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资料馆
民族服饰,这一绚烂多彩的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身份,更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者。
它的意义,远超过一件衣裳的简单定义,而是深层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体现。
这本书,见证了1964年的历史风云,记录了民族服饰在时代变迁中的不朽作用,
它不仅仅是服饰,更是民族间相互认知与理解的桥梁,是在相对与比较中塑造出的文化标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服饰一直承载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它不仅仅是个人品味的展现,
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无声表达。这些年来,西方的时尚产业如同一股强劲的潮流,
将其特有的意识形态融入设计之中,影响着全球的时尚观念与文化走向。
而时装的西化,常被视为现代化的标志,这一观点深植人心,成为许多人心中不可动摇的信念。
然而,正是这种思维定势,导致了对汉服等传统服饰的误解与排斥。他们未能认识到,
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风格,它是汉族文化的精髓,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身份的象征。
每一件汉服,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是对民族根源的深情回望。

沈从文、王㐨、王亚蓉服饰研究及纺织考古大事记

1949年

时年四十七岁的沈从文(1902——1988年)从北京大学转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午门两侧朝房陈列室做讲解工作。沈先生说:一方面可以对观众介绍文物陈列,另一方面遇到专家、教师也是一个方便学习的场所,这样的工作状态,他坚持了十年时间。

1953年

抗美援朝志愿军文工团团员王㐨(1930——1997年),从部队回北京休假,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在这里遇到了沈从文。沈先生为他详细讲解每一个展柜的文物各方面的知识,结果他几天的休假都在博物馆度过。临行前才得知老先生名叫“沈从文”,王㐨说沈先生是他的启蒙老师。

1958年

王㐨复员转业,考取了鲁迅美术学院,同时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录用。王㐨咨询沈从文,沈先生建议他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文物研究工作。这样,王㐨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并被任用为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副主任。在做管理工作同时,王㐨始终亲自参与青铜器、漆器、陶器、纺织品各类出土文物的修复与研究工作。

1962年

王㐨对考古中发现的各种染缬工艺产生兴趣,认真研究实验各种染缬文物的染色工艺,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其女儿王丹根据王㐨的实验记录与实物,2014年编辑出版《染缬集》一书(据王㐨的实验记录与实物编辑)。

1964年

周恩来总理多次出访欧洲及东南亚,常被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带领参观服饰博物馆或蜡像馆,周总理认为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可以编一部服饰图书作为馈赠国礼,并询问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的意见。经齐燕铭推荐,周总理同意交付中国历史博物馆沈从文编写《中国历代服饰图谱》一书。时年六十二岁的沈从文先生接领了编写任务,中国历史博物馆还为沈先生配备了陈大章、李之檀、范曾三人,作为《中国历代服饰图谱》的绘图助手。年终他们做出第一本样本,准备校订刊印时,“文革”开始了,该书被定为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大毒草”。沈从文与力荐他编写此书的齐燕铭一起受到冲击,停止了工作。

1966年

“文革”期间,一些青年学生找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要求派人清理日伪时期山西大同煤矿万人坑。王㐨、王振江等同事参与其工作,王㐨多次前往,拍照、绘图,根据考古发掘工作程序,将所出的各类干尸和遗物依次排列,做了真实记录,直到1968年才完成这项工作。1995年,这些历史实证资料汇编成书,最终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1968年

王㐨参与了河北省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主持修复、保护、研究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纺织品等文物,并与白荣金一起编号提取了出土的散落玉片,修复完成了金缕玉衣,这是全国第一件修复成功的汉代金缕玉衣。

1969年

冬,年近七旬的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此后在干校先后迁移六次,他在几乎与世隔绝、没有图书与资料的情况下,凭着记忆复写了《中国历代服饰图谱》书稿,将疏忽遗漏或多余处一一记录,准备日后有机会补改印书,供各方查阅。

冬,王㐨赴山西太原及侯马参加“侯马盟书”出土保护工作。

1970年

王㐨接受国际修复任务,为阿尔巴尼亚修复两部珍贵的《圣经》手写金字、银字羊皮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把这项任务交给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夏鼐委托王㐨承担主持这项工作,由考古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共同参与。《圣经》羊皮书因二战期间深埋地下受潮板结,经过修复小组反复试验,选择各种材料和可逆黏合剂,成功完成这项修复工作,并由外交部、中国科学院和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共同验收通过。修复小组还发明了桑蚕单丝网保护有机质文物技术,此后,桑蚕单丝网加固,成为纺织品、纸质文物的重要科技保护手段。

