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郑樵《通志?艺文略?史类?霸史》:「《华阳国志》十二卷,晋常璩撰,以巴汉风俗及公孙以后据蜀者各为之志。《汉志书》十卷,常璩撰。《蜀李书》九卷。」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杂史类》:「《华阳国志》二十卷,晋(当作蜀)散骑常侍蜀郡常璩道将撰,志巴蜀地理、风俗、人物,及公孙述、刘焉、刘璋,(蜀)先、后主,以及李特等事迹。末卷《叙志》云:『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
王应麟《玉海?艺文?杂史》:「《唐?艺文志?乙部?史录》,其类十三。三曰伪史类。《华阳国志》至《三十国春秋》,一十七家,二十七部,五百四十二卷。」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史?伪史?霸史》:「《华阳国志》十二卷。一作二十卷。」
刘知几《史通?杂述篇》:「史氏流别,殊途并骛。推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九曰地理书。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如各志其本国,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宏之《荆州记》,常璩《华阳国志》,辛氏《三秦》,罗含《湘中》,此之谓地理书者也。」
杨慎《丹铅录》卷二地志曰:「地志诸家,予独爱常璩《华阳国志》。次之,则盛宏之《荆州记》。」
焦竑《国史经籍志?史类?霸史》:「《华阳国志》十二卷,晋常璩。《汉书》十卷,常璩。《蜀李书》九卷。」
陶珽《重辑说郛》●(卷)第五十八:「《西州后贤志》,常璩。《梓潼士女志》常璩。《汉中士女志》常璩。」
岁庚午(干隆十五年),还淳方朴山先生主徽州紫阳书院讲席,言《华阳国志》有足本,令瑶田求索于歙之藏书家,而不可得也。今于□□京师见之。而吾友丁小山与陈竹厂诸君,广求宋明以来诸刻,互相校勘,成此善本。余借读之,卒业,因跋数言于简末,以归小山。惜朴山先生不及见也!干隆戊戌(四十三年),七月朔,歙浦程瑶田。
《华阳国志》十二卷,较俗本(指当时江南流行的吴、何本)多卷十上、中二卷。盖书贾仅知挨次卷数刊刻,未审第十卷内复分上中下三卷耳。是本,苏郡朱文游所藏,有惠氏钤印,为红豆斋旧物。干隆戊戌仲秋,金榜并识。
此本得之丁小山,为从来未见之足本。新安程晋芳鱼门书以相闻。较之《汉魏丛书》(此指何允中本),几多一半,考校精详,博雅典核。小山以余蜀人,此《志》为蜀诸志之祖,割爱以贻。余合诸志参之,益深服膺,因梓而行之。其偏旁字画,悉照丹棱李氏宋本,不妄改一字。有与诸刻不合者,则分注于下。至各家刻《华阳国志》,体例各不同,究以李叔廑为定本。故卷首仍用《李序》,以各序附于卷末云。干隆辛丑(四十六年)十一月中浣,绵州李调元雨村识于□直隶通永道署之心如水斋。
十三 汉魏丛书江西本华阳国志王谟跋
右常璩《华阳国志》十二卷。《史通》云:「璩为李氏散骑常侍,撰《汉书》十卷。后入晋秘阁,改为《蜀书》。璩又撰《华阳国志》,具记李氏兴灭。」今考本《志》十二卷,前四卷述巴、蜀、汉中、南中地理沿革;中五卷述公孙氏、李氏僭窃,以及刘氏偏安事迹;末三卷述梁、益、宁三州汉、晋以来士女,非专记李氏兴灭也。故《
史通》又与盛氏《荆州记》、辛氏《三秦记》同入地理书,而自隋、唐志及《通考》,皆以之入霸史,伪史。总之,不离乎杂史者近是。本《志》多采前人传记,要自具有史家三长。谟尝读左太冲《蜀都赋》:「碧出苌宏之血,乌生杜宇之魄。」李太白《蜀道难》谓:「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辄疑其山川风气幽昧诡怪,大异中土。道将乃独能援经据典,辨析群言,以壹之于中和,而文之以雅驯;非学识兼至,能如是乎?惜乎偏方短祚,无以展其着作之才,故不得(与陈寿同)称良史。《蜀书》既已亡矣,《国志》亦复残缺。今本《李志》乃前明蜀人张佳允所补。其第十卷《先贤论赞》,又仅存汉中、梓潼二方士女,而巴、蜀、广汉、犍为诸郡士女传皆阙焉。中间名次前后,复多倒乱;此又后人传写脱误,非本书乖驳也。往时,阁学翁覃溪先生提学江右,尝为谟言「家有《华阳国志》全本」,惜未携入行箧,无凭抄补。今故祇仍原本校刻。惟丛书旧编载籍,今入别史。汝上王谟识。
