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朱彧撰,《守山阁丛书》本。如记广州:“妇人十八九戴乌丝髻,衣皂半臂,谓之游街背子。”
南宋·范成大撰,(增订古今逸史)本。如“志蛮”记海南黎人:“皆椎髻,跣足,插银铜锡钗,妇人加铜环耳坠重肩,女及笄,即黥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
宋·孟元老撰,十卷,为北宋灭亡南渡后作者追述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情况的回忆录。散见于书中各卷的北宋末的服饰史料极为丰富,如卷三:相国寺百姓交易诸色杂卖;卷六:元旦朝会,车驾幸五岳观;卷七:驾登宝军楼诸军呈百戏;中元节、立秋、重阳;卷十:驾行仪卫等,所记天子皇室、百官衙人、庶民商贩、瓦肆伎艺及民俗季节、仪卫祭祀、婚嫁礼仪之各式服饰,无所不及。有明《秘册汇函》本、《津逮秘书》本、民国《丛书集成初编》本、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点校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
宋·灌园耐得翁著,中国商业出版社五种合刊本,1982年3月版。如瓦舍众伎条:“旧教坊……其诸部分紫红绿三等宽衫,两下各垂黄义襕。杂剧部又戴浑裹,其余只是帽子幞头。”
宋·西湖老人著,中国商业出版社五种合刊本,1982年3月版。如:“御街扑卖摩喉罗(泥玩偶),多着干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着背儿、戴帽儿者。”又如:“金国奉使……射毕出山,于钱塘门外西湖边更衣亭换番装,缘奉使以下到驿,都着本朝赐服,着锦络缝锦盘领大袖,帽子上亦用锦贴。”
宋·吴自牧撰,二十卷,记临安(今杭州)事,取往事犹梦之意故名。有南宋皇帝、宗室、宦官及庶民百姓杂艺技人等服饰,诸如冠巾、履舄、赐服、授衣、时服、佩饰、妆饰、服色、带制等,并习俗、礼制。如卷一:元旦大朝会、元宵、车驾诣景灵宫孟飨、八日祠山圣诞;卷二:清明节;卷三: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五月、士人赴殿试唱名;卷四:七夕;卷五:驾出宿斋殿、差官韨祭及清道、驾诣景灵宫仪仗、驾回太庙奉神主出室、驾宿明堂斋殿行禋记礼;卷十三:夜市、诸色杂货;卷十八:物产、丝之品;卷廿:嫁娶诸节。有乾隆《知不足斋丛书》本,光绪嘉惠堂本,民国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5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宋·周密撰,十卷。入元后著者居吴兴追述南宋武林(即临安,今杭州)杂事,故名。所记服饰,散见于各卷中,有上自皇帝、太子、皇室、文武百官,下至庶民百姓、歌艺舞伎之各式服饰。如卷二:公主下降、唱名;卷六:赁货、小经纪;卷七:册皇后仪、皇后归谒家庙、皇子行冠礼仪略;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等节。有乾隆《知不足斋丛书》本、同治岭南苏氏补刻本、光绪嘉惠堂《武林掌故丛编》本,195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
宋·陈元靓,四十卷。有明万历《格致丛书》本、清乾隆《四库全书》本、道光《学海类编》本、光绪《十万卷楼丛书》本、民国《丛书集成初编》本。如卷二一、二二“端午”目下,记民间带五彩丝、长命缕、辟兵缯、合欢索、头符、衣艾虎、插艾花等衣着习俗;百官赐公服、赐时服、赐金鱼、寿索、帛扇、彩丝、衣纱服、进御衣、借裙襦等情形。
宋·罗大经撰,三编十八卷。所记服饰多为士庶百姓所用,如:紫窄衫、襕幞、野服、衣用黄白青、绅裳、柞木梳、黑角篦、黄绵袄等。有明万历《稗海》本、1983年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点校本。
南宋,作者不详,《说郛》(宛委山堂本)三十一,古今说部丛书二集。如:“甄后既入魏宫,宫廷有一绿蛇,每日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其一二也。”
宋·永亨撰,稗海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如:“衡山唐碑:‘别驾赏鱼袋’,云名不可晓。今按《唐职林·鱼袋门》叙金玉银铁带及金银鱼袋云:‘开元敕,非灼然有战功者,余不得辄赏鱼袋。’斯明文也。”
南宋,作者不详,《说郛》(宛委山堂本)三十一。如:“太真着鸳鸯并头莲锦袴袜,上戏曰:贵妃袴袜上乃真鸳鸯莲花也。太真问何得有此称。上笑曰:不然其间安得有此白藕乎。贵妃由是名袴袜为藕覆。注云:袴袜今俗称膝袴。”
宋·陈准撰,《说郛》(商务印书馆本)卷25。如:“金国……衣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撤衣履……人皆辫发,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胪后发以色丝系之,富人用珠金为饰,男子亦衣红黄,与妇人无别。”
宋·郑思肖撰,明辨斋丛书本。如:“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折两旁发,绾两髻,悬加左右肩袄上,曰不浪儿。言左右垂髻,碍于回顾,不能狼顾。或合辫为一,直拖垂衣背。”
金·李志常撰,丛书集成本。如记蒙古草原:“妇人冠以桦皮,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以鹅鸭,故曰故故。”