1971年

沈从文从干校回到北京,继续编改《中国历代服饰图谱》拟再印该书,他用一个多月时间修改图稿,但图稿交出后,多年再无下文。

1972年

夏鼐、王仲殊、王㐨等赴陕西考察乾陵,并赴安阳为车马坑拍照及做保护工作。

王㐨、王振江、白荣金代表考古研究所参与并主持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丝织品文物的发掘与修复工作。该墓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纺织品实物,中国两千多年前服饰文化震惊世界。

1973年

王亚蓉经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杨纤如教授介绍,在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51号后院的一间小北屋里结识了沈从文和王㐨。沈从文让王亚蓉参与物质文化史插图工作,绘制《熊经鸟伸》和《扇子的衍进》插图(图8-9)。

图8-9 《扇子的衍进》插图

沈从文申请将王亚蓉调至历史博物馆,协助他完成《中国历代服饰图谱》的出版绘图工作。历史博物馆评审了王亚蓉多幅工笔仕女画后,认为可以调入美工组做模拟古画工作,因不能随沈从文工作,王亚蓉拒绝。后经王㐨介绍王亚蓉到考古研究所,得到院、所领导的特批,进入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工作。

夏鼐、王㐨、白荣金赴湖南长沙继续参与并主持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丝织品文物的发掘与修复工作。

1974年

王亚蓉进入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到绘图组工作。第一项工作是参与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的纺织品研究、绘图,反复实践研究已清理完成的刺绣残片和已碳化的冠缨组带的编组工艺,再进行分解绘图,并绘制出全套工艺图解,最后完成复编。此复原组带至今仍为孤证文物。

王㐨再赴湖南长沙继续参与并主持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丝织品文物的发掘与修复工作。

1975年

王㐨去安阳工作站,处理殷墟妇好墓出土器物上的纺织品痕迹保护工作。

王㐨、王亚蓉赴湖南继续进行长沙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室内清理保护、研究工作。

王㐨参与湖北省荆州市凤凰山168号汉墓纺织品发掘和保护工作。

1976年

王㐨、王亚蓉参与鉴定河南信阳春秋时期黄君孟夫妇合葬墓被盗纺织品文物工作。

王亚蓉出差洛阳考古工作站,做绘制陶俑工作,后又临时调至安阳工作站,为殷墟妇好墓《简报》赶制绘图工作。

王㐨参与河北省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丝织品文物现场保护研究工作。

1977年

考古研究所王㐨、韩悦赴云南考察佤族、傣族、布依族等仍保留的原始制陶工艺,并拍摄纪录片若干集。

王㐨、王亚蓉除考古研究所日常工作外,每日下班从考古所步行到东堂子胡同51号沈从文处,利用晚间、周末等休息时间,协助沈从文完成各项绘图等工作。

王㐨、王亚蓉赴赤峰博物馆研究及保护修复荣宪公主墓出土的服饰文物。

王㐨向中国科学院反映沈从文服饰研究工作的困难,希望将沈从文调到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长胡乔木、秘书长刘仰峤对沈从文的服饰及各项物质文化研究非常重视,分别约见沈从文、王㐨、王亚蓉了解情况,沈从文希望院领导支持《中国历代服饰图谱》工作,并提出调王㐨、王亚蓉作其助手。

1978年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沈从文正式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随即成立古代服饰研究室,沈从文任研究室主任,王㐨、王亚蓉担任助手。王㐨仍暂留在考古研究所,但参与沈从文研究室工作,王亚蓉由考古研究所调入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西郊友谊宾馆租用了两个套房作临时办公室,沈从文及夫人张兆和携王㐨、王亚蓉、胡戟历时四个多月,完成了《中国历代服饰图谱》的最后整合工作。全书二十五万字,新增补插图一百五十幅,书名最后确定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有出版社想与日本联合出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不同意。

