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载记
-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嘉陵县《汉志》下辨、嘉陵、循城三县皆作道。
十四
阴平郡,本广汉北部都尉〔治〕。依武都郡文例当有治字。永平后,羌虏数反,遂置为郡。《太平御览》引作「遂立为郡以遏之」。属县四。户万。去洛二千三百四十四里。东接【汉中】〔武都〕。南接梓潼。西接【陇西】〔汶山〕。北接【酒泉】〔陇西〕。旧本四至不合,尤在酒泉去武都殆千里,中隔张掖、武威、金城、陇西四郡。武都为最密迩而脱之。汶山为武都同时开郡,亦脱之。汉中间隔一郡而接之。兹改正。土地山险。人民刚勇。多氐?。有黑、白水羌,紫羌,胡虏。风俗、所出,与武都略同。
附 常志梁州郡县与两汉志及晋志对照表
(县名前的数码表示该县在原书中的叙次)
《前汉?地理志》
《后汉?郡国志》
《华阳国志》
《晋书?地理志》
益州 汉中郡
益州 汉中郡
梁州 汉中郡
梁州 汉中郡
3南郑县
1南郑县
1南郑县
1南郑县
8沔阳
5沔阳
2沔阳
4沔阳
4褒中
4褒中
3褒中
3褒中
7成固
2成固
4成固
5成固
5蒲池
2蒲池
6西乡
6西乡
7黄金
8兴道
梁州 魏兴郡
荆州 魏兴郡
1西城
3西城
1西城县
3西城县
9锡
7锡
2锡
4锡
6安阳
6安阳
3安康
2安康
4兴晋
1兴晋
12长利
5郧乡
5长利
2旬阳
6洵阳
6洵阳
梁州 上庸郡
荆州 上庸郡
11上庸
8上庸
1上庸县
1上庸县
10武陵
2北巫
3北巫
3武陵
4武陵
4安富
2安富
5微阳
6微阳
5上廉
梁州 新城郡
荆州 新城郡
5房陵
9房陵
1房陵县
1房陵
2沶乡
4沶乡
3昌魏
3昌魏
4绥阳
2绥阳
益州 广汉郡
益州 广汉郡
梁州 梓潼郡
梁州 梓潼郡
1梓潼县
6梓潼县
1梓潼县
1梓潼县
3涪
5涪
2涪
2涪城
7葭明
8葭萌
3晋寿
6晋寿
11白水
7白水
4白水
8白水
5昭欢
6汉德
5汉德
3武连
4黄安
7剑阁
汉安帝永初二年,羌反,烧郡城。郡人退住白水。会汉阳诸羌反,溢入汉,煞太守。汉阳杜琦,自称将军,叛乱。广汉郡屯葭萌。汉使御史大夫唐喜讨琦,进讨羌。经年不下。诏赐死。更遣中郎将尹就讨羌,亦无功。诸郡太守皆屯涪。元初五年,巴郡板楯军救汉中。汉中《函海》注云:「李本二字不重出。」大破羌。羌乃退。郡复治。置助郡都尉。
刘先主之入汉中也,争二郡不得。建兴七年,诸葛亮始命陈戒平之。魏亦遥置其郡,属雍州。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旧各本皆作由。廖本改作油。左儋行出涪。邓艾从之伐蜀。元康六年,还属梁州。永嘉末,太守王鉴粗暴,郡民毛深、左腾等逐出之,相率降李雄。晋民尽出蜀,氐羌为杨茂搜所占有。
阴平县 郡治。汉曰阴平道也。〔有白水出徼外,入羌水。〕依《水经注》补正此九字。
甸氐县 有【白】〔羌〕水出徼外,入汉。依《水经注》与《
