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高丽史
高丽史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34
推月九道平交入气。
○各以其月闰余如经朔加时入交泛日余秒 以 交终日及余秒其声则各平交入其月常中气日 及余秒也。 满中节及余秒则去之其余则平交入后月常节气 及余秒也。[因求次交者终日及余秒去之不满者为平交入其气日 及余秒也。 各以一千乘其气初日先后数先加后 其入余满若不足进退。 日 则平交入定气日 及余秒。 不要一节注得。 求其入气 定数如求朔望经日术入之。]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35
求平交入历 定数。
○置所入定气余加其日夜半入历余以乘其日损益率满宣明统法而一所得以损益其 积为定数也。[但用平交加时入历则是。]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36
求正交入气。
○以平交入历 加平交入气余。 满若不足进退。 其日则为正交入气日 及余秒也。[不知加 入气 兼不以交率乘交数除入历 极有道理也。]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37
求正交加时黄道宿度。
○置正交入定交之余副以乘其日盈缩分满宣明统法而一所得盈加缩 其副。[先以一千约其副然以加 之也。] 以加其日夜半度则正交加时黄道宿度及余秒也。[此时正交加时日度所在非月正交宿度也。]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38
求正交加时月离九道宿度。
○以正交加时余 刻法[先求正交半交宿度取相近者累计其度及余然后以刻法 黄道度非也私记。]以正交之宿距度所入限数乘之为距前分。[其距前后不常厥所。 私记。] 置距度下月度与黄差以法乘之 去距前分二百四十除为定差。 不满者同之为秒。 以定差及秒加黄道度余[若在半交前后则* {须}命同名异名加 。 私记。]仍计去冬至已来候数乘定差十八而一。[此件不要赤道与黄道差。 私记也。] 所得依名同异而加 之满若不足进退其度。 命如前则正交加时月离所在九道宿度也。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39
推定朔弦望加时月所在度。
○各置其日加时日 所在变从九道修次相加。 凡合朔加时月潜在日下与太阳同度。 是谓加时月 宿次。[先置朔弦望加时黄道日度以正交加时所在黄道日度 之余以加其正交加时九道宿命起南度 外则朔弦望加时所当九道宿度也。 其合朔加时若非正交则日在黄道月在九道各入宿度虽多小不同考其去极若应绳准。 故云月行潜在日下与*大阳同道也。] 各以上弦望下弦度数幷余秒加其所当九道宿度盈缩次去之命如前各其日加时月所度及余秒也。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0
推定朔夜半入历。
○视其经朔夜半所入若定朔下余有进退亦加 历否则因经为之也。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1
经求次定夜半入历。
○因前定夜半所入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余三千七百四十一秒八十一。 满历中日及余秒去之则次月定朔夜半所入。 若累加一策去合得次日夜半所入历日及余秒也。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2
推月晨昏。
○以历分乘夜半定分满如刻法而一为晨以 历分为昏分。 乃以朔弦望定小余乘历分以宣明统法除之所得以 晨昏分余为前不足反 余为。 乃以先加后 时月所在则得晨昏月所在度及分也。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3
求定程。
○以所入加时日度 历加时日度余加上弦之度及余。 以所入日前 后加又以后历前加后 各为定程及余也。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4
求每日入历定度。
