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



      十六


  武阳县  郡治。有王【桥】〔乔〕、浙、廖本作桥,钱本等作乔,兹据改。彭祖祠。蒲元丰本作藉。廖本注云「当作藉」。江此下廖本又注云:「当有为字,见《水经注》。」大堰灌郡下。六〔水〕门水字用《水经注》补。有朱遵祠。山出铁及白玉。疑当作土。特多大姓,有七杨、刘、钱、《函》本作阳。五李诸姓十二也。疑「大姓」下有脱文。


  南安县  郡东四百里。治青衣江会。县溉,县字《水经注》作悬。古字通。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水经注》引此作「悬溉有汉名垒坻。亦曰盐溉,李冰所平也」。顾广圻校稿据以反改本书。廖本亦据以入注。兹不取。有柑橘官社。柑字当衍。汉有盐井。(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多陂池。)此十一字,系常氏自注语。原当是双行小字,不害正文。兹加括弧。西有熊耳〔峡〕。旧脱一字。廖本注云:「当有峡字。《续汉志》引不误。」南有峨眉山,山去县八十里。《孔子地图》言,有仙药。汉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药,不能得。此二十三字,疑后人窜入。有四姓,能、宣、谢、审、五。大族:杨、费。「有四姓」至此句疑有脱误。又有信士吕孟真,纪至行也。


  僰道县  在南安东四百里。距旧各本作拒。廖本改作距。二字古通用。郡〔八〕百里。按南安县文推当有八字。高后六年城之,治马湖江会。水通越嶲,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童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有荔芰、张、何、《函海》本作支。刘、钱本同廖本。姜、蒟。滨江有兵兰,刘、钱、《函》本作栏。张、吴、何、王本有注云:「《后汉书》注引本志云:『有玉兵兰』,疑『兵栏』误。」今按:栏、兰古通用。蜀王兵栏,已见前本卷6章之注。李冰所烧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黄。鱼从楚廖本注云:「当作僰,见《水经注》。」来,至此而止,畏崖映水也。《函海》注云「何本少『所』字。」又空此字。张、吴本已然。有韩原素祠。又有孝子隗通,为母汲江【裔】〔膂〕旧皆作裔,廖本注云:「当作膂,见《水经注》。」是。水,天为出平石生元丰本作至。江中。廖本注江字下云「当有膂字。」今石在马湖江。而孝子吴顺【奉】〔养〕廖本作奉。母,赤乌巢其门。崩容江,浙本无容字,作空位。出好磨石。【崩】江廖本删崩字。是。多鱼害。张、吴、何、王、浙本俱无害字。张误删也。民失在征巫,好鬼妖。大姓吴、隗。又有楚、石、薛、相者。


  牛鞞县  受新都江。去郡三百里。元鼎《水经注》作元封。二年置。【相】〔有〕旧皆作相,应是有字之讹。廖本注云:「当作有。下属。」阳明盐井。程、韩氏为冠盖之族。此下,刘、张、吴、何本接写资中县,不提行。《函海》本有小注隔之。钱写本与廖本提行。


  资中县  受牛鞞江也。此下,宋、明旧本有「江阳郡」三字,提行。《函海》本、廖本乃径接「先有」以下三十六字。先有王延世着勋河平。后有董钧为汉定礼。王、董、张、赵为四族。二县在中〔
水〕,旧各本脱水字,即不成文。兹补。中水,即沱江。此云牛鞞江者也。多山田,少种稻之地。廖本此下注云:「以上三十六字,旧错简入《江阳郡》下,今移正。」未知《函海》本已先移正矣。


