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东汉服饰研究文献

《秦汉史》

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月。秦汉服饰(578~584页)。

《秦汉社会文明》

林剑鸣、余华青、周天游、黄留珠,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式样繁多的秦汉服饰:常服概述、冠服制度、特种服制、杂服饰及梳妆(173~199页)。

《秦汉文化史》

韩养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秦汉服饰风俗(93~104页)。又台北里仁书局1986年版。

《秦汉风俗》

韩养民、张来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头衣、发式、上衣、佩饰、下裳(1~47页)。

《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秦汉》

中华文明史编委会,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秦汉时期礼俗的演变与风情(692~705页)。

《中国秦汉习俗史》(百卷本中国全史)

岳庆平,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服饰(4~31页)。

秦汉服饰的审美特征

黄士龙,《中国纺织美术》1987年4期(总11期)35~36页。

关于秦汉的"苍头"问题

李新达,《文史哲》1978年2期61~67页。

先秦和西汉的玉项饰

杨建芳,《中国文物世界》1987年3月号。

《盐铁论·散不足篇》所反映的西汉社会生活

张鹤泉,《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4期70~76页。服饰问题。

咸阳出土近三千件汉代彩色陶俑

《光明日报》1965年12月9日,又《北京晚报》1965年12月9日。又《人民日报》1965年12月12日。

陕西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绘陶俑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咸阳市博物馆、《文物》1966年3期1~5页,又彩版及图版贰。

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文物》1977年10期10~12页,图版一(彩版)、二、三。

试谈杨家湾汉墓骑兵俑—对西汉前期骑兵问题的探讨

展力等,《文物》1977年10期22~26页。

汉代军服上的征识

孙机,《文物》1988年8期89~91页。又见孙机著《中国古舆服论丛》146~149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6月。

浅论西汉前期军队的服饰特征

蔡革,《考古与文物》1990年3期71~76页。

浅谈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艺术特征

杨秉礼,《文博》1993年2期19~27页转18页。

咸阳杨家湾汉墓兵俑服饰探讨

杨秉礼等,《文博》1996年6期38~45页。

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第一次发掘简报

徐州市博物馆,《文物》1998年12期1~16页,又插页彩图、图版一~四。

徐州西汉楚王陵考古发掘侧记

《中华文化报》(画刊)1996年12月,文化艺术出版社。

欧西草原的动物纹饰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

杨孝鸿,《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1998年1期(总75期)32页。

华衣彩俑

马永嬴,《中国文物报》1999年11月30日,汉代阳陵陪葬墓出土。

洛阳汉墓出土的有关服饰文化资料

郎保湘,《中原文物》1995年2期(总72期)72~75页转82页。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出版社,1972年。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1974年7期39~48页转63页及图版一至十七。出土大批丝织衣物,但与一号汉墓比较保存较差,豹纹、几何纹、对鸟纹锦及漆缅纱帽较有特色,亦为西汉遗物。

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主要收获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考古》1975年1期47~57页转61页。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看汉初的服饰

湖南省博物馆袁建平,中国古代服饰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1年8月,湖北荆州。见《丝绸史研究》1993年4期(总39期)33~40页。

汉代时装

熊传新,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陈列介绍《轪侯家》1989年12月第2期3版。

国之瑰宝—素纱衣

熊传新,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陈列介绍《轪侯家》1991年5月第3期1版。

不是金银贵似金银的纺织品

熊传新,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陈列介绍《轪侯家》1989年2月第1期4版。

现存最早、最轻薄的素纱掸衣

香港《龙语文物艺术》8期68页,1991年。

《神奇的马王堆汉墓》

侯良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色彩缤纷的汉代丝绸、花团锦簇的织锦、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汉代刺绣与湘绣、古代丝绸的印染技术、最早的乌纱帽及其主人、从贵妇的衣着看汉代服饰,丞相夫人的梳装用品。

