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二)
扶留与荜茇,皆生长于热带气候之胡椒科植物,接触摄氏五度以下之低温即枯死。南洋诸岛与印度支那半岛,几于家家种之。其花与茎叶皆具辛芬,供嚼食槟榔及调味用。扶留比荜茇能耐低温。我国岭南与滇南、海南亦有之。今海南岛有野生者,土人呼之为grum,见胡先骕等着之《广东植物图志》。grum音近于蒌,亦具枸(茍)之发声,此殆嵇含所云「谓之蒟焉」之所据欤?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曰『枸,一作蒟,音寠』。」徐广,晋末宋初人。于《史记》文,存其本字,而随俗作蒟,读为寠音。寠,扶留之促读也。内地曰扶留,粤人呼为蒌也。此枸酱随音转变为蒟酱,说为扶留,渐成浅俗习称之验也。然尚未得成为定论,由刘德、韦昭等汉书注本已通行故也。至唐、颜师古注《汉书》,始斥刘德,专用浅俗之说。其言曰:「刘说非也,子形如赤椹耳。缘木而生,非树也。子又不长二三寸。味尤辛,不酢。今宕渠则有之。」唐时,巴东诸郡、涪陵、宕渠皆种扶留,故师古见其物,狃于嵇含之说,遂谬作肯定。此后《汉书》颜注单行,唐、宋而后所撰书志,如司马贞《史记索隐》,杜佑《通典》,苏恭《唐本草》,宋祁《益部方物赞》,郑樵《通志》,唐知微《证类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及一切方志,地书,韵书,汇书,直至近世之字典、词典,皆无不谓扶留为蒟酱,而以为唐蒙所食于南越者。宋以来雕版书,自《史》、《汉》外亦皆改易枸酱字为蒟酱。众咻失傅,相与从谬,可胜叹哉!
夫唐蒙所食南越之枸酱,若果为嚼槟榔之扶留,则番禺所固有矣,何能远从数千里外之蜀中,越牂柯以运来,而称为「蜀枸酱」哉?此理之易辨者也。而唐宋以来执谬不悟者何哉?推其原因,约有三端:
1 六朝以来文士,举凡经籍史籍中有关名物之字,一切惟「先儒之说」是据,不知证验实物。凡其目所不经见之物名,往往依据世俗音称,以与「先儒」遗文相合,无分析判断之力。而后来者又复以为「先儒」之言而遵信之。展转盲从,脱离实际者,无虑数百、千条,固不仅如此枸、蒟之误而已。(陆玑《诗疏》、郭璞《山海经》与《尔雅》注、郝懿行《尔雅义疏》、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及若干研究本草之书,为独能验证实物之言,然亦各有疵谬。近撰《周诗新诠》与校注《华阳国志》所发见者,已数百条。)
2 汉武以来,交趾、日南成为中国郡县者数百年,汉人官吏商旅客居其地者渐多,亦渐习于嚼槟榔之俗,并渐传其俗入于乡土。在汉魏时,岭南似已深染此俗,六朝时则已盛行于长江流域,至于朝廷以槟榔作赏赐,戚友以槟榔、扶留相馈遗,死者以必供此二物为遗嘱。(分见宋《江夏王义恭传》,梁王僧孺《谢赐于陀利所献槟榔启》,与庾肩吾《谢赉槟榔启》。)足知其风靡之概矣。嵇含「蒟酱」之说,正创于此时。嚼槟榔风至隋唐时已经风靡于全中国。史文反少及之者,盖亦如布帛菽粟,既成生活寻常事物,则文士不记。仅可于州郡土贡与专记食货之文得之。(唐宋土贡今有明文,商品则无专书,但可从野史、文集中知其一二。)元明以后,似曾遭到政府法禁,其风渐衰。近世,则全国不见此俗。然道咸间流传之戏文,犹有「饱吃槟榔饿吃烟」句。吃槟榔即必同吃扶留、蛤灰。足见清末其风乃绝。颜师古时习嚼「蒟酱」,又知宕渠有扶留土贡,故亦从俗谬定为「蜀枸酱」也。
3 扶留、槟榔,俱随食用引种入于内地,槟榔不能生。扶留能生于岭南,不能生于江河流域有霜雪之地。惟独巴蜀之长江河谷内,冬无霜雪,故能引种荔支、龙眼、香蕉、槟兰等热带植物。当长江流域已有嚼槟榔习,因引种扶留失败,而需要商品扶留时,巴地农民引种独得成功,自必精心培养之以为商品。故常璩《巴志》云「蔓有辛蒟」。辛蒟,即扶留也。《蜀都赋》所未及而《常志》言之者,引种成功之时间在西晋末也。巴蜀长江河谷无霜地亦不多。尤以北来寒潮侵入时,室内温度亦每降到摄氏五度以下,故「辛蒟」只能成为园艺作物,冬季需加蔽覆,管理颇为麻烦。苟非国人习嚼槟榔,需此商品,农人亦必不种。是故由巴蜀河谷栽培扶留之盛衰,亦可以推断国人嚼槟榔风之盛衰。唐时,则不惟巴蜀长江河谷种之,且又推广至于宕渠河谷,如颜师古所云。足知此种商品需要量之大与其价值之高。(
