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的服饰史料

笔记概述

笔记是作者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所知,随笔写下的短文汇编文集,每段常各为独立的内容,各段之间并不一定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有的近于故事,又称笔记小说。由于笔记大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故比较可信,其中有不少宝贵的服饰史料,可以补正史的不足。

《山海经》

作者不详,十八卷,记事以山海地理为纲,涉及上古历史、民族、宗教、神话、物产、医药、巫术等。一般认为《山经》成书不迟于战国,《海经》当在秦汉之际,另有五篇为晋人增纂。书中记有西王母“蓬发戴胜”。记玉有水玉、白玉、玄玉、苍玉、碧玉、文玉、藻玉、璇玉、珚玉、之玉、瑾瑜之玉、婴垣之玉、婴之玉,并有吉玉、美玉、璧、珪、藻珪、金、黄金、白金、赤金、珠玉等文字,并涉及产地,可以证明古代的装饰之盛。书中还记有披发、衣青衣、衣冠带剑、以袂蔽面、冠旃冠、苗民衣紫衣等有关服饰用语。《四部丛刊》影明成化刊晋郭璞注本为通行本,另有《丛书集成》本。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较佳。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袁珂《山海经校注》自附《索引》,较便于阅读。

《淮南子》

汉·刘安撰,高诱注,如:“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服御寒。”见诸子集成第七册。

《西京杂记》

西汉·刘歆撰,东晋·葛洪辑抄。如记女弟送赵飞燕礼物有:“金华紫纶帽、金华紫纶面衣、织成上襦、织成下裳、五色文绶、鸳鸯襦、鸳鸯被、金错绣裆、七宝綦履、五色文玉环、同心七宝钗、黄金步摇、合欢圆珰……。”书中还涉及到:吉光裘、珊瑚玦、鹔鹴裘、犊鼻褌、轻丝履、紫绨裘、玉簪、青羔裘、青丝履、旃衣等物品以及有关的轶闻趣事。有《四部丛刊》影印嘉靖孔天胤六卷本。《抱经堂丛书》二卷本、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与《燕丹子》合刊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等。

《白虎通议》

汉·班固撰,关中丛书第二集第14~17册,附清·孙星华校勘记。卷四衣裳。

《东观汉记》

汉·刘珍等撰,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如“延岑上元还,被襜褕宿下邑亭,亭长白言睢阳贼衣绛罽襜褕,今宿客疑是,乃发卒来,岑卧不动。”

《汉官仪》

汉·应劭撰,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如:“虎贲、冠插鹖尾。鹖,鸷鸟中之果劲者也。每所攫撮,应爪摧碎,尾上党所贡。”

《汉官旧仪》

(又称“汉旧仪”),汉·卫宏撰,二卷,补遗二卷。书中在叙述西汉官制时,涉及到诸如高山冠、履、法冠、小冠、冕服、两梁冠等西汉时的服饰名物。如书中的一段:“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弩戟楯刀剑甲钲鼓。吏赤帻行幐带剑佩刀持盾被甲设矛戟习射。十里一亭,亭长侯。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二尺版以劾贼,执绳以收执贼。”有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汉官六种》点校本。

《独断》

东汉·蔡邕,二卷,《百川学海》本、《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三编本。书中论及汉代冕服制度甚评,有冕冠、天子通天冠、诸侯远游冠、文官进贤冠及法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巧士冠、却非冠、樊哙冠、却敌冠、珠冕、爵冔收、长冠、缁布冠、委貌冠、皮弁、惠文冠等目,述其形制并考证辨释。

《两汉隽言》

前集,宋·林越辑,后集,明·凌迪知辑、文林绮绣本。融经馆丛书本。如:缟素、缊枲、绮、纻、罽、臂韝、韍、衿、结褵、火毳、独茧、水纨、方孔穀、吹纶、絮、绨、绮襦、纨绔、雾縠、纨素、轻绡、沙縠、缯练、缟、荃、葛诸条。

《博物志》

晋·张华撰,十卷,杂记异闻杂说。其中卷六载“服饰考”,多记冠服、巾舄有关资料,如:汉末无玉佩、古男子丝衣、素服、有冠无帻、汉葛巾、建安巾、魏武帝造白蛤等。此书版刻较多,流传亦广,明代丛书,如《古今逸史》、《格致丛书》、《稗海》等多将其收录。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范宁校证本,并附补佚文。

《搜神记》

晋·干宝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中华书局1979年版。如梁冀妻、长短衣裾、西晋服妖、方头屐、撷子髻、毡头、妇人兵饰、生笺单衣,无颜、绛囊缚等段落。