○累计距后每日历度及分以 定程为盈不足反 为缩。 以距后历日数其均盈缩 每日历分各得每日历及分也。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5
求每日晨昏月度。
○因朔弦望晨昏所入加其每日历定度及分盈缩次者去之不满则各所求也。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6
黄道宿次度[太六十三半四十二少二十一]。
斗二十三半 牛七半
女十一少 虚十[差五十三五百九十八]
危十七太 室七少
壁九太 奎十七半
娄十二太 胃十四太
昴十一 毕十六少
一 参九少
井三十 鬼二太
柳十四少 星六太
张十八太 翼十九少
轸十八太 角十三
亢九半 十五太
房五 心四太
尾 箕十少
历度 进 退
一日 十二[四分] 十四[五十八分]
二日 十二[十八分] 十四[四十四分]
三日 十二[三十四分] 十四[二十七分]
四日 十二[五十二分] 十四[九分]
五日 十二[七十分] 十三[七十五分]
六日 十三[四分] 十三[五十七分]
七日 十三[二十三分] 十三[三十九*(分)]
八日 十三[四十二分] 十三[二十分]
九日 十三[六十分] 十三[一分]
十日 十三[八十分] 十二[六十六*(分)]
十一日十四[十五分] 十二[四十分]
十二日十四[三十三分] 十二[三十一分]
十三日十四[四十七分] 十二[十六分]
十四日十四[五十八分] 十二[四分]
历分 进 退
一日 一千十二 一千二百三十四
二日 一千二十六 一千二百二十
三日 一千四十二 一千二百三
四日 一千六十 一千一百八十五
五日 一千七十八 一千一百六十七
六日 一百九十六 一千一百四十九
七日 一千一百十五 一千一百三十一
八日 一千一百三十四 一千一百十二
九日 一千一百五十三 一千九十三
十日 一千一百七十二 一千七十四
十一日一千一百[九十一] 一千五十六
十二日一千二百九 一千三十九
十三日一千二百[二十三] 一千二十四
十四日一千二百[三十四] 一千十二
冬夏至先后数 空先 后加
小寒 芒种 [六十]
大寒 小满 [百十]
立春 立夏 [百五十]
雨水 雨 [百八十]
惊蛰 淸明 [百九十八]
春分 [二百四]
后加
小暑 大雪 [六十]
大暑 小雪 [百十]
立秋 立冬 [百五十]
处暑 霜降 [百八十]
白露 寒露 [百九十八]
秋分 [二百四]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7
刻法除之加 先后定数。
○经云在前历则前 后加在后历则前加后 。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8
求朔下定程度。
○以朔下昏分前后数为在前历上弦下昏分前后数为在后历前后分乃 之加之。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49
求望度。
○以望为在前历下弦为在后历。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0
求上弦。
○上弦为在前历后朔为后历。 凡从朔至望以昏之前后数加 。 是望前用度。 自望至下弦用晨分加 定晨昏定程度。 自下弦至朔用晨分前后数加 。 其秒半已上收一。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1
宣明步晷漏术第五。
○中统四千二百。 辰刻八[二十八分]。 昏明刻各二[四十二分]。 刻法八十四。[度母同刻法。] 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四十七分半大述历法]。 距极度五十六[八十二分小分五]。
定气 屈申数 [黄道去极度度分八十四为母] [夜半近漏刻分八十四为母]
[距中星度度分八十四为母] *(阳城日晷)
冬至 屈六十五 一百十五度 二十七刻[四十]
八十二度[二十二] 阳城日晷一丈二尺七寸[三十二]
小寒 屈二百二十五 一百十四度[四十六] 二十一刻[二十九]
八十二度[六十四] 阳城日晷一丈二尺三寸[十一分九]
大寒 屈二百六十五 一百十二度[二十五] 二十七刻[七十四]
八十四度[三十九] 阳城日晷一丈一尺三寸分[三十]
立春 屈四百八十五 一百八度[五十五] 二十六刻[十]
八十七度[二十一] 阳城日晷九尺九寸四分[七十八]
雨水 屈五百八十五 一百三度[六十七] 二十五刻[九]
九十度[七十九] 阳城日晷八尺三寸七分[八十一]
