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志


第三节 附刑处分

剥夺公权:一、国民特权。国民所特有权力。二、就官之权。三、得勋章、自第一等至第八等。年金、谓从文武官勋功大小,每年定额所赐金。位记、凡十八等,叙位必赐之。贵号、皇、华、士族称号。恩给从军人恩给。之权。四、许佩外国勋章之权。五、编入兵籍之权。六、在审廷为证人之权,但仅系陈述事状者不在此限。七、为后见人谓因户主幼少或痴痖疯癫等,假使管摄家事者。.乙L仪r,但得亲属允许、为其子孙谋者不在此限。八、为破产者之管理人或管理会社,及管理共有财产之权。九、为学校长、教官、学监之权。第三十一条。处重罪刑者不待宣告剥夺终身公权。第三十二条,虽遇特赦免主刑,若非别有复权宣告,不得免附刑。处禁锢者不待宣告现任官即夺职,于刑期内停止公权。第三十三条,虽得期满免除,限内犹不得行公权。处轻罪刑而附于监视者不待宣告于刑期内停止公权,免主刑而止付监视者亦如之。第三十四条,虽得期满免除附刑,监视不在免除之限。处重罪刑者不待宣告于刑期内禁自治家产。第三十五条,但免主刑则此刑亦免。流囚出狱,行政官得酌宽其治产之禁。第三十六条,所谓限岛地内居处者酌宽之,并非除禁之谓,但酌量减宽、不行严禁云尔。盖行政官之权仅止于此。处重罪刑者不待宣告约本刑短期之三分一,则付于监视。第三十七条,如有期徒、流刑十二年之三分一,即四年,,重惩役、禁狱九年之三分一,即三年。附加轻罪之刑付于监视者,必应宣告,但本条无明文者不得付于监视。第三十八条。死刑及无期刑得期满免除者,受宣告而遁逃者,经历岁月不获就捕,官亦不复发令逮捕,则死刑、三十年,无期徒流刑、二十五年,而免其罪名,为期满免除。详下第七节。不待宣告于五年间付于监视。第十九条。监视期限自主刑满期之日起算,主刑若期满免除,则自就捕之日起算,若其免主刑而止付监视者,自裁判决定之日起算。第四十条。付于监视者,行政官因其情状得酌量假免之。第四十一条。附刑罚金必行宣告,一月内不完纳照第二十七条例换轻禁锢,待主刑满期行之。第四十二条。没收如下所揭物件,必行宣告而收入于官,但别法有专条者各从其法:一,法律所禁物件。谓伪造货币、诸证券及毒药、度量衡、赌博器具等。一,犯罪所用物件。谓凶器及伪造之器械等。一,因犯罪所得物件。第四十三条,谓赝货所换真金、赌博所得金钱及收受赃贿等类。法律所禁物件不问何人所有,皆籍没。如犯罪所用之物及因犯罪而得之物,除系本犯所有或无主物外,不得没收。第四十四条。

第四节 征偿处分

刑事裁判费,科本案全额或几分于犯人,但其费额多寡别设法定之。第四十五条,裁判审罪要证明事实,则不得不用证佐人、评价人、鉴定人及医师、化学各人,费金亦随而加多.谓之裁判费所科费金有多暴者,如初认为重罪,郑重其事,多传证人,终归于轻罪,自不应科其全额也。犯人虽处刑或赦宥,其被害者所请追赔之赃物不得不偿。第四十六条。若数人共犯,裁判费及偿还费使共犯人连带办之。第四十七条,连带者同任而非分赔之谓,如甲无资财则使乙呈缴费用,或甲已死亡亦可使乙偿还金额,此类皆然。裁判费及偿还费应待被害者求请,第四十八条,是治罪法第四条所谓附带公诉之私诉也,因问官不得审判被害者请求以外之事,故必待其求请。乃审判之于刑事裁判所。若赃物在犯人手,不待求请直使还付。

第五节 刑期计算

计算刑期,称一日者以二十四时,称一月者以三十日,称一年者从历。谓一周年。受刑初日不论早晚即算一日,放免之日不算入刑期中。第四十九条,以满期之翌日为准。凡刑非裁判决定后必过控诉、上告期限。不得行。第五十条。刑期自宣告刑名之日起算,但上诉者从左例:一、犯人自行上诉者,当理则自前判宣告之Lt起算,若不当则更自后判宣告之日起算。上诉当理,曲在判官,不可使上诉者为之受害。若不当,则曲在犯人,由后计算乃为允当。二、检察官上诉者,不论其当不当自前判宣告之日起算。当与不当不由犯人故也。三、上诉中得保释或责付者,其间日数不得算人刑期中。第五十一条,保释、责付详《治罪法》中。刑限内逃走再就捕者,除逃走间Lt数,通算前后受刑之日。第五十二条。