宕渠河谷海拔虽较巴江为高,然其北有大巴山横阻寒潮,冬季气候比较安定。故亦能种扶留。)迨入明世,李时珍已未能见扶留实物,故其《本草纲目》虽说扶留为「蒟酱」而述其形态不真实。其辨订「蒌叶」、「蒟子」,一片混乱俱由未见实物也。唐初颜师古见其实物于宕渠,而不知其引种之历史,遂以为蜀地所产先于番禺,并以为唐蒙所食之枸酱也。
(三)
以下论述「蜀枸酱」流入番禺之途径。
「蜀枸酱」(枳椇酱或枸杞酱)早已成为秦汉间商品,行销中原各地。故唐蒙至越南,一见即能识之。从而测知蜀与番禺之间有一秘密之商道。按《史记》文:蒙见设蜀枸酱,惊异,询设食者以「此物从何处来」?设食者漫指西北方曰「自牂牁来」。蒙不知牂牁为何地。但知番禺城外大河名「牂牁江」。因念「江水必自牂牁流来,故有此名。其源必近蜀,故蜀枸酱浮船此水运达也。」既回长安汇报使命,因遍访蜀贾人以枸酱运入牂牁江之路。蜀贾人畏担「奸出物」之罪,不敢备述其商道。惟曾遵关税制出夜郎者知夜郎即是牂牁,且知其城外行船之水有牂牁江称,隐示唐蒙以线索。所言固真实,可以按验,亦必与蒙有交谊者乃肯言,故蒙亦深信之,而建浮船牂牁以伐越之计也。蜀贾人固未曾以「奸出物」之全面途径告之,蒙亦未知夜郎牂牁江行船不能直达番禺,徒私度其能达而已。迨武帝已采蒙议,命其抚定夜郎与其旁诸小邑,当年置犍为郡。并以蒙为都尉,发巴、蜀吏卒从僰道开路向夜郎,阅二十三年为元鼎五年,夜郎驿道始通而南越反,于时乃发觉牂牁江浮船不能直达番禺。故汉武帝仍兼从豫章,长沙,桂阳,零陵与牂牁五路出兵,会攻番禺。结果是:南越已平,牂牁一路尚未能入越境,则唐蒙本计与地理实际并不适合故也。
据《史记?南越传》:「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牁江。」「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西南夷传》则云:「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头兰已破,遂平南夷,为牂牁郡。」参合分析,驰义侯于夜郎道通以后,应不过旬日可达夜郎。又既已「发夜郎兵」,则当浮船下牂牂江矣。胡为「未下」而「南越已破」?疑由于夜郎人固知牂牁江浮船不能直达番禺。驰义侯亦探知其如此,因重功令,畏后期,(汉法:出军后期当斩。盖曾与所领八校尉,分途觅路指求可再浮船之牂牁江道。自必各募有夜郎人为之向导。)自夜郎(今云南沾益县之黑桥镇)通番禺之水道,就古今地理形势言,有四线:
一 自夜郎浮船向陆良,改陆行经师宗、广南,至剥隘,约七百里。再浮船右江,经百色、南宁至桂平,入于牂牁江正流,又过梧州、肇庆至番禺。此为四线中水程最长且平便者。然在四线最西南,汉军将必嫌其纡远,七百里陆道又难知,故必更求于其东方。夜郎人亦必有以导之者。
二 自师宗东向罗平、兴义、册亨、罗甸(三县今属贵州),至天峨(属广西),陆行八百余里,皆距牂牁江(南盘江)北岸不远。然此段河谷郁热而多滩险,不可行船。自天峨以下,虽可行船,礁险甚多。直至来宾以下始平稳。实际水程甚短。在汉时尤多恶瘴,为时人所畏。汉军亦当疑而不取。
三 自夜郎直东,经普安,镇宁,安顺,惠水,独山,至荔波,浮船下金城江,过柳州,合牂牁江正流。陆道最长,水程最短。然水陆俱较安便。当时亦必有夜郎人引导之。
四 自鄨县(今遵义)陆行至且兰(今黄平县)。又南经凯里、丹寨,至三角屯(今三都县),浮船都柳江,入广西之融江。过柳州,入于牂牁正流(自独山亦可循此水道入广西)。此线最东,水道开辟最早。然去夜郎最远。其地面全属且兰国。当时犍为郡治鄨,故当驰义侯至夜郎,知牂牁江不能直航番禺后,正倚夜郎向导分途觅路时,又饬犍为太守发且兰兵分一校尉下周水指番禺。传云「上使」,实驰义侯从夜郎人议为之,出多途以求必达也。诏敕初未征且兰兵,而太守催之苛急,故遂反矣。且兰反时,豫章、桂阳两路军已至番禺。驰义侯知终不可能至番禺,故合八校尉分路前进之军专击且兰,灭之。其时则南越已平,故「不下」而还击头兰。「遂平南夷,为牂牁郡。」传云「发巴蜀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且兰。夫八校尉所领,皆驰义侯兵,本是「巴蜀罪人」,见《南越传》。南越只此次反,一击而灭。此前并无击南越者。八校尉既在伏波、楼船两将军合攻番禺战斗极紧张时击灭且兰,则其非自「击南越」战斗中调来又可知矣。而云「尝击南越者」(《汉书》字亦作尝),初疑尝应读如当。嗣念自夜郎行军向南越,虽未至,亦未与战斗,固亦当称为「击南越者」。兹改从击且兰,故曰「尝」也。南越军事,自出军至平定,为时一年。其于牂牁郡内一年之过程,大抵如此。