楚与西汉妇女服饰之承袭性小议

湖南省文物局侯良,中国古代服饰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1年8月,湖北荆州。

我国首次发现的"乌纱帽"

侯良,《楚风》总第36~37期,1988年7月。

马王堆汉墓出土木俑的服饰

湖南省博物馆陈国安,中国古代服饰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1年8月,湖北荆州。

马王堆一、三号汉墓服饰综述

陈国安,湖南省博物馆编1992年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211~224页,湖南出版社,1993年。

漫谈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禅衣

湖南省博物馆李晓沙,中国古代服饰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1年8月,湖北荆州。

汉代妇女的发式

李正光,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陈列介绍《轪侯家》1991年5月第3期3版。

轪侯夫人假发小议

陈松长,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陈列介绍《轪侯家》1989年12月第2期2、3版中缝。

且看汉代如何装殓尸体

流火,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陈列介绍《轪侯家》1989年12月第3期2版。

"千金"绦饰与《轪侯夫人》

陈国安,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陈列介绍《轪侯家》1991年5月第3期3版。

马王堆汉墓纺织品保护研究的开拓者王

陈国安,湖南省博物馆编马王堆汉墓陈列介绍《轪侯家》1991年5月第3期4版。

汉代的服饰(1~7)

[日]杉本正年,日本《被服文化》107号(10~19页),108号(19~28页),109号(46~59页),110号(14~23页),111号(25~35页),112号(9~19页),113号(20~31页),1967年10月~1968年10月。

汉代服饰文化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高汉玉,'92国际丝绸文化经济研讨会论文,杭州。

汉朝的服饰衣料

周彬,《流行色》(上海)1985年2期37~39页。

汉式凤冠之形成与绝续

吴丽娟,《第六届国际服饰学术会议》论文集,汉城,1987年。绝续指在此之后,没有人接着延续使用。

汉赋中的纺织与服饰文化

方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汉语言文字研究专辑)103~107页。

两汉时期匈奴服饰文化初探

李国栋,《西北大学学报》1993年4期(总23卷81期)117~122页。服装、发型、装饰品、化装品。

匈奴物质生活初探

陈绍棣,《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1期(总4期)260~266页。

试论匈奴民族的衣食住行

乌兰托娃,《北方文物》1996年4期66~72页。

匈奴生活习俗论

舒顺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1年1期57~65页。

蒙古诺颜山匈奴墓地

王大方,《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16日。附刺绣毯黑白图。

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

田广金,《考古学报》1983年1期7~24页及图版一至二,内蒙古出土的匈奴遗物。

"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现

孙守道,《文物》1960年8、9期合刊25~32页。出土有银丝扭环饰品(金耳坠)及各种玉石、琉璃装饰品,为汉代时期匈奴遗物。

榆林地区收藏的部分匈奴文物

卢桂兰,《文博》1988年6期16~19页。有青铜带扣、青铜饰件等。

纳林高免匈奴文物出土略记

戴应新,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2卷12期(总144期)118~129页,1995年3月。

百越与匈奴之衣食住行之比较研究

陈征耀,《国际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月。服饰之比较(326~329页)。

胡汉战争画像考

赵成甫、赫玉建,《中原文物》1993年2期13~16页。

汉代胡服源流

[日]石田幹之助,日本《考古学杂志》23卷7号470~471页,1933年7月。

新疆古代墓葬所见唐代以前的服饰

梁勇,《新疆文物》1992年1期52~61页。罗布泊公元前十九世纪前后墓葬所见服饰、且末札洪鲁克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墓葬所见服饰、哈密五堡水库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墓葬所见服饰、和阗洛浦山普拉汉代墓葬所见服饰、民丰尼雅东汉墓葬所见服饰、罗布泊高台汉代阿墓葬所见服饰、吐鲁番阿斯塔那—哈喇和卓魏晋南北朝墓葬所见服饰。

