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有意愿了解汉服的人们——先看三个前提 原创 王月
汉服学 声明:本号不是科普,也不是学术,仅个人心得,仅供参考。 随着汉服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相关的报道层出不穷,相信有意愿了解汉服的人们也越来越多。 那么在介绍、沟通和展示汉服相关理念的时候,如果表达方式有限或者有偏差,那么造成的误 会和歧义就会越来越大,活动做得越多,标签也越厚。 目前最厚的标签,莫过于“古装”“穿越”。这是由非常非常复杂的原因造成的结果。汉服复兴者的 努力是要把大众的刻板印象和固有观念从“古装”“穿越”纠正为“民族服饰”“礼服盛装”,这里的难 度可想而知。但是再困难,也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点地论证,一点一点地改变。 我能感受到很多专家学者在面对这帮年轻人时,是感到好奇又困惑的。他们不理解的地方有很 多,但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用器物史的理论来理解民族服饰史 古代有那么多各式各样的款式,哪一种才算是汉服? 古代有太多互相学习、影响的例子,哪里有“纯粹的汉服”? 第二类:认为现代化等于西方化 现代是工业社会,穿农业时代的宽袍大袖会不会不合时宜? 提倡汉服是要从现代文明倒退回古代吗? 第三类:不认为汉族是一个应该有自己民族服饰的民族 讲汉服就是很刺耳,不利于民族团结。 讲汉服没有讲华服格局大。 因此社会各界朋友在试图了解汉服之前,需要先搞清楚这样几个最基本的前提: 第一:汉服属于民族服饰范畴,应该按照民族服饰的理论来看待和研究,不应该用中国服 饰史的理论来看待和研究。 今天包括在汉服运动内部,全部都是在中国服饰史的范畴内转圈圈,看的书全部是沈从 文、周锡保、孙机等老前辈的著作,以考古文物、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做是对的,但 是是不够的,因为中国服饰史本身是器物史,是以器物作为基本单位和唯一标准。 汉服是讲民族精神的服饰文化体系,以体系整体作为研究单位,研究它的各种款式是为了 研究它这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把它拆解成碎片。这就好比我们在研究人这个物种,分析了肢 体和器官,分解了行为和思想,最终是落脚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而不是要一堆七零八碎的
元件。 希望包括汉服运动参与者在内的所有人,以后多看看民族服饰的著作,以及社会学、人类 学、民族学、历史学……不仅仅局限在中国服饰史的一亩三分地里转悠。 当社会各界人士首先清晰地明白:汉服相关学理依据并不来源于中国服饰史,并不是纯粹 的器物史,它与中国服饰史是不同的范畴、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理论思想,那么也就能够理 解,为什么说汉服运动需要冲破“朝代论”的桎梏,不是“古装”,也不是“穿越”,更不是什么“传 统服饰爱好者”。 第二:理解并认同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如果在立场上秉持“现代化等于西方化”,那么就没有继续谈下去的可能。因为在根本立场 上就已经出现了偏差。 我在此重复前一篇的一段话。经过对当前学者们关于汉服言论的观察,我总结出来他们的 普遍观点:把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服饰文化看成是碎片和元素,把所有的一切都看作是等量齐观 的历史资源和要素,就像一个大杂烩一样,从中挑选出一些符合口味的元素,比如刺绣、花色 和风格等,运用到今天西式服饰文化体系中,在西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 华服这个概念,在他们的意见中,第一是指涵盖历史上所有一切的一切器物,而且是以碎 片化、零散式的状态存在,打个比方,就像是一堆遍地散乱的珍珠、玛瑙、玉石,随意堆砌的 杂货铺;第二是指基于西式服饰文化体系,将杂货铺中的一些元素拿出来运用,重新设计出一 种带有中国风的服饰款式来。 而在汉服复兴者的意见中,第一是认为华夏衣冠(汉服)是一个有内在发展逻辑的完整自 立的文化体系,是一个有自己发展历程和指导思想的重要文化门类,就像是一版又一版不断升 级迭代的软件,是自成一体的,而且与其他兄弟民族的服饰文化一起构成了古代华服体系;第 二是认为在今天以及未来,华服体系是一个与西方服饰文化体系并行不悖、并驾齐驱的服饰文 化体系,而建构汉服体系是建构华服体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必要过程。 