1979年

春节期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梅益,遇到领导香港三联、中华、商务出版业务的蓝真先生,谈定《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时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李祖泽先生,多次往返北京协商,最终这部历时十七年编写的命途多舛的书稿图文,终于得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要报》形式,向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报告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果的出版情况。

历史研究所安排古代服饰研究室,由友谊宾馆租住地迁至北京日坛路六号院搭建的三间木板房内。

王㐨由考古研究所调入历史研究所任古代服饰研究室副主任,王亚蓉为学术秘书。同年谷守英调入古代服饰研究室,从事摄影及暗房工作。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沈从文应美国多所大学邀请赴美讲学,出访情况在国内外有多篇报道。

王㐨、王亚蓉、谷守英赴云南省博物馆及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地区四个月,调研考察云南石寨山等考古出土的有关纺织文物及少数民族历史遗存、留传应用的各类纺织、刺绣的技艺。

1980年

沈从文、王㐨、王亚蓉完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定稿工作,并和沈从文夫人张兆和一起赴广州进行《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校对工作。期间沈从文赴中山大学参观博物馆,拜访老友商承祚和容庚两位先生,欢聚畅谈。商老欣然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题写书名。

沈从文在广州第一次接受香港三联书店总编辑潘耀明采访。

王㐨赴南京、扬州天山等地参加天山汉墓发掘工作。

1981年

香港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八开本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第一本样书签名赠予邓颖超,以感谢周恩来总理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亲切关怀,外交部礼宾司购得一批豪华本作为国礼赠送外宾。据报道,此书赠予了美国尼克松总统、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和日本裕仁天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获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一等奖。

王㐨赴内蒙古,揭取豪欠营子洞穴出土的辽墓契丹女尸身着的铜丝网络衣和面戴的金覆面。

1982年

王㐨、王亚蓉参加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现场提取及室内修复清理工作,沈从文为马山一号楚墓写文著题“打开战国的丝绸宝库”,首刊发表在《中国画报》外文版,公布了这项重大考古发现。

王㐨赴内蒙古参加赤峰宁营子元代壁画保护工作。

1983年

王㐨赴内蒙古赤峰宁营子揭取保护元代壁画。

王㐨赴广州主持南越王墓出土纺织品揭取与保护工作。古代服饰研究室迁至朝阳门内吉兆胡同3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宿舍院五间平房内。

1984年

王㐨接替沈从文任古代服饰研究室主任,并筹划出版十卷本的《中国服饰大系》工作。

湖南省博物馆正式聘任王㐨、王亚蓉为顾问,重点指导马王堆汉墓一号、三号墓的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和研究工作。

王㐨再赴广州,主持南越王墓出土的纺织品保护工作。

王㐨去沈阳博物馆出差,途中在锦州火车站被辽宁省考古所留住,参与北大和辽宁省考古所金牛山工地的考古工作,帮助解决提取被包埋在石灰岩中的人头骨这一难题。王㐨首创用界面渗透法,安全分离被矿物盐胶结在巨石中的人头骨化石,最终鼻中隔的软骨也被毫无损伤地取出。

1985年

王㐨为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残朽纺织品做清理保护研究工作。该墓发现了印花凸版模具,证实了王㐨研究马王堆一号出土的印花敷彩纱时,提出西汉时应该有印花模具的推论(图8-10)。

自本年起至1990年,王亚蓉因研究复织项目暂未得到上级部门批准,开始自费复织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部分刺绣衣衾纺织品文物。

1986年

王㐨、王亚蓉参与清理保护湖南沅陵元代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纺织品工作。王亚蓉在沅陵县博物馆工作六个月,携县博物馆夏湘军、陈勇、洪梅等人对该批文物进行清理保护。墓主人黄澄存生于宋末,殁于元初,曾为宋末辰州府知州。在出土的众多衣物中,有一件宋代官服大袖宽衫,极其珍贵。刺绣钱包内装有元代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三百文纸币,一共七张,是出土币种最全的元代纸币。另外还有一则“祖传生漆作坊……”的广告。