鄯善苏贝希墓群一号墓地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1992年3期(总27期)1~10页。出土有毛布长袍、宽毛布袋、衣袖残部、毛布袍残片、毛布、斜纹毛布、编织毛绒帽、毛织带、花毡、皮靴、毛皮大衣等,为三千年前遗物。

新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文物》1960年6期9~12页及图版。出土有男锦袍、裤、袜、手套、女衣、裙、襪等。

新疆鄯善县苏巴什古墓葬

吐鲁番地区文管所,《考古》1984年1期41~50页。出土有毛布、发套、毛织带、簪、蚌饰等。

新疆鄯善县苏巴什古墓群的新发现

吐鲁番地区文管所,《考古》1988年6期502~506页及图版一至四。出土有帽子、皮大衣、腰带、皮带、毛毯、毛毡、绿色细毛布、方格条带纹屙等。

新疆鄯善县苏贝希考古调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与文物》1993年2期26~29页。

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发掘报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1989年2期(总13期)1~48页及图版一至四。出土有帽、毡衣、裙、绢上衣、绢短夹衣、敛衣、裤、靴、鞋、袜、毛条等,计127件服饰文物。发式男性以发髻、单辫为主,女性多偏辫。时间为汉代前后。

洛浦山普拉出土织物

阿合买提,《丝路游》1986年2期(总2期)24页及彩版。

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地的新发现

萧小勇、郑渤秋,《西域研究》2000年1期(总37期)42~46页。山普拉Ⅱ号墓地出土纺织品共80余件,分丝织物和毛织物两大类。丝织物有绢和织锦,毛织物有平纹褐、变化斜纹罽、毛罗、刺绣、经编条、缀罽、编织带等。服饰样式有衣、裤、裙、饰带、腰带等类。为东汉前后时遗物,反映了汉文化与西亚文化的关系。

寻找消失在沙漠深处的精绝文明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华,《中华文化报》(画刊)1996年12期4~1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

吐鲁番沟区墓地出土的古代金饰品

赵静,《赏家》总第8辑(新疆文物考古成就特辑)70~7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4月。

罗布淖尔地区东汉墓发掘及初步研究

吐尔逊·艾沙,《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1期(总6期)128~134页。出土有黄绢丝锦上衣、绢衣、蓝色绸衣残片、金耳环、棉花、棉布、毛毡、毛毯、丝绵等。

楼兰城郊古墓群发掘简报

新疆楼兰考古队,《文物》1988年7期23~39页及彩色插页,又图版一~五。出土有丝织品75件、毛织品22件、棉织品5件及高帮皮鞋、金丝耳饰等。丝织品如"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长寿明光"锦、"长乐明光"锦、"登高富贵"锦、"延年益寿"锦、"永昌"锦、绢冥衣等。

风沙掩埋的记忆—楼兰重镇营盘的发现

周金玲文,刘玉生图,《旅游天地》1999年6期(总117期)42~45页。

新疆尉犁县因半(营盘)古墓调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1994年10期19~30页。出土毛织物有上衣、灯笼裤、袜、枕、带、针囊、口袋、褐、毛罗、毛绣、毛绦、绳、毯等。丝织品有口袋、香包锦等。棉织品有素面白布。麻织品有鞋、麻绳等。为汉晋或稍晚遗物。

尉犁营盘墓地发掘获丰硕成果

周金玲、李文瑛、尼加提《中国文物报》1998年3月11日1版。

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15号墓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1999年1期(总512期)4~16页及彩色插页一至四及封一至四。

营盘墓葬考古收获及相关问题

李文瑛、周金玲、《丝路考古珍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罕见的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

李文瑛,周金玲,《赏家》总第8辑(新疆文物考古成就特辑)62~6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4月。

独具特色的人面形面具

李文瑛,《赏家》总第8辑(新疆文物考古成就特辑)68~6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4月。