      十七


  江阳郡,旧刻本此下错入资中县「先有王延世」至「种稻之地」三十六字。《函海》本与廖本先已移正。本犍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置郡。原衍「十」字。汉安程〔征〕、石谦白州牧刘璋求立郡。璋听之,以都尉、广汉成存为太守。属县四。户五千。去洛四千八【百】〔十〕廖本十作百,非。里。东接巴郡。南接?张、吴、何、王本作牂。下同。柯。李本作?。西接【广汉】犍为。钱、《函》及张、吴、何、王、廖本皆作「西接广汉、犍为」。《函海》注云「刘、李本无『广汉』二字。」廖本注「当衍广汉二字」。查郡西界亦不当与广汉接。径省之。北接广汉。有荔芰、巴菽、桃枝、蒟、给橙。廖本注云:「当有客字。」俗好文刻,廖本注云:「当作刺。」少儒学,多朴野,盖天性也。


  江阳县  郡治。治旧各本不重。廖本有。江、雒会。有方山兰祠。刘昭《郡国志》注引此文,无方字。江中有大阙、小阙。季春,黄龙堆没,阙即平。昔云,世祖微时,过江阳,有一子。望气者曰:「江阳有贵儿气。」王莽求之,县人杀之。后世祖为子立祠,谪江阳民不使冠带者数世。有富【义】〔世〕盐井。本名富世盐井,后周因之置富世县。唐人避讳作「富义」。又郡下百二十里者,当是有字讹。曰当衍伯涂鱼梁,云旧各本皆作六。廖本改作云。当作云。伯氏女为涂氏妇,造此梁。张、吴、何、王本无「造此」二字。他各本有。浙本挤刻有。四姓,王、孙、程、郑。八族,又有魏、赵、先、周也。钱写本此下有小注云:「有荔支、巴菽、桃枝、蒟、给橙字,与上文《巴志序》所称果蔓名大同小异。」盖元丰本已有之校批语。嘉泰本存之。张本移郡序下。李本在书头。《函海》本注云:「李本,小注在上段书头。是本江阳县云云接上段为一,故置小注于『魏赵先周』句下。」


  汉安县  郡东元丰本作西。五百里。顾广圻校稿据《一统志》改此句为「在郡西五十里」。廖本于东字、百字下并注云「当有误」。今按,当作「郡东三百里」。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好。宜蚕桑,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四姓,程、姚、郭、石。八族张、季、李、赵辈。而程、石杰立,郡常秉议论选之。


  符钱写作苻。县  郡东二百里。元鼎二年置。治安乐水会。此下廖本注云「当有水字」。东接巴【蜀】顾广圻朱改蜀作郡字。又批「癸酉」字。廖本注云「当衍」。乐城。南【水】廖本注云「当衍」。通平夷、旧皆作羌。廖本改作夷。是。鄨县。永建元年十二顾广圻校稿改作一。批云「据《水经注》州三」。按朱、赵本作「十一」,官本仍作「十二」。兹不改。月,县长赵祉遣吏先尼和《搜神记》作「叔先泥和」。《后汉书?列女传》作「孝女叔先雄」。《水经注》作「先尼和女络」。疑当作「先尼叔和」。先为姓,名尼字叔和。拜檄巴【蜀】〔郡〕顾广圻校稿改蜀字作郡。廖本注云「当衍」。守,过成【瑞】〔湍〕滩,《水经注》官本作成湍,朱、赵本作「成濡」。《范史》作「乘船堕湍水物故」。皆足证原是水旁字。死。子贤求丧,不得。女络《范史》作雄。年二十五,〔有二子并数岁。〕依《
水经注》与《范史》补。乃分金珠,作二锦囊系儿头下。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女络乃乘小船,至父没所,哀哭自沈。见梦告贤曰:「至二十一日与父尸张、吴、何本作尸。俱出。」至日,父子浮出。县言郡,太守萧登高之,上尚书,遣户曹掾为之立碑。人为语曰:「符有先络。下当有脱。僰道张帛,求其夫,天下无有其偶者矣。」此下张本有小注云:「按僰道黄帛,张贞妻也。沈身求贞,事颇类此。语乃云。」吴、何、王、浙本并有,刘、李、钱、《函》、廖本无。黄帛事具《先贤志》。《水经注》引《益部耆旧传》亦作「张帛」,从夫姓也。顾广圻校稿批云:「《士女赞》无张字。又无『者矣』二字。」又注云:「广圻按:当云『符有先络,僰道帛,求其夫、父无有偶』。洛、帛为韵,父、偶为韵也。」今按,不如云「符有先络求其父,僰道张帛求其夫,天下无偶」亦韵。各书无删「天下」字者。