惊蛰 屈六百六十五 九十七度[八十] 二十三刻[七十四]
九十五度[三十三] 阳城日晷六尺八寸八分[七十四]
春分 屈六百六十五 九十一度[二十五] 二十二刻[四十二]
一百度[三十八] 阳城日晷五尺四寸四分[七十]
淸明 屈五百八十五 八十四度[五十五] 二十一刻[十]
一百五度[四十三] 阳城日晷四尺一寸九分[五十九]
雨 屈四百八十五 七十八度[六十七] 九十刻[七十五]
一百九度[八十一] 阳城日晷三尺二寸[六十九]
立夏 屈三百六十五 七十三度[八十] 十八刻[七十四]
一百十三度[五十四] 阳城日晷二尺五寸四分[五十一]
小满 屈二百二十五 七十度[二十五] 十八刻[十]
一百十六度[二十六] 阳城日晷一尺八寸九分[十九]
芒种 屈六十五 六十八度[四] 十七刻[五十五]
一百十八度[十二] 阳城日晷一尺五寸七分[十四]
夏至 申六十五 六十七度[三十四] 十七刻[四十四]
十八度[五十四] 阳城日晷一尺四寸七分[八十]
小暑 申二百二十五 六十八度[四] 十七刻[五十五]
一百十八度[十二] 阳城日晷一尺五寸七分[十四]
大暑 申三百六十五 七十二度[二十五] 十八刻[十]
一百十六度[三十六] 阳城日晷一尺八寸九分[八十九]
立秋 申四百八十五 七十三度[八十] 十八刻[七十四]
一百十三度[五十五] 阳城日晷二尺四寸八分[五十一]
处暑 申五百八十五 七十八度[六十七] 十九刻[七十五]
一百九度[八十一] 阳城日晷三尺二寸[六十九]
白露 申六百六十五 八十四度[五十五] 二十一刻[十]
一百五度[四十三] 阳城日晷四尺一寸九分[五十九]
秋分 申六百六十五 九十一度[二十五] 二十二刻[四十二]
一百度[三十八] 阳城日晷五尺四寸四分[七十]
寒露 申五百八十五 九十七度[八十] 二十三刻[七十四]
九十五度[三十三] 阳城日晷六尺八寸八分[七十四]
霜降 申四百八十五 一百三度[六十七] 二十五刻[九]
九十度[七十九] 阳城日晷八尺三寸七分[八十一]
立冬 申三百六十五 一百八度[五十五] 二十六刻[十]
八十七度[二十一] 阳城日晷九尺九寸四分[七十八]
小雪 申二百二十五 一百十二度[二十五] 二十六刻[七十四]
八十四度[三十九] 阳城日晷一丈一尺三寸八分[二十]
大雪 申六十五 一百十四度[四十六] 二十七刻[二十九]
八十二度 阳城日晷一丈二尺三寸九分[十二]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2
求每日屈申定数。
○如求每盈缩分术入之则各得所求。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3
推戴日之北每度晷数。
○南方戴日之下正中无晷。 自戴日之北一度乃初数一千三百七十九从此起差每度增一终于二十五度。[增二十六分起二十六度每。] 度加所增二终于四十度增五十四分。 起四十一度每加所增六终于四十四度增八十分又起四十五度增一百四十八自从每度加所增二终于五十度增一百五十八分。 起五十一度每度加所增七终于五十五度增一百九十三分起五十六度每度加所增九十终于六十度增二百八十八分又起六十一度增四百四十自终每度加所增三十三终于六十五度增五百八十分。 起于六十六度每度加所增三十六终于七十度增七百六十分。 起七十一度每度加所增三十九终于七十二度增八百三十八分。 又七十三度增一百九十八分七十四度增一千五百三十八分七十五度增二千五百九十八分七十六度增四千四百五十八分七十七度增七千二百九十八分七十八度增五万四千三百九十八分七十九度增一万六千六百三十八分至于八十度。 各为每度差因累其差用加初数满一百为分分满十为寸各为每度晷差。 又累晷差各得戴日之北度数。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4
求阳城晷每日中常数。
○置其气去极又先以百乘小分刻法而一以距极之度及分 之各得戴日之北度数及分。 各以屈申定数乘戴日北所置度分之晷差满百为分分满十为寸各为每日晷差。 乃以屈 申加其气初晷数各其每日中晷常数。
#高丽史50卷-志4-历1-宣明历上-055
求每日中晷定数。
○各置所入定气小余以中统 之为中后分。 不足者反 中统为中前分。 置前后分以其日晷差乘之如宣明统法而一为变差。 加 其日中晷常数。 冬至一日有 无加夏至一日有加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