第六节 假出狱

是处置悔悟悛改者之恩典,即行政官特权假免其刑,使之出狱。

处重、轻罪刑者谨守狱则,有悛改之状,则行政官得待其过刑期之四分之三假许出狱。无期徒刑过十五年亦如之。若流囚应照二十一条免其幽狱,不在此例。第五十三条。徒囚虽许假出狱,仍使居住岛地。第五十四条,是系行政官假行或有复使入狱之事,故限居岛地。得假出狱者,行政官得酌宽其治产之禁,但于刑期内仍付特定监视。第五十五条特定监视者,通常监视之外所别定者殊为严密,例以限其居地不许漫出,或禁往某地等类。盖虽得假出,仍在刑期内,则后日难保不复令入狱,故不得与常人同。假出狱中再犯重、轻罪者,直停其出狱,而出狱间日数不得算入之刑期中。第五十六条,例如处重惩役十年者,悔悟悛改过刑期之四分三为七年六个月,而得假出狱乃经一年又再犯罪,则直止出狱,仍令惩役二年六个月,通算为十年。刑限内又犯重、轻罪者,不再许假出狱。第五十七条。

第七节 期满免除

期满免除有二,日公诉期满免除,是为免除刑事之诉者,详《治罪法》中。此项满期免除乃处刑之期满免除,因经过法律所定期限而免除之也。应处刑而遁逃者兼宣告后遁逃者与处刑中遁逃者言之。已过法律所定期限,则得满期免除。第五十八条,遁逃经过十数年岁月而不闻其再犯罪,则宜认为悛悔,且世人亦渐遗忘其事,免之无害于公众,而却为适于人情。主刑得满期免除,定年限如左:一、死刑三十年。二、无期徒、流刑二十五年。三、有期徒、流刑二十年。四、重惩役、禁狱十五年。五、轻惩役、禁狱十年。六、禁锢罚金七年。七、拘留科料一年。第五十九条。附刑之剥夺公权、停止公权付监视者,不得期满免除。但禁锢中之停止公权从于主刑者亦得免除,附刑之罚金从主刑者,亦得期满免除。与主刑罚金定年限者不同。没收者过五年则得期满免除,但法律所禁物件不在其限。第六十条,谓如伪造度量衡、伪造货币、伪造药物及赌博器具等类,留之无益,犯者而有害世人.故不得期满除。期满免除年限自逃刑之l起算。既就捕而再逃者,则自其再逃之日起算。受阙席裁判则自宣告之日起算。第六十一条,凡犯罪待原、被[告]对质而后裁判,然被告人藏匿不出,则不待其出直由原告等请求宣告刑名,谓之阙席裁判,其法详《治罪法》中。盖受对审裁判者宣告后得为上告,乃不为上告而自行逃走,则应自其遁刑之日起算。至阙席裁判,被告并未就捕,无由定上诉期限,故自宣告之日起算。其逃走后就捕者,前日免除年限算为中断,故再逃走则自其再逃之日起算。年限中屡发令逮捕,则自其最后发令之日起算。第六十二条,盖期满免除年限自非于其期内安全无事,不得如期满免除,若其犯罪较重者,官屡发令逮捕,则发令之目即为期满免除中断之日。至于不再发令,乃以最后发令之日为期满免除起算之日。

第八节 复 权

复其所既失公权,其法详《治罪法》中。

被剥夺公权者,自主刑满期之日经过五年,得因其品行情状开复以后公权。既过年限,认其人为改过复善,则许请求复权,由司法卿上奏,待朝旨允许。但复权不得溯既往,如剥夺中年金、恩给不能补领。主刑得期满免除者,自其监视初日过五年亦如之。第六十三条。遇大赦而免罪者直许复权。因特赦而免罪者,非于恩赦状揭载则不得复。凡许复权者,监视亦随而免除。第六十四条。复权非经朝旨不许。第六十五条。

