○肃州本高丽平原郡太祖十一年移筑鎭国城改名通德鎭成宗二年称今名为防御使后更为知郡事。
○慈州本高丽文城郡太祖二十二年改为大安州成宗二年改今名为防御使后改为知郡事。
○宁德鎭文宗十年避契丹兴宗讳改鎭为城以鎭字从眞字也有鎭使下同。
○威远鎭显宗二十年遣柳韶修古石城置之鎭在兴化鎭西北。
○定戎鎭显宗二十年遣柳韶修古石壁置鎭徙永平城民实之鎭在兴化鎭北。
○宁朔鎭古榛田高丽改今名文宗四年筑城。
○安义鎭显宗九年筑城。
○淸塞鎭高宗四年以御丹兵有功升威州防御使后投狄背国改称熙州为价州兼官。 有妙香山。[卽太伯山。]
○平虏鎭靖宗七年命崔 筑城后改柔远。
○宁远鎭靖宗七年命崔 筑城。
○朝阳鎭[有鎭将。 下同。]太祖十三年城马山。 号安水鎭显宗九年改连州防禁使[连一作涟。]后更今名为鎭。 高宗二年以御丹兵有功复称连州防御使四年改为翼州防御使后又改价州。
○阳岩鎭太祖二十一年筑城。
○树德鎭成宗二年筑城。
○安戎鎭光宗二十五年筑城。
○通海县太祖十七年筑城。 高宗四十三年罢县令以安仁鎭将兼之。
○永淸县古定水县后为龙冈属县后置县令。 高宗四十三年罢县令以安仁鎭将兼之恭愍王七年复析置县令。
○咸从县本高丽牙善城后改今名为县令官。
○龙冈县本高丽黄龙城[一云军岳]后改今名为县令官。
○三和县仁宗十四年分西京畿为六县。 以金堂呼山漆井三部曲合为本县置令。
○三登县仁宗十四年分西京畿为六县。 以成州所属新城萝坪狗牙等三部曲合为本县置令。
○江界府恭愍王十年称秃鲁江万户。 十八年改今名为万户府。
○泥城府恭愍王十八年置泥城万户府。[林土碧团本皆女眞所居恭愍王六年遣泥城万户金进等击走之改林土为阴潼以碧团隶焉抄南界人户以实之。]
○随州高宗十八年蒙兵陷昌州州人入于紫燕岛元宗二年出陆寓于郭州海滨。 以州人失土割郭州东十六村及郭州所属安义鎭以与之称知随州事仍兼郭州恭愍王二十年复析置郭州。
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59卷-志13-00-00-00-000
志卷第十三。 高丽史五十九。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 奉敎修。
#高丽史59卷-志13-礼1-00-00-000
礼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00-00-001
○夫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 于是圣人制礼以立人纪节其骄* {淫}防其暴乱所以使民迁善远罪而成美俗也。 高丽太祖立国经始规模宏远然因草创未遑议礼。 至于成宗恢弘先业祀圆丘耕籍田建宗庙立社稷睿宗始立局定礼仪然载籍无传。 至毅宗时平章事崔允仪撰详定古今礼五十卷然阙遗尙多自余文籍再经兵火十存一二。 今据史编及详定礼旁采周官六翼式目编绿蕃国礼仪等书分纂吉凶军宾嘉五礼作礼志。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00-000
吉礼大祀。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0
丘。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1
○ 丘坛周六丈三尺高五尺十有二陛三 。 每 二十五步周垣四门。 燎坛在神坛南广一丈高一丈二尺户方六尺开上南出。 祀 丘有常日者孟春上辛祈谷无常日者孟夏择吉雩祀。 祝版称高丽国王臣王某敢明告。 玉币上帝以苍璧四圭有邸币以苍靑帝以靑圭赤帝以赤璋皇帝以黄琮白帝以白琥黑帝以玄璜。 币如其玉凡币之制皆长一丈八尺。 牲牢上帝及配主用苍犊各一五方帝各用方色犊一。 若方色难备者以纯色代之。 摄事上帝配主各用羊一五方帝各豕一。 献官亲祀太子若公侯伯为亚献太尉为终献。 太尉宰臣为之或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摄事太尉为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2
亲祀仪。 齐戒。 前祀七日质明有司设行事执事官位于尙书省俱北向西上。 设太尉位于群官北稍西西向。 监察御史位二在西稍南东向。 群官就位立定太尉就位西向读誓文曰: "正月某日上辛亲祀祈谷于 丘。 各扬其职。 不供其事国有常刑。" 读讫并再拜退。 王散斋四日于别殿致斋三日二日于正殿一日于斋宫。 凡预祀之官散斋四日致斋三日散斋皆于正寝致斋二日于本司一日于祀所无本司者宿尙书省。 散斋理事如故唯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经秽恶致斋之日唯祀事得行其余悉断。 近侍之官应从祀者及从祀群官各于本司淸斋一宿无本司者宿尙书省。 工人二舞皆淸斋一宿于太常司。 前祀二日太尉奏告太祖陵祠如常告之仪告以配神作主之意。 前祀一日诸卫令其属未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 每门二人每隅一人。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3