图8-10 南越王墓出土凸版印花模具图

王㐨、王亚蓉赴日本,参加第四届国际服饰学会研讨会,分别作了服饰研究的演讲,并被聘为理事、顾问。

1987年

王㐨、王亚蓉应陕西省考古所邀请,赴陕西省扶风县参与法门寺唐塔地宫纺织品文物的发掘清理工作,出土了大量唐皇室供奉佛祖的珍贵文物,包括佛指骨舍利。根据《物帐碑》记载,仅皇室贵胄供奉的丝织品就达七百多件,然而大多已残碎,保存状况非常不好。保存完整的是供奉捧真身菩萨的五件四绞菱纹罗折枝花蹙金绣冥衣,是按原件比例缩小的供奉冥衣;还发现斜菱格对凤织金锦,圆金线直径0.1毫米,这也是首次发现织金纬锦。

王㐨、王亚蓉、胡戟同中国台湾记者沈重沿郑州、西安、兰州,一直到乌鲁木齐考察丝绸之路。

王㐨主导发明的桑蚕单丝网保护技术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8年

沈从文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历史研究所与大英图书馆联合出版敦煌历史文献,这批文献是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带来的手书之写经背面的——唐诗、医方、地亩册等,反映了唐朝各种社会生活。敦煌研究组人员已做完考察工作,历史研究所决定请王㐨、王亚蓉赴大英图书馆进行拍摄。工作流程为白天拍摄,晚上冲洗胶片,检查底片是否丢行漏字,工作极辛苦紧张。这些照片最终编辑成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十四卷本的《英藏敦煌文献》(图8-11、图8-12、图8-13)。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 & A)为了建立中国艺术馆,邀请王㐨、王亚蓉每周三,协助完成所藏中国明清各类服饰及丝绸文物的分类及鉴定工作。该中国艺术馆的各项经费由中国收藏家徐展堂提供。

1989年

王㐨、王亚蓉继续完成敦煌藏经洞手书文献的拍摄工作,休息期间曾赴巴黎集美博物馆考察。

1990年

王㐨、王亚蓉赴巴黎,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出土纺织品出版作准备工作。期间,王亚蓉突发急性心梗入院,康复后回国。

王㐨赴乌鲁木齐,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考察国际研讨会。

1991年

王亚蓉赴哈尔滨黑龙江省博物馆,研究鉴定黑龙江省阿城金代齐国王夫妇合葬墓纺织品工作。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举办首届国际服饰研讨会,王亚蓉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马山楚墓实验考古的复织研究成果。

图8-11 《英藏敦煌文献》封面图

图8-12 《英藏敦煌文献》正文

图8-13 《英藏敦煌文献》版权页

王㐨、王亚蓉在北京昌平县泰陵参加国家文物局首届古代丝织品复织保护工作会议。

1992年

王亚蓉赴日本名古屋,参加世界首届扎染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

应辽宁省博物馆馆长徐秉琨邀请,王亚蓉到辽宁省博物馆清理辽宁法库叶茂台第七号辽墓出土的一批高级丝织衣物。这些织物多已碳化,极为酥残。2008年该墓部分丝织品运到考古研究所纺织考古部做进一步的清理保护工作,成功揭取了一批辽代丝织品文物,包括一件缂金云纹佩巾和缂金软靴、缂金九龙被、绣金碧罗衣物残片等。这项工作到2013年圆满完成。

1993年

王亚蓉应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邀请,赴三门峡市参与西周虢国M2009墓出土的玉器上附着的各种丝织残片及墓道中发现的合裆麻裤的清理保护工作。

王㐨研究汉代文献记载的使用动物染料的“齐紫”染紫方法,他成功地以渤海骨螺腺体为原料,利用胶东半岛莱州湾的骨螺腺体提取物,进行染料实验,并留有全套实验记录。直到1996年他仍在做实验,并记录留存。

5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幕,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看了王亚蓉所做江陵马山楚墓N10的复原复织锦衣,他说这是用实验考古学方法研究纺织文化的最好例证,希望能一件件做下去,这是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最高展示形式。

1994年

王㐨、王亚蓉在郭沫若故居,筹划举办了“纪念沈从文从事服饰文化研究四十周年汇报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的沈从文“以物证史学科研究成果汇报展”。此展由历史研究所主办,郭沫若的长子郭汉英筹经费、腾场地,鼎力相助,各界反响极佳。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忍之听了工作汇报,在纪念册上题词“辛勤耕耘,惨淡经营”。展览期间,有二十多位部长、副部长参观并留言(图8-14、图8-15)。