宋·彭大雅撰,丛书集成初编本,藜照庐丛书本。如:“故姑之制,用桦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朝翠花或五彩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
宋·孟珙撰,作者于南宋嘉定年间数征金军,所记金代早期事,为亲历所见。如:成吉思汗及平民皆剃婆焦发式,犹如中原汉人小儿留“三搭头”在囱门者;如:妇女所衣如中原道服;如:凡诸酋之妻戴顾姑冠,有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其上;如:有文绣衣如中国鹤氅;如:妇女面妆以黄粉涂额等。有明刻本、《丛书集成》本、清《笺经室丛书》曹元忠校注本、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蒙古史料》校注四种本、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辑编《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历代小史》本。
宋·洪皓撰,辽海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说郛宛委山堂本。如:“回鹘……其人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眉而下多虬髯……妇人 类男子,白皙,着青衣,如中国道服然。以薄纱幕首而见其面。……又以五色线织成袍……。”
宋·赵汝适撰,学津讨原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如:“海南的棉布,最坚厚者,谓之兜罗棉,次曰番布,次曰木棉,又次曰吉布。或染杂色,异文炳然。”
宋·周去非撰,十卷。作者曾任桂林尉,所记多岭南所见所闻。分二十门,有“服用门”多记岭南各民族服饰名物,如:蛮甲胄、蛮笠、皮履、婆衫婆裙等服饰,及、布、徭斑布、水、子、安南绢、毡、吉具、虫丝等衣料。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岭南苏氏《知不足斋丛书》本、民国年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笔记小说大观》本。
金·刘祈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3年6月。如卷十三北使记:“大契丹大石者在回纥中……其国人无几,衣服悉回纥也。其俗衣缟素,袵无左右,腰必带。其衣衾茵幙悉羊毳也。其毳殖于地。……其妇人衣白,面亦衣,止外其目,……其织纫裁缝皆男子为之。”
元·虞集撰,四部丛刊集部、四部备要集部。如:“只孙者,贵臣见飨于天子则服之,今所赐绛衣也。贯大珠以饰其肩背膺间。首服亦如之。副以纳志思衣等七袭。纳志思(即纳石失),缕皮傅金为织文者也。”
元·龙辅撰,诗词杂俎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绿窗女史本、说郛续四十四。所记多古代故事,如:“陈后主为张贵妃丽华造桂宫于光照殿……丽华被素袿裳,梳凌云髻,插白通草苏朵子,靸玉华飞头履,独步于中……”。
元·熊梦祥撰,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如:“罟罟,以大红罗幔之。胎以竹,凉胎者轻。上等大、次中、次小。用大珠穿结龙凤楼台之属。饰于其前后。复以珠缀长条,椽饰方,掩络其缝。又以小小花朵插带,又以金累事件装嵌,极贵。宝石塔形,在其上。顶有金十字,用安翎管以带鸡冠尾。出五台山,今真定人家养此鸡,以取其尾,甚贵。罟罟后,上插朵朵翎儿,染以五色,如飞扇样。先带上紫罗,脱木华以大珠穿成九珠方胜,或叠胜葵花之类,妆饰于上。与耳相联处安一小纽,以大珠环盖之,以掩其耳在内。自耳至颐下,光彩眩人。环多大塔形葫芦环。或是天生葫芦,或四珠,或天生茄儿,或一珠。又有速霞真,以等西蕃纳失今为之。夏则单红梅花罗,冬以银鼠皮纳失,今取其暖而贵重。然后以大长帛御罗手帕重系于额,像之以红罗束发,峨峨然者名罟罟。以金色罗拢髻,上缀大珠者,名脱木华。以红罗抹额中现花纹者,名速霞真也。袍多用大红织金缠身云龙,袍间有珠翠云龙者,有浑然纳石失者,有金翠描绣者,有想其于春夏秋冬绣轻重单夹不等,其制极宽阔,袖口窄以紫织金爪,袖口才五寸许,窄则大,其袖两腋折下,有紫罗带拴合于背,腰上有紫纵系,但行时有女提袍,此袍谓之礼服。”(205~206页)
三卷,作者不详,伎艺人编录,见续印《永乐大典》,14125卷。记宋元时期净发梳剃事。如书中引《大元新话》叙述的发式称:“按大元体例,世图故变,别有数名。还有一答头、二答头、三答头、一字额、大开门、花钵椒、大圆额、小圆额、银锭、打索绾角儿、打辫绾角儿、三川钵浪、七川钵浪、川著练槌儿。”
元·作者不详,姬佛陀辑,《广仓学宭丛书》甲类(一名《学术丛编》)第二集,1916年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排印本。
明·叶子奇撰,百陵学山本、《说郛续》二。如:“元朝后妃及大臣之正室,皆戴姑姑,衣大袍。其次即戴皮帽。姑姑高圆二尺许,用红色罗……。”
(亦名《辍耕录》),元末明初·陶宗仪撰,三十卷。有明成化华亭彭氏刻本、1923年武进陶氏影印元刻本、1956年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断句重印陶氏本。所记多元代事。如:祭祀披秉、苗服斑斓衣、面饰用花子、元朝妇人礼服、缠足考、穿耳、浙西靸鞋、只孙宴服、巾帻考、屦舄履考等之考据。
