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综述
摘要:
作者简介:唐永霞 (1973—) , 女, 甘肃省会宁县人,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专门史。
The summary of the study on Chinese traditional dress lately ten years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是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 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 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1980年代初, 著名学者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1981年版) 一书问世, 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服饰研究被列入专题研究对象, 研究队伍日益扩大, 成果不断涌现, 使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与此同时, 服饰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既有对服饰的起源、发展、变化、沿革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考证研究, 又有以服饰为基点, 从文化理论、史学理论、美学理论、科学技术、文字学、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等角度对服饰进行的多方面阐述和论证, 从而体现出了服饰文化跨学科的特点。本文拟从专论研究、专著研究两个角度对近十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状况予以概述。
一、专论
1. 专题研究
服饰的专题研究, 近十年来得到了加强, 表明服饰研究已经从以前习惯的纵向研究, 转向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横向研究。这一转变, 主要是由于各地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加, 为广大服饰研究者提供了文献以外的直观性材料。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服饰与礼制、服饰与军事、服饰与民族、服饰与妇女、服饰与宗教、服饰与科技、服饰与审美、服饰与心态、服饰与地理环境、服饰与外交等。现就其中几方面略作评述。
由于等级制度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 适应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各种礼仪也随之产生。服饰从一定程度来说是从属于这种需要的。如祭天地、宗庙等有祭祀之服;朝会时有朝会之服;做兵事有从戎之服;凶丧时有吊丧之服;婚嫁时有婚礼之服。上自天子朝臣, 下至庶民百姓, 在各项礼仪活动中都有应着的服饰。江冰[1]在介绍祭服与丧服的种类、等差的同时, 阐述了祭服与丧服在人们礼仪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祭服与丧服都远远地超越了服饰自身的实用功能, 并早已成为一种礼仪、一种标志, 是一种制度的体现, 从而被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借助考古文物“秦佣”来研究服饰与礼仪之间的关系的著述较多。其中, 党焕英[2]认为:秦俑的造型源于生活, 是秦代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服饰作为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主要作用在于别尊卑、分等级。也有从中国古代服饰中存在的“比德”现象去分析古代服饰所体现的礼制的[3];从哲学角度透视服饰所反映的礼制的成果相对较少。齐志家等[4]在分析古代冠服制基本特色基础上, 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冠服制与礼制的深层联系。对于中国古代服饰中各类制度问题的研究, 一直比较受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者一般还是从服饰制度所体现出的礼制这个特点去探讨。雷虹[5]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质料、颜色、款式和丧服使用规定, 以及由此而逐渐形成的社会心理、精神、物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说明中国服饰制度具有“突出礼制”等特点。
少数民族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服饰往往是民族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大多借助于民族学, 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各个少数民族, 研究的角度也不一而足。桑吉才让[6]就舟曲地区藏族服饰的历史渊源以及艺术特点与整体藏族服饰进行了比较研究;吴建陵[7]侧重于对瑶族服饰的民族渊源、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概括和探讨;王正华[8]从服饰蕴涵的文化内涵着手, 对拉祜族服饰的历史、类型、制作工艺及其演变做了系统的论述;陈键[9]对阿伊努族服饰上的贴花、刺绣图案从风格上进行了探讨。从服饰的形制、种类、取材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的成果相对较多, 席克定[10]把苗族妇女的服装分为贯首装、对襟装、大襟装三种类型, 分析了它们形成的时代;苏日娜[11]对蒙元时期蒙古人袍服的形制、种类及其取材、装饰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匈奴服饰是中华民族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李国栋[12]运用大量考古和文献资料对两汉时期匈奴服饰文化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其在发型、装饰品、化妆品等方面的论述有一定创见, 可供对匈奴服饰文化有兴趣的学者作进一步研究参考。
