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资料馆

首页转发微博微博私信获取下载。

 

汉代的独脚坐具 - 夏添-先秦至汉代荆楚服饰考析

 

从服用功能看,楚汉下裳形态的变迁与贵族穿着锦绣华服时的跪坐礼仪姿态(席居制)密不可分。从坐具变迁可窥一斑。荆楚地区西汉贵族墓中除曲足凭几之外,另有一式更便携、隐蔽的坐具——独脚坐具。

3-5 列举的 5 件西汉坐具形制、材质相同,由面、足两部分组成,面呈椭圆形(圆角矩形),中间厚、边缘薄,中央设一孔。独足为粗短的束腰圆柱形(圆锥形),面、足通过底边的孔明榫相接呈“T”形(图 3-23)。从汉初长沙国王后到江陵五大夫、五大夫张偃、楚贵族景氏后裔(成都老官山汉墓)[99]均陪葬此物来看,这种坐具在荆楚地区贵族阶层较普遍,且男女通用。那么它应该如何使用呢?


image


3-22 曲裾绵袍结构(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绘制)[97]

Fig3-22 Structure of the Quju silk gown(draw according to No.1 Han tomb at Mawangdui, Changsha)


image

  1. 成都老官山汉墓


    image

  2. 江陵凤凰山 168 号汉墓 (c)长沙渔阳墓

3-23 西汉独脚坐具造型(成都博物馆、荆州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藏)

Fig3-23 Style of the sole-foot chai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from the collections of Chengdu Museum, Jingzhou Museum and Changsha Jiandu Museum)

表 3-5 独脚坐具形制

Tab.3-5 Specifications of sole-foot chair

编号

年代

墓葬名称

坐具名称

尺寸/cm

出土位置

1

西汉初年

长沙渔阳

漆坐具

面板长 34.6、宽 14.8、通

与漆砚同置于 1 件



C:73

高 12

竹笥内

2

西汉(公

江陵凤凰

漆几

面板残长 40、宽 13、通高

未详


元前 153

山 10 号汉


11



年)




3

西汉(公

江陵凤凰

T 形器

面板长 48、宽 13.5、通高

与双虎头形漆器、


元前 167

山 168 号

168:108

15

漆几共出于边箱第


年)

汉墓

T 形器

面板长 57.5、通高 47.3

二层




168:236



4

西汉

成都老官

鞍形单足

面板长 27.2、宽 15.6、通

未详



山汉墓

漆木几

高 14.2


礼失而求诸野,由于日本承袭席居制,其现代坐具形制尺寸(面板 22×11.5 、高

17cm),构制逻辑、实际效用与西汉独脚坐具如出一撤(图 3-24)。坐具呈倒三角不稳定结构,跪坐时嵌入足底内扣之隙,臀坐于矩面,可缓解久跪之苦楚。

如图 3-24 所示,西汉绵袍的跪坐承力部位正是裁片方向变化部位——曲裾该部位为斜向经丝具弹性,直裾该部位为整幅面料,即便紧束腰带,坐、立时下裳均不易变形(楚直裾下裳纵向分片容易变形),西汉深衣制绵袍的下摆缘斜裁褒博,恰好可隐藏坐具不为人所见。


image

3-24 西汉独脚坐具用途

Fig3-24 Function of the sole-foot chai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据此观察,斜拼的下裳和袍服缘边不但凸现了丝织物光泽、弹性,而且裹身周密,燕居时不论正坐(跪坐)、肃立、蹀躞均相宜。因为斜拼使贵族绵袍下裳在礼仪活动中保持完整,又因西汉未见锦袍或者多重镶锦领缘装饰,故而,笔者推测楚人用于维持领袖缘、上衣、下裳裁片完整的嵌饰(环编绦)因为下裳裁剪秩序变化在西汉因无用而不存。马王堆汉墓大量着衣、雕衣立、跪姿态的侍俑均穿着纹饰繁丽曲裾袍,却无一刻画嵌饰,同墓所出众多服饰、衣衾也均无环编嵌饰”——仅见 3 幅手套、棺内裹尸布、N7“信期绣罗绮绵袍残片嵌入缺乏弹性的千金绦,可为辅证。

综上所述,楚服直裾至西汉直裾曲裾裁剪变化表明——先秦至汉代礼仪活动中身体行为变迁影响着服饰形态嬗变。先秦没有高家具也不流行垂足高坐[100]贵族们脱履、袜而跪坐于筵席之中,西汉斜裁增幅(曲裾下裳)、横向拼接(直裾下裳)单纯地改变了整幅面料裁缝方向就实现了适于服用的综合目的:第一,跪坐时稳固衣裳结构;第二,节约面料及工艺,不必削幅;第三,便于缝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