汉书》颜注改白水为羌水。
平武县钱、《函》本作武平县。 有关尉。【自景谷有步道,径江油左儋出涪,邓艾伐蜀道也】刘主时置义守。【号关尉】以上二十八字有昔人批注语,被传钞成正文。宋明以来各本皆有。与上文重迭者十九字。谬解者四字,并当删。惟六字是常氏原有,当存。
刚氐县 涪水所出。有金银矿。
十五
右梁州。
譔曰: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为梁州。而皇刘应之,洪祚悠长。萧公之云,不亦宜乎。
附 常志梁州郡县与两汉志及晋志对照表
(县名前的数码表示该县在原书中的叙次)
《前汉?地理志》
《后汉?郡国志》
《华阳国志》
《晋书?地理志》
益州 汉中郡
益州 汉中郡
梁州 汉中郡
梁州 汉中郡
3南郑县
1南郑县
1南郑县
1南郑县
8沔阳
5沔阳
2沔阳
4沔阳
4褒中
4褒中
3褒中
3褒中
7成固
2成固
4成固
5成固
5蒲池
2蒲池
6西乡
6西乡
7黄金
8兴道
梁州 魏兴郡
荆州 魏兴郡
1西城
3西城
1西城县
3西城县
9锡
7锡
2锡
4锡
6安阳
6安阳
3安康
2安康
4兴晋
1兴晋
12长利
5郧乡
5长利
2旬阳
6洵阳
6洵阳
梁州 上庸郡
荆州 上庸郡
11上庸
8上庸
1上庸县
1上庸县
10武陵
2北巫
3北巫
3武陵
4武陵
4安富
2安富
5微阳
6微阳
5上廉
梁州 新城郡
荆州 新城郡
5房陵
9房陵
1房陵县
1房陵
2沶乡
4沶乡
3昌魏
3昌魏
4绥阳
2绥阳
益州 广汉郡
益州 广汉郡
梁州 梓潼郡
梁州 梓潼郡
1梓潼县
6梓潼县
1梓潼县
1梓潼县
3涪
5涪
2涪
2涪城
7葭明
8葭萌
3晋寿
6晋寿
11白水
7白水
4白水
8白水
5昭欢
6汉德
5汉德
3武连
4黄安
7剑阁
梁州 广汉郡
6广汉
10广汉
1广汉县
11德阳
2德阳
8郪
9郪
3五城
梁州 新都郡
4雒
1雒
1雒县
2汁方
4什邡
2什方
5绵竹
3绵竹
3绵竹
9新都
2新都
4新都
益州 广汉属国
梁州 阴平郡
秦州 阴平郡
13阴平道
1阴平道
1阴平县
1阴平县
10甸氐道
2甸氐道
2甸氐
3平武
2平广
12刚氐道
3刚氐道
4刚氐
--
益州 武都郡
凉州 武都郡
梁州 武都郡
秦州 武都郡
9下辨道
1下辨县
1下辨县
1下辨县
1武都
2武都道
2武都
4武都
2上禄
3上禄
3上禄
--
3故道
4故道
4故道
5故道
4河池
5河池
5河池
2河池
6沮
6沮
6沮
3沮
5平乐道
7平乐
--
8循成道
8修城
--
7嘉陵道
9嘉陵道
--
7羌道 《前汉》属陇西郡
益州 巴郡
益州 巴郡
梁州 巴郡
梁州 巴郡
1江州县
1江州县
1江州县
1江州县
3枳
7枳
2枳
4枳
2临江
6临江
3临江
3临江
11平都
4平都
--
5垫江
9垫江
5垫江
2垫江
6乐城
--
7常安
--
梁州 巴东郡
梁州 巴东郡
9鱼复
5鱼复
1鱼复县
1鱼复县
6朐忍
3朐忍
2朐忍
2朐?