妇女服饰研究, 是古代服饰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 为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 古代妇女服饰研究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研究成果主要有向景安的《中国历代妇女服饰的演变与发展》[13]以断代为序, 分别对先秦至民国数千年来妇女服饰的发展、演变历史作了扼要的概述。向景安的另外一篇文章《从现存文化中探讨中国古代妇女发式的演变》[14]则是对一些地区出土的妇女发式研究后的总结。文章将5 000年来中国妇女发式的变化, 概括为被发、发髻、假发三大类别, 并对发髻和假发进行了深入探讨。眉目是人类面部最生动、最能表现感情, 同时又最反映个性的部位。眉妆从古至今一直是人工化最厉害的化妆术, 受到人们相当的重视。眉妆作为妆饰的代表性内容, 其演变呼应着整个古代的妇女妆饰史的盛衰及审美观念的递嬗, 并折射出特定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道德礼教及民族交流的影响。陈蕾[15]从眉妆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入手, 分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综述各代风情, 并联系其社会背景考察了数千年来妇女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服饰”一词在《汉书》《后汉书》中是作为“衣服和装饰”之意而出现的, 因而人们自然会把服饰与审美联系在一起。古代服饰审美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以及等级性诸因素的产物。[16]所以, 服饰的审美观在古代社会几乎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 中国传统审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色审美观, 它深刻影响着古代服饰的发展。周跃西[17]对五色审美观在汉代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探讨;对于服饰具有的审美特性, 谢琴[18]指出有3种, 分别是功能美、形体美、时尚美, 基本上概括了古代服饰的审美特性。总体而言, 对“服饰与审美”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 但从美学、哲学、社会伦理观等角度研究古代服饰审美观的著述依然很少。
关于“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研究, 大多以古代少数民族为基点, 来论述服饰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但成果较少。张瑛[19]提出:彝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服饰与之相适应。王友兴[20]从东北少数民族古代服饰的特点入手, 论述了服饰与人类所居住的自然地域条件、气候环境及生产方式的密切联系等。
2. 断代研究
对先秦时代服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服饰制度改革。被许多学者赞誉为中国服装史改革先驱的战国时的赵武灵王, 与他的“胡服骑射”举措一起被载入史册, 流传千古。韦荣慧[21]从人类文明和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角度, 再次对赵武灵王的改革表示肯定;刘胜利[22]从服饰认识论和服饰审美的角度对“胡服骑射”的军戎服饰制度变革作了分析和探讨;魏建震[23]对赵武灵王服装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异议, 认为:变异胡服属于风俗改革, 目的是利用胡俗改革之机同化胡人, 以招募北方广大地区的胡骑为己所用。对这一时期具体服饰特点的研究有, 宋镇豪[24]将中国文化划分为中原、齐鲁、北方、秦、吴越、楚、巴蜀滇七大区域, 根据以上区域考古发掘的服饰资料, 研究考证我国服饰的形成阶段。
对秦汉时期服饰的研究是整个服饰研究的重点之一。这一研究的显著特点是:服饰研究与考古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着眼点主要是“秦俑”。曾布川宽[25]着重对秦兵马俑所着冠巾、铠甲的不同, 进行了兵种、官阶等级的对照研究;陈春辉[26]也是借助“秦俑”来研究秦代服饰。此外, 借助“汉墓”对汉代服饰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大体有:郎保湘[27]试图从洛阳出土的汉代民间男女服饰上, 找出汉代服饰的一些主要特点;杨秉礼等[28]就兵俑的彩绘服饰问题作了探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发达、开放辉煌的时代, 反映在服饰上便是:雍容华美, 女着男装, 开放包容, 胡服兴盛。对此问题研究者都有所涉猎。包铭新[29]抓住阎立本《步辇图》中被许多学者所忽略的几个穿着组合上的要点, 指出:隋唐时期非常流行的“高腰掩乳裙装”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由纤长平直逐渐转化为宽博浑圆”这种造型上的变化, 反映了女性理想形象的变化:由质朴无华变为雍容华贵。唐代“惯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女着男装”等现象, 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浓烈的一笔。就此问题论述者颇多。郭海文[30]认为:唐代妇女服装主要是袒胸的襦裙、潇洒的男装, 前者是对“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的传统思想的反叛, 是母系社会女性崇拜的遗存;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对男权社会的挑战, 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服装化体现。李恒[31]从唐代妇女戴胡帽、穿胡服、化胡妆等方面剖析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气象。由于唐代服饰在整个古代服饰史上璀璨炫目, 所以今天许多学者仍然热衷于对这一时期服饰的研究。