  新乐县  郡西二百八十里。元康五年置。西【楚】〔接〕僰道。旧各本作「西楚」。元丰本小注:「『西楚僰道』四字未详。」嘉泰本注:「『西楚僰道』四字疑误。」并在文末。李本在书头。张本删此注。吴、何、王本并无。顾广圻改楚为近字。廖本注云:「当作通。」意谓水道相通。兹按符县「东接乐城」例改。有盐井。大姓魏、吕氏。


      十八


  汶山郡,本蜀郡北部冉、駹都尉,孝武元封四年置。廖本封四下注云:「当作鼎六。《汉书?武帝纪》、《后汉书?冉駹夷传》皆有明文。郡立于元鼎六年庚午,省于地节三年甲寅,故凡四十五年也。」今按:常氏非不见《汉书》,此特与之立异者,必有所据。帝纪就决策时言之,方志就实成郡时言之,地方史与正史记年不同者,往往由此。迟四年者,或是吏民反对立郡,都尉已改太守,仍只行都尉职以慰抚其人,更阅四年绥辑而后成郡。故《帝纪》汶山郡叙在新立五郡之最后也。旧属县八。当作五。户二十五万。去洛三千四百六十三里。东接蜀郡。当云「东接广汉」。对北部言,蜀郡当在南。南接汉嘉。当作「南接蜀郡汉嘉」。西接凉廖本注云:旧误梁,今改正。州【酒泉】〔生羌〕。汉魏凉州洮、湟内外皆羌民。洮、湟内者,与齐民同供赋役。洮、湟外者为生羌,北至祁连,南尽赐支,不隶郡县,称为徼外。酒泉郡又在祁连山北,与汶山隔绝。《常志》误与阴平同。兹改酒泉为生羌,俾符实际。北接阴平。有六、为楼薄族之省称。用陈宗祥先生说。夷、羌、胡、【羌】〔赀〕虏、原作羌虏。兹用《
吐谷浑传》改赀虏。即阴平郡之紫羌也。白兰、〔蚌〕峒钱、廖本作峒,他各本作●。《大同志》作「蚌●羌」。九种之戎。上七种合冉氐与駹为九也。《后汉书?冉駹传》作「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是范氏因六夷、九氐语误凑为七羌之字。牛、马、〔旄〕、毡、班罽、刘、张、吴、何、王本作斑。钱、《函》、廖本作班。义同。青顿、毞毲、钱、《函》、廖本作毞。他各本作●毲。羊、【羖】〔羧〕廖本注云:「《后汉书》羖作羧。」兹据改。之属。《
后汉书》以羊羧比旄毡、班罽、青顿、毞毲为工艺品。是误。当以羊、羧为家畜。特多杂药,名香。土地刚卤,不宜五谷,唯种〔稞〕麦。原脱稞字。《范史》同。当补。【而】此字衍。多冰寒,盛夏凝冻不释。【故】此后人缘《范史》文衍。夷人冬则避寒入蜀,庸李本作佣。赁自食,夏则避暑反落,岁以为常,故蜀人谓之作【五】〔氐〕旧皆作五。兹据《寰宇记》引文改。百石子也。