王亚蓉随湖南省博物馆在韩国首尔举办楚汉刺绣文物展,展出了江陵马山楚墓的复织衣绣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衣物等,之后这批文物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展出,均受到极高评价。

1995年

中日联合考古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尼雅,发现了纺织品丰富的汉晋时期贵族墓群。此时王㐨因身体原因未能远行,王亚蓉受国家文物局委派,随宿白、严文明等专家赴新疆自治区考古研究所考察,并留在乌鲁木齐主持尼雅遗址丝织品揭取清理工作。王亚蓉对M8夫妇合葬墓进行清理,该墓出土了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经锦护臂、“王侯合婚 千秋万代 宜子孙”锦被等一大批精彩的纺织品文物。M8是夫妻合葬,男的是欧罗巴人种,女的是蒙古人种,从锦被文字可知,此墓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古精绝王与汉族合婚的实证。汉时天下为定,“请盟和亲”在文献上多有记载。

图8-14 郭汉英(左一)、王(左二)、王忍之(右二)、王亚蓉(右一)相关人士在“纪念沈从文从事服饰文化研究四十周年汇报展”上。

图8-15 沈从文夫人张兆和(左三)、汪曾祺(右二)各方人士在“纪念沈从文从事服饰文化研究四十周年汇报展”上。

清理尼雅遗址时,王亚蓉收到历史研究所加急电报:“立即返所,参加双向选择”。为了顺利不受阻地从事纺织考古工作,王亚蓉选择提前六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退休,并继续做纺织考古工作至今。

王㐨在北京修复完成阿城金墓出土的绣花罗鞋。

1996年

王㐨、王亚蓉在历史所古代服饰研究室,接待瑞士丝织品专家、教授访问团座谈后,王亚蓉携瑞士专家团赴首都博物馆旧址(孔庙内),由崔学谙馆长接待并陪同考察馆藏的精彩明清丝织品文物。

1997年

王㐨因病英年早逝,享年六十七岁,结束了他为中国纺织考古学的奠基,历尽艰辛、奋斗的一生。

2000年

王亚蓉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徐苹芳委派,主持北京老山汉墓丝织品现场提取保护工作,此次出土的残碎刺绣荒帷的顶饰,颇为重要,其修复工作历时三年,在北京辽金元城垣博物馆库房内完成。

2003年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长安街建成“首都博物馆”新馆,王亚蓉受聘组建“首都博物馆古代纺织品研究保护工作室”,带领团队修复了北京考古文物研究所存放了半个世纪的元代国师海云法师塔墓(原长安街双塔庆寿寺地宫)出土的僧帽,特别是元缂丝等重要的丝织品文物。

王亚蓉带领首都博物馆团队,修复了元代白塔寺天宫藏密封册、绣袱等重要丝织品文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文物局局长李肖带领三名维吾尔族、汉族人员,携带吐鲁番出土的多件文物,到首都博物馆纺织品和出土文书保护工作室,边修复边学习,为吐鲁番培养了纺织品修复人员。

2004年

王亚蓉主持为首都博物馆复织了定陵出土的明神宗十二章缂丝衮服,以及孝靖皇后的百子衣,直至2007年完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博物馆文保人员在首博学习结束,王亚蓉带领纪秀文和司志文,携带在北京定制好的文物清洗池、丝网机亲赴吐鲁番,为其博物馆建立丝织品、纸制品文物修复工作室,至今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王亚蓉、司志文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鄯善洋海墓地,八座春秋战国墓葬的纺织品发掘保护工作。

2005年

王亚蓉在首都博物馆纺织品修复工作室,主持修复河北省隆化县鸽子洞出土的元代纺织品,此项工作至2009年完成,并编写报告《洞藏锦绣六百年——河北隆化鸽子洞洞藏元代文物》。

2006年

受北京文物局委托,王亚蓉携首都博物馆纺织修复工作室的傅萌、司志文、陈超,脱取与保护清康熙时期武官墓殓葬服装。

江西省赣州市慈云寺塔于2004年出土了大量北宋纸画碎片,但残碎过甚,一直未能复原。2006年这批碎片交到王亚蓉手上,团队经五年分拣拼合修复,至2011年完成,复原二十余幅宋供养绘画,并发现年款,展示了北宋时期服饰、化妆、建筑、绘画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极为珍贵。该塔修复完成的文物于2019年出版报告。

