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三 HalchayanPlace石 刻
画
[16]
(公元 1~3世纪)
图一四 阿斯塔纳
206号墓女俑(唐)
懿德太子墓(706年)随葬陶俑及壁画中,常有所
见。因其细密的间色,加之唐时确有一种晕间条
纹面料出现,这种长裙也常被称作“条纹裙”。
其实不然。吐鲁番阿斯塔纳 206号墓(公元 689
年前后)
[19]
曾出土一组女俑,俑身为木胎彩绘,
其衣饰皆以面料制作,十分精巧逼真(图一四)。
其中一件女俑上着半臂,肩搭披帛,下系红黄二
间色高腰长裙。其形态与上述唐墓壁画及俑像
如出一辙,而此俑裙并非以条纹面料制,而是以
三十余片裙片连接而成。足见唐时间裙裙片之
多,制作之复杂。
至唐初,间裙外观形态的变化仅在于其工艺
的繁简,而此时印花、夹缬工艺的广泛应用,使得
裙子的装饰不仅限于间色,故见 7世纪后间裙已
不常见于画塑作品中,就此湮没不彰。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类及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按裙
片连缝方式不同,间色样式裙有横间裙与竖间裙
两类。横间裙始于西汉前西域,多为高腰毛布
裙。而竖间裙出现于两晋时期的中原,初时为男
女通用之服,多为低腰样式,以丝织品制。由墓
葬出土文书可知,时人并不以“间裙”二字称之,
而以其间色之色名为裙名,借以指代或区别,常
见有“绯碧裙”、“紫碧裙”等。晋十六国时期图
像资料中,间裙有四片、六片、八片以及十二片四
种样式。裁剪方法上既延续了汉代中原的因素,
也融合了西域常见的手法,并无常规定式。北朝
是间裙的发展时期,高腰间裙开始占据主导,并
相沿成习于隋唐。北朝隋唐时期间裙腰高掩乳,
间色密如条纹,既延续了早期中原的竖间形式,
也融合了西域高腰特点,是为晋唐时期服饰东西
交流、胡汉交融的体现。
[1]郭沫若选集 (第 三 卷下册)[M].成都:四 川 人民出版 社,
1979:420.
[2]周汛.中国衣冠 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
1996:282.
[3]赵丰等.甘肃花海毕家滩 26号墓出土的丝绸服饰[C]//西北风
格—汉晋织物.香港:艺纱堂/服饰出版(香港),2008:105.
[4]唐长孺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2:3.
[5]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西区 408、409墓
清理简报[J].吐鲁番学研究,2004(2).
[6]a.法国科学研究中心 315所.克里雅—一条河流的记忆[J].
b.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法国科学研究中心 315所.新疆克
里雅河流域考古调查概述[J].考古,1998(12).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新疆
山普拉[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8]侯灿.吐鲁番出土的木俑和泥俑[C]//.新疆考古与史地论
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a.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谷水晋墓(FM5)发掘简报[J].
文物,1997(9);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
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两座魏晋墓[J].考古,1985(8);c.洛阳市
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郊西晋墓[J].文物,1992(3).
[10]实物及图像资料陈列于甘肃高台博物馆展厅,详细发掘材
料待发.
[11]新疆文物考古所.新疆尉犁营盘墓地 1995年发掘报告[J].
新疆文物,2001(1-2).
[12]于颖.营盘出土间色裙复原研究[C]//西域异服—丝绸之路出
土古代服饰复原研究.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57-62.
[13]陈列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1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东安王娄
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5]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吐鲁番阿斯塔那第二次发掘简报[J].
新疆文物,2000(3-4):29.
[16]武敏.吐鲁番考古资料所见唐代妇女时装[J].西域研究,
1992(1):62.
(责任编辑 朱艳玲)
95
考古所见晋唐时期间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