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汉服领襟分类(大修版) 原创 王月
汉服学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汉服领襟分类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 大 修 版 ) 作者:王月 绘图:秧苗 本文原发在“汉服世代”号,这是大修之后的版本,与原版有比较大的改动。最新版本以此为准。以后将根据研究,持续更新和修改。欢迎方家指正。 ▷▷▷ 太长不看版 一、领形为襟式服务,合起来才是领襟结构。最主要传统是“领随襟走”。 二、透过表象看本质,翻开内襟看结构。 三、交襟的内外襟功能对等,如同阴阳,和谐有序,各负其责。体现中国“阴阳交泰”思想。 四、交襟与对襟是量变关系,亲密孪生,可以相互转化。 五、交领交襟是主干,圆领交襟、曲领交襟、竖领交襟等等是分枝。 六、系带对襟是主干,圆领对襟、竖领对襟、方领对襟等等是分枝。 七、汉服体系是同心圆,在保持自己本质特征的前提下,一直在与其他服饰文化双向交流。 ▷▷▷ 华夏衣冠--汉服体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制结构是决定其性质的本质特征。 形制体系中,其中领襟部分,又是核心部分,甚至是最关键的服装结构。 本文尝试对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领襟部分进行分类,做一个初步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由于汉服领襟的变化形式极其丰富,为了方便说明问题,揭示汉服领襟的本质,本文选取了最重要的几种领襟形式,抓住重点,纲
举目张,其它的形态,都是在这些形式上的衍生和演变。
▷ 注 意
本文是指平面对折、通肩连袖……汉裁语境下的汉服体系,不涉及西方等其它种类服饰。并且,本文说的形制特征,汉服并不独
有、独占。
一、领和襟是衣服的两个地方
本文说的领襟,是分别指汉服的领子和衣襟,进一步说,是指在剪裁的情况下,形成的部件。 汉服的传统是“领随襟走”,比如交领、曲领、圆领、袒领、方领、直领、合领……领条都是沿着襟式的形状和走向缝 合。唯有竖领除外。
二、不仅要平铺,还要翻看内襟结构
很多朋友都知道,购买汉服除了看上身效果,还要看平铺状态。除了看平铺,还要再进一步看结构。 正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汉服是三维的,里面还有结构,需要翻开衣襟,看里面的内襟结构。 就像是枯叶蝶和枯叶,从外观上看,几乎一样,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说这两者是一回事吧? 对于消费者来说,固然只需要看上身效果就可以,但是 对于汉服形制研究者来说,既然强调形制,那么不可能就止步 于外观,只依据表象来分析和判断。 衣服结构,比如领襟结构,就要翻开衣襟,打开内部,从三维的、整体的角度来分析。 购买汉服,应该查看翻开内襟的商品图; 开展汉服形制科普,应该画出内襟透视图。 只有透视图,才能充分展示汉服的结构,完整和完善地呈现汉服的形制信息。完整的结构透视图,是研究汉服形制最 起码的基础。 △透视平面结构图示例,能够看到内襟,清楚地展现服装结构。
三、交襟是内外衣襟交叠且平衡受力结构的简称
《玉篇》里面有“交襟,衣领也”的记录,《方言》中也直接解释“衿谓之交,衣交领也。”古代文献中的“交襟/衿”体现 了华夏先民对华夏衣冠的感性体验和直观描述。 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结构特点,抽象总结所有汉服领襟交叠形态的形制特征。 因此,本文的“交 襟”取自古代文献,但是意义不限于古代文献的“交领”,内涵和外延有全新的界定。交襟一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概括汉服 领襟的三维立体结构,穿透表象和外观,直达本质。
四、襟式的词根
交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一阴一阳谓之道”,包括左右上下里外,是对服装从设计到剪裁到穿着全面的、整体的描 述。在华夏汉服的语境下,对襟与交襟之间是变量关系,对襟是交叠量为0的交襟。 华夏汉服在平面对折、通肩连袖的前开两襟之间变化,从交叠量为0的对襟开始,采用“二次成型”、“续衽”、“后背中 缝缩进”、“接袖缩进”等不同的方式,向交襟转变。 当交叠量为0时 ,华夏汉服的基础襟式为对襟,整体呈现“‖”状态; 当交叠量大于0而小于180°时 ,华夏汉服的基础襟式为交襟,整体呈现“X”状态。