明·叶盛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作者叶咸为正统十年(1445)进士。如23页晦庵(朱熹)论易服色,228页银青金紫。
明·郎瑛撰,五十一卷续七卷,有乾隆耕烟草堂刻本、光绪翰墨园重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所记为元代至明中叶事。涉及服饰者如:生员巾服、蛇蟠缨帽、衣服制、内官冠帽、平头巾、网巾、织屦、太常黄冠、雨具、蓝缕、褦襶子、夷齐衣葛、袍、笏、纶巾、女人缠足、蝉鬓、堂帽唐祭、僧衣、牛头裈、衣火、襕衫、巾帻冠帽、绿头巾、面帛、巾诗、宋后道服、鱼袋、金花帖子、折叠扇、眼镜、古人佩笏、刚卯、蚕诸条。
明·范濂撰,五卷,有1928年排印奉贤《褚氏所刻书》、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本、1983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本。所记为作者在云间(松江)一带亲历目击,故名。卷二“记风俗”描述了隆庆、万历间江南民间服饰风俗,有巾帽使用之变化,男女衣式之差异、发髻头饰、鞋制等。如:“余始为诸生时,见朋辈桥梁绒线巾、春元戴金线巾、缙绅戴忠靖巾。自后以为烦,俗易高士巾、素方巾。复变为唐巾、晋巾、汉巾、褊巾。丙戌以来,皆用不唐不晋之巾,两边玉屏花一对。而少年貌美者,如犀玉奇簪贯发。骔巾,始于丁卯以后,其制渐高,今又渐盈纱巾。”可补史志之未备。
明·田艺蘅撰,三十九卷。所记古代服饰尤以明代妇女服制妆饰为多。如红霞帔、女靴、女袜、妇衣、绮罗、抹胸、细筒裙、绿眉、斜红、穿耳、额黄鬟拨、文绣、透额罗等。也载有:汉惠婚冠、明朝服制、贡服、乌皮六缝、鹔裘、独力衣、香球彩裘、裈袴松、全甲、屟舄屐、屣靸鞋、薄借、珠璎络、百索、禽兽之饰等服饰名物、礼制。
明·周祈撰,湖北先正遗书·子部、《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如:冕服、冠、袆衣、副袆、衣衣、副编次、上头、褦襶、裼衣袭衣、袒、襦、褐、重、纩缊丝绵絮、穷裤犊鼻裈、蔽膝、半臂、霞帔、帢鞮、履、文綦、缂丝、端匹升诸条。
明·都邛撰,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如:“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者。着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来矣。’”
明·谈迁撰,张氏适园丛书初集本。如:“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来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
明·沈文撰,《广百川学海》甲集、《说郛续》五。如:“洪武三年二月,命制四方平定巾式,颁行天下。以四民所服带巾未尽善,复制此,令士人吏民服之。”
明·郑名选撰,明万历二十四年刊本。如记:“古乐府褦(音柰)襶(音戴),注云笠也,以行为质,以青缣为饰。或曰不晓事也。二说不同。玉篇广韵不载此字。”
明·刘绩撰,《百川学海》本,《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总类。如:“唐时妇女画眉尚阔,故老杜《北征》云,‘狼籍画眉阔’,或云言女幼不能画眉狼籍而阔耳。余记张司业《倡女词》,有‘轻鬓丛梳阔扫眉’之句,盖当时所尚如此。”
明·敖英撰,《说郛》续二十、《五朝小说》皇明百家小说。如:“太祖初有天下,一夕微行至神乐观,见一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此物何也?’对曰:‘纲巾也,用以裹之头上,万发皆齐矣。’太祖去。明日罢朝,有旨召神乐观昨夕结纲道士来。至则命为道士。仍命取其纲巾,至今遂为定制。盖自元以前无此也。”
明·张鼎思撰,《说郛》(宛委山堂本)续八。称“缠足不始于五代,唐人诗多可据。”
明·李诩撰,《说郛》(宛委山堂本)续十九,古今说部丛书二集。如:“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披袄减短。正德间创自武宗。近士大夫有服者。”
(又名《野获编》),明·沈德符撰。三十卷、补遗四卷。有道光钱塘姚氏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点校本。或祖辈所闻或亲历所见,记太祖至神宗万历朝二百五十年间事。如卷一:白服之忌;卷五:服色之僭;卷九:貂帽腰舆;卷十三:笏囊佩袋、褐盖、恩诏冠带之滥;卷十四:比甲、只孙、仕官谴归服饰;卷二十三:妇人弓足、胡元瑞论缠足;卷二十四:傅粉;卷二十六:物带人名。补遗卷三二武弁僣服;补遗卷四:大臣异服等。
明·刘若愚撰,二十四卷,《明宫史》乾隆间收录于《四库全书》。1963年北京出版社将《明宫史》与《金鳌退食笔记》同刊为一册出版。刘若愚为天启间宫内宦官,因魏忠贤事痛冤自明写此书,详记万历、天启两朝宫中之事。明人吕瑟辑录《酌中志》卷十六、十七中有关宫殿规制、内臣服佩等内容,汇编成集,改名为《明宫史》。如:内臣服佩、贴裹、圆领衬、官帽、平巾、牙牌、乌木牌、牌繐、带、骑马、橙机、板、朝服朝冠带履、笏、抹布、刀儿、铎针、枝笛、挑仗、披肩、直身、道袍、氅衣、大褶、顺褶、罩甲、束发冠、唐朝帽、烟墩帽、二色衣、一把莲、长者巾、圆帽、靸、撒扇、靴、扁辫、雨衣雨帽、尚衣监、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绦作、织染所、盔甲厂、篦头房、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藏罚库等条。
