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资料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 “穿汉服”


1 为什么穿汉服?

   提升年味的关键在于穿上民族传统服饰,如果继续不穿传统服饰的话,一切复兴节日的努力都将成为徒劳,传统春节的复兴将没有可能。——这是我们经过长期思考和分析后做出的判断。

   为什么这样说?

   想象一下,就算我们的春节节日生活非常丰富多彩,人们仍然会感到很不满足,总觉得缺少一些节日的味道,缺少一些年味。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在节日的过法,缺少了节日本质的特点。

   ①节日必须高于生活。

   如果节日的生活样式和日常一样,那就不能成为节日。节日必须高于生活,具有日常生活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过去,人们平时吃不到肉,过年时能饱餐一顿饺子和鸡鸭鱼肉,就会很满足,会体会到强烈的节日感。但是后来,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而节日生活样式由于文化的稳定性基本维持不变,它就无法再满足人们的节日期待。节日必须高于生活,对“食”的要求是这样,对“衣”的要求也是如此。很难想象,平时穿什么节日也穿什么,这样的年能有什么味道。贫穷的年代里,人们以穿“新衣”来满足对节日“衣”的期待,现在富裕了,平时的衣服就很多,也很新,所以,也就没有人会以买“新衣”的方式来营造节日的愉悦感了。

   人们对“衣”的期待正在提升,只是很多人看不到或者不承认罢了。这种期待集中在对衣的文化内涵的追求上,对比少数民族和世界其它民族,人们都能强烈感受到,我们汉民族过年过节时衣服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特色,没有民族性,没有文化含量。看看吧,过年过节时,满大街的人们穿的是什么衣服:西装、夹克、套装、羽绒装、牛仔装、休闲装……平时穿什么,节日也穿什么,毫无二致。

   节日必须高于生活,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同时,这种“高于生活”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准之下有不同的表现: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高于生活”首先要求的是节日里生活水准值高于平时,只满足这一点,就可以产生节日的愉悦,其它的,可以没有。比如,改革开放初,人们过年能吃肉,就可以很满足,其它的都不重要。而当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日常生活水准已经比较高的年代,节日在物质生活层面“高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必然被极大压缩甚至完全失去,靠“提升物质生活水准”来满足人们“节日必须高于生活”的期待基本丧失可能。这时候,人们必然转向追求更高的层面,也就是精神与文化的层面,这也是“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最本质的层面。

   人们会去追求什么呢?那就是节日的仪式感、民族性。

   ②节日必须具有仪式感、民族性。

   饺子丢到锅里煮熟了就可以吃,任何时候都可以,为什么人们非要在过年时吃呢?其实,人们吃的不是饺子,人们吃的是仪式——过年吃饺子的仪式。所有的节日食品,都不过是节日仪式的用品而已。被吃的东西并不重要,“吃”本身才是人们在意的过程。这些东西构成了节日食俗,或者说“食的仪式”。

   与其说,人们在节日里吃着什么,不如说,人们在举行某种“节日食仪”。

   食的仪式是如此,“衣的仪式”也是这样。举目全球,几乎世界所有民族都会在节日中举行“衣的仪式”。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平时穿全球正在流行的服饰,而节日时换上本民族服饰。第二种,平时就穿着本民族的服饰,但节日时特别换上更漂亮的“节日盛装”。换句话说,平时穿民族的“常服”,而节日时换上“节日礼服”。

   全球二千多个民族,都会在各自的民族节日里举行“衣的仪式”,而几乎唯独汉民族不举行,也难怪我们对节日丧失的危机感格外严重。

   至于节日的民族性,这是由节日的起源、生成、演变、发展所自然带来的特性,在古代,这是节日的天然属性,而到了全球化猛烈发展的今天,这种民族性的天然属性又具有了维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宝贵价值。

   综上,节日穿民族传统服饰汉服,已经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成为人们本能地、自发的、无法阻止的文化诉求,成为民族传统节日在时代的艰难传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随着社会各界拯救民族传统节日进程的深入,人们自然会提出穿民族服饰的强烈愿望和明确要求。