《拾遗纪》

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古小说丛刊本。如:“五年,有因祗之国,去王都九万里……其国人来献,有云崑锦、文似云从山岳中出;有列堞锦,文似云霞覆城雉楼堞;有杂珠锦,文似贯珠佩也;有篆文锦,文似大篆之文也;有列明锦,文似列灯烛也;辐皆广三尺。”

《新序》

汉·刘向撰,《四部丛刊》本,如记“胡亥下陛,视群臣履”,知秦人亦入室脱履。

《抱朴子》

内篇外篇,晋·葛洪撰。道藏举要本。中华书局1958年重印诸子集成本。如讥惑篇:“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裁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好事者,朝夕放效……”

《邺中记》

晋·陆翽撰,《说郛》(宛委山堂本)写五十九。如“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山锦、班文锦、凤凰朱雀锦、韬文锦、核桃文锦、或青绨、或白绨、或黄绨、或绿绨、或紫绨、或蜀绨,工巧百数,不可尽言也。”

《周李侯风土记》

晋·周处撰,清·周湛霖辑,清嘉庆活字本,记楚、吴节令习俗,有服饰内容。

《高士传》

晋·皇甫谥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如梁鸿曰:“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孟乃“更为椎髻、著布衣。”

《南方草木状》

晋·嵇含撰,《湖北先生遗书》辑本,如“南越行记”载“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饰。”

《世说新语》

南朝·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中华书局1962年据宋绍兴八年本影印。又台北中华四部备要本。如:“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皆贪。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荆楚岁时记》

(荆楚故书丛刊本)南朝,梁宗懔原著,谭麟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如“金薄为人,华胜相遗”、“系丝辟瘟、取鸲令语”诸节。

《颜氏家训集解》

北齐·颜之推撰,今人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如:“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弟子,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綦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洛阳伽蓝记》

后魏·杨衔之撰,商务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华书局1963年版。如:“杨元填含水噀陈庆之曰,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又谓庆之还梁,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东士庶,竞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

《隋唐嘉话》

唐·刘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与《大唐新语》合刊本。中华书局1979年与《朝野佥载》合刊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与《唐国史补》合刊本。如:“贞观中,拣材力骁捷善持射者,谓之飞骑,上出游幸,则衣五色袍,乘六闲马,猛兽皮鞯以从。”又“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

《大唐新语》

唐·刘肃撰,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与《隋唐嘉话》合刊本。中华书局1984年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如卷十“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走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后,乌纱帽渐废,贵贱通用折上巾代冠,用靴以代履。”

《教坊记》

唐·崔令歆撰,《增定古今逸史》本,书中记载了一些演出服饰,如“五色衣”、“笼衫”等。

《朝野佥载》

唐·张撰,中华书局1979年与《隋唐嘉话》合刊本。如:“赵公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氆帽,天下慕之。其帽为赵公浑脱,后坐事长流岭南,浑脱之言于是效焉。”

《酉阳杂俎》

唐·段成式撰,广文堂藏版,明古虞毛晋子晋订,汲古阁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又台北源流1982年版。如:“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日黄星靥。靥钿之名尽自吴孙和夫人也、和宠夫人、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婉弥苦,令大夫合药,医言得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当灭痕。和以百金购得白獭,乃合膏,琥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痣,视之,更益其妍也。诸嬖欲要宠者,皆以丹点额,而后进幸焉。”

《云溪友议》

唐·范摅撰,笔记小说大观第四辑,又《说郛》(商务印书馆本)卷五,如:“崔涯……嘲一妓曰……布袍披袄火烧毡,纸补签篌麻接弦,更着一双皮屐子,纥梯纥出门前。”

《云仙杂记》

唐·冯贽撰,《说郛》(宛委山堂本)一百十九,如:飞云履、梅妆阁、金凤凰、隐士衫、半月履等条。

《刘冯事始》

唐·刘存、前蜀·冯监撰,《说郛》(商务印书馆本)卷十,(宛委山堂本)每二十六。如:“古者,妇人如见舅姑,每持香缨以拜,五彩色为之。隋牛弘议以素绢八尺中擗,名曰帛拜,以代香缨。”

《封氏闻见记》

唐·封演撰,十卷,记唐天宝前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古迹、轶事。卷五存“巾幞”条目,阐述周武帝裁制幞头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巾帻、幞头制式演变的史实。“卤簿”条目,则记出行仪仗队列。有乾隆《雅雨堂丛书》本,1933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校证本,1966年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印。

《资暇集》

唐·李匡义撰,癸丑吴兴刘承干跋、南林刘氏求恕斋刊,朱印本。如:“永贞之前,组藤为盖,曰席帽,取其轻也,后或以太薄,冬则不御霜寒,夏则不障暑气,乃以细色罽代藤曰毡帽,贵其厚也。非崇贵莫戴,而人亦未尚。”

