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饰研究综述
摘要:
作者简介:左云杰,男,本科,馆员,研究方向为边疆考古和流域考古。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强盛的时期,也是对外交流最频繁的时期,不同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唐代服饰的多样性和纺织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唐代服饰对还原我国古代服装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综述现有唐代服饰的研究成果、文献等,以期较为系统地梳理出有关唐代服饰研究的若干问题。
1 唐代古代文献、图像、实物资料整理
古代文献记载主要以官方记录的服饰名词、礼仪制度、服饰规定居多,还有相关类书的记载。唐代官方记录并编著服饰名词和唐代服饰礼仪制度的有虞世南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等编著的《艺文类聚》、李隆基等编写的《唐六典》、杜佑的《通典》、徐坚等编撰的《初学记》等。非官方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小说、笔记、唐诗中,如苏鹗的《苏氏演义》、宇文士的《妆台记》、崔令钦的《教坊记》、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刘肃的《大唐新语》、刘兢的《隋唐嘉话》、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袁郊的《甘泽谣》、谷神子的《博异志》、赵磷的《因话录》、李溶的《松窗杂录》、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白居易的《白孔六帖》、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等。
图像资料分为壁画、石窟雕像、绘画、人物俑。壁画目前主要集中在墓室壁画、敦煌壁画。其中,墓室壁画现已发现120多座,约80%集中于西安地区。此外,山西太原、宁夏固原、新疆阿斯塔那、湖北郧县和浙江临安等地区也有发现。现存世壁画有永泰公主墓、李寿墓、房陵大长公主墓、李凤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壁画题材主要是日常生活、娱乐生活、神像等[1]。敦煌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主。绘画主要描绘唐代服饰的有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集中描绘了唐代男性或女性的着装特征、服饰形制、结构等。人物俑主要为陪葬品,在大型墓葬或达官贵人等墓中多有出现。雕塑以石窟神像为主,目前有龙门石窟和天龙山石窟等。
实物资料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出土实物、传世收藏。前者主要集中在新疆营盘墓地、新疆吐鲁番巴达木墓地、青海都兰热水墓地、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甘肃敦煌莫高窟遗址、新疆吐鲁番哈拉和卓墓地、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可见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陕西等地区,其中新疆地区出土数量较多,这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干旱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纺织物的保存。出土纺织品有半臂、裙、衣、袍、鞋、袜等,出土纺织品图案精美、种类丰富,由此可见唐代纺织技艺之高。后者主要集中在日本正仓院、日本法隆寺等。唐代中国和日本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因此日本会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交流,有些唐代文物会被遣唐使带回日本收藏和仿制。目前查到的服饰如下:七条刺納樹皮色袈裟、布半臂、大歌茶臈纈絁半臂、布袴、錦紫綾紅臈纈絁間縫裳残欠、袈裟付木蘭染羅衣、大歌緑綾袍、纐纈布袍、呉楽笛吹襪等。还有些日本探险队来到中国,进行考古发掘并带回文物。
2 唐代服饰研究回顾
学者对唐代服饰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至民国时期(1912年),受研究材料的制约,其研究样本主要依据古代文献,如史书、舆服志、类书等,其研究重点多为服饰形制方面研究,属考据学研究范畴。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1912年)至20世纪40年代的近代文献资料研究,研究重点多为服饰名称、服装制度、少数民族服饰对唐代服饰的影响。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出土实物的增加和学科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唐代服饰的研究中来,使唐代服饰研究成果颇丰。
2.1 五代十国时期至民国时期的研究
文献中记载唐代服饰的有刘煦的《旧唐书》,其中礼仪志、舆服志、五行志集中记录了唐代服饰制度。笔记、小说中也有部分记载了唐代的服饰,例如孙光宪的《北梦琐言》、马编的《中华古今注》、尉迟握的《中朝故事》、王定保的《唐撅言》、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杜光庭的《录异记》等。宋代记录唐代文献比较集中的有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王钦若编撰的《册府元龟》、欧阳修等编撰的《新唐书》、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等,详细记录了唐代的服饰礼仪制度。高承的《事物纪原》、程大昌的《演繁露》、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李上交的《近事会元》、黎靖德编写的《朱子语类》等笔记也有零星的唐代服饰记录。元代的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主要考证了服饰礼仪,如君臣、后妃的冠服制度。俞琰的《席上腐谈》也有些许唐代服饰的记录。明代王圻、王思义父子编撰的《三才图会》以文字和图像的方式记录了唐代服饰。清代《全唐文》主要是记录了唐代服饰的服饰制度和服饰笔记等,《全唐诗》中则出现了大量的服饰名称。
2.2 民国时期至20世纪40年代近代文献的研究
民国时期比较重要的文献有王国维的《胡服考》,主要是引用古代文献来对古代服饰制度、形制等进行论述。向达撰写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主要阐述了唐代服饰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而“胡风渐盛”,论述了唐代女子服饰以及名称[2]。
1947年和1948年的《文物周刊》上刊登徐家珍的《高髻飞髻、回绘髻》《堕马髻》《唐代的胡式女袍》、童书业的《“横头”的演变》《唐代妇女的围巾“披帛”考》《唐代妇女“红妆”考》、岑家梧的《唐代妇女的装饰》等,介绍唐代妇女装束、面妆与唐代妇女服饰。随着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国内的考古研究从考据学研究转变为传世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互相佐证的方式。