陈设。 前祀三日尙舍局设大次于外 东门之内道北南向设小次于卯陛之东西向。 守宫署设侍臣次于大次之前文左武右俱相向。 设行事陪祠官及有司次于内 东门之外道南并随地之宜。 设馔 于内 东门之外道北南向。 前祀二日郊社令帅其属扫除坛之上下积柴于燎坛设权火于燎坛东北南向。 掌牲令具牲牢。 太乐令陈登歌之乐于坛上稍南北向设轩架于坛南。 前祀一日奉礼设王位于坛下东南西向飮福位于坛上午陛之西北向。 亚终献飮福位在王位之后设亚终献祀官位于王位之后稍南西向。 执事者位于其后每等异位俱重行西向北上。 监察御史位二于坛下一于东南西向一于西南东向。 设奉礼位于乐悬东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 律郞位二一于坛上乐 之西北一于轩架之西北俱东向。 太乐令位于轩架之北北向。 奉礼又设王望燎位于柴坛之北南向。 奉礼赞者位于燎坛东北西向北上。 设陪祀文武官位于 门内东西道南每等异位重行文东西向北上武西东向北上。 又设祀官及从祀群官等门外位于东 门外如设次式。 设牲 于东 门外当门西向。 苍牲一居前又靑牲一在北少退南上次赤牲一黄牲一白牲一玄牲一。 又苍牲一在南少退北上。 又设掌牲令位于牲西南吏陪其后俱北向。 设诸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各陪其后俱西向。 设太常卿省牲位于牲前近北。 又设御史位于太常卿之西俱南向。 太史令设神位版郊社令设上帝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藁 。 配位太祖神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莞。 靑帝于东陛北赤帝于南陛东皇帝于南陛西白帝于西陛南黑帝于北陛西席 以藁 。 告洁毕权彻上帝 各二居前。 实稻粱在左粱在稻前。 实黍稷在右稷在黍前。 十二在左为三行右上。 第一行实形 在前鱼 饵粉 次之。 第二行榛子在前干枣白 黑 次之。 第三行菱仁在前 仁栗黄鹿脯次之。 豆十二在右为三行左上。 第一行实芹菹在前笋菹脾析菁菹次之。 第二行 菹在前 食鱼 次之。 第三行豚拍在前鹿 食次之。 * 一实大羹在 豆*闲。 俎二一载牲首盘在豆右之南一载牲肉在前。 豆一实毛血。 匏爵三每爵有 。 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 在坛上东南隅北向西上。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醍齐。 壶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沈齐。 山 四二实玄酒一实事酒一实昔酒。 在坛下南陛东北向西上。 尊皆加勺 有 以置爵。 设玉币 于尊 之所设祝 于神位之右。 配位前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象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二一实玄酒一实淸酒在坛上于上帝酒尊之东北向西上。 * 俎爵 祝 币 之设并如上帝仪无玉。 五方帝前各太尊二一实明水一实泛齐。 着尊二一实明水一实醴齐。 牺尊二一实明水一实 齐。 山 一实淸酒。 各设于神座之左而右向。 豆各八 减白 黑 饵粉 豆 脾析豚拍 食 食。 各一 实稻粱 实黍稷。 其* 实牲俎爵 币玉之设并如上仪。 设王洗二于午陛东南北向 洗在东爵洗在西。 洗以 水在洗东加爵。 在洗西南。 肆 实以巾爵。 又设亚终献洗二于王洗东南俱北向 水在洗东 在洗西南肆 实以巾爵。
#高丽史59卷-志13-礼1-吉礼大祀- 丘-004
驾出宫。 致斋日昼漏上水五刻 驾发引。 发引前七刻奏一严前五刻奏二严所司陈大驾卤簿诸卫各督其属队引内仗以次入陈于殿庭枢密以下左右侍臣俱诣大观殿庭立班以俟。 前二刻奏三严王服 黄袍坐殿。 鸣鞭禁卫大喝: "再拜。" 讫舍人喝: "枢密侍臣常起居。" 讫阁门各引太子公侯伯宰臣就位立定舍人喝: "太子以下再拜。" 西出。 侍中版奏外办王降殿升 * 辇出兴礼门外。 守宫宰臣奉辞。 王至仪凤门内降辇入幄。 乘黄令进辂于仪凤门阶前南向千牛将军一员执长刀立于辂前北向黄门侍郞在侍臣前。 太仆卿摄衣而升正立执 千牛将军前执 。 侍中版奏外办王出幄乘辂。 称警 如常。 文武两班常起居讫黄门侍郞奏请侍臣上马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称: "侍臣上马。" 舍人喝: "文武侍臣再拜。" 讫太仆卿立授绥次百司留守奉辞。 黄门侍郞进当 驾前 奏称: "黄门侍郞臣某言: '请 驾进发。'" 伏兴退复位。 驾动称警 。 侍中黄门侍郞夹侍千牛将军夹路而趋。 驾出升平门权驻侍臣上马讫黄门侍郞奏请车右升陪乘枢密上将军各二员侍中前承制退称曰: "制可。" 黄门侍郞退复位车右再拜升讫 驾动。 称警 不得鼓吹不得 哗。 其从祀官在玄武队后如常仪。 驾将至斋宫其先到诸祀官若执礼御史郊社令执事官俱朝服于斋宫门外北向西上立班奉迎再拜。 驾至斋宫南门外回辂南向车右降立辂前。 侍中进当 驾前 奏称: "侍中臣某言: '请降辂。'" 伏兴退复位王降辂入斋宫。 扇华盖侍卫如常仪宿卫如式。 通事舍人各引从祀文武群官集斋宫门前。 文东武西舍人承旨 群官各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