十四 清嘉庆甲戌南京刻题襟馆本廖寅序
唐已前方志存者甚少,惟《三辅黄图》及晋常璩《华阳国志》最古。《三辅黄图》为宋人增乱。《华阳国志》明刻本俱缺卷十之上中两卷,近时始有补完本,(今按:此语未当。蜀刻不全缺,只张、吴、何本缺之耳。)而皆舛误不可读。予家益土,念搜讨古迹,莫先于此《志》。求善本不得。前十余年,由中州叶令擢守京江,唐刺史仲冕告予,谓阳湖孙观察星衍有季氏振宜家所录宋嘉泰四年李刻本。拟即借刊。后以右迁观察至豫章,未遂其愿。及再来江淮,司转运之事,官阁余暇,披阅此书,因借数本合校之,又参以书传所引旧文,订定讹错。按李序称:「凡一事而先后失序、本末舛逆者,则考而正之。一意而词旨重复、句读错杂者,则刊而去之。设或字误而文理明白,则因而全之。」是其本已经删改。故《蜀志》汶山郡与越嶲郡误连,而少汶山属县及汉嘉郡。《士女赞》少巴郡第二。又《三国志》注引此书有李宓《陈情表》,而今本无之。此类悉加补正(按:其刻本并未补正)。或附按语,以谂学者。虽元丰间吕汲公大防所刻本不可得见,无以全复常氏旧观,其视本,则固有过之无不及矣。元和顾茂才广圻,是正诸书,最称审密,竭半岁之力,为予督工开雕,故能精致古雅,不减宋元佳刻。孙观察雅好流传古书,又见近世修志者空无故实,慨古地理书多放佚,尝欲刊行旧本以备一方掌故,先校刊《三辅黄图》、《长安志》于关中;又刊《建康志》于江左;每惜浙中未将干道、咸淳临安两志付梓;又因修志松江,先刊杨潜《云闲志》。今此书成于晋、魏之间,古字古义,尤足证佐经史,后有修滇蜀方志者,据以为典则,诚艺林之盛事也。其书称「华阳」者,晋代梁、益、宁三州,故《禹贡》梁州之域,为今四川省及云南,并陕西、汉中迤南之境。按《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注疏》以华为华岳。恐此华在迤东,阳为荆州,非梁州。《秦本纪》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正义》曰:「封宫,在岐州平阳城内也」。则此华山在岐州之北,其南正值梁益,与太华不同。黑水,据《括地志》云:「源出梁州成固县西北太山」,亦与三危之黑水殊异。说经者误以此为滇池之黑水;又谓泸水,皆误。然常氏书以此为名,而未记载、辨析。惟《蜀志》云:「五岳则华山表其阳。」特用补其义云。嘉庆十九年,岁在甲戌清明节,前两淮都转盐运司使、邻水廖寅序。
十五 北京图书馆藏顾广圻校批本前四卷中的重要题记(附说明)
「癸亥十月,重读一过,颇有点●(窜)处。后之得此□□□之。涧●记。」(行书双行书,在吴管本首页标题「华阳国志卷第一」行下。
「广圻按:自此至凡统郡一十一,县五十八,是总序。十一郡者,蜀郡、巴郡、广汉郡、犍为郡、汉中郡、梓潼郡、牂柯郡、西城、永昌、建宁、朱提也。」(在《巴志》首页栏外,上方。其下有小楷娟秀字批「不然」二字,似顾秋碧书。)
「广圻按:此谓巴一、巴东二、涪陵三,巴西四,宕渠五,汉中六,梓潼七也。」(在第一页下第五行「分益州巴汉七郡」句上。)
「十二明甚。」(在同页第七行眉上,指「凡统郡一十一」句。其旁又有小楷批「不然」字。)
「广圻按:当提行另起。」(在同页第八行眉上。指「洛书曰」句。)
「广圻按:当云统郡一十二。巴郡、巴东郡、涪陵郡、巴西郡、宕渠郡、汉中郡、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梓潼郡、武都郡、阴平郡。县五十八者,不数省。」(在同页前条文后。「省」谓如乐城、常安、宣汉县。)
「严遵。《目录》作正思。」
「《目录》,徐州牧严羽,字子翼,王思子。」(以上两条在五页下第二行与五行眉上。系为「严王思」与「其子徐州刺史」二处作注。)
「遗疑匮。与悴韵。」(在六页三行眉上。系为刺史李盛诗「邻人以言遗」句作注。)
「冯琨、庞雄、玄贺、赵宏、龚调(《目录》作壮误)、杨化。」(六人平列,在同上第七至九行上。为「冯鸿卿、庞宣孟、玄文和、赵温柔、龚升侯、杨文义」六人作注。)