2 大春节穿汉服的两个阶段

   穿汉服过民族传统节日,将会出现两个阶段:一是“只是穿上”的阶段。二是更高层次的、人们对“汉服节日盛装”追求的阶段。

   汉服虽然古老,但毕竟断代了数百年,对当代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仍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人们搞不清楚“汉服”与“汉朝服装”的区别,更搞不清汉服“常服”“公服”“祭服”“礼服”等复杂的分类。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能力的一种衰退,世界上各民族,对本民族服饰的各种分类和用途都是如数家珍的。对民族服饰文化的重新学习和认识,将会是一个需要时间的长期的过程。在当前,穿汉服者还属凤毛麟角的情况下,公众一旦穿上汉服,新鲜感会很强烈,按照前面分析的节日的原理,“高于生活”和“仪式感”都将具备,人们的节日感将得到猛然提升,哪怕只是一套简单的深衣制常服(汉服形制的一种,适合作为燕居或最简单的礼服),人们都会非常满足。就和贫穷年代里过年吃顿肉就能让人满足一样的道理。

   而当穿汉服过节渐渐成为了流行的社会风俗,甚至许多人在日常也开始穿各种各样的汉服时,人们就必然不再满足于“穿上而已”。人们会对节日服饰提出更高的要求,开始追求类别、样式、款式、颜色、面料甚至风格、文化品位、健康、环保等等。那将是一个呼唤更华美、更有个性、更漂亮的“汉服节日盛装”的阶段。导致这一需求的,仍然是节日必须“高于生活”这一文化原理。

   节日文化的演变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它或许有起点,但只要生活继续,就没有终点。同时,只要“节日”这一文化本体继续存在,人们就必然寻找合适的内容对其进行填充,维系其“高于生活”“仪式性”“民族性”等特质,以此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3 大春节怎样穿汉服?

   我们建议,大春节穿汉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选择:

   ①不必太讲究款式、华丽、面料等,穿上一套普通的汉服常服就行。

   这主要适合于刚刚接触汉服者、汉服知识不足者、没有时间和精力仔细学习汉服分类知识者、经济能力较差的学生等。这些同胞,完全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和讲究汉服款式,自己制作或购买一套普通的、价格合宜的普通汉服常服就行了。这就是前面所谈到的汉服穿着的第一阶段,重在“体验”,对民族文化的亲近和体验。

   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避开必要的民族服饰文化禁忌。比如,汉服的交领不可左衽;颜色禁忌中,不宜穿纯白或纯黑的汉服。请注意,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近黑的“玄”色,是很高贵的色彩。但玄色是黑中扬赤,并非纯黑。再如,建议不要穿完全大红大绿等轻浮庸俗的色彩,近来我们在民族特征上有一些误区,比如,红色在中国人文化中是喜庆的色彩,但是要红得有分寸,一般来说,除非嫁娶,否则尽量避免全红,张扬夺目的风格与汉文化含蓄内敛的气质不相吻合。

   其次,应避免模仿戏曲服饰和影视剧中的服饰。戏曲服饰和影视剧中的服饰,总体来看虽然是属于汉服文化系统,但也发生了很多变异,打上了强烈的舞台和艺术烙印,不能简单地把它与汉服完全划上等号。特别是一些粗制滥造的古装影视剧,对汉服随意篡改,造型怪异、夸张、庸俗,更不应模仿。

   其三,应注意穿上汉服后的言行举止。华夏二字,分别代表着服章和礼仪,所以,真正的华夏,有衣冠而没有礼仪是不成体统的。穿上民族服饰,就理应对民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非常讲究举止言行的礼仪之邦,如果穿着汉服却大呼小叫、随地吐痰、拥挤公车、出口成脏,是很不应该的。

   建议,采用第一种方式的同胞,对于汉服的各种禁忌和讲究不了解或拿不准时,可以通过网络查找答案或寻求他人帮助。

   ② 适度讲究汉服的种类、款式、面料和文化品味,争取穿上体现民族服饰之美的真正的汉民族节日盛装。

   这主要适合对汉服文化比较了解的同胞。在大春节长达二十多天的时间内,原则上,一套汉服礼服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考虑在不同的节日中穿不同的汉服礼服。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