3汉丰
--
4南浦
3南浦
5羊渠
--
梁州 涪陵郡
梁州 涪陵郡
11涪陵
8涪陵
1涪陵县
2涪陵县
2丹兴
--
3汉平
3汉平
4万宁
5万宁
5汉发
1汉复
6汉葭
4汉葭
梁州 巴西郡
梁州 巴西郡
4阆中
4阆中
1阆中县
1阆中县
10充国
12充国
2西充国
2西充国
3南充国
5南充国
7安汉
10安汉
4安汉
8安汉
5平州
9平州
3苍溪
4岐惬
梁州 宕渠郡
8宕渠
2宕渠
1宕渠
7宕渠
14汉昌
2汉昌
6汉昌
13宣汉
3宣汉
--
荆州 南郡
荆州 建平郡
17巫县
(巫)
1巫县
(北井)
2北井
3秦昌
4信陵
5兴山
14夷道
6建始
13秭归
7秭归
8沙渠
晋梁州统汉中、梓潼、广汉、新都、涪陵、巴郡、巴西、巴东八郡。州治汉中。系太康元年建置。太康六年,并新都入广汉。惠帝时又分巴西立宕渠郡。又以新城、魏兴、上庸自荆州度入梁州。合为十一郡。李雄时全有梁州。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三
蜀志
一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廖本注:「当脱唐虞二字。」无取。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太平御览》卷四十引作岷字。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狼〕旧皆作「
井络」。《蜀典》引《括地象》云:「嶓冢之精,上为狼星。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常氏于此,以井、狼与江、汉对应,其非单言井络甚明。垂耀,江、汉遵流。《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旧本作「岷山之下为井络」,合下为十五字。廖本依《水经注》引补精字,改下字,合下为十六字,得之。《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而分为九江。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牦、犀、象、毡、毦,旧误作眊,从目。廖本从耳,正。丹、黄、空青【桑、漆、麻、纻】之饶,滇、獠、賨、僰,僮仆六百之富。
其卦值坤,故多班张、吴、何、王本作斑,钱、《函》、廖本作班。彩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应舆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与秦同分,故多悍勇。在《诗》,文王之化,被乎江汉之域,秦豳同咏,故有夏声也。顾观光校云「《长短经》注引作『秦豳同诗,秦蜀同分』。」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百谷蕃庑〕,借张衡《南都赋》文补此四字,为「代熟」主语。「代熟」本是用其赋「四时代熟」文也。四节宋刻元丰本作时。张、吴、何、王本同。嘉泰本作节。刘、李、钱、《函》、廖本同。代熟。〔桑、漆、麻、纻〕靡不有焉。此句旧刻亦脱主语。审上文「其宝」,皆记工、矿、商品之难得者,惟「桑、漆、麻、苎」是农产品,当在山林、田圃产物之列。应是常氏原文在此。后人传钞,艳羡其文气势,犹嫌二十余种为少,妄移此四字以助之。以其亦得为商品也。兹删移还原。
二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
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刘、李、张、吴、何、王本作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吴、何、王本无也字。浙本挤补。次按当作后。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廖本无此二字。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据《御览》引《蜀王本纪》文补。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巴〕国称王,杜宇称帝。七国称王,在周显王世,距灭蜀只数十年,杜宇死已四百余年矣。七字,应是巴之讹。形近,时间亦合。号曰望帝,更名蒲卑。元丰本作郫。他各本作卑。自以功德高诸王。此句释称帝,当断。乃指杜宇时。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于文当衍。各本有,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引无。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钱写本作火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旧本皆有,当衍。《西溪丛语》卷下引无。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西溪丛语》引此句作:「蜀人悲之,故闻子鹃之鸣,即曰望帝也。」较长。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廖本此下注云「
当作若」,意谓当连下「开明」读。又重「开明」字。无取。
三
开明位号曰丛帝。廖本注上文「君当作若」,注此句云「当重有开明二字」。谓当以「先祀杜主若开明」断句,开明位号句另起。顾观光校云:「位即立字。廖校非。」兹从钱、《函》本。并提行另起。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旧本此下有空格。而上文「卢帝」二字重。亦未空。兹仍例不空,并补「保子」二字。〔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廖本注「当作长」。按常氏意谓国威扩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后汉书?注》引作「开明尚」。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一作?,下同。是也。号曰笋里。此四字是插注句。下文仍承时字。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黑〕帝也。钱、廖本黑字在中。《函海》脱黄字,黑在白前。兹依《月令》改正。开明王自梦廓移,元丰本王自二字黑疤。嘉泰本着字。旧各本皆作廓移。廖本改作郭移。乃徙治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