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统13丨衣—交领—二次成型—通裁—开衩—钱樟对穿交M1:16-1 原创 王月
汉服学 传 统 的 统 1 3 衣—交领—二次成型—通裁—开衩—钱樟对穿交M1:16-1 这个系列的每张透视结构平铺图都是我们原创的。目前公布的是第一版草稿,如果要转载,请注明出处,敬请用在 复兴汉服的事业上。另外,也请提出需求和修改意见,我们将继续完善。
考古资料图
△引自《钱家衣橱》中国丝绸博物馆出版
本文根据文物数据综合推定 之后绘制的透视结构平铺图 △萧筠绘制 { 绘制过程中的说明 } 其中收祛部分,目前公开资料中没有结构线,是否是整幅布制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系带只有三根,正常情况下是四根。 无锡鸿山街道发现的明代钱樟夫妇合葬墓,其中有一件编号为M1:16-1的绢面上衣,出自钱樟之妻华氏的棺椁。钱樟卒于弘治乙丑 年(1505),其妻华氏卒于嘉靖七年(1528),为明代中晚时期。 从搭配顺序和款式功能来讲,短袄是外穿,与马面裙搭配。 其结构特征是平面对折,通肩连袖,前衣襟无续衽,平铺对襟,二次成型为交襟,有护领。左右襟形成的内外襟各一组系带,双侧 受力。两侧开衩。袖口收祛,袖型为“琵琶袖” 。典型的“对穿交”,也就是剪裁平铺是对襟,而设计目的和穿着结果是交襟、交领。
△萧筠绘制 对穿交二次成型的示意图,对襟平铺状态下的肩袖线呈水平。前襟交叠时双袖向下倾斜形成自然落肩,此时平铺的肩袖线呈八字 形。腋下有褶皱,只是示意图没有画出来。 { 特别说明 } 左衽并不是华夏衣冠、汉服的传统,镜像转变成右衽,以作示意。 该款具有值得注意的特征有两处,第一个是二次成型原理。需要明确的是: 1、在华夏衣冠、汉服的文化传统语境中,结构包括平铺剪裁和二次成型两大板块,不可偏废。 2、在华夏衣冠、汉服的文化传统语境中,对襟就是交叠量为0的交襟,对襟和交襟是相互转化的孪生关系。 该文物通过二次成型形成交襟结构。从系带来看,该文物一开始的设计目的就是交领,所以归类为“交领”。 第二个是钱樟墓的“左衽”案例是有历史背景的,不足以推翻汉服坚守的“右衽”文化精神。这是因为,“左衽”在汉服、汉文化的语境 中,都是负面含义,在今天汉服复兴中,推广“左衽”存在用传统文化内涵他人的歧义和争议,理应改为“右衽”。 历史上人们的行为,与历史上的传统精神,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举个例子:我们今天承认历史上存在“杀人”的案例,但是我们依然 要传承的是“人命关天”的传统精神。不可能因为古代有“杀人”的案例,所以就宣称古代“杀人”“不杀人”均可。 因此,今天在以华夏衣冠、汉服的名义传承汉文化传统的前提下,理应尊重和遵循“右衽”的传统精神。
目前公开的参考资料
△引自李一全 王淑娟《无锡明代钱樟夫妇墓出土纺织品》· 来源 《无锡文博》2019年 往期回顾 1.传统的统丨衣—交领—续衽—分裁连属—马山楚墓的 襦 2.传统的统丨衣—交领—续衽—分裁连属—长袖 3.传统的统丨衣—交领—续衽—通裁—开衩—短袄 4.传统的统丨衣—交领—续衽—通裁—开衩—武进王洛 家族墓短袄 5.传统的统丨衣—交领—续衽—通裁—开衩—武进王洛 家族墓短袄M1b:13 6.传统的统丨衣—交领—不续衽—通裁—开衩—钱樟左 衽短袄M1:7 7.传统的统丨衣—交领—不续衽—通裁—开衩—钱樟左 衽短袄M1:12 8.传统的统丨衣—交领—续衽—通裁—开衩—张家界博 物馆土布棉衣 9.传统的统丨衣—交领—续衽—通裁—开衩—张家界市 博物馆黄褐色夹衣 10.传统的统丨衣—交领—续衽—通裁—开衩—张家界 市博物馆土布单衣 11.传统的统丨衣—交领—续衽—分裁连属—后开衩— 无摆—孔府旧藏蓝色摺子衣 12.传统的统丨衣—交领—不续衽—通裁—不开衩—慕 容智半袖
汉服学:寻找有时间为爱发电的同道 https://mp.weixin.qq.com/s/FOhWkOKtKfqPe991JI5Cgw
参考资料 汉服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汉服的学问。它就像是一座矿山,任何人都可以来挖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学术观点。它属于全体中 国人,它是天下之公器。我们仅仅是矿山的发现者,呼吁有识之士前来开采,我们所展示的所有内容,都是抛砖引玉。 我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理想就是:汉服复兴。 目前我们在做的研究内容是汉服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将历代所有的华夏汉服形制结构梳理出来。 对汉服感兴趣,以及认同汉服学的朋友,如果有时间、有精力,欢迎联系我们(wangyue333333333),一起来参与“挖 矿”: 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考古考证、绘制平面结构图、研究汉裁……
简介 作 者 | 王 月 排 版 | 南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