2.3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唐代服饰的研究
2.3.1 唐代服饰专著、论文的研究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运用古籍文献与图像互相论证的方式来具体分析唐代服饰,并指出了有关唐代服饰的部分问题。同时,沈从文先生提出的“三重证据法”的研究方式,即传世文献、图像、出土实物三者结合的方式,是对“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和发展。周锡保的《中国古代服饰史》完整地叙述了我国从原始社会时期到近代服饰的形成、演变并以文献、考古挖掘来详述服饰形制。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历代服饰》按朝代顺序以文字、出土文物、壁画等对历代服饰进行了绘画复原等,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服饰的结构、细节、搭配等。至此,我国的服装史领域由以上三册大书奠定了古代服饰研究的基础。其间还有许多著作出版,例如华梅的《中国服装史》、孙机的《中国古舆服论丛》、何建国的《唐代妇女发髻》、周汛和高春明的《中国历代妇女妆饰》、袁杰英的《中国历代服饰史》、黄能馥和陈娟娟的《中国服装史》等。黄正建的《敦煌文书与唐代军队衣装》通过研究敦煌文书,增加对唐代军衣的感性认知,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唐代服饰。
2.3.2 唐代服饰图像的研究
图像也是研究唐代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观地发现唐代服饰的结构和款式。文章将图像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墓葬壁画、敦煌壁画,其二是唐代有关画作。笔者从这两个部分来阐述现在图像在唐代服饰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郑以墨的《唐墓壁画研究综述》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对现阶段唐墓壁画的若干问题加以梳理分析,并将其归类;描述女性服饰的有王譞楠的《从唐墓室壁画看唐代女性服饰半臂形制的源流与特点》主要从壁画角度梳理了半臂服饰的特点和审美。石历丽的《唐代宫廷女装中披帛的流行特色探析—以唐墓壁画图像为例》分析了唐代披帛流行的原因,并认为披帛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杨瑾的《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石刻中的胡人形象》介绍了墓葬壁画中胡人的形象类型、题材和文化解读。姜捷等的《永泰公主墓所现帽冠、发髻、服饰考》对墓葬中主要的男性帽冠、妇女发髻、胡人帽冠及男、女服饰的基本构成进行汇集释解。申秦雁等的《御马六鞘及其相关问题—从唐代墓葬壁画谈起》中认为在8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六鞘,而且已经成为等级的象征,只是还没有“御制”而已,宋代御马垂六鞘之制其实源于唐代。
3 唐代服装研究进展
3.1 服饰结构的研究
包铭新的《唐代女装的腰线及其审美效果》以石刻、壁画、陶俑、绢画等形象资料,对唐代女装的腰线设计做了4种分类。其中高腰线的应用最多,主要用于裙服,而低腰线主要应用于侍女袍服。陈保洁等的《唐代袒领半臂襦裙的结构分析与仿制》通过研究唐朝壁画和人俑的半臂襦裙服饰,分析唐代半臂襦裙半臂、上襦和下裙3种形制组合,对唐代半臂襦裙3种形制组合的结构进行研究,并从不同形制不同部位的数据进行量化,探讨内外组合、上下组合两种情况下唐代袒领半臂襦裙的组合关系。刘冰冰的《唐代服饰中袖式的研究》分析了袖式在唐代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并分析了其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3.2 服饰等级制度的研究
马冬的《唐代官僚服饰赏赐制度渊源及其流变》以唐代的赐服制度形成渊源、形态特征与制度流变等作为专题论述。曹喆的《唐代紫服考》及其博士学位论文《以敦煌壁画为主要材料的唐代服饰史研究》,对唐代赐紫、绯制度和赐服发展流脉作出了论述。杨汝林的《唐代服饰礼服管理机构与官员设置》主要采用文献考证的方式,考察了唐代服饰礼服管理机构、相关官员和服饰礼仪管理状况。
3.3 唐代女子和男子服饰种类的研究
在女性服饰方面主要有孙机先生的《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主要介绍了唐代女装的基本构成、帔帛的源流、半臂的源流与流行时期、胡帽和幂篱的流行与穿戴方式、女着男装的流行[3]、妇女的妆面、发髻的演变。许星的《唐代民间妇女服饰》首先分析了唐民间妇女服饰的形成因素,一是沿袭前代,二是模仿、追随宫廷服饰,三是民族间的融合与互相影响。其次分析了穿着形式与特征,一是法律对平面服饰的限制,二是经济条件的限制,三是款式上的区别。李红梅的《唐代思想开放在妇女服装上的反映》介绍了唐代妇女服装中较为独特的5种服式,并初步探讨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意识的开放对这些服装的影响。
4 结论
现有唐代服饰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唐代服饰研究领域广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角度不断扩展,使唐代服饰研究的宏观框架得以展示在学者面前。
其次,唐代服饰研究回顾许多学者从宏观的文化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唐代女性装束、面妆等角度来分析唐代服饰的成因和流行的原因。从微观的服饰面料、纺织技术、图案、颜色等方面来分析唐代的服饰审美、内涵等特点。涵盖了唐代服饰的方方面面,探究了唐代服装体系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诸多联系。
再次,现有研究成果部分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女性平民服饰到宫廷服饰的种类、女性服饰的结构、女性服饰的流行、面妆的流行、服饰的演变、女着男装现象、女性地位的提高等。唐代服饰研究与当时的民族融合和大唐开放的政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后,诸多学者不仅仅停留在佛教文化和西域文化对当时唐代纺织业的影响,也开始注意到唐代服饰、纺织业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和文化交流。
现有唐代服饰研究成果固然丰富,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唐代服饰是我国服饰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服装的形式、颜色、工艺、等级制度都为后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研究唐代服饰就成为服饰史研究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