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记


四一卷列传一金庾信零八

○<善德大王>十一年壬寅,<百济>败<大梁州>,<春秋>公女子<古 照>娘,从夫<品释>死焉。<春秋>恨之,欲请<高句丽>兵,以报<百济>之怨,王许之。将行,谓<庾信>曰:"吾与公同体,为国股肱。今我若入彼见害,则公其无心乎。"<庾信>曰:"公若往而不还,则仆之马迹,必践于<丽><济>两王之庭。苟不如此,将何面目以见国人乎。"<春秋>感悦,与公互 手指, 血以盟曰:"吾计日六旬乃还,若过此不来,则无再见之期矣。"遂相别。后<庾信>为<押梁州>军主。<春秋>与<训信>沙于{沙干},聘<高句丽>,行至<代买县>,县人<豆斯支>沙干,赠靑布三百步。旣入彼境,<丽>王遣太大对卢<盖金>馆之,燕飨有加。或告<丽>王曰:"<新罗>使者,非庸人也。

今来,殆欲观我形势也,王其图之, 无后患。"王欲横问,因其难对而辱之。谓曰:"<麻木岘>与<竹岭>,本我国地,若不我还,则不得归。"<春秋> {对}曰:"国家土地,非臣子所专,臣不敢闻命。"王怒囚之,欲戮未果。<春秋>以靑布三百步,密赠王之宠臣<先道解>。<道解>以馔具来,相飮酒 ,戱语曰:"子亦尝闻龟兎之说乎。昔,东海龙女病心,医言:'得兎肝合药,则可疗也。'然海中无兎,不奈之何。有一龟白龙王言:'吾能得之。'遂登陆见免{兎}言:'海中有一岛,淸泉白石,茂林佳菓,寒暑不能到,鹰 不能侵。尔若得至,可以安居无患。'因负兎背上,游行二三里许。龟顾谓兎曰:'今龙女被病,须兎肝为药,故不惮劳,负尔来耳。'兎曰:'噫,吾神明之后,能出五藏,洗而纳之。曰{日}者小觉心烦,遂出肝心洗之,暂置岩石之底,闻尔甘言径来,肝尙在彼,何不回归取肝,则汝得所求,吾虽无肝尙活,岂不两相宜哉。'龟信之而还, 上岸,兎脱入草中,请{谓}龟曰:'愚哉,汝也,岂有无肝而生者乎。'龟悯默而退。"<春秋>闻其言,喩其意。移书于王曰:"二岭,本大国地。分{令}臣归国,请吾王还之。谓予不信,有如 日。"王 悦焉。<春秋>入<高句丽>,过六旬未还。<庾信>拣得国内勇士三千人,相语曰:"吾闻见危致命,临难忘身者,烈士之志也。夫一人致死当百人,百人致死当千人,千人致死当万人,则可以横行天下。今国之贤相,被他国之拘执,其可畏不犯难乎。"于是众人日{曰}:"虽出万死一生之中,敢不从将军之令乎。"

遂请王以定行期。时,<高句丽>谍者浮屠<德昌>,使告于王。王前闻<春秋>盟辞,又闻谍者之言,不敢复留,厚礼而归之。及出境,谓送者曰:"吾欲释憾于<百济>,故来请师。大王不许之,而反求土地,此非臣所得专。向,与大王书者, {图} 死耳。"[此与本言{书/记}<眞平王>十二{<善德王>十一}年所书,一事而小异,以皆古记所传,故两存之。]

四一卷列传一金庾信零九

○<庾信>为<押梁州>军主,十三年为苏判。秋九月,王命为上将军,使领兵伐<百济><加兮城><省热城><同大城{同火城}>等七城,大克之,因开<加兮>之津。乙丑{乙巳}正月,归未见王,封人急报:<百济>大军来,攻我<买利浦城>。王又拜<庾信>为<上州>将军,令拒之。<庾信>闻命卽驾,不见妻子,逆击<百济>军走之,斩首二千级。三月,还命王宫,未归家,又急告:<百济>兵出,屯于其国界,将大举兵侵我。王复告<庾信>曰:"请公不惮劳 行,及其未至备之。"<庾信>又不入家,练军缮兵,向西行。

