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服志

舆服志概述

舆服志是历代执政者制定的车舆服饰等级制度的记录,通常以政令的形式加以公布并严格执行,僭越制度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维护其执政地位,并产生威慑力。这种车舆及服饰制度被收入正史,便称为“舆服志”或“车服志”,有的则称为“礼仪制”、“仪卫志”或“衣服令”。舆服志多侧重于皇帝、皇后、皇太后、嫔妃、皇太子、诸王、百官等上层统治者的服饰制度,并颇为繁琐,而对下层社会现实生活中千变万化的服饰,却记载很少。今日所见的《舆服志》,为后代整理前代文献追记而成,多载于二十五史中。二十五史《礼乐志》则还多有记载演出方面的服饰史料;《五行志》中则有记载被认为是奇装异服的史料。

《后汉书》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志第二十九舆服上,志第三十舆服下,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全十二册)第十二册,志(二)(3639~3684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

《晋书》

唐·房玄龄等撰,卷二十五志第十五舆服,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全10册)第三册(751~778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书。

《晋令辑存》服制令第七(104~121页),张鹏一编著,徐清廉校补,三秦出版社,1989年1月。

《宋书》

梁·沈约撰,卷十八,志第八,礼五,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全八册)第二册(493~531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

《南齐书》

梁·萧子显撰,卷十七、志第九舆服,中华书局,1972年1月版(全三册)第二册(333~348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

《隋书》

唐·魏征·令狐德棻撰,卷十一志第六,礼仪六,卷十二,志第七,礼仪七,中华书局1973年8月版(全六册)第一册(215~284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本。

《旧唐书》

后晋·刘昫撰,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舆服,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全十六册)第六册(1929~1960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撰,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车服,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全二十册)第二册(511~532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

《宋史》

元·脱脱等撰,卷一百四十九志第一百二舆服一至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舆服六,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全四十册)第十一册(3477~3602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

《契丹国志》

南宋·叶隆礼奉敕撰,二十七卷。记载了辽代二百十八年的历史,成书早于元代官修《辽史》近百年。卷二十三叙契丹国衣服之令,分述国主、皇后、藩官等服饰。其他各卷中散见的冠服形制史料也较多。可以窥见契丹的服饰特色及其所受唐宋汉族服饰的影响。有元刻本、乾隆承恩堂刻本、乾隆扫叶山房刻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辽志》

南宋·叶隆礼撰,《说郛》(商务印书馆本)卷八十五。如:“藩官戴毡冠,上以金花为饰,或以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服紫窄袍,加系鞢带,以黄红色绦裹革为之,用金玉水晶碧石缀饰。”

《辽史》

元·脱脱等撰,卷五十六志第二十五仪卫志,国服·汉服,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全五册)第三册(905~911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

《大金国志》

南宋·宇文懋昭撰,四十卷,记金太祖至哀宗九朝一百十九年全国历史。所载金代服饰资料,如卷三十三的陵庙制度、仪卫;卷三十四的服色、卷三十六的僧服、卷三十九的初兴风土、男女冠服等。可补《金史》中庶民百姓服色之不足。有乾隆《四库全书》本、乾隆嘉庆间扫叶山房《宋辽金元别史》本,1986年中华书局《大金国志校正》本。

《金虏图经》

宋·张棣,载有:褅袷、仪卫、冠服。有1986年中华书局《大金国志校正》本。

《金志》

作者不详,载有:初兴风土、男女冠服、浮图、服色等,有1986年中华书局《大金国志校正》本。

《金史》

元·脱脱等撰,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舆服,中华书局1975年7月版(全八册)第三册(969~989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

《元史》

明·宋濂等撰,卷七十八志第二十八舆服一至卷八十志第三十舆服三,中华书局1976年4月版(全十五册)第七册(1929~2014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

《明史》

清·张廷玉等撰,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一舆服一至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舆服四,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全二十八册)第六册(1597~1673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

《清史稿》

赵尔巽等撰,卷一百二志七十七舆服一至卷一百四志七十九舆服三,中华书局1976年7月版(全四十八册)第十一册(3013~3098页)。又台北鼎文1981年二十四史本、台北国史馆1986年校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