明·焦竑撰,明清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李剑雄点校。如深衣、师不制服、鸟工衣、笏制、奠雁、水田衣诸条。
明·屠隆,有乾隆大酉山房《龙威秘书》本、1922年上海文明书局《宝颜堂秘笈》本、上海商务《丛书集成初编》本。如禅衣、道服、冠、汉唐巾、披云巾、文履、云舄、云笠、叶笠、羽笠及菱花镜、轩辕镜、衣匣等。
明·谢肇淛撰,中国文学参考资料丛书,中华书局1959年3月版。卷之十二,物部四348~349,357~361页。如:妇人袜履、诸冠名目、内监帽样、妇亦着帽、帻加巾冠、童帻无屋、纣衣宝衣、符节印玺、唐带品第、随身鱼符、鸟兽纹补、腰玉腰金、带丝带、带绶有囊、梳木齿丹、男子亦笄、男傅脂粉、以丹注面、鞋袜系解、以跣为敬、画屐彩系等。另有万历本、1935年上海中央书店排印本。
(又名《丹铅总录》),明,杨慎撰,丛书集成初编·总类。如弁、、蛤、巾帕、纶巾、、鬊、髾、玉导、簪导、首饰、面脂、口脂、额黄、靥饰、檀晕、以丹注面、耳衣、幂、帷帽、胡帽、花翘、天女衣、衣尚窄、蔽膝、半臂、画袍、玄禳、裨衣、袈裟、缺胯衫、带钩、结带、香囊、闹装带、犊鼻裈、双行缠、弓足、舄履、、、纯、屦人、锦袜、紫檦、虎文衣、染缬、轻容、阿裼、丝、斑罽、青顿、紫毡、羊峻、火浣布、香毬等。
明,杨慎撰,万历三十四年(1606)杨芳重刊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书。如:闹扫髻、闹装带、裙衩、裩、履、夹缬、镂金罗、革履、鸾靴、飞头鞋、伏虎头鞋、绣鸳鸯履、凤头履、聚云履、五朵履、重台履、分梢履、立凤履、五色云霞履、瑞鸠头履、仙飞履、织成履、抱香履等。乾隆、嘉庆、道光均有印本。又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辑印《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胡应麟撰,中华书局1958年10月版。驳杨慎考据之谬误。有万历刻本、清末广雅书局刻本。如:周礼履人、双行缠、素足衣、浣纱女、禺山戏语、弓足、履考、庄岳委谈、黄眉黑妆等条。其中履考所收文献资料极多。另有万历刻本、光绪《广雅书局丛书》本。
明·顾起元撰,十卷,有万历四十六年(1618)戴惟孝刻本,光绪《金陵丛刻》本,1984年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庚已编·客座赘语》合刊本,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谭棣华、陈稼禾点校本。多记南京逸闻杂事。服饰事如:巾履名物、金陵三绝、乌纱矮冠、隋炀帝赐僧衣、高顶纱帽、女饰、乘马衣冠、唐润州贡物、脚夫服饰、冠礼、留都妇女服饰、腰玉带、赐衣等。
明·余继登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余继登为万历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参与修明会典。如记:“弘治十六年,特赐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大红蟒衣各一袭。赐蟒自此始。”又“正德初,禁官员人等勿得用玄、黄、紫三色,民庶之家不许用纱罗纻丝。”
明·何良俊撰,隆庆三年初刻,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59年4月。卷三十五正俗二记朱晦庵闲居野服事。
明万历,蒋一葵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据北京出版社1960年版重新排印。原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排印。如只逊条“在朝见下工部旨,造只逊八百副。皆不知只逊何物,后乃知为上直校鹅帽锦衣也。”或与元代质孙服有关。
明·于慎行撰,十八卷,有万历四十一年郭氏刊本、天启五年据家藏抄本刊印本、1984年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榖山笔尘、寓圃杂记》合刊本。如卷一制典下、卷三恩泽、卷十三冠服、卷十五杂记三,所记服饰名物有冕服、撰衫、襕衫、乌帽、白纱帽、纱帽黄袍、幅巾、幞头、紫袍、品服、学士服色、傅粉、粉黛、黄眉墨妆等。
明·王锜(1433~1499)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与《榖山笔尘》合刊,中华书局,1984年6月。如卷五记:“发裙之制,以马尾织成,系于衬衣之内。体肥者一裙,瘦者或二、三,使外衣之张,俨若一伞,以相夸耀。然系此者,惟粗俗官员、暴富子弟而已,士大夫甚鄙之,近妖服也。”
明·陆容撰,《说郛》(宛委山堂本)续十三,又丛书集成初编·总类。如:“马尾裙始于朝鲜国,流入京师,京师人买服之,未有能织者。初服者,惟富商、贵公子、歌妓而已。以后武臣多服之,京师始有织卖者。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朝官多服之者矣。大抵服者下体虚奓,取观美耳。”
明·权衡撰,《学津讨原》第六集,又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如:“自至正以来,宫中给事使令大半为高丽女,以故四方衣服、靴帽、器物皆依高丽样子,此关系一时风气,岂偶然哉?”