本文使用“交襟”一词,内涵指的是汉裁情况下,内外襟交叠且同时左右受力,闭合点平衡。体现的华夏“阴阳平衡”思 想。 ▷▷▷ 外延指的是交领交襟、曲领交襟、圆领交襟、竖领交襟等类别。其中交领为最核心的主干,其余三类是分枝。三大分 枝都是在“X”状态上的变形。 判断汉服交襟有一个最简便的办法:汉服的内襟与外襟一样,地位和功能平等,同样担负闭合受力的责任,一内一 外、一阴一阳,内襟一定是要连接到左侧的。 因此,当我们在分析和介绍华夏汉服时,应该全面和整体地描述“交襟”,而不是用部分代替整体。
五、领襟主要分类
第一大类:交襟
(一)交领交襟
这是华夏衣冠汉服体系最普遍最基础的一种领襟结构,一般简称“交领”。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描述:领子交叠,同时衣
襟也交叠,形成“X”状。
按照交叠量的实现路径,分为二次成型、续衽和后背中缝(裻)缩进、接袖缩进等多种方式。续衽的“衽”,有襟衽、
袖衽、裳衽等种类。由于实现路径的多种多样,从而形成无数的变化款式。
▷ 1、二次成型 由于“二次成型”原理,除剪裁以外,有“对穿交”的穿法问题。很多款式,剪裁平铺是对襟,但是上身之后是交襟。汉 服的交襟与对襟是相互转化关系,就像是双生子一样,不可割裂。 (1)以“飞机袖”为例 从剪裁来说,“飞机袖”是直领对襟,但是在穿法上,是要交叠形成交领。这说明一个问题,汉服的对襟不是固定的, 是可以通过系带或者腰带转化为交襟。 (2)以“朱子深衣”为例 除了短衣以外,长衣长袍同样也存在“对穿交”的问题,比如著名的“朱子深衣”,就是典型的剪裁是对襟,穿法是交 襟。 (3)浅交领 还有一种是两襟不是平行相对,而是斜裁或略带弧形,这种对襟,衣襟没有相交,在穿法是交叠穿着。这充分说明了 汉服交襟和对襟的相互转化关系。
▷ 2、续衽 根据周方《方位、制式与功能:关于古代“衽”的几个问题》 一文中,对“衽”下的定义:“‘衽’是在‘衣’上加‘壬’,是 与‘衣’连属(连接)的、使‘衣’增大的斜裁布幅。” 随着时代发展,门幅增大,衽从单独的裁片逐渐演变成一种功能:无需“续 衽”的单独裁片,也具有了“续衽”的功能。 从本质上讲,“衽”的目的都是“增加服装内部空间”。 从续衽的角度来说,增加 服装内部空间的衽有襟衽、裳衽、袖衽等类别。 (1)襟衽 前襟中缝续衽是最常见的方式。 有内外襟的裁片完全对称的,前中缝续衽,形成内外襟交叠,整体往左右拉,受力平衡。
也有襟衽不完全对称的。内襟的裁片比起外襟要窄一些,但是依然内襟具备着连接左侧,系带闭合受力的功能。内外 襟依然是往左右拉,受力平衡。 (2)袖衽 袖袼 【gē】 增加嵌片也就是小腰的方式。 注释: 袼【gē】: 袖子的腋缝处 △上图仅示意,实际无法平铺 腋下增加“小腰”,也就是“袖衽”,通过扩大服装内部空间,形成内外襟交叠,整体往左右拉,受力平衡。虽然不用像 后世那样在内外襟上缝缀小系带,但是同样形成“X”的效果。 (3)裳衽 上下分裁连属的服装,通过曲裾“续衽钩边”,也就是增加“裳衽”的方式,扩大服装内部空间,形成内外襟交叠,整体
上下分裁连属的服装,通过曲裾“续衽钩边”,也就是增加“裳衽”的方式,扩大服装内部空间,形成内外襟交叠,整体 往左右拉,受力平衡。虽然不用像后世那样在内外襟上缝缀小系带,但是左右拉扯,同样形成“X”的效果。 ▷ 3、后背中缝(裻 【 dú 】 )缩进
从剪裁角度来看,前身衣片斜裁,后身衣片正裁的方式削减掉一部分,拼接在一起,形成后中缝,自然导致前身衣片 两襟交叠重合。 △引自林鹏飞《大运河江南流域明墓出土女性服饰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 在这里,前面没有续衽,而完全依靠 “裻 【dú】 (背中缝)” 的缩进,才完成了交襟的结构,最终形成交领。 这种后背中缝缩进的方式,分正裁和斜裁两种。 ▷ 4、接袖缩进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接袖的时候,不是完全顺着经纬线拼接,袖子形成落肩的形态,促使前襟交叠,形成交襟形态。 这种做法很少见。 (二) 曲领交襟
曲领交襟是介于交领和圆领之间的一种形式,内襟圆领而外襟是交领的一半。内外襟裁片不同,但是内襟连接左腰
侧,内外襟往左右拉,受力平衡。
(三)圆领交襟
▷ 1、完全对称