墨山国贵族宝藏的重大发现

林梅村,《中国旅游》(北京)1999年3期(总46期)80~86页。尉犁营盘15号墓等出土了汉晋时期中原锦缎制成的"鸡鸣枕"、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罽袍、古罗马的织金罽和织金锦、中亚艺术风格的皮革面具黄金冠饰和波斯瑜石艺术品黄铜戒指黄铜手镯,生动反映了汉代丝绸之路贸易盛况和服饰文化的交流。

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2000年1期4~40页。出土有衣物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彩色龟甲纹地毯、绣花彩毡、锦枕、锦袋、栉袋、锦帽、黄绢袍、男尸面衣、风帽、绢带、"讨南羌"锦、绢、绢缘棉布单、棉布方巾。为汉晋时期遗物。

汉普时期西域城郭诸国的社会生活

马国荣,《西域研究》1997年4期(总28期)71~79页。服饰(77~78页)。

古代西域与北方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

尚衍斌,《甘肃民族研究》1994年1期87~94页。

广采博纳的古代西域文化

钱伯泉,《新疆艺术》1992年1期(总64期)4~13页。

汉代以前车师人的社会经济生活

张玉忠,《新疆社会》1987年2期(总27期)61~69页。

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

甘肃居延考古队,《文物》1978年1期(总260期)1~25页。文中记述金关出土大量丝麻毛革制衣物、鞋、帽及残片。

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

甘肃省博物馆,《考古》1990年9期15~28页及图版四至七页。出土有织锦面草盒、麻织鞋、木笄、布帽、竹片发纹、料质耳铛、布袜等。

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1972年12期9~21页及图版四、五。出土有漆缅冠纱、绢、纱、罗、起毛锦、绉等丝织物。

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大量文物

曾琪、马啸文、田萍摄影,《甘肃画报》1992年1期6~7页。出土有丝绸、服饰、皮鞋等。汉代儿童皮鞋的发现将中国制作并使用皮鞋的历史大大提前。

辽宁义县保安寺发现的古代墓葬

刘谦,《考古》1963年1期53页转8页。出土有金耳饰、金牌饰、金珠、银饰、银镯、玛瑙珠、琉璃珠等。为汉末乌桓遗物。

《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衣饰篇》

瞿宣颖(兑之),见中国文化史之一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281~313页,题"戊辰",应为1928年出版。又《汉代风俗制度史》,瞿兑之著,上海文艺出版社、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五十六,1991年3月影印。仕宦常服、侍从官服、执法冠服、博士服、卫士服、官吏服、军服、罪人服、男子常服、妇人服、巾幘、履袜、袴、衣冠杂饰、丧服、黄色衣、青绿色衣、佩刀剑、佩刚卯、妆饰、布帛种类。以上各引古文献为据。

汉俑楚风—观俑札记之一

杨泓,《文物天地》1992年3期16~19页。又见杨泓、孙机合著《寻常的精致—文物与古代生活》140~145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漫话西汉木俑的造型特点

张广立,《文物》1982年6期78~81页。

精美的汉代着衣俑

吴卫国,《中国服装》1987年3期(总8期)14页。

周汉袚禊演变考

斐普贤,《作品》4卷8期,1963年8月。

汉代物质文化略说·日常生活·服饰

王仲殊,《考古通讯》1956年1期57~76页。

故籍冕版前圆后方的经史之谜与新发现大整合

王宇清,台湾艺术教育馆《美育月刊》48期,1994年6月。

后汉冕版规制"前圆后方"的文化历史之渊源

王宇清,中国古代服饰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1年8月,湖北荆州。

"黼黻文章"略释

湖北荆州博物馆院文清,中国古代服饰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1年8月,湖北荆州。

汉代常服述略

劳幹,《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4本177~184页,1953年6月。又《劳榦学术论文集》甲编775~781页。

