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明末女性的齐腰襦裙 王月

汉服学 摘要: 一、明末女性普遍穿着交领衣; 二、明末女性固然穿衣掩裙的袄裙、各种领襟形式的通裁长衣,但是同样也穿裙掩衣的围裙、围裳; 三、明末女性的“裙掩衣”是通裁长衣外,扎上齐腰的围裙,与唐宋的襦裙、衫裙略有不同。 明末女性的穿着打扮丰富多彩,从衣物的穿搭程式来说,除了衣掩裙效果的袄裙、长款袍衫外,还存在齐 腰的裙掩衣穿法。 裙掩衣,即裙子扎在最外层(参考当代女性日常穿搭中上衣扎进半身裙的穿法),明末女性也时常会在衣 物最外面齐腰处围系一条裙子。 明末女性的确存在大量裙掩衣的穿法,但其在衣物搭配方式上与汉晋唐宋时期裙掩衣程式里的“襦裙”“衫 裙”略有不同,后者多是短款,而前者是习惯在长款袍衫的基础上再齐腰围合一条裙子。即不管什么领型的 袍衫,在正常穿着之外,穿着者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增加一条外穿的裙子,使之呈现出裙掩衣的效果。 以圆领对襟长衣为例,这幅水陆画中间红衣女性的穿着反映的是万历年间的真实穿着打扮: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4

△图片来源于明代水陆画 最近《入梦风华》里杨幂饰演的角色就穿着同款不同色的上衣:

Image 1

Image 2

这说明,该款是公认的明代万历年间女性真实穿着款式。 而在济源出土的一处明墓里的壁画显示了万历年 间墓主人家侍女的妆造,可以看出,该名侍女上身穿衣层次从内到外分别是竖领衣、交领衣以及圆领对襟 外衣,同时身披披帛。 △图片来源于微博 康里无忌 由此可见,在万历年间,这种款式的圆领对襟长衣,是真实存在的日常款式。 我们再来看明代万历年间的版画,可以看到外层穿圆领对襟长衣后还有在腰间围系一条裙子的形象,比如 下图红圈里的侍从: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1

对比该侍女与图中其他妇女的衣服款式基本一致,与济源明墓壁画里的侍女外衣款式近似,唯一的区别在 于红圈里的侍女腰间围了一条裙子,裙子前面垂下一条打结的带子。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通过这两图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侍从的装扮与主人相比虽然更为简洁朴素,但主仆所穿着的外衣领襟 都是圆领对襟款式,内搭都是交领衣,唯一不同的是侍从在外衣外还在扎了一条齐腰的裙子,垂下打结的 系带。 仅增加侍从的一条裙子不应该是版画的艺术夸张表达,而是对当时服饰实用性的反映。

Image 1

Image 2

图中红圈内穿着圆领对襟长衣的女性在腰间扎了一条腰带,这种做法从实用性来讲可以固定长款衣服下 摆,更方便活动。 由此可见,腰间扎裙子除了可以固定衣服下摆便于劳动外,还起到了保护衣身的实际作用。 女性衣裙外加一条仅合围的裙子,最开始便是为了保护衣物,后在实用性之外衍生出了装饰性。即使是现 代社会,男女在进行一些劳作时,如打扫家务、下厨房等,出于保护衣物的目的,都会有围围裙的习惯, 而围裙除了仅围在腰间的款式,也有挂脖的款式,它们的出现必然先是为了满足实用性,而现代各式各样 的围裙设计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对物品审美方面的需求。

Image 1

Image 2

该图中荡秋千的女子在圆领对襟外衣外围了一条裙子,推测作用除了装饰外,也可以保护衣物。 经过上述材料的观察,明末女子裙掩衣的穿搭程式是一种例外吗?显然不是,实际情况是明末的女性有不 少喜欢在各类长袍长衫之外扎上一条裙子。 圆领对襟的外衣是这样的情况,那么圆领交襟的袍服呢?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案例。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4

△以上两图选自在《明代版画选初辑》中的乌程闵氏刊的《琵琶记》,左右两图为书籍内排版相连的两图。 通过对两图中人物身前直线所在位置及形态判断,图中人物所穿着的圆领长衣应为圆领交襟的袍或衫。其 中左图画着的女子穿着两侧开衩的圆领交襟长衣,右图画着的侍女们外衣之外均在腰间围系裙子。 再如大家很熟悉的明末款的竖领交襟长衫,除了直接外穿外,同样存在裙掩衣的穿搭方式: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4

△图片引自明崇祯十三年,闵齐级刻《西厢记》彩图,现藏德国科隆东方艺术博物馆。 既然竖领交襟长衫、云肩、发型是写实的,那么这版西厢记的彩色配图,自然也反映了崇祯年间女性在长 衫外再加裙的穿搭方式。如果要虚构,要慕古,那么整个直接摹画唐宋粉本即可,何必费力刻画明末流行 时装? 不仅仅竖领交襟,还有竖领对襟长衣,也存在这种穿搭案例。 崇祯年间的《天工开物》里面的妇女形象,其中有一个便是穿着竖领对襟外衣的,很明显是上衣下裙中 的“衣掩裙”穿搭程式,与明代其它文物相似。这说明崇祯刻本的《天工开物》不是过去粉本的照抄,而是 当时明末社会真实场景的反映。 有这种衣掩裙的,自然就有裙掩衣的: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图片来源《天工开物》,妇女身穿竖领对襟长衣,腰部有围系的短裙。 如果说贵族妇女的画像还有过度艺术加工的可能性存在,那劳动妇女的画像完全没有存在服装上过度艺术 加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更可能只是作者客观描述工农技术流程。 当然,与同一时期的《天工开物》如出一辙的还有明末著名的《农政全书》中劳动妇女的配图,也是竖领 对襟长衣外围系围裙。