圆领袍的领襟形式是圆领交襟,从透视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内外襟有前中缝,且完全对称,弧形的领子交叠重合。对
称的部位分别用不起眼的纽襻闭合。内外襟往上下左右拉,受力平衡。
进一步说,只有内外襟完全对称,才能出现翻领的穿法。
▷▷▷
衍生款式是袒领,介于交襟和对襟之间。
▷ 2、内外襟裁片不完全对称
圆领袍不断发展,又发展出内外襟裁片不完全对称的款式。外襟缝合的领子是弧形的圆领,内襟缝合的领子是交领的
一半。内外襟往左右拉,闭合点呈三角形受力平衡。
(四)竖领交襟
竖领交襟是从交领衍生出来的款式,大约诞生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时间为中晚明,不到100年时间, 从汉服体系来
说,属于衍生分枝,流行时尚款式 。这是因为,从剪裁的角度来说,竖领交襟不是主流的领随襟走。
领襟分离就是指领子和衣襟的裁片部分缝合在一起,部分做造型,领子和衣襟各干各的,走向不完全一致,是汉服体
系中晚近出现的支流现象。
▷ 1 、完全对称
从剪裁的角度来看,是将交领的领子部分截断,只缝合上半截,捏拢在一起,形成包裹脖子的竖领。领襟分离,领子
和衣襟各是各的,衣襟部分依然是内外襟交叠,正常系带闭合。 领襟分离,竖领、左右系带,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受力形
态。
▷
2、内外襟裁片不完全对称
竖领交襟应用到长款袍衫后,内外襟裁片根据具体形式进行了调整。内襟裁片较外襟裁片减少,用以减轻重量。衣襟
部分依然是内外襟交叠,正常系带闭合,往左右拉。领襟分离,竖领、左右系带,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受力形态。
竖领交襟属于汉服体系中的支流部分。竖领是为交襟服务的,如果单独把竖领元素截取出来,缝合在其它文化服装
上,那么就是为其它的服饰结构服务,不再属于华夏汉服体系。
▷▷▷
▷▷▷
第二大类:对襟
(一)、直领对襟
虽然对襟是交叠量为0的交襟,但是对襟也是汉服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大类。在汉服体系中,对襟和交襟,既对立又
统一,同根同源又各有千秋。
对襟就是衣襟呈对称、平行,不相交。在制作上,有“不制衿”的说法,在穿法上,也是散开不合拢。直领对襟也是领
随襟走,领子和衣襟从头到尾缝合在一起(缘边)。有直接缘边的,也有以折代剪的。
(二)、合领对襟
合领对襟是领随襟走的,也是直领对襟,但是特色在于,领子缘边到一半,合拢在一起,形成新的款式。
(三)、圆领对襟
从剪裁的角度来看,就是衣襟挖成圆领对襟,领子做成弧形的圆领,缝合在一起,衣襟部分正常系带闭合。明代衍生
出加金属子母扣的款式。
(四)、方领对襟
从剪裁的角度来看,就是衣襟挖成方领对襟,领子做成方折的领型,缝合在一起,衣襟部分正常系带闭合,或者加金
属子母扣。
(五)、竖领对襟
从剪裁的角度来看,是将直领对襟的领子部分截断,只缝合上半截,捏拢在一起,形成包裹脖子的竖领。领襟分离,
领子和衣襟各是各的,衣襟部分依然是对襟,正常系带闭合。
竖领对襟属于汉服体系中的支流部分。 竖领是为对襟服务的,如果单独把竖领元素截取出来,缝合在其它文化服装
上,那么就是为其它的服饰结构服务,不再属于华夏汉服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系带、腰带等方式,穿成交襟的对襟,追求外观光滑流畅,不加多余的装饰件,符合华夏“自然顺和”的思想观念。 明代衍生出来的金属子母扣对襟款,在外观上增加突出而明显的装饰物,是受到当时中亚西亚等异域风情影响。 这说明华夏汉服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服饰体系,像个巨大的同心圆一样,不断地与其它服饰文化双向交流。 华夏汉族历史5000多年,期间穿过的衣服不可胜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流行时髦款,并非汉服体系主流形制。 对襟和交襟是变量的孪生关系。交襟是同时具有历史文献、文物考据、文化背景、思想内涵的汉服形制基础概念,在此基础上,数 千年发展出交领、曲领、圆领……种类,其中交领是贯穿始终的主动脉。 作 者 丨 王 月 绘 图 丨 秧 苗 排 版 丨 南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