明·史玄撰,京津风土丛书。如:“高皇帝驱逐(胡)元,首禁元服、元语。今帝京,元时辇轂所都,斯风未珍,军中所戴(大)帽既袭元旧。而小儿悉绾发如姑姑帽,嬉戏如吴儿,近服妖矣。”
明·余永麟,清道光梨花馆蔡氏《砚云甲乙编》本,上海国学扶轮社《古今说部丛书》。如:太祖制民庶章服、冠巾服饰礼制、服饰习俗、妇女服饰演变、巾帽名物寓意等,记明初至嘉靖间事。
明·李贽撰,张萱订,明刻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书。又丛书集成初编总类。如:“裈,即袴也。古人袴皆无裆。女人所用皆有裆者,其制起于汉昭帝时,上官皇后为霍光外孙,欲擅宠有子,虽宫人使令皆为有裆之袴,多其带,令不得交通,名曰穷袴。今男女皆服之矣。”
明·王世贞撰,见《弇州山人四部稿》说部,中国书店1985年复印明本。如记:“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又云:“唐末点唇有燕支晕,名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乔、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猪龙、格双唐、眉花奴。”所记方面颇多。
明·王世贞撰,见《弇州山人四部稿》说部,中国书店1985年复印明本。如作者不同意杨慎《丹铅杂录》所称“后周静帝令宫人黄眉墨妆”的说法,认为“蕊黄无限当山额”、“额黄无限夕阳山”、“汉宫娇额半涂黄”等诗句,均指额黄,流行于唐代。
明·王世贞撰,一卷,有广百川学海丙集本、宝颜堂秘笈本、说郛续十二、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等。如:“衣中断,其下有横折,而下复竖折之,若袖长曳,腰中间断,以一线道横之则谓之程子衣;无线导者,是谓之道袍,又曰直掇。此三者,燕居之所常用也。迩年以来,忽谓程子衣、道袍皆过简,而士大夫宴会必衣曳。”又如:“今贫士书生,不见录有司,输粟富家儿,不识一丁……辄戴紫阳巾,衣忠静衣。”
明·朱国桢撰,三十二卷,有明天启二年(1622)朱氏家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刊据明刻本点校出版。杂记见闻、间有考证。记服饰事如:戎服出郊、经筵词记诸臣绣衣、熏衣、品服、赭黄袍及僧衣、袈裟、五铢衣、农蚕、并赐袍带、常服入试、品服、兵器、纸铠绵甲、甲胄密法、祭用常服等。
明·文震亨撰,十二卷。有乾隆《四库全书》本、咸丰《粤雅堂丛书》本、1915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说库》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辑印《丛书集成初编》本,1984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陈植《长物志校注》。分十二门。其中“器具”门“衣服”门载有服饰事,如:衣冠制度、道服、禅衣、冠、巾、笠、履、钩、束腰、梳具等,并对其形制、材料、尺寸等详作考证。
明·陆深撰,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又外集子部杂家类。如:“妇人首饰以髲为之者曰假头,亦曰假髻,作俑于晋太元中,弘治末,京师妇女悉反戴之,今渐传四方矣。”
明·陆深撰,《说郛》(宛委山堂本)续十二。又丛书集成初编本。如:“襄阳大堤曲有‘倒着接花下迷’,盖用白纱作巾。南朝虽帝王亦服白纱帽。沈攸之所谓‘大事若克,白纱帽共着耳’。又别有白叠巾、白纶巾。后世惟凶服乃用白。”
明·张翰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如记成都:“妇女簪花满头,稍着鲜丽,丑嫫出汲赤脚泥涂,而头上花不减也。”
明·胡侍撰,关中丛书第三集19~20册。如商贾之服、领巾、顾姑、左袒。
明·王济撰,丛书集成初编本。记有广西横州地区僚人、横人等民族的服饰习俗。
明·惠康野叟撰,笔记小说大观本。如记妇女化妆:“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明·方以智撰,万有文库,1937年出版。卷六,衣服类(157页)。
明·顾撰,宝颜堂秘笈本。如记海南黎俗:“穿花厚布衣,露腿赤足,戴漆帽,傍赘尺许雉毛二茎,披肩颌间。”
明·田汝成撰,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嘉业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记西南地区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服饰等。
明·张岱(宗子)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衣冠、衣裳(270~276页)。
清·孙承泽撰,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又螺树山房丛书。如:“服色等等,庶人除不得服赭黄,惟许服暗花纻丝绸绫罗毛毳,帽笠不许饰用金玉,靴不得裁制花样。首饰许用翠花并金钗金各一事,惟耳金珠碧甸,余并用银。帐幕纱绢,不得赭黄。……妇女衣饰之制,庶人许用翠花并金钗各一事,惟耳环用金珠碧玉,余并用银。”
清·查慎行撰。昭代丛书(道光本)壬集补编,又明辨斋丛书四集。如:“周宪王《元宫词》:‘健儿千队足如飞,随从南郊露未晞。鼓吹声中春日晓,御前咸着只孙衣。’吴郡皇甫庸《近峰闻略》云:元亲王及功臣赐宴者,别赐冠衣,谓之只孙。今仪从所服团花只孙当是也。”
清·汪启淑撰,中国社会学院图书馆藏书。如:“前明妇人首饰花钿多尚灯光石及蜜蜡,近时皆用登莱石、蓝田玉。”
清·阮葵生,今存二十二卷、十二卷两神。有清光绪十四年排印本,1958年上海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刊》本,1913年扫叶山房石印本。上海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本》。记录了不少清初冠服制度的有关资料,并对冠服相关物品,考证本原。
清·袁棟,十九卷,有乾隆九年(1744)锄经楼刻本。对清以前名物的考证如:罟姑、穷裤、靸鞋、膝裤、便面、河子、袯襫、裹足、缠足、妾服、齐服、蒲鞋、木棉等。也有:暖凉帽换季、章服有别、雍正间对文武品官及举贡生监之便帽顶制的规定等清代服饰的记录。