汉代男子的冠戴

[日]林巳奈夫,日本《史林》46卷5号80~126页,1963年9月。

关于汉代边疆兵士的行装

[日]岡崎敬,日本《東洋史研究》12卷3号64~67页(总256~273页)。

关于《文姬归汉图》

[日]鳥居竜蔵,《東方杂志》第6号46页,1936年。

汉代妇女的服饰

熊岩,《大公报》1950年6月14日。

从罗敷的衣着说开去

黄士龙,《流行色》(上海)1986年3期36~37页。罗敷是汉代乐府叙事诗《陌上桑》中人物,为秦地采桑女。

汉代妇女装饰之盛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28年1月。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谢国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两汉的服饰(47~54页)。

汉代服御器考略

容庚,《燕京学报》第3期,1928年6月。

考证徐福造像及衣冠

王宇清,台北《新生报》1968年9月12日。

徐福造像衣冠故事

王宇清,台北《新闻报》1968年9月12日。

《徐福造像衣冠之拟议》

王宇清,实践家政专校版。又秦汉衣冠考证一隅—《徐福造像衣冠之拟议》再版自序,见台湾《东方杂志复刊》9卷8期30~34页,1976年12月。

汉代苍头考

[日]志田不動麿,《食货》4卷11期,1936年11月。

辽阳北园汉墓壁画纪略

李文信,《沈阳博物院集刊》第一期。

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

李文信,《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5期15~42页。

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简报

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县文化馆,《文物》1981年10期1~8页及图版一。出土有麻布鞋、绢制斗蓬领、绢制玩具衣、罗纱、毛织残片等。

孔望山造像的汉画风格

汤池,《考古》1987年11期1011~1020页。

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

夏鼐,《考古学报》1983年2期125~145页及图版一~四。

《西汉南越王墓》(上、下)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辑,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43号,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出土有组玉佩、铁铠甲、丝织品等。

《南越王墓玉器》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求知雅集会。香港两木出版社,1991年12月。论文:汉玉大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玉器概述(麦英豪)、丝缕玉衣和组玉佩(黄展岳)。

翘袖折腰玉舞人—汉玉漫谈

卢兆荫,《文物天地》1992年5期21~24页。

鸾飞天汉,袖舞长虹(中、下)—汉代长袖舞俑和画像

傅举有,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1卷10期(总130期)116~133页,11期(总131期)86~91页。

汉画中的楚舞蹈艺术

陈峰,《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2期(总14期)9~13页。

上古时代东南越族的服饰

陈剩勇,《文史》第30辑273~277页,1988年7月。

百越系同源民族的纹身习俗浅论

王文志,《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13卷3期28~33页。

浅谈古人的尾饰—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衣着尾"之看法

赵国英,《考古与文物》1989年4期62~69页转36页。

古人系尾新证

孙贯文,《思想战线》1985年3期94页。

中国古代尾饰琐谈

刘志基,《民俗文化研究通讯》1990年3期3版。

崖画中的系尾习俗

杨富学,《新疆艺术》1989年5期(总50期)45~47页转44页。

《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

汪宁生,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图形分类考释—人物:头插羽毛者、头饰兽角(牙)者、头饰兽尾者,身饰羽毛或披羽毛者、耳戴饰者。

云南古代民族的衣着文化

龚友德,《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6期(总40期)56~60页转66页,1987年11月。

云南普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

冯汉骥,《考古》1961年9期469~487页转490页。

云南石寨山青铜器图象所见古代民族考

汪宁生,《考古学报》1979年4期423~438页,椎髻者、辫发者、结髻者、螺髻者、其他、余论。

对"普宁石寨山青铜图象所见辫发者民族考"的一点意见

胡顺利,《考古》1981年3期238页。

从发形、服装看"滇人"和"越人"的关系

《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133~142页,张增琪"滇王国主体民族的族属问题",云南省博物馆,1981年8月。

谈"滇文化"之青铜扣饰

田晓雯,《云南文物》20期(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五周年专集)20~23页,1986年。又《云南青铜文化论集》165~173页,云南省博物馆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滇文化的青铜扣饰与北方草原民族的铜饰牌及带扣、滇文化青铜扣饰的图案内容、滇文化青铜扣饰的艺术特点、结论。