「广圻按:疑即宣汉冯湛。见《目录》。」(在第七页上第五行眉上。系为「宏农冯尤」句作校注。今按:钱谷抄宋本,此「弘农冯尤」上有掾字。则非三巴人冯湛而为弘农人冯尤之作掾于巴郡者。顾氏此校误。)
「广圻按:枳是县。下脱史名。」(在七页下第七页眉上。盖以「户曹史枳」句下有脱。今按「史枳亦自可成姓名。此校与上条皆不必有。是顾氏不参版本之失。)
「《续汉志》注引有明月峡、广德屿者是也。」(在十二页第一行「临江县」眉上。并用旁注改「枳东西百里」之西为四字。又「接朐忍」上添东字。类此的校注还多。已取入正文者从略。)
「巴郡七 江州 枳 平都省 垫江 乐城省 常安省
巴东郡
涪陵郡
巴西郡
宕渠郡 宕渠 汉昌 宣汉」(此五行,五郡名平列,在《巴志》十六页后的空行间。盖顾氏初步整理吴本郡县之文。「巴郡」下有小「七」字。又下空格,递缮七县名。三「省」字,亦是小字。中三郡无属县。因原本明白不误。)
「刘昭注此作《巴汉志》。」(在吴本卷第二《汉中志》第一页眉栏线上。)
「李合、李固、陈雅、李历、陈弱,字申伯。」(在《汉中志》第二页眉上,为「司徒李公」、「太傅子坚」与「陈伯台、李季子、申伯之徒」三句校注。所资据者为本书《士女目录》。以下类此者不更录。)
「广圻按,此当误衍一县。」(在《汉中志》第六页「上庸县郡治」行眉上。谓上文云「属县五」,而此下更有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五县。又因吴本原注有「《晋书》上庸郡有上庸、无安乐」十一字,故判云「误衍一县」。指安乐县也。)
「当有四字。今脱。」(在《汉中志》八页第八行眉上,指新城郡」。又勒去,更批云:「当有四至,今脱。广圻按,当云郡治今脱。」则谓「房陵县」下亦有脱文也。)
「依《晋志》有剑阁县。必汉德一县误分。」(在《汉中志》九页「广汉县,德阳县,有剑阁道」的一行眉上。又将「依《晋志》有剑阁县」七字圈删,楷书旁批:「桓温所置,此不得有。」似顾槐三所加。)
「汉中郡 南郑 沔阳 褒中 城固 蒲池 西乡
魏兴郡 西城 锡 安康 兴晋 郧乡 洵阳
上庸郡 上庸 北巫 安乐(加圈删) 武陵 安富 微阳
新城郡 房陵 沶乡 昌魏 绥阳
梓潼郡 梓潼 涪 晋寿 白水 广汉 德阳
武都郡 下辨 武都 上禄 故道 河池 泉街 沮 平乐 修城 嘉陵
阴平郡 阴平 甸氐 武平 刚氐」(此七行在《汉中志》十二页末空行内,平列。是顾氏整理汉中郡县初稿。)
「《国策》、《史记》作陈庄。」(在卷第三《蜀志》第四页第十二行「以陈壮为相」句眉上。)
「依《水经》,有脱文。」(在《蜀志》五頁四行「又有龍?池」行上。)
「广圻按:当云亦曰笮桥。依《水经》为是。」(在《蜀志》九页十六行「夷里桥上曰笮桥」眉上。并改上作亦字。向觉明藏顾氏原校本只此十四字。北大图书馆藏顾校本,于其下更有「笮,夷也。又按:当是郦氏数升仙道数永平耳」十七字。应是顾氏癸酉再读时添。)
「广圻按:此校语误入正文。」(在《蜀志》十页第六行眉上。当是指「作石室,一作玉堂」句。)
「广圻按:有脱。后屡云四姓」(在《蜀志》十一页第九行眉上。「有脱」指刘庞「复为成都」句。有其指示符号。后句指第十行「
大姓有柳、杜、张、赵、郭、杨氏」句之大姓当作「四姓」。有其行间旁批「四」字可证。然《常志》亦屡有「大姓」语。此解未足遵。)
「广圻按:脱茂字。蔡茂在《大同志?赞》,又《士女赞》。」(在《蜀志》十三页第五行眉上。指吴本「有刘感、孙宾、蔡、陈宠」句脱茂字。)
「广圻按:麈,见《广韵》注。」(指十四页第六行原刻「麋尾」之麋字。)
「广圻按:当作羕,见《士女赞》及《目录》。」(指同页「彭义」之义字。又同行,「晋世」下,行间批「广圻按:中有脱文」七字。)
「蒙,当作●。彭冢,见《水经注》卅三。」(在十五页六行眉上。所指为「彭祖家其彭蒙」句。向达家藏顾校本无此眉批。又同行上文,原刻「西接广汉」句,顾就原件圈广字,补嘉,作「汉嘉」字。并有「癸酉校定」四小字批在其下。明是癸酉十月重读后所加。)
广圻按:王延世资中人,此有错简。」(在十六页十七行眉上。指「先有王延世……少种稻之地」三十六字不当接「江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