  宣帝地节【元】〔三〕年,旧各本皆作元年。廖本注云:「当作三。《汉书?宣帝纪》、《后汉书?冉駹夷传》皆有明文。又前云『
孝宣地节三年罢汶山郡』者,即此事,亦可证。《太平寰宇记》引作元年,所见本已讹耳。」用本书证,固应作三年。武都白马羌反。使者骆武平之。因旧刻此下接「拜越嶲太守,迎者如云」句,属《越嶲郡序》张璊事。中脱汶山、汉嘉、越嶲三郡文字,约宋刻六页之多。明清校刻诸家,未有觉者。顾广圻校稿开始指出,并辑有各书引文数条。廖本有长注六百十五字说明,并续有辑句。兹更搜讨《史》、《
汉》、《三国》、《晋志》、《宋志》,及各方志、地理书与汇书所记三郡文之可能出于《常志》及常氏所引据者,进行补缀。力遵常氏格局、语调、纂组方法,俾成《蜀志》全文。〔慰劳汶山郡。吏及百姓诣武自讼:「一岁再役,更赋至重。边人贫苦,无以供给。求省郡。」郡建以来四十五年矣。武以状上,遂省郡,复置北部都尉。〕以上依金陵刻本,《寰宇记》卷七十八引《华阳国志》文补,原误诣作谓,役作度,郡作部,并据他本改正。又都尉上脱「北部」字,用《
后汉书?冉駹夷传》补。〔孝安延光三年,复立之以为郡。〕十二字用《后汉?郡国志》刘昭注引《华阳国志》补。〔已仍为蜀郡北部都尉。灵帝时再为郡。〕此据《后汉书?冉駹传》意补。原传云「灵帝时复分蜀郡北部为汶山郡。」则延光后曾复为都尉也。〔寻复为都尉。先主定蜀,陈震为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据《三国志?陈震传》文补。〔后主延熙十年,平康夷反。卫将军姜维讨平之。维资此郡,屡出兵狄道。〕此据《三国志?后主纪》及《姜维传》补。〔
晋平蜀,郡人不附。泰始七年,诸屯兵杀其督将以叛。十年,白马胡叛。刺史皇甫晏讨之,至都安,军叛被杀。后刺史王浚讨平之。〕此据《大同志》补。〔于时属县八,户一万六千。〕此用《晋书?地理志》补。〔元康八年,西夷校尉曲炳讨兴乐乱羌,大为羌胡所破。群羌皆叛,太守但保都安。永宁元年,刺史罗尚遣牙门将王敦讨之。为羌所杀。李雄入成都,汶山太守兰维随尚东走。雄弃其地,以都安属蜀郡。〕依本书《大同志》补。


      十九


  〔汶山县  郡治。〕此用《晋书?地理志》补。原作「文山」。〔本汶江道,〕依《后汉?郡国志》。〔蜀改。〕据《三国志?廖立传》。〔汶山在西,有玉轮阪。〕用《水经注》文缀。原作「山」,字古通。〔濊水、駹水出焉。〕六字,刘昭《郡国志》注引《华阳国志》文。濊,《前汉志》作渽,《水经》作涐。〔故冉駹界邑也。〕依《后汉书?冉駹传》意补。说在注。〔其王侯颇知文书。而法严重。贵妇人,党母族。死,则烧其尸。〕用《冉駹传》文补。〔山岩间多石室,深者十余丈。〕用《寰宇记》卷七十八「汶川县」文割补。〔有盐溪。山出咸石,煎之得盐。〕此据《太平御览》卷五十二引《华阳国志》文,参《寰宇记》卷七十八文补。


  〔都安县  本湔氐道。〕据《前汉?地理志》。〔李冰作堰处。〕据《蜀志序》文。〔蜀曰湔县。有观阪,后主登之,看汶水之流。〕据《三国志?后主纪》建兴十四年文补。〔县东南皆沃野,〕此用《史记?货殖传》文意补缀。〔有大芋如蹲鸱也。〕七字据颜师古《货殖传》注引《华阳国志》文补。张守节《史记正义》同引,「都安」误作「安上」。蹲作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