四一卷列传一金庾信一零

○于时,其家人皆出门外待来。<庾信>过门,不顾而行,至五十步许,驻马,令取浆水于宅, 之曰:"吾家之水,尙有旧味。"于是,军众皆云:"大将军犹如此,我辈岂以离别骨肉为恨乎。"及至疆 ,<百济>人望我兵卫,不敢迫,乃退。大王闻之甚喜,加爵赏。

四一卷列传一金庾信一一

○十六年丁未,是<善德王>末年,<眞德王>元年也。大臣<毗昙><廉宗>,谓女主不能善理,举兵欲废之,王自内御之。

<毗昙>等屯于<明活城>,王师营于<月城>,攻守十日不解。丙夜,大星落于<月城>。<毗昙>等谓士卒曰:"吾闻落星之下,必有流血。此殆女主败绩{ }之兆也。"士卒呼吼声振(+天)地。

四一卷列传一金庾信一二

○大王闻之,恐惧失次。<庾信>见王曰:"吉凶无常,惟人所召。故<纣>以赤雀亡,<鲁>以获麟衰,<高宗>以雉 兴,<郑公>以龙鬪昌。故知德胜于妖,则星辰变异,不足畏也,请王勿忧。"乃造偶人抱火,载于风鸢而 之,若上天然。翌日,使人传言于路曰:"昨夜,落星还上。"使贼军疑焉。又刑白马,祭于落星之地,祝{呪}曰:"天道则阳刚,而阴柔;人道,则君尊而臣卑。苟或易之,卽为大乱。今,<毗昙>等以臣而谋君,自下而犯上。此所谓乱臣贼子,人神所同疾,天地所不容。今,天若无意于此,而反见星怪于王城,此臣之所疑惑而不喩者也。惟天之威,从人之欲,善善恶恶,无作神羞。"于是,督诸将卒奋击之,<毗昙>等败走。追斩之,&夷九族{连坐者三十人}。

四一卷列传一金庾信一三

○冬十月,<百济>兵来,围<茂山><甘勿><桐岑>等三城,王遣<庾信>,率步骑一万拒之。苦战气竭,<庾信>谓<丕宁子>曰:"今日之事急矣,非子,谁能激众心乎。"<丕宁子>拜曰:"敢不惟命之从。"遂赴敌。子<举眞>及家奴<合节>随之,突剑戟,力战死之。军士望之,感励争进,大败贼兵,斩首三千余级。

四一卷列传一金庾信一四

○<眞德王><大和>元年戊申,<春秋>以不得请于<高句丽>,遂入<唐>乞师。<太宗>皇帝曰:"闻尔国<庾信>之名,其为人也如何?"对曰:"<庾信>虽少有才智,若不籍天威,岂易除邻患。"帝曰:"诚君子之国也。"乃诏许, 将军<苏定方>,以师二十万, 征<百济>。时,<庾信>为<押梁州>军主,若无意于军事,飮酒作乐,屡经旬月。州人以<庾信>为庸将,讥谤之曰:"众人安居日久,力有余,可以一战,而将军 惰,如之何?"

四一卷列传一金庾信一五

○<庾信>闻之,知民可用,告大王曰:"今观民心,可以有事。请伐<百济>,以报<大梁州>之役。"王曰:"以小触大,危将奈何?"对曰:"兵之胜否,不在大小,顾其人心何如耳。故<纣>有亿兆人,离心离德,不如<周>家十乱同心同德。今,吾人一意,可与同死生,彼<百济>者不足畏也。"王乃许之。遂简练州兵赴敌。至<大梁城>外,<百济>逆拒之。佯北不胜,至<玉门谷>。<百济>轻之,大率众来,伏发击其前后,大败之,获<百济>将军八人,斩获一千级,于是,使告<百济>将军曰:"我军主<品释>及其妻<金>氏之骨,埋于尔国狱中。今,尔裨将八人,见捉于我匍匐,请命。我以狐豹首丘山之意,未忍杀之。今,尔送死二人之骨,易生八人,可乎。"<百济><仲常>[一作<忠常>。]佐平言于王曰:"<罗>人骸骨,留之无益,可以送之。若<罗>人失信,不还我八人,则曲在彼,直在我,何患之有?"乃掘<品释>夫妻之骨, 而送之。<庾信>曰:"一叶落,茂林无所损,一尘集,大山无所增。"许八人生还。