清·李渔撰,十六卷,分八部、三十六节。有康熙翼圣堂初刻本。雍正:《笠翁一家言全集》本,1977年台北广文书局本,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清·屈大均撰,二十八卷。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文汇堂刊本及乾隆翻刻本。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记粤东民间服饰有:越裳、澳门民服、冠巾、瘿冠、笄式、发髻变化、笄制等。记服饰衣料如:绵布、葛布、蕉麻、茧布、鸟服、纱缎等。又如“合浦珠名南珠,其出西洋者日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色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南珠又以白龙海中的望断珠池所产者最佳,次杨梅、竹林、平江……然皆美于洋珠。”
清·富察敦崇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如:“每至三月,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大约在二十日前后居多。换戴凉帽时,妇女皆换玉簪,换戴暖帽时,妇女皆换金簪。”
清·褚人获撰,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第二辑。柏香书屋1926年校印本。如:“上有倩盼、下有金莲,乃女子之美质,今则不然,时有诗云:‘满面胭脂粉黛奇,飘飘两髩拂纱衣,裙镶五彩遮红袴,绰板脚跟着象棋。貂鼠围头镶锦裪,妙常巾带下垂尻,寒回独着新皮袄,只欠一只野雉毛。’所谓冶容诲淫一至于此……”
清·李斗撰,十八卷,有道光十九年(1839)自然盦刻本,1960年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汪北平等校点本,1984年江苏广陵刻印社周光培点校本。又1979年台北世界书局本。记清乾隆前扬州事。如卷一介绍江南染坊业、扬州染色业及平民衣料之丰富的色彩;卷五记当时艺人服饰、戏剧中人物服色,系统详实;卷九记扬州妇女之发饰、头饰、鞋式及衣裙剪裁制作工艺;卷十一记邑中清明前后肩担卖食者之奇妆异服。卷九“扬州鬏勒异于他处,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八面观音诸义髻及貂覆额、渔婆勒子诸式。”, “女鞋以香樟木为高底,在外为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诸式,在里者里高底,谓之道士冠。平底谓之底而香。” , “女衫以二尺八寸为长,袖广尺二,外护袖以锦绣镶之,冬则用貂狐之类。”“裙式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近则以整假折以细缒,谓之百折,其二十四折者为玉裙,恒服也。”
清·刘廷玑,光绪《申报馆丛书》本。如清:官民凉帽、朝衣补子、民间服五爪龙、时尚草凉帽皮暖帽、陕西衣单纱袍、缎、裘、腰带、戴孔雀领、本朝帽制、优孟衣冠、幞头大袍、网巾之制、小葫芦耳坠、妇人弓足等。
清·俞正燮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考裹足事极精详。
清·赵慎珍著,笔记小说大观本。如记清代束带制度。
清·董含撰,申报馆丛书续集掌故类。如:“余为诸生时见妇人梳发高三寸许,号为新样,年来渐高至六七寸蓬松光润,谓之牡丹头,皆用假发衬垫,其垂至不可举首。”又“仕宦家或辫发螺髻,珠宝错落,乌靴秃秃,貂皮抹额,闺阁风流,不堪遇目,而彼自以为逢时之制也。”
清·李延昰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引《东海假髻篇》记妇女首饰假髻。
清·赵翼撰,四十三卷。十四类。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湛贻堂刻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断句排印本,199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排印本。服饰事如:鹬冠、木棉布行于宋末元初、着靴、弓足、金凤染指、簪花、马褂、缺襟袍、战袍、帽顶、袜、膝裤、钉鞋、绿头巾、脱袜登席等。并引典考证。例如:“簪花”条“古者男子皆簪花,迄于金元,诗句中多见之。清制殿试一甲三簪金花,犹其遗意。”
清卢文弨撰,〈皇清经解〉一卷本。丛书集成初编·总类三卷本。如:“屐可以游山,亦可燕居着之。谢安之屐齿折是也。纨绔少年喜着高齿屐……。”
清·邵懿辰撰,半岩庐所著书第12册。作者将清代服饰与明代服饰做了比较,认为“今时衣裘侈费”、“今皮衣有小毛、大毛、中毛之分,色状高下,穷极工巧,无庐数十种。如三品以上及侍从许服貂裘,而翰詹诸臣有极窭者,一貂值数十金,品制所关,不能不极力购而服之。”
清·汪辉祖撰,龙庄遗书本。如称:“年二十二客游,……时幕风朴素,重裘尚少,即衣表亦未尝有红青色也。……迨乙未则无不反裘者。宦途服饰之华亦始于戊子乙丑,至是益丽。”
清·金安清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如下卷记清道光时妇女发式与服色。
清·王士撰,十二卷。有康熙四十四年(1705)序刊本、民国《笔记小说大观》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湛之点校本。所记服饰事如:康熙初入贡羽纱羽缎、三品许衣貂及猞猁狲、宇文周忌黑衣黄、魏甄后灵蛇髻、六朝白纱帽、唐天子服白纱帽及进士皆白袍、北朝僧尼白布法衣、宋清康间妇女首饰“一年景、五代御史服裁帽等。
清·叶梦殊撰,十卷,有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来新夏点校本。又台北木铎出版社1982年本。记明末清初事。二十八门。卷八“冠服”篇、“内装”篇所记士大夫常服及庶民服多为正史所未备。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曰知录集释》本。1990年8月版。上、下册。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据道光十四年嘉定黄氏西谿草庐重刊本点校。冠服(1239页)、衣(1241页)、对襟衣(1241页)、左衽(1244页)、行幐(1245页)、白衣(1078页)。