辽代契丹人髡发习俗, 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中已屡被印证, 并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这一定论, 指的是契丹男子的发式, 而契丹女子是否也行发髡之俗?这个问题在学术界颇有争议。孙遇安[32]根据对宣化地区辽墓壁画中人物服饰的研究得出结论:契丹女子在少女时实行髡发, 成年以后则开始蓄发;一些在社会上有身份地位的妇女多用巾帼包头。
相对其他朝代, 对明代服饰的探讨成果甚少, 主要是从商品经济对服饰的影响等角度入手, 来探讨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社会特征。滕新才[33]以商品经济对服饰的影响为着眼点, 分析比较了明代中后期与明代初期服饰文化体现出的迥然不同的特征及其具体表现。王云[34]也提出:新经济因素增长使政府控制能力弱化, 社会层级流动活跃, 价值审美观多元化, 从而影响到明代民间服饰的流变。
综观中国历代服饰沿革, 清代冠服制度繁复而最具民族特色。对清代服饰的研究侧重点是帝后朝服、冠服制度。毋庸置疑, 清代对冠服颜色、形式、质地、纹样、工艺以及穿者身份等的诸多规定是清以前任何一个朝代的冠服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张琼[35]通过对故宫现藏帝后朝服与朝服像的系统排比, 结合有关文献研究, 认为:清代帝后朝服像可分为写生像和祭祀像, 祭祀像的背景是程式化的, 自康熙以后的皇帝服饰、乾隆以后的皇后服饰是写实的, 与制度基本吻合, 并表现出时代特征, 而此前帝后朝服像中的服饰存在着虚构想象的成分。此外, 也有从满族衣皮的历史渊源、宫廷衣皮等级标志、宫廷衣皮形式等角度进行研究的, 如冯秋雁[36]认为, 满族衣皮的历史渊源、宫廷衣皮的等级标志、宫廷衣皮的形式, 反映了满族服饰从较原始衣皮习俗向封建典制的宫廷衣皮服饰的发展。它既保留了古老民族的原始风貌, 又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是满族由落后走向进步的明显特征。只是从这个层面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
二、专著研究
迄今为止, 关于中国服饰史方面的著作已经出现了若干种, 其内容繁简不一。1980年代有: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和周锡保教授所著《中国古代服饰史》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年版) 。前者重文物考释而轻舆服文献, 后者则重文献资料而推究渊源流变, 都是从历史实证与宏观发展演变角度来研究的通史格局。近十年来, 主要服饰著作有:黄能馥、陈娟娟的《中国服饰史》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5年版) , 以中华服饰的起源作为开篇, 依次对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服装发展过程作了较为细致的介绍, 内容包括服装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装纹样、首饰配饰等, 全书插图千余幅, 分类详细, 图文并茂, 是一部较好的高级教科书。同样作为教科书, 孔德明的《中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6年版) , 是根据教学需要, 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探索而完成的集知识性、学术性为一体的专著。华梅的《古代服饰》 (文物出版社, 2004年版) 以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为线索, 系统揭示了我国历代服饰的发展特点和艺术风格。全书分为远古衣影、商周瑰奇、秦汉成仪、魏晋通脱、隋唐华彩、宋明矜巧、金元雄浑和服饰研究等8个章节;书中配有彩图6幅、插图58幅, 对1个世纪以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审视和综合。
对中国古代服饰历史的综合研究, 始终是服饰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出版的绝大部分专著都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古代服饰大观》 (重庆出版社, 1995年版) 便属此类。全书26万余字, 选用彩色和黑白插图260多幅, 分为12编, 依次为:综述, 首服, 发式, 化妆, 首饰, 耳饰, 项饰, 衣服, 裤裳, 腰佩, 鞋袜, 工艺。《衣冠灿烂——中国古代服饰巡礼》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是赵超、熊存瑞的合著, 对古老中国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了概括性描述。赵联赏的《霓裳·锦衣·礼道——中国古代服饰智道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是一部将古代服饰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详细阐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专著, 采用文物映证文献的研究方法, 对丰富而又千姿百态的各朝代的服饰制度进行了剖析。