遂乘胜入<百济>之境,攻拔<岳城>等十二城,斩首二万余级,生获九千人。论功,增秩伊 ,为<上州>行军大摠管。又入贼境,屠<进礼>等九城,斩首九千余级,虏得六百人。<春秋>入<唐>,请得兵二十万来,见<庾信>曰:"死生有命,故得生还,复与公相见,何幸如焉。"<庾信>对曰:"下臣仗国威灵,再与<百济>大战,拔城二十,斩获三万余人,又使<品释>公及其夫人之骨,得反乡里。此皆天幸所致也,吾何力焉。"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一。

四二卷零零零零零零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二。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零

列传第二。

(+<金庾信>中)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一

○(+太和)二年秋八月,<百济>将军<殷相>,来攻<石吐>等七城。王命<庾信>及<竹旨><陈春><天存>等将军,出御之。分三军为五道,击之,互相胜负,经旬不解,至于 尸满野,流血浮杵。于是,屯于<道萨城>下,歇马饷士,以图再举。时,有水鸟东飞,过<庾信>之幕,将士见之,以为不祥。<庾信>曰:"此不足怪也。"谓众曰:"今日,必有<百济>人来谍。汝等佯不知,勿敢谁何。"又使徇于军中曰:"坚壁不动,待明日援军至,然后,决战。"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二

○谍者闻之,归报<殷相>。<殷相>等谓有加兵,不能不疑惧。于是,<庾信>等一时奋击,大克之,生获将军达率<正仲>士卒一百人,斩佐平<殷相>达率<自坚>等十人及卒八千九百八十人,获马一万匹铠一千八百领,其它器械称是。及归还,路见<百济>佐平<正福>与卒一千人来降,皆放之,任其所往。至京城,大王迎门,劳慰优厚。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三

○<永徽>五年,<眞德大王>薨,无嗣。

<庾信>与宰相<阏川>伊 谋,迎<春秋>伊 ,卽位,是为<太宗大王>。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四

○<永徽>六年乙卯秋九月,<庾信>入<百济>,攻<刀比川城>克之。是时,<百济>君臣,奢泰淫逸,不恤国事。民怨神怒,灾怪屡见。<庾信>告于王曰:"<百济>无道,其罪过于<桀><纣>,此诚顺天吊民伐罪之秋也。"先是,<租未押>级 为<夫山>县令,被虏于<百济>,为佐平<任子>之家奴。从事勤恪,曾无懈慢,<任子>怜之不疑,纵其出入,乃逃归,以<百济>之事,告<庾信>。<庾信>知<租未押>忠正而可用,乃语曰:"吾闻<任子>专<百济>之事,思有以与谋而未{末}由。子其为我,再归言之。"答曰:"公不以仆为不肖,而指使之,虽死无悔。"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五

○遂复入于<百济>,告<任子>曰:"奴自以谓旣为国民,宜知国俗,是以,出游累旬不返,不胜犬马恋主之诚,故此来耳。"<任子>信之不责。<租未押>伺间报曰:"前者,畏罪不敢直言,其实,往<新罗>还来。<庾信>谕我来告于君曰:'邦国兴亡,不可先知,若君国亡,则君依于我国,我国亡,则吾依于君国。'"<任子>闻之, 然无言。<租未押>惶惧而退,待罪数月。<任子>唤而问之曰:"汝前说<庾信>之言,若何?"<租未押>惊恐而对,如前所言。<任子>曰:"尔所传,我已悉知,可归告之。"遂来说,兼及中外之事,丁宁详悉。于是,愈急幷呑之谋。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六