清·陆风藻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卷九,服饰布帛附(244~254页)。
清·王应奎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王彬、严英俊点校。如:妇人以金银为介(戒)指,阮大铖服御类优,棉布之始、罩甲诸条。
清·钮琇撰,明清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版。南炳文、傅贵友点校。如:卷一吴觚上秋灯引顾英白《江城秋灯》篇“……灿灿游人齐祛服……”竞梳高髻称浮渲,并曳新裾号月霞……窄袖轻衫样最时……。
清·梁绍壬撰,八卷。有道光十七年(1837)钱塘汪氏振绮堂刊本、宣统元年(1909)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点校光绪十年(1884)钱塘许氏吉华室重刊本。所记服饰事有:白衫、五时衣、葫芦补子、灯景补子、艾虎毒补子、鹊桥补子、菊花补子、阳生补子、袈裟绣龙、火浣布、僧服“哲那环”、竹衫、丧服、养绒绛袍曰半边红、尖头靴、袍、不惜、簪花楼、背苏州、龟鱼配、苏绣鞋、连笠、黎女、韩公帕、苏公笠、水晶、义髻等。
清·姚元之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与(檐曝杂记)合刊,中华书局,1982年版。如:“旧库内陈物堆积,有明代物。年久无用,发崇文门变价。内有朝靴,以彩缯锦缎攒集而成,似缂丝,前作虎形,以皮,金作睛,屈曲者为云气,五色迷离……”。
清·金埴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与〈巾箱说〉合刊,中华书局1982年9月版。如:“从来纱宜于暑,衣之无里者也,褐宜于寒,衣之有里者也。自康熙二十余年间,忽有用纱为複,用褐为禅,而雨衣遂相反,海内翕然服之将五十年矣。”
清·金埴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与《不下带编》合刊。中华书局1982年9月版。如:“今之毳裘,全里皆皮,独余膝以下离地一二寸或三四寸用帛代之,使裘之下边不露毛毳,名曰‘和’。始于康熙初间,而今则盛行矣。崇俭尚朴,得古人制衣之义,且裘本宜轻,于趋走尤便。”
清·朱彭寿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与《安乐康平室随笔》合刊,中华书局1982年2月版。记有康熙以来大臣中有大勋者特赏事。
清·谈迁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1981年8月二版。如辫发、貂裘诸条。
清·汪士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7年1月版。如赐衣、锦绣宋绣、白帽子、帨、玉簪、物异诸条。
清·梁章钜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1年9月版。如缙绅、冠玉诸条。
清·钱泳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上、下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版。张伟校点,如铜带钩、玉昭文带、成衣、裹足、红裠、尺诸条。
清·刘献廷著,中华书局1957年7月版。如卷一记:“丙寅年,荷兰噶吧王耀汉连氏甘勃氏,差使者宾先巴芝通事林奇等,进贡方物四十种……哆啰绒十五匹,内黄色一匹、白色二匹、乌色四匹、硃红色二匹、葡萄色一匹。中哆啰绒十匹,内红色二匹、乌色八匹。织金大绒毯四领。乌羽缎四匹。绿倭缎一匹。新哔叽缎八匹。中哔叽缎十二匹。织金花缎五匹。白色杂样细软布共二百一十九匹……”
清·梁章钜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梁章钜为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如记年羹尧“家藏锁子甲”、“穿用四衣服,鹅黄佩刀荷囊”、“纵子穿四团龙补服”及记和珅藏珍珠手串、大珠、真宝石顶等。
清·李光庭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与〈吴下谚联〉合刊,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道光二十九年(1849)自识。如:衣工、草帽工、帽兜、辫联、眼镜、耳套、靴掖、鞋拔诸条。
清·高士奇辑,〈说库〉第45、46册。如:北苑妆、春宪布、绸缪记印、白越荃葛、黄润、百花带、一称、只孙、短褐、耳衣、毼、细腰、承露、单丝五晕、茜帽、霞帔、弓足、纲巾、不借、黄、行縢、桃花妆、绛帕头、厥篚织文、缨、黔首、翠足粉胸、簪导、织丝、蒲桃髻、末厥、换绯等。
清·昭梿撰,十卷,续五卷。有光绪元年(1875)九思堂刻本、光绪六年巾箱本、宣统元年上海图书公司排印本、上海申报馆仿聚珍版印本、1980年中华书局十五年足本。服饰事如:红绒结顶冠、皇子金黄蟒袍、皇太子朝衣服饰皆用香色、皇上朝服团龙、四团龙补、大臣赐紫、宗室公赐紫、黄马褂定制、花翎蓝翎定制、亲郡王赐三眼花翎、双眼花翎、外臣赐花翎、黄缘红马褂,帽头毡帽、服饰沿革、雍正中行油绿衣等。
清·崇彝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如:衣冠定制寒暑更换、貂皮以脊为贵、蟒袍质地、妇女制服、钿子、忽等条。
清·福格撰,十二卷。此本底稿傅增湘原藏,今归北京图书馆,题“丙辰春三月中浣”,似为咸丰六年(1856)。1959年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汪北平点校点、1984年重排再版标点本。服饰事,如:红绒结顶、花翎、羽缨冠、四禊袍、黄马褂、玄狐、绿压缝靴、执事乐人服色、冠礼、皮裘、帽顶、朝珠、羔裘、大驾卤簿、钿子、裹足、喇嘛、禁止服饰、脱舄、插戴等。
清·毛祥麟撰,明清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版。此书于清同治年间出版,如:丁祭盛仪、土产木棉、名针赛社、露香园顾绣、黄道婆祠诸条。
清·俞樾撰,春在堂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外集本。如续钞之席帽、裁帽、缴;四钞之道服巾褐、幞头等。
清·桂馥,十卷,嘉庆十八年(1813)会稽徐氏刻本、光绪九年(1883)长洲蒋氏心矩斋刻本、195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服饰名物散见于各卷内,如韦当、复胸、狸制、缇褶、都市单衣、綦、娟、带钩、拢袴、契囊、昭文带、兽头、锦绣缎、铁幕、蓝衫、巾卷、裆、服饰、蛮靴等。