文化人类学是现代兴起的、对人类活动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学科。华梅的《人类服饰文化学》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一书, 从人类文化学的这个大视角入手, 以服饰的历史年代为纵线, 广泛联系服饰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将古今中外人类的服饰从起源、发展、沿革逐一进行分析论述, 为拓宽服饰研究领域做了尝试。此外, 张志春的《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年版) 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 以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模式来展开中国服饰文化学说的轮廓和细部, 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专著。
军戎服饰在古代服饰的研究中, 一般按习惯分为戎服和甲胄两部分。1980年代以来, 对各朝代甲胄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 其成果学术价值也比较高。相比之下, 戎服研究则略显薄弱, 成果也相对较少。刘永华的《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版) 一书, 广泛搜集考古资料, 通过对西周、春秋战国、秦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军戎服饰的论述, 可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军戎服饰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形象的了解。
妇女服饰研究的专著则有孟晖的《中原女子服饰史稿》 (作家出版社, 1995年版) , 该书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中原汉族妇女服饰为研究对象, 将该地区汉族妇女服饰的演变特点, 以“锦绣中原”、“胡风入华”、“两宋风流”、“金缕曲”四方面内容作为概括。
辞典为人们了解知识、研究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周汛、高春明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书》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年版) 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历代衣冠服饰文化的专业辞书, 分总类、冠巾、上衣、下裳、鞋袜、发式、化妆、饰物、腰佩、衣料、染彩、纹样、工艺、其他及文献15个门类;所收词类上起先秦, 下迄民国, 内容包括历代服饰名称、款式、质料、色彩、纹饰、产生年代、沿革变迁、礼议制度、穿着方式、使用场合及相关习俗等。书前刊有《中国衣冠服饰史述略》一文;书后收有《中国服饰史年表》《衣冠服饰等秩表》《历代服饰禁例》《历代时世妆》《古今尺度对照表》及《中国服饰沿革简明图表》等附录;另有彩色照片200余幅, 黑白插图1 000余幅。值得一提的是, 这些彩色和黑白照片大多取材于各地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 可供读者鉴赏与研究。
关于服饰风俗的研究, 近年来许多论著有所涉猎, 较有影响的专著有: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古代服饰风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本书以服饰习俗为线索, 对历代服饰风俗作了详尽叙述, 同时也分析了历代影响服饰习俗的因素。
综上所述,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绩斐然, 主要表现在:其一, 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服饰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和论证;其二, 研究方法可信, 研究者多采取用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结合考证的形式进行研究, 增加了论证的科学性。
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然有缺憾存在:其一, 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服饰的论著较缺乏, 尽管多数论著是按照历代各个时期的结构去研究的, 但视角往往局限于某一层面;其二, 采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者较少, 多是基于或无法绕开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所列资料;其三, 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论著较缺乏, 特别是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 虽具有多角度等特点, 但在深入细致方面还是有一定缺憾, 如匈奴服饰文化就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其四, 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较少, 从科学技术、地理环境、文字学、哲学等角度对古代服饰进行研究和论证的成果并不多见;其五, 对个别朝代的服饰研究成果甚少, 如研究明朝服饰的论文近十年来仅有8篇, 没有专著。如果说中国古代服饰史是源远的长河, 近十年来的服饰研究则如涓涓的细流, 留待后人去开拓、挖掘的领域依然广阔。相信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 学术界的日益重视,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 [1]江冰.恶衣服而至美黼冕——祭服与丧服的意义[J].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5, (2) :82—83.