于是可定:蜀枸酱入番禺路,为剥隘、右江一路,不可能是其他三路。从而可定唐蒙所言之牂牁江,即今之南盘江与西江之称。虽然,此亦但究唐蒙所言考订之耳。实则当时蜀枸酱行销甚广。蜀贾人不必只自夜郎输出此物于岭南,亦当有自且兰浮周水以入牂柯江者。自巴入鄨以至且兰,其道更较自僰道通夜郎易。而浮周水至番禺亦较浮右江为近。则巴贾人岂遂不能致蜀枸酱于番禺乎?窃疑唐蒙所食之枸酱,实自且兰来。但蒙至长安所访之贾人,只是蜀贾人耳。设其能访及巴贾人,则汉用二十三年精力以经营之「制越一奇」,应已成熟。直浮融江出番禺,与出零陵之军合力,唐蒙之功斯全美矣。
汉世,自司马迁记牂柯江外,学人入南夷者少,续言牂牁江者只桑钦《水经》。《水经》言:「牂牁水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南流入交址。」末句已错误。宁州陷没后,历隋、唐、宋、元,无能考牂牁江为何水者。明、清世,云南、贵州建省,方志家开始加以考订。其下游为广东之西江;在广西者称为郁江,大体一致。上游是何水,则言人人殊。虽皆依据《史记》「夜郎临牂牁江」一语,而订夜郎位置不同,所指牂牁江亦异。
郑珍《遵义府志》定夜郎于綦江县夜郎坝,则指綦江水为牂牁江。田雯《黔书》,定夜郎在桐梓县,则指乌江为牂牁江。莫与俦《牂牁考》,萦回于此二说间,明知其水道不通番禺,亦缘订夜郎于遵义附近,而强为之说。此则当弃者也。
郭子章《黔记》,指蒙江(罗甸河)为牂牁江。郑旻《牂牁江解》,定北盘江为牂牁江。意谓夜郎在今黔西南盘江之北。汪士铎《汉书地理志稽疑》主之,而定夜郎为「郎岱」。依西江干流立说,有可取,亦有难通处。
《明一统志》、《都匀府志》,定夜郎于荔波。以金城江为牂柯江。黄宗羲《今水经》改为大韦河(惠水)。俱由贵州建省后,贵阳附近地理渐明,竞为新说。惜于水道言之有据,只夜郎位置未合耳。洪亮吉《贵州水道考》,定夜郎于三角屯(今三都县),以都柳江为牂牁江。吴振棫《黔语》遵之。较盘江说与荔波说有进步。洪氏为贵州学使,得遍历各县,故其见解较高一筹。惜其未得为云南学使,不知夜郎在贵州外矣。
陈澧《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定夜郎为今广西凌云县。始肯定广西之盘江(红水河)为牂牁江。
程封《牂牁考》,始定夜郎于云南罗平县,而以南盘江为牂牁江。屈大钧《广东新语》,曹树翘《滇南杂志》从之。皆干嘉以后人,始留心于滇中求夜郎者也。
童振藻《牂牁江考》(载《岭南学报》一卷四期),始推夜郎在云南之沾益、曲靖间。唐钺《水经存、温、?水条文举疑》(载《东方杂志三十九卷九期》),定其位置在沾益。此皆近世学人,由地理实际作出判断。故能远胜前人也。
此外,尚多有徒据书本,昧于地理实际,及只片面的地理考察而昧于古史文义之妄推,即无庸列举矣。
最后考订牂牁与夜郎之名义,说明牂牁与夜郎在含义上的区别。
牂牁之名,最先见于《管子?小匡篇》:「桓公曰: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牂柯、●、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今按:《小匡篇》多记管仲死后事。此称「桓公」,亦可知桓公死后文。盖管仲信徒所撰,最早不能过战国,晚可能出于秦汉间之方士,与《山海经》作者同时;所言与史实不合,然所举九国则皆实有,如雕题、黑齿,皆南夷部落习俗,为方士远探者所曾见(●,疑是辰字,辰水区产汞,方士所至。不庾音丕,即大庾。山越之古国也,大庾岭困以为名),非虚构。牂柯叙列于巴、●之间,足知其位置。当时自吴、越、巴、荆外,其中五国实尚未能建成国家。「牂柯」,只当是氏族之称,如神农氏、轩辕氏、有虞氏之类。《常志》谓夜郎王族「氏以竹」。竹,夷语译音,其声本为「牂牁」,促读之则为竹也。《小匡》所记,是常璩之前四百年南夷语,时无「夜郎」之称也。《常志》所传,是四百年后,已建成夜郎国时之南夷语,固当微有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