Image 1

Image 2

△图片来源《农政全书》平露堂1639年刻本 不仅仅是劳动妇女,经济比较好的阶层的女子也有竖领对襟外衣外再扎个裙子的情况。但是相对来说,要 精致华丽一些,比起劳动妇女的实用性更偏向于装饰性。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4

光是竖领对襟长衣还不够,还有在对襟外套上加围裙的案例。 △图片来源明万历《顾曲斋古杂剧》版画八幅同赏。 上图右边的女子内搭竖领对襟衣,外套对襟长衣,同时在腰间系一条长裙,腰侧还有花结垂带。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如果说凡是画了“裙掩衣”穿搭程式的画作都属于“虚构”“慕古”的话,为何所有的明末“写实”领襟长衣都唯 独选择在这个地方“虚构”一把?为何说“裙掩衣”这个很普通的且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穿搭手法在明末就必然 不存在? 或者换句话说,明末的所有画家,好好地画竖领就画竖领、画圆领就画圆领,画子母扣就画子母扣,为什 么非要在“写实”的人物形象上突然来一笔“不写实”的零件?

Image 1

Image 2

△左图:拱手站立的妇人,明内府彩绘本《古今列女传》;又图:跪坐捧盘的妇女,明成化年间的绘本《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如上二图所示,两位女子都是同样的红底小花短上衣搭配黄色横襕下裙的袄裙穿搭,为何左图多加一条绿 色围裙就是不写实,而右图不加围裙的就是写实? 非要把同一个人身上的衣物拆开看,然后预设条件说“裙掩衣”的不写实,是否过于荒谬?且无论是娱乐小 说还是技术说明书,无论歌伎还是良民,无论贵妇还是侍从,自古便有这样的穿搭方式,为何明末时期的 女性就不能同时存在“衣掩裙”和“裙掩衣”?为何她们必须二选一呢? 很多时候,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反映明代劳动妇女的画作上明确记载了平民妇女穿交领齐腰襦裙的形象。于 是会有很多人质疑,会不会是粉本摹画,或者是画家的想象。 注意这个形象,妇女背着孩子,她穿着交领衣,腰间扎着布裙,生活气息浓厚,无论如何也看不出画家有 必要凭空想象艺术加工的地方。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Image 4

△图片来源西班牙人的回忆录,藏于美国西班牙裔协会博物馆的17世纪版本 其中一张图片描述了明末时期女性的穿着,可以很清楚地证明本文的观点: 妇女一般穿着交领或者其它领型的通裁长袍、长衫,下面搭配马面裙等裙子,衣服在裙子外面。明末女人 跟男人一样,穿通裁的长衣,正如陈继儒(公元1558年-1639年)所说:“女子衫袖如男子衣,领缘用绣 帊,如莲叶之半覆于肩曰围肩。” 《三刻拍案惊奇》(崇祯五年峥霄馆书坊刊行)提及明末商人将男装“短 小道袍改女袄”卖给乡下女性。 △江西吴念虚的墓葬(公元1614年下葬)出土了一件交领半长衣 从材料可得知,即使是在明末,女性同样存在穿交领通裁长衣的情况,与竖领交襟、圆领对襟等一样是普 遍现象。 在劳作等工作或活动需求时,在最外层的腰间围系上一条裙子,有可能是单纯的围裙,也有可能是马面 裙,还有可能是装饰用的短裙。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明末女性固然穿衣掩裙的袄裙、各种领襟形式的通裁长衣,但是同样也 穿裙掩衣的围裙、围裳。 这不是画家的凭空想象,而是有实际的意义。 1、 固 定 衣 物 , 不 影 响 劳 动 。 这就好比今天我们进行一些工作,都要围个围裙、系个围腰,起到固定衣物 的作用;

Image 1

Image 2

Image 3

2 、 保 护 衣 裳 不 被 弄 脏 。 外面多罩一条裙子,就类似于今天的围裙,就是保护衣物,避免弄脏。比如今 天,假如要大扫除,我们都会换上耐脏的衣服; 3、装饰作用。 围裳本身就有装饰性,增加层次感。再加上打结的裙带,更有古雅的韵味。 即使是现代社会也存在叠穿衣物以满足实际所需或追求时尚等情况,比如很多假两件式衣物单品的出现前 身就是真两件式,短袖与长袖叠穿、背心与衬衣叠穿、两条裙子叠穿、裙子与裤子叠穿、卫衣与短裙叠穿 等等,人类对衣物在使用过程中除了出于满足不断细化的实际需求,对审美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探索,而 简单的“裙掩衣”这种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穿搭程式怎么可能会突然间完全消失在现实生活中呢? 明末“裙掩衣”与唐宋等以往襦裙、衫裙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一般理解的“齐腰襦裙”、“齐腰衫裙”,它们 的上衣和下裙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缺了其中一个单品,那么这个搭配造型无法完成。 但是明末的搭配造型是,本身是完整的造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增加单品。这种增加,是功能性的、临时 性的,不影响整体穿搭完整性的。所以我们用唐宋襦裙、衫裙的穿搭逻辑去理解明末女性时是有偏差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明末女性的穿搭程式——裙掩衣的齐腰襦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