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篇,将此书补入。刘歆时改《周官》名为《周礼》,故亦称《周礼·考工记》。主要论述有关百工之事,分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六部分。书中设色之工,对中国古代练丝、练帛、染色、手绘、刺绣工艺及织物色彩和纹样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十卷,北魏·贾思勰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农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关纺织的内容,以蚕桑生产技术为主。并包括种麻、植物染料、羊毛制毡等技术。
宋·秦观撰,主要总结宋代以前衮州地区的养蚕和缫丝经验,全书分:种变、时食、制居、化治、放眼、缫车、祷神、戍治十个部分,介绍了从蚕卵浴种到缫丝的工艺过程。
宋楼绘撰,以诗配画形式介绍耕织技术,完成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织图自浴蚕至剪帛,凡二十四事,每事一图,系以五言八句。当时宋朝官府遣使持图巡行各邑,以推广耕织技术,对丝织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后《耕织图》有元程柒本、明万历《便民图纂》本及清康熙焦秉贞本多种。
元·费著撰,记述当时成都锦院的概况和所产八答晕锦、盘球锦、簇四金雕锦等120多个品种,以及茶马司锦院所产的20多个品种。是了解古代四川地区纺织情况的重要史料。
元·司农司编撰,初稿完成于至元十年(1273),为中国北方农桑技术书,后经修订重刻,增加了南方栽桑育蚕技术的内容,分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十门。卷三栽桑13篇,卷四养蚕40篇,卷二中有胡麻、麻子、麻、苎麻、木棉和论苎麻木棉等篇。
元·王祯撰,皇庆二年(1313年)成书,22卷。中国古代记述农、副业生产技术的科学技术书,作者曾任旌德,永丰县尹,积极倡导蚕桑、棉麻。其中农桑通诀6卷,穀谱4卷,农器图谱12卷。图谱中有蚕缫门、织纴门、纩絮门(附木棉)麻苎门各篇,绘图介绍了中国南北各地的缫丝、织绸、绢纺、棉纺、织布、拈麻等机具。
元·薛景石撰,中统二年(1261)刊行,中国古代轻工、纺织机械设计专著。后被收录在明《永乐大典》卷18245“十八漾匠字诸书十四”(新印本第172册)。作者金末元初河中万泉(今山西万荣)人。他自幼习木匠,不失古法又有自己的创造。书中记述了提花织机、立织机、平织机和绞经织机以及整经、浆纱等工具的型制。绘有零件图和总体装配图共110幅。
明·邝墦,十五卷,有1959年中华书局《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便民图纂》影印万历刊本。为民间日用百科全书。卷一有织图16幅,卷三为桑蚕类,述种桑、养蚕、缲丝事,卷十五制造类下,有衣物的洗涤及保护方法等。
明·刘基(伯温)编,10卷。中国明初讲述日用技艺的著作。卷4服饰类介绍纺织品的加工整理,分为洗练法和染色法两大类。是收集当时浙江地区的练染工艺技术汇编而成,对使用植物染料的品种、拼色、处方、媒染工艺以及胰酶脱胶和成品质量等收集颇为详细。
明·徐光启撰,崇祯十二年(1639)刊行,六十卷。中国明代农副业科学技术著作,作者译有“几何原本”。在“蚕事图谱”中有缫车图说;在“桑事图谱”中有丝织准备和提花机绢纺图说。“蚕桑广类”中专辟“木棉”篇。还提出注意棉花选种和注意纺织湿度调节等。
明·宋应星撰,崇祯十一年(1637)始刊,三卷。全面论述中国明末以前农、副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其中“乃服”和“彰拖”两篇全面介绍了当时的纺织和染整技术。作者并未大量转引前人著作,而是直接描写当时的生产工艺。对丝织、棉织、毛织及染色配料、染法都有详细论述。
明·李时珍撰。万历二十四年(1596)始刊,五十二卷。是我国明代一部系统的药物学著作。书中对我国古代染家所用的染料和助剂,共录有一百余种。其中供精练用的有草木灰、蜃灰、石灰等;供印染用的矿物颜料有丹砂、石青、赭石等;化合颜料有银朱、胡粉等;植物染料有红花、苏枋、子、姜黄、靛青等;整理剂及助剂有赭魁(薯莨)、楮树浆、白垩土、青矾等,均分别于释名及集解中,将异名、产地、种类、性能等,作了详细收集和比较。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吴县人孙珮编,十二卷,详细记载了苏州织造局的沿革、职官、官暑、机张、工料、段匹、口粮、宦绩、人役、祠庙等情况。