○<太宗大王>七年庚申夏六月,大王与太子<法敏>,将伐<百济>,大发兵,至<南川>而营。时,入<唐>请师波珍 <金仁问>,与<唐>大将军<苏定方><刘伯英>,领兵十三万,过海到<德

物岛>,先遣从者<文泉>来告。王命太子与将军<庾信><眞珠><天存>等,以大船一百 ,载兵士会之。太子见将军<苏定方>,<定方>谓太子曰:"吾由海路,太子登陆行,以七月十日,会于<百济>王都<泗 >之城。"太子来告大王,率将士,行至<沙罗>之停。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七

○将军<苏定方><金仁问>等,沿海入<依伐浦{技伐浦/伎伐浦}>。海岸泥 ,陷不可行。乃布柳席,以出师。<唐><罗>合击<百济>灭之。此役也,<庾信>之功为多。于是,<唐>皇帝闻之,遣使 {褒}嘉之。将军<定方>谓<庾信><仁问><良图>三人曰:"吾受命以便宜从事,今以所得<百济>之地,分锡公等为食邑,以酬厥功,如何?"<庾信>对曰:"大将军以天兵来,副寡君之望,雪小国之雠,寡君及一国臣民,喜 之不暇,而吾等独受赐以自利,其如义何。"遂不受。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八

○<唐>人旣灭<百济>,营于<泗 >之丘,阴谋侵<新罗>。我王知之,召群臣问策。<多美公>进曰:"令我民,诈为<百济>之人,服其服,若欲为贼者,<唐>人必击之。因与之战,可以得志矣。"<庾信>曰:"斯言可取,请从之。"王曰:"<唐>军为我灭敌,而反与之战,天其佑我耶。"<庾信>曰:"犬畏其主,而主踏其脚,则咬之,岂可遇难,而不自救乎。请大王许之。"<唐>人谍知我有备,虏<百济>王及臣寮九十三人卒二万人,以九月三日,自<泗 >泛船而归,留郞将<刘仁愿>等,鎭守之。<定方>旣献 ,天子慰藉之曰:"何不因而伐<新罗>。"<定方>曰:"<新罗>其君仁而爱民,其臣忠以事国,下之人事其上,如父兄,虽小,不可谋也。"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九

○<龙朔>元年春,王谓<百济>余烬尙在,不可不灭,以伊 <品日>苏判<文王>大阿 <良图>等,为将军,往伐之,不克。又遣伊 <钦纯>[一作<钦春>]<眞钦><天存>苏判<竹旨>等,济师。<高句丽><靺鞨>,谓<新罗>锐兵皆在<百济>,内虚可 ,发兵,水陆 进,围<北汉山城>。<高句丽>营其西,<靺鞨>屯其东,攻击浃旬,城中危惧,忽有大星落于贼营,又雷雨震击,贼等疑骇,解围而遁。初,<庾信>闻贼围城曰:"人力旣竭,阴助可资。"诣佛寺,设坛祈祷。会有天变,皆谓至诚所感也。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一零

○<庾信>尝以中秋夜,领子弟,立大门外,忽有人从西来。<庾信>知<高句丽>谍者,呼使之前曰:"而国有底事乎。"其人俯而不敢对。<庾信>曰:"无畏也,但以实告。"又不言。<庾信>告之曰:"吾国王,上不违天意,下不失人心,百姓欣然,皆乐其业,今尔见之,往告而国人。"遂慰送之。<丽>人闻之曰:"<新罗>虽小国,<庾信>为相,不可轻也。"

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一一

○六月,<唐><高宗皇帝>遣将军<苏定方>等,征<高句丽>。入<唐>宿卫<金仁问>,受命来告兵期,兼谕出兵会伐。于是,<文武大王>率<庾信><仁问><文训>等,发大兵向<高句丽>,行次<南川州>。鎭守<刘仁愿>,以所领兵,自<泗 >泛船,至<鞋浦>下陆,亦营于<南川州>。时,有司报:"前路有<百济>残贼,屯聚<瓮山城>遮路,不可直前。"于是,<庾信>以兵进而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