王亚蓉带领首都博物馆六名学生(司志文、贾汀、付萌、闫丽、栾桂芝、黄悦),并携带在北京定制的清洗池、修复文物所用的各种框架及丝网机赴湖南长沙,安置设备并提取元代华容墓的丝织文物进行实践修复,对湖南省博物馆丝织品文物做修复保护工作。

王亚蓉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要求,返聘回考古研究所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组建纺织考古修复研究部门。

2007年

受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委派,王亚蓉携首都博物馆团队,主持江西省靖安东周大墓的纺织品发掘保护工作。该发现被评为2007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9年该墓的第一阶段抢救清理工作进入尾声,但对难以处置的纺织文物,进一步清理保护工作尚未正式开始,工作便被叫停。2011年在国家级考古、保护界专家的要求下,再次报批申请完成最重要的五具棺木中纺织文物清理工作,但因离开地下密闭环境三年的脆弱衣物已经不起时间消磨,已无法进行修整,致文物损毁,让人遗憾。

2008年

王亚蓉指导谷守英、司志文、邢文静、胡晓昆为西安市大唐西市博物馆修复一批纺织品衣物。

王亚蓉团队修复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纺织品。

2010年

国家博物馆赵作勇、杨琴到首都博物馆纺织修复工作室,参与实习清康熙时期武官墓殓葬服装脱取与保护工作,王亚蓉协助赵作勇在国家博物馆建立纺织修复工作室。

王亚蓉应邀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江苏省南京云锦研究所共同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南京)基地”的会议,并签署合作协议。

2011年

王亚蓉考古所团队应江西省考古所要求,二次复修江西明代宁靖王妃吴氏墓出土的一批服饰。

2011——2015年,上海施钰女士资助在南京建立纺织考古复织实验基地,由王继胜主持工作,共打造大花楼云锦织机两台、丁桥织机两台,开展一批复织研究项目,成果有素纱襌衣、东周高密度经锦等。施钰女士还特聘中央美院硕士罗茜尹在北京作王亚蓉先生科研助理,协助编写及科研管理工作。

2013年

王亚蓉考古所团队研究与修复,山东日照海曲M125汉墓锁绣荒帷和组带等出土文物。

王亚蓉考古所团队开始修复、保护,河南睢县明代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丝织服饰。

2014年

王亚蓉考古所团队修复1972年出土的,山东临淄齐故城大夫观战国墓一批工艺精湛的丝织物。文献记载齐国为战国时期的纺织生产中心,但齐国丝织品出土实物向来较少。

王亚蓉为国家文物局委派的江西海昏侯墓现场发掘五名专家组成员之一,常驻工地。考古所司志文、赵芮禾、邢文静参与发掘与保护纺织品工作,该墓至2015年完成发掘。

首个国家公祭日前夕,《山西大同万人坑发掘记事——日军侵华罪证》图书首发式在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向该馆捐献了山西大同万人坑发掘的全部原始资料。

中国文物学会成立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王亚蓉任会长,并召开该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议。

2015年

9月,王亚蓉主持召开的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举行,主题是“以丝绸之路作为起点”。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祥出席会议并作演讲。

201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正式批准建立“纺织考古绝学学科”,王亚蓉为学科带头人。

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得李德喜先生资助,在苏州成立“纺织考古科研基地”。继续研究复织法门寺地宫出土五件供奉捧真身菩萨的冥衣——重点研究复织出唐代四经绞小花罗地蹙金绣织物(图8-16)。

王亚蓉获得中国首批“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同时获得2016年全球十大文化人物称号。