第三章 加 减 例

于法律本刑可以加重、减轻者,照次条以下诸例加减,但不得加至于死。第六十六条,死刑可减不可加,故加重至无期刑而止。重罪刑照左等级加减:常事犯罪。一、死刑。二、无期徒刑。三、有期徒刑。四、重惩役。五、轻惩役。第六十七条。关国事重罪刑照左等级加减:一、死刑。二、无期流刑。三、有期流刑。四、重禁狱。五、轻禁狱。第六十八条。当轻惩役而可以减轻者,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重禁锢,为一等。从前二条例宜曰减轻,轻惩役处重禁锢为一等,然重禁锢短期有仅止十一目者,今减轻惩役,处重禁锢,最短之期则为过轻,失于权衡,故日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重禁锢为一等。下文仿此。当轻禁狱而可以减轻者,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轻禁锢,为一等。第六十九条。当禁锢罚金而可以减轻者,减各本条所揭刑期金额四分之一,为一等。可以加重者亦加其四分一,为一等。轻罪刑不得加入重罪,但禁锢得加至七年。第七十条,从重罪刑例可减入轻罪,轻罪可减入违警罪。然减入违警罪可也,若由轻罪加至重罪为不可,故别设此加减四分一例以处之。例如本刑系二月以上、四年以下重禁锢者,自首减一等为一月十S.日以上、三年以下。再减二等处十日以上、一年以下。重禁锢又本刑六月以上、五年以下。重禁锢者再犯,加一等为七月半以上、六年三月以下。仍以其犯者二人?上加一等,宜为九月以上、七年六月以下。依此类推,加至七年而止。若锈金则无此制限。减尽禁锢则处拘留,减尽罚金则处科料,减禁锢罚金短期至十日以下,寡数至一圆九十五钱以下,亦得处拘留科料。第七十一条,所减轻之刑,长期多数犹在轻罪内,而短期寡数既入违警罪内,则判官得以权进退之,情重者处禁锢罚金,情轻者处拘留科料。当拘留科料而可以加减者,照禁锢罚金例加减其四分一,为一等。违警罪刑不得加入轻罪,但拘留得加至十二日,而不得减至一日以下。科料得加至二圆四十钱,而不得减至五钱以下。第七十二条,科料加重止此,以轻罪别有罚金也。拘留科料不得减至一日以下、五钱以下者,刑虽可减,不得直行放免也。加减禁锢拘留,而刑期生奇零不满一日者则除弃之。第七十三条,以四分一算之故生奇零。附刑罚金,从主刑加减其额之四分一,为一等。若减尽则止科主刑。第七十四条,附刑罚金不许减至科料,何也?盖减主刑入主刑可也,减附刑入主刑不可也。又此例不及他项附刑者,以其他附刑有不能加减者,亦有无须从主刑加减者故也。

第四章 不论罪及减轻第一节 不论罪及宥恕减轻遇威逼强制而力不能抗拒、致作非意之事者,不论其罪。罹天灾、事变不可逃避之难,出于防卫自己及亲属身体者亦如之。第七十五条。所属官奉本管上司之命由职事而犯者,不论其罪。第七十六条,谓在其职则不可不从其命,如刽手之从检察官使令刑杀囚人,巡查之从判官令状逮捕犯人是也。若其非职事所关,而听从他人使令者非在此例。无意犯罪而误犯者,不论其罪。但法律别有专条者不在此限。谓如第百十七条以下,及他则例所定过失杀伤者。不知为有罪之事而犯者,不论其罪。罪本应重而犯时不知其重者,不得从重论。例如不知为官吏或祖父母、父母,而殴打杀伤之者仍以凡论。亦不得以不知犯律为无犯罪意。第七十七条,国民之于法律虽不能悉知,然亦为不可不知者,且法律所罪皆不善事也,今虽不知法律,必知其事之为善不善,而居然犯之,故不得为无罪。犯时迷乱精神不辨是非者,不论其罪。第七十八条,是虽特为疯癫人而设,凡犯时精神错乱者皆然。然平时虽精神迷乱.而犯时复常,则不得免罪。犯时不满十二岁者不论其罪。但满八岁以上者,得因其情状至满十六岁时使入惩治场。第七十九条,是非刑罚也,他日再犯罪不得以再犯论。国制满二十岁以上为丁年,以下为幼年,然幼年问又智识体力从年而异,不可一视,故分为三期:十二岁以下为第一期十二岁以、十六岁以下为第二期.十六岁以、二十岁以下为第三期。此条记处置第一期幼年法。犯时满十二岁以上、未满十六岁者,审案其所行能辨别是非与否,果不能辨别则不论其罪。但得因其情状至满二十岁时使入惩治场。若能辨别是非,则酌宥其罪,就本刑减二等。第八十条,此条记处置第二期幼年法。犯时满十六岁以上、未满二十岁者,酌宥其罪,就本刑减一等。第八十一条,此条记处置第三期幼年法。哑子犯罪者不论其罪,但得因其情状于五年间使入惩治场。第八十二条,同一废人而不及聋瞽者,何也?盖瞽者自中岁而始,聋者亦能辨别是非,独哑子自生时或一二岁耳聋,不闻人语,故口亦不能言,惟目能睹耳,是以犯罪亦不得不与第一期幼年者同视。犯违警罪,自十六岁以上、虽二十岁未满者,不得宥恕其罪。违警罪刑之最轻者,其事虽出于微细,而罚之亦轻,故虽幼年已满十六岁以上仍不得宥恕之。满十二岁以上、十六岁未满者宥恕其罪,就本刑减一等。未满十二岁及哑子不论其罪。第八十三条。此节所举外别有不论罪及宥恕减轻特例者,各于本条记之。第八十四条,例如第三百九十条以下所揭杀伤宥恕不论罪等。

第二节 自首减轻

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就本刑减一等。但系谋杀、故杀者不在自首之例。第八十五条,其他人已告官及官已探知者,无论犯人自首时知与不知,亦不及减轻之限。犯罪因财产总称窃盗及拾得遗失物不还事主,及倒产之人藏匿财物等诸罪。而自首者,已还赃物偿损害,则自首减等外更减二等。通减三等。虽不全额偿还,至半额以上亦减一等。第八十六条,通减二等。犯罪系因财产而自首服于被害者,与自首于官同,照前二条处断。第八十七条。此节所记之外,其本条别揭有自首例者各从其例。第八十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