清·平步青撰,十卷。有1917年刊《香雪崦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断句排印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本。所记服饰事如:杏黄缴、黄帷轿、斗祓、襻肩红、天水冰山录、湖蚕述、裁衣者说、翻衣、镀金、薯莨绸、葱白色、通草花、一间两间、齐眉包帽、昭君套、端午颁赏葛纱、羽扇、香珠、四月帽纬、冬则貂皮手帕、太平军兵服黄衣红战裙、豹舄、皮冠、襕衫、妆聋、毗仇花作皮裘、两衣衣片、靥子等。
清·虞兆隆撰,说库第四十六册。如敛衽、裙解、披帛诸条。
清·恽敬撰,笔记小说大观第七辑。如:“缺襟袄子,即窄袖紫衫,古以为军中之服。宋南渡后,始服以朝,以前后衩便乘骑,故曰缺胯耳。”
清·吴振棫,二十六卷。余录十卷。清光绪吴氏家刻本,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王涛点校本、1985年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卷二十二记清代服饰礼制、名物及相关奏事。
清·朱彝尊撰,清代稿本百种汇刊第78。又清名家词曝书亭词三种本。如:“纲巾之制,相传明孝帝微行见之于神乐观,遂取其式颁行天下,冠礼加此,以为成人,三百年未之改。”
清·周寿昌,十卷,有清光绪《思益堂集》本,1985年岳麓书社李军政标点本、1987年中华书局许逸民点校本。如清代之:武功特赐花翎、嫂叔无服、中书挂珠、尚白、本朝花翎之兆、编检挂珠、三品服制、成哲亲王五十岁赐寿物单。
清·黄钧宰著,笔记小说大观本。卷五记瑶族服饰:“男子编白雉插首,银环穿耳,银箍币额,银环饰项、腕带银钏,多至二三双。女子簪发以行,覆以花布,如鸟翼妆。衣服背俱系唐宋铜钱为饰,裙用五色线彩,织为文绣,短仅至膝。”
清·刘宝楠撰,广雅书局丛书本。如:女子穿耳、缠足篇。
清·邓传安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记有台湾少数民族服饰。
清·震钧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如:“满俗,妇人衣皆连裳,不分上下,此古制也。古人男子有裳,妇人无裳,盖正如是。至于妇人礼服,补褂之外,又有所谓八团者。以绣或缂丝为彩团八,缀之于褂,为新妇之服。”
清·夏仁虎(原题枝巢子)编撰,考古研究所藏手抄本,又民国刻本。如“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大装则戴珠翠为饰,名曰钿子。袍褂如其夫之服。常装之袍,长至蔽足。履底高至四五寸,上宽下圆,俗谓之‘花盆底’。袍不开气,行时以不动尘为有礼者。”
清·魏裔介撰。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如:“数年来,在部门见隶卒倡优之徒,服色艳丽,负贩市侩之伍,舆马赫奕。庶人之妻,珠玉炫耀,虽经禁约,全不遵行。”
清·吴长元辑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如:“燕山倡伎皆以子为名,若香子、花子之类。无寒暑必系棉裙。其良家士族女子,皆髡首,许嫁留发。冬日以括蒌涂面,但加傅而不沐,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
清·王先谦等编,北大、师大藏光绪十三年本。如:“嘉庆九年,挑选八旗妇女。见其衣袖宽大,并有缠足者,殊为忘本,甚属非是,当经降旨严禁。”
吴龙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艺术生活小品古籍丛刊,1993年12月。收有:妆台记、女红余志、艳体连珠、花底拾遗、补花底拾遗、十眉谣、十髻谣、悦容编、闲情偶记声容部、美人谱、妇女鞋袜考、缠足谈、妇学、闺律、妒记等。
清·张德坚,十二卷,该书编入1952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书中“服饰”篇,记载了:太平军永安初定冠服制度、攻克武昌后“舆马服饰即有分别”,以及定都天京后,改革原定服制,并创建“绣锦营”、“典衣衙”等制造衣服的专门机构等史实。农民起义首次制定的服饰制度,对清代服饰既有否定,又有沿用,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清·涤浮道人撰,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四册》。记有太平天国太平军服饰。
清·张晓秋撰,咸丰五年(1855)。“织营”、“冠服”、“杂制”等篇,记述了太平天国攻克南京时的人物、官制、军制、服装及各种制度。今存稿本。
清·陈锡麟撰,咸丰十年(1860),述及太平天国东进江浙时的衣冠服饰及有关风俗。今存抄本。
民国·陈莲痕撰,上海广益书局,1925年。如:“曲院中衣饰妆置往往表率时俗,宽袖彩裙,既等告朔饩羊,而狭襟高领,亦已不合时宜。今则博袖短襟,颇有大脚步便出风度,迹至丕变,可得而言。鼎革初元(1911年),崇尚纤瘦,领作元宝形,纽扣密布,作种种式样,紧缚芳肌,无稍余地。丁巳(1916年)之后,忽更旧观,力趋度大,一洗往之积弊,然长不逾腰。时姬炫奇,每喜巾帼乱须眉,颀立亭亭,如玉树临风,扑朔迷离,几疑郑樱桃复入尘世。又有燕翅高置,长袍方屐,作旗装者。亦有严束纤腰,博冠革履,效夷服者。近有缟裳素服,淡若梨雪,名曰‘孀装’,则尤生面别开者也。戊午(1917年)夏间,忽盛行纱外套,雾縠经披,春色暗藏,盖外套之内,虽衬有薄罗穷裤,而春色骀荡,见者鲜不轩渠。服装至是,足当妖称。未几为有司所闻,以其攸伤风纪,饬警取缔。”
民国·魏元旷撰,魏氏全书,潜园统编杂编。如:“满洲妇女近乃皆改汉装。后此满汉种族之不分,亦犹昔时汉、胡、羌、戌、契丹、女真之不能别也。”
民国·徐珂撰,天苏阁丛刊一集。如:“大兴、宛平之土著,除满洲、蒙古、汉军向为天足外,贫贱妇女,京谚所谓小住家者,亦皆不缠,西苑、黄村等处同之。”
民国·李中端。关中丛书第阿八集,又满清野史三编。如:“光绪中叶,辇下王公贝勒暨贵游子弟,皆好作乞丐装、余尝亲见之,不知其所自始。而一国若狂,争以寒乞相尚,初仅见诸满洲钜室,继而汉大臣之子孙亦争效之。淄川毕东河尚书之诸孙,盖无人不作此装也。今其家已式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