受国家文物局委派,王亚蓉赴河北省清东陵,清理保护温僖贵妃墓被盗寻回的十件(套)服饰,做了修复保护方案。

图8-16 纺织考古科研基地授牌仪式

王亚蓉团队修复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馆藏明代纺织品文物。

王亚蓉团队修复河北省梳妆楼元代纺织品文物。

王亚蓉团队修复与整理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纺织品。

王亚蓉团队修复保护河南省睢县出土明代丝织衣物八十件(套)。

10月,“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市博物院举行。

王亚蓉受聘为北京服装学院“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研究”项目的博士生导师。

2017年

现场发掘及清理江西省南昌市象山南路M11汉墓纺织品。

修复保护研究北京市海淀区玲珑巷明代宦官墓纺织品。

修复保护中国体育博物馆书画文物。

王亚蓉编著的《中国刺绣》于12月出版。

2018年

4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社科院院长谢伏瞻等领导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纺织考古部视察,王亚蓉对纺织考古科研情况进行了汇报。

起取与保护修复北京市五里坨宦官墓纺织品文物。

论文集《中国古代纺织文化研究与继承》出版。

清东陵景陵园寝温僖皇贵妃墓出土服饰结项会于12月举行。

2019年

2月,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金玉华裳中华传统服饰臻萃展”在泉州市博物馆举行,研讨会以“弘扬传统服饰文化”为主题。

5月,上海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修复项目结项会举行。

《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出版,按北大宿白教授嘱咐,报告对复原的绘画不作定名,不添加文字,让各方面的专家参与研究解读(图8-17)。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出席并给予鼓励。

9月,纺织团队司志文等参与青海都兰热水2018血渭一号大墓的抢救发掘,现场提取、保护出土的纺织品文物。

图8-17 宿白先生察看赣州慈云寺塔修复后的经卷

纺织考古学学科建设方面:在王亚蓉参与筹划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服装学院建立“文物与博物馆学纺织考古专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生。

参加江西省上饶广丰纪氏夫妇合葬墓的纺织品现场发掘工作,该墓葬共揭取各类纺织品文物三十七件(套)。

10月,“楚风汉韵——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博物馆召开,同时举行“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

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迁至体育场北路的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0年

王亚蓉参加西安工程大学举办的首届“科技·艺术·考古”高层论坛。

10月,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联,联合邀请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亚蓉先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

11月,南京大学邀请王亚蓉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高研院会议室,作题为《沈从文与古代服饰文化》的专题报告。

2021年

选取明朝宁靖王妃吴氏墓出土的织金璎珞纹云肩妆花缎夹袄、妆金团凤纹补鞠衣进行复原复织研究(图8-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首都博物馆、明十三陵遗产管理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对定陵纺织品文物进行现场实践考察。

王亚蓉参加西安工程大学考古文物保护修复联合合作会议,指导并参与其大学建立的以纺织、服饰文物保护修复为主的实验研究中心。

中国历史研究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座谈会,院长高翔对纺织考古给予认可,并提出希望共同讨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新思路,共同谋划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考古研究专题”委托——《秦始皇陵铜车马内饰复原复织研究》项目。

3月,由大葆台汉墓博物馆通过新华网直播“百年考古系列讲座”《重现大国霓裳》,邀请王亚蓉主讲,六十万人次在线观看。

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室主办《沈从文与纺织考古》讲座,由王亚蓉主讲。11月,该研究所又采访王亚蓉回忆建室历程和纺织考古成就。

7月,王亚蓉携司志文、邢文静、赵娜录制的CCTV-10纺织考古公开课《考古中的锦绣年华》两期节目播出。

图8-18 织金璎珞纹云肩妆花缎夹袄

王亚蓉发起并指导成立的纺织服饰文物科研保护组织机构及带头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纺织考古修复组、带头人司志文;

国家博物馆纺织品修复组、带头人赵作勇;

首都博物馆纺织品保护修复组、带头人傅萌;

吐鲁番地区博物馆纺织品修复组、带头人玛丽亚木;

湖南省博物院纺织品修复组、带头人董鲜艳;

辽宁省博物院纺织品修复组、带头人申桂云;

秦始皇陵博物院纺织品修复组、带头人王煊;

北京服装学院纺织品修复组、带头人贾汀;

北京石景山区博物馆纺织品修复组、带头人陈超;

王亚蓉为继承沈从文先生开创的中国纺织服饰研究事业培养的博士人才:刘大玮、高丹丹、谈雅丽、丁培利。

在读博士生:汪训虎、高洁、柳芳、乔爽、陈寒蕾、杭航、陈大公、邓翔鹏、李忠超、刘畅、薛宁、宋彦杰、蔺明林、温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