- [2]党焕英.秦俑服饰及其礼仪初探[J].文博, 1995, (3) :75—76.
- [3]古怡.浅论中国古代服饰的“比德观”[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 (5) :26—27.
- [4]齐志家, 古怡.古代冠服制度与“礼”的关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4) :30—32.
- [5]雷虹.中国服饰文化的制度形态[J].宁夏大学学报, 1996, (2) :23—26.
- [6]桑吉才让.形成舟曲藏族服饰独特的结构式样的历史渊源及其艺术特点[J].甘肃民族研究, 1995, (3) :85—87.
- [7]吴建陵.瑶族服饰的图腾崇拜与审美图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4, (11) :235—236.
- [8]王正华.拉祜族服饰文化概述[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5, (1) :56—61.
- [9]陈键.阿伊努族服饰纹样之探究[J].丝绸, 1996, (1) :47—51.
- [10]席克定.试论苗族妇女服装的类型、演变和时代[J].贵州民族研究, 2000, (2) :69—77.
- [11]苏日娜.蒙元时期蒙古人的袍服[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0, (3) :31—35.
- [12]李国栋.两汉时期匈奴服饰文化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 1993, (4) :12—18.
- [13]向景安.中国历代妇女服饰的演变与发展[J].文博, 1995, (5) :10—33.
- [14]向景安.从现存文化中探讨中国古代妇女发式的演变[J].文博, 1995, (4) :31—41.
- [15]陈蕾.我国古代女子眉妆概说[J].杭州大学学报, 1997, (1) :65—70.
- [16]白玉英.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J].文物世界, 2004, (6) :42—43.
- [17]周跃西.略论五色审美观在汉代的发展[J].中原文物, 2003, (5) :73—78.
- [18]谢琴.中国古代服饰审美特性谫论[J].江西社会科学, 2003, (12) :209—210.
- [19]张瑛.明清西南地区彝族服饰文化地理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5) :17—20.
- [20]王友兴.东北少数民族古代服饰特点略论[J].北方论丛, 1996, (3) :37—38.
- [21]韦荣慧.赵武灵王服饰改革刍议[J].贵州民族研究, 1995, (3) :124—126.
- [22]刘胜利.管窥胡服骑射[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4, (3) :84—85.
- [23]魏建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新研[J].河北师院学报, 1996, (4) :24—25.
- [24]宋镇豪.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J].中原文物, 1996, (2) :56—61.
- [25][日]曾布川宽.兵马俑与秦的军队[J].黄雪美译.文博, 1995, (5) :66—74.
- [26]陈春辉.由秦俑雕塑探讨秦人上衣的裁剪[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1996, (4) :5—7.
- [27]郎保湘.洛阳汉墓出土的有关服饰文化资料[J].中原文物, 1995, (2) :72—75.
- [28]杨秉礼, 史宇阔, 刘晓华.咸阳杨家湾汉墓兵马俑服饰探讨[J].文博, 1996, (6) :72—75.
- [29]包铭新.传阎立本《步辇图》与隋唐高腰掩乳女装[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5) :24—28.
- [30]郭海文.反叛传统挑战男权——论唐代妇女服装[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4, (3) :46—50.
- [31]李恒.唐人大有胡气——从唐朝妇女服饰说起[J].学术探讨, 2003, (3) :30—35.
- [32]孙遇安.宣化辽金墓壁墓画中的服饰[J].文物天地, 1996, (1) :17—19.
- [33]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J].三峡学刊, 1996, (1) :67—75.
- [34]王云.明代民间服饰的流变及其成因[J].北方论丛, 1996, (5) :93—98.
- [35]张琼.关于清代帝后朝服与朝服像的几点看法[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 (3) :60—61.
- [36]冯秋雁.清代宫廷衣饰皮毛习俗和发展[J].满族研究, 2003, (3) :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