云南青铜时代的"动物纹"牌饰与北方草原文化遗物

张增琪,《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五周年论文集》,1986年。

《滇文化与民族审美》

张文勋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

百越纹身习俗新探

彭华,《宜宾师专学报》1994年1期50~55页。

《广西左江崖画》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王克荣、邱钟仓、陈达璋著,文物出版社,1988年12月。崖画图像考释—人像:发饰、装饰(189~192页)。

阴山崖画所反映的古代措、牧人的服饰习俗

盖山林《阴山崖画》361~362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吉林榆树县老河深鲜卑墓群部分墓葬发掘简报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长春市文管会、榆树县博物馆,《文物》1985年2期68~82页。出土有金耳饰、甲胄、铜腕饰、铜饰牌、银耳饰、铜指环等。

《榆林老河深》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4月。

东胡系各族发饰考辨

张久和、傅宁,《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5期(总63期)71~75页。

乌桓、鲜卑的习俗

[日]内田吟風,日文《北亜细亜史研究》鲜卑、柔然篇第4节,1975年出版。中文译文李步嘉译,见《民族译丛》1985年1期46~53页。

汉代儒家丧服制度的发展

曾资生,《和平日报》1947年5月22日。

《汉代服饰参考资料》

张末元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1月。全书分:汉代服制概论、汉代政治经济对生活服饰的影响、汉代衣服裁法三个部分,分别考叙两汉时期的服饰形制及冠服制度。对当时帝王、后妃、仕官、武人、庶民、奴婢及伶人服饰均有述及。所述服饰皆配插图,文字依据《史记》、《汉书》,兼采部分野史笔记。形象资料则以汉画像石为主。又香港太平书局1963年9月版《汉朝服装图样资料》。又韩国民族文化社1984年出版,韩国东洋服饰研究院金英淑译《汉朝服装图样资料》。

《汉代的文物》

[日]林巳奈夫等,京都大斈人文科斈研究所,1976年6月。衣服、鞋履(はき物、冠帽及其佩飾(かぶリ物ての他身につける)、染織。

汉代衣服小考

[日]相川佳予子,《东方学报》第47册191~216页,1974年11月。

汉代的衣服—以长沙发掘的染织品为主

[日]相川佳予子,日本《衣生活研究》11号38~44页,1975年4月。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著,中国历史博物馆编辑,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纺织:蚕、桑、麻、纺织机具、素、缣、纱、縠、罗、绮、锦、刺绣、染色、印花、布、布、叠布、褐、罽、绦(51~75页)。服饰:笠、帽、冠、帻、冕、爵弁、武士的弁,冠与头饰、裈、袴、襦、褠、幑、深衣、袍、襜褕、袿衣、妇女发式、首饰、绶、佩剑、带钩、带头、带扣、带、履、舄、屦、靴、鞮、鏖、行縢、袜、(229~258页)。

书评:读《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黄展岳,《文物》1995年5期95~96页。

《汉·六朝的服饰》

[日]原田淑人著,日本东洋文库论丛第23,日本东洋文库,1937年。

书评:驹井和爱《考古学杂志》28卷10号;横田《史学杂志》49编10号;宫本《史苑》12卷3号;澄田正一《史林》23卷4号;水野清一《东洋史研究》4卷1号;佐佐《文化》5卷10号。

《增补汉、六朝的服饰》

[日]原田淑人著,東洋文庫論叢第49,日本東洋文庫,1967年9月。202页,图版52枚,补23枚,英文解说等42页,16开。

书评:上野ャキ《考古学杂志》56卷4号73~82页,1971年3月。

《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

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合著,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合编,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出版。1956年3月。

(孔雀东南飞)服饰、器物、礼俗考释

戴仕熊,《服饰文化沙龙》216~222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年12月。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朱睿根,《江苏画刊》1985年3期4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