现代化是今天人类走向美化未来的必由之路,如果说秉持现代化等于西方化,那么就显然 是现代服饰等于西方服饰。这里的西方服饰是指现代化后的西方服饰文化体系。如果已经认为 现代西方服饰文化体系是迄今为止人类服饰文明发展的唯一必然和最高峰,那么中国原生的服 饰文化体系也就没有任何立足的空间和可能。注意,这里是说的体系,不是说元素。 观察专著和报道,似乎人们对西方设计师应用中国元素非常高兴,并称之为“东西文化交 融”。 这里有一个很残酷又残忍的现实,那就是,只有体系与体系之间才有“交流”和“融合”,西方 服饰文化体系与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之间只有“猎奇”和“采风”。 现在应该不会有人再倡议“废除汉字”了吧?不会有人说:“汉字不拉丁化,中国就永远落 后”了吧?那么再来观察汉服呢?“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不适合去工厂做工”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动 脑子的陈词滥调?在工业革命迎来信息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今天,更多的是讲高密度的智力 培养和创造,更重要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解构与重构,更有价值的是对各种终极问题的孜孜不 倦的追索。 回到现实层面,在美国无所顾忌的威胁下,已经清楚地警醒了国人,科技必须要自立自 强,那么服饰文化就不需要自立自强了?或者说,衣服不重要,我们随便穿穿就行了? 如果认为服饰文化重要、我国服饰文化需要自立自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那么就应该 大致理解为什么会有汉服运动了。 第三,汉族是不是一个民族?
提出这种质疑的人非常奇怪,因为他无视了那么多人身份证上户口本上的民族项。但是虚 无化汉族似乎是一种很时髦的事情,汉族没有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似乎成了一种很光荣伟大的 事情。 汉族有没有、以及该不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这个问题更加奇怪,经常会在网上碰到一种 论调:“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又不止你汉族一个!”真是感谢提醒,我们总是忘记中华民族服饰 文化花园中有 56 朵花,总是只拿出 55 朵,总是少了那么 1 朵。 我知道总是有人担心民族主义,总是臆想“大 X 主义”加害他。可是事实上,现实中各兄弟 民族衷心赞美汉服的美丽,一起穿着各自的民族服饰拍照留念、交流互动。事实上,偏偏是汉 族人自己对汉服文化充满了惊悚和哀嚎。 实际上,从汉服运动的实践中,可以雄辩地证明,激发的是爱国主义,是国人的爱国情 怀,难道没有看见活动中飘扬的五星红旗吗?难道没有听见合唱的“我的祖国”吗?汉服运动激 发的是对拥有 5000 年历史的祖国怀有更真挚的热爱,是海外华人对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 如果有意愿了解汉服,或者说需要对汉服进行报道和发出评论时,请先回答和讨论以上三 个最基本的前提。只有这三个问题都搞清楚,并且持客观公正毫无偏见的立场,再来谈论汉 服,比如款式呀、比如前景呀,可能更有价值。 回到最开始,社会大众按照给汉服贴各种各样奇怪的标签,那是因为汉服运动参与者自己 没有先把几个前提问题讨论和沟通清楚。给社团、商家、机构、研究者等各个汉服运动参与者 提一个建议,就是尽可能地先从几个前提性、基本性问题沟通开始,不要一来就跟大众讲什么 这个款、那个款,这个制、那个制。 比如说,在跟媒体打交道时,先问他能不能分得清民族服饰史与器物史的区别?知道汉服 是一个体系,而不是款式的简单相加吗?问他是不是认为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问他华服里面 应不应该包括汉服? 希望大家先把讨论的东西搞清楚,不然每次看到大人们对着汉服的一次又一次的批判,都 是对着虚拟的标靶炮轰,他们批判的目标,根本就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这种缺乏沟通的错 位的误读,其实是很浪费社会资源的。本着节约大家精力和时间的目的,真的可以先请汉服运 动参与者做好充分的最基础问题的沟通和了解,这样才能让别人对汉服有充分的了解。 封面来自复原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