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夏固有服饰之不完备”有感 原创 王月
汉服学 黄鹄黄鹄,戢其翼,絷其足,不飞不鸣兮笼中伏。高天何跼兮,厚地何蹐!丁阳九兮逢百六。引颈长呼兮,继之以哭! 黄鹄黄鹄,天生汝翼兮能飞,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网罗兮谁与赎?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衢而渐陆。嗟彼弋人兮,徒旁观而踯躅! ——《东周列国志》 为了撰写汉服发展史,笔者一直在阅读服饰史相关资料。在相当多的服饰史论著和文章中,看到了一种密密麻麻、反反复复宣传出来的刻 板印象,对中国先秦服饰,尤其是华夏衣冠,进行了绵密而持续的“降维打击”和“强行封印”,成功地在世人心目中建立起了:“华夏服饰是没 有裤子的,靠胡人才穿上裤子”“固有华夏服饰文化发展不完备”“带钩、靴子是战国胡人传进来的”“华夏衣冠只有宽袍长袖,不适应社会发展, 必须学习胡人窄袖短衣”等等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特别注明:这是一本极有分量的国内服饰史著作,作者本身是值得尊敬的,请大家不要过度指责。作者这样写,不能怪他,只能怪整个社会主流思潮就是这样, 整个学界的文化理论就是这样。 一句“相当不完备”,其实暴露出了中国人几百年来积累起来的迷茫与困惑。因为我们确实在很长时间落后于世界,确实没有几样拿得出手 的东西,拿得出手的东西归根到底也是别人发明的。所以,这个最终的根源,就只能是我们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固有的东西”,是因为 它们“不完备”,它们本身就存在着基因缺陷。紧接着推导出来的结论是:要想我们跟上时代,就必须要“被输血”,要改造“基因”,要与这“沉 重的肉身”切割掉。
每次当笔者去研读中国服饰史的时候,笔者都有种深切的羞耻感和焦虑感。因为不管文物是如何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在穿内裤, 如何证明华夏衣冠是里面穿裤子外面穿裙子,如何证明华夏衣冠发展出了极其丰富多样的裤子类型和穿搭,如何证明无论衣裳还是深衣都有 窄袖短衣,甚至胡人还同样穿大袖礼服,国内无数的服饰史专著和论文依然闭着眼睛,无视前面所有的论据,强行搬出结论:“你不完备,需 要别人的改造和拯救”,把我们的服饰文化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回到现实中,笔者同样深切的羞耻感和焦虑感,因为无论我们怎么去拥抱巴黎时尚、追求世界名牌,无论我们怎么去生产和穿着最潮最新 款的时装,无论我们怎么去学习和模仿西方“完备”的服饰文化体系,西方人依然拍摄眯眯眼的短片来羞辱我们 [ 1 ] ,美国人依旧对我们出口 的服装纺织货物加征关税,我们依然没有享誉世界占据服装产业制高点的奢侈品品牌。 笔者不是从事服装行业的,但是内心有种深切的悲哀,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中国文化研究和理论的羞耻感和焦虑感。如果真的如现在铺 天盖地的学说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文化基因,从一开始就是“不完备”,又永远变不成西方人,那中不中、洋不洋的我们,还活在这个世界 上干什么? 有人说,正是因为我们文化基因“不完备”,所以就要吸收别人的优势和长处,弥补短板。可是诸位,历史告诉我们,是穿着“不完备”华夏 服饰的秦国人灭了穿着“完备”服饰的赵国人,统一了天下的呀。没有一本服饰史书籍告诉读者,为什么兵马俑穿着的是“不完备”的深衣—— 它们全部都选择性无视了。 笔者非常理解,这一切与服饰史学界无关,因为整个大环境都是这样,很早以前我们社会主流就是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批判、不断地寻找 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这是几代人以来层层叠叠积累下来的固有观念,当我们在看到与西方先进国家鸿沟般的差距时,当我们看到西方发达 国家炫人眼目的文明结晶时,我们每个中国人内心都是充满了艳羡与不甘。很自然地就会陷入“文化决定论”的陷阱中去。所谓“文化决定论”就 是类似“因为你固有服饰不完备,所以导致战争失利”论调,是一种把社会发展的成败归结为固有之文化,是一种近似于“文化种族主义”的思想 观念。 为什么要兴起汉服复兴运动?在种种的论述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驱散长期以来笼罩于中国人心头上“固有服饰不完备”的阴 霾,打破“文化决定论”的桎梏,让世人知道,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独步天下,祖先已经尽到了他们的责任;而今天我们自己落后, 被人欺负,只能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不能赖在祖先的身上。 最近看任正非的讲话,很有感触,他一方面说,科技要自立,另一方面说,要敞开胸襟,吸纳全球精英和人才,欢迎全球各大供应链商 家,一起做生意,一起成长。 我们的服饰文化也应该如此,一方面要建立起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做到服饰文化自立;另一方面,我们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将是 一个敢于吸收、能够吸收、吸收之后还能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服饰史书籍上,对我们的服饰文明有着客观、公正和中立的研究和表述,不再用西方的理论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解构和 评判;在我们的服饰产业上,有着成熟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成为了我们国家服饰文化领域的战略纵深,为国出力;还希望有一天,我们千 千万万普通中国人心目中,不再充满了羞耻感和焦虑感,不再为了一次又一次的服饰文化对比和冲击中充满了失落和愤懑。 [1] 2018 年杜嘉班纳事件 封面图片来自复原小组在2019年5月18日长沙博物馆的走秀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