清·褚华撰,道光单行本,昭代丛书本,一卷。中国清朝乾隆时(1736~1795)关于上海棉纺织业及其历史的专著。作者褚华。这里木棉是沿用中国古代对棉花的称谓,而非专指木棉。《木棉谱》详述了从棉种、播种到施服、锄草、套种、采棉花的整套栽培过程和技术,以及除籽、弹棉、纺纱、机织、提花、染整、印花、轧光的加工情况和技术。对上海地区的棉纺织情况做了描述。
清·杨屾撰,乾隆七年(1742)刊行,三卷。中国十八世纪以蚕桑丝绸为主要内容介绍北方地区农副业生产的技术专著。卷一讲桑的种植和栽培,卷二讲蚕的饲养和缫丝,卷三讲织纴和纺丝绵,附有柞蚕内容,书后对畜牧、园圃亦有论述,对养羊、剪毛介绍了经验。
清方观承撰,刊于乾隆三十年(1765),共16幅图,各附简要说明及乾隆题诗,内容包括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的全部过程。说明中包含棉花等级、棉花产量及纺车织机生产效率等内容。流传多石刻拓本。嘉庆《钦定授衣广训》将棉花图收于其中。
清·王元撰,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刊,正文4卷,外纪一篇。是一部记述中国野蚕业发展史的专著,所列有柞蚕、柘蚕、樗蚕、柳蚕、枫蚕等18种之多,对所食树种、野蚕的发展、柞树的种植、柞蚕饲养、缫丝和织绸方法以及所用工具都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卷四图说中绘有插图。
清·任大椿撰,成书于乾隆间,一卷,燕禧堂五种本、皇清经解本。中国第一部研究古代丝织物品种、分类和名称的著作。对丝织物品种、名称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和考证,提出了古代丝织物的分类方法。记述了锦的变迁、缎的起源、绮、绫与缎的关系等丝绸发展史方面的若干问题。书中涉及的丝织物品种有数十种,对研究中国丝绸史和现代织物分类、定名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卫杰撰,光绪十八年(1892)成书,十五卷,综合多种蚕书材料参酌河北具体情况而成,是中国古代篇幅最大的一部蚕书。除桑政、蚕政、缫政、纺政、绵谱、线谱外,还有织政、染政、花谱等。如织政卷下“绸缎类”、染政卷下“色泽类”、花语卷下“花纹类”,都保存了丰富的史料。并有蚕织缫丝图3卷、外纪2卷。除对古蚕书的介绍和评价外,重点叙述了当时中国蚕桑和手工织染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图谱中绘有当时使用的生产器具,附有说明。多锭大纺车反映了当时中国手工缫丝织绸的最高成就。有光绪刻本及中华书局1956年铅印本。
近人·朱启钤撰,1930年付印,2卷。中国传统丝织物研究专著。以织成、锦绫、刻丝、刺绣等中国传统高级丝织品为对象,从工艺美术角度进行研究。上卷“记闻”,下卷“辨物”。作者广泛收集各种丝织品起源、产地、技术、价格、代表作品、官匠制度的有关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说明,对中国纺织史研究有重大参考价值。1932年重印,后为《丝绣丛刊》、《美术丛书》所收。
清·丁佩撰,分择地、选择、取材、辨色、工程、论品六章。提出了“能、巧、妙、神”的美学原则,总结了苏绣“齐、光、直、匀、薄、顺、密”的特点。是了解传统刺绣艺术的重要参考。
近人沈寿(号雪宦)口述,张謇笔录整理。全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八节。以针法为重点。将苏绣针法系统地归纳为十八个种类,即:齐针、抢针(正、反)、单套针、双套针、扎针、铺针、刻鳞针、肉人针、羼针、接针、绕针、刺针、针、施针、旋针、散整针、打籽针等,分别阐述各种针法的组织形式及针法运用。是沈寿毕生刺绣经验的总结。1919年南通翰墨林书局刊印。
近人朱启钤撰,古代织绣女艺人传记。分织作、刺绣、针工、杂作四项,其中织作艺人13名、刺绣艺人84名,针工艺人16名,其他艺人7名,总计120名。是了解古代织绣方面情况的重要史料。丝绣丛刊本。
2卷,朱启钤辑录,1928年铅印本及《丝绣丛刊》本。
朱启钤辑录,丝绣丛刊一卷本及美术丛书四集第一辑七卷本。
朱启钤辑录,丝绣丛刊本。又《刺绣书画录》,美术丛书四集第六辑本。
1卷,张淑英撰,绿窗女史本。
民国·叶翰撰,晩学庐丛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