《炙毂子录》

唐·王睿撰,上海国学扶轮社1912年排印本。如:“靸鞵,三代皆以皮为之。靸鞵礼云,单底为履,重底曰舄,朝祭之服。自始皇二年,遂以蒲为之。西晋永嘉元年,始用黄草为之,宫内妃御皆著之,始有伏鸠头履子。梁天监中,武帝以丝为之名靸鞵。至二世,加以凤首,尚以蒲为之,名解脱履。至陈、隋间,吴越大行,而模样差多。及唐大历中,进五朵草履子。至建中元年,进百合草履子。至今其样转多差异。”

《蛮书》

唐·樊绰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蛮夷风俗”卷内记南诏服饰、妇女装束等。

《剧谈录》

唐·康骈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标点本。如:“见厅事有女人载金翠冠,着紫绣衣,据案而坐,左右侍者皆黄衫金栉,如宫内之状。”

《因话录》

唐·赵璘撰,《说郛》(宛委山堂本)二十三,(商务印书馆本)卷十九。如“崔枢夫人治家严肃,贵贱皆不许时世妆。开元天宝中有所谓泪妆。”

《兼明书》

唐·丘光庭撰,《说郛》(宛委山堂本)六。丛书集成初编总类。如:“曹子建求通亲。亲表云: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辞者,脱去之名也。言脱去‘远游’之冠,而载‘武弁’之弁也。知其然者,以下文曰:‘解朱组、珮青绂’,组、绂皆绶也。故知‘远游’、‘武弁’皆冠也。”

《法苑珠林》

唐·释道世撰,1936年上海影碛砂藏本。如三十五“宋沙门慧和,宋义嘉之难,和犹为白衣隶刘胡部下……会见野老衣服缕弊,乃以貌整袴褶易其衣。”

《历代名画记》

唐·张彦远撰,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说郛本、续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如:“木剑创于晋代,帏帽兴于国朝。”

《记事珠》

唐·冯贽撰,《说郛》本。如记:“小儿发,初生为小髻十数,其父母为儿女相胜之辞,曰蒲桃髻,十穗胜五穗。”

《明皇杂录》

唐·郑处诲撰,《守山阁丛书本》。如:“太平公主玉叶冠、虢国夫人夜光枕、杨国忠锁子帐,皆稀代之宝,不能计其值。”,又如记杨贵妃事后童谣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知杨戴假发髻,喜穿黄色裙。

《开元天宝遗事》

五代·王仁裕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开元天宝遗事等十种合刊本。如:“御园新有千叶桃花,帝亲插一枝,插于妃子宝冠上”,又如“宫中嫔妃辈,施素粉于两颊,相号为泪妆,视者以为不祥。”

《摭言》

五代·王定保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唐摭言》本。又台北世界书局1975年《唐摭言》本。如:“蒋凝应宏词为赋,止及四韵,顷刻传播,或曰‘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又李白戏赠杜甫曰:‘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

《近事会元》

宋·李上交,五卷,有光绪王氏谦德堂辑刊《畿辅丛书》本。记唐武德至后周显德间(618~954)杂事,如:帝王服赤黄袍衫幞头、帽子、腰带、靴、公服、笏、幞头巾子,金银铜鱼袋、龟袋、特进佩鱼、散职佩鱼、改铜鱼袋、佩龟、妇人线靴线鞋等。对研究唐代服饰有参考价值。

《唐语林》

宋·王谠撰,周勋校证《唐语林校正》本,中华书局1987年版,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第一辑之五。如记:“玄宗柳婕妤有才学,上甚重之。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乃为至贱所服。”

《幞府燕闲录》

宋·毕仲询撰,《说郛》(宛委山堂本)四十一。如:“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潜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丈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至汉祖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的两脚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今(指宋代)不改其制。”

《济南先生师友谈记》

宋·李廌撰,《说郛》宛委山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如:“皇后皇太后皆白角团冠,前后惟白玉龙簪而已。衣黄背子衣、无华彩。太妃及中宫皆缕金云月冠,前后亦白玉簪,而饰以北珠,衣红背子,皆以珠为饰。”

《枫窗小牍》

宋·袁褧撰,袁颐续,《说郛》(宛委山堂本)三十。如“汴京闺阁妆抹,凡数变。崇宁间,少尝记忆,作大髩方额。政宣之际,又尚急把垂肩。宣和已后,多梳云尖巧额,髩撑金凤。小家至为剪纸衬发,膏沐芳香,花弓屣,穷极金翠,一袜一领,费至千金。今闻虏中闺饰复尔。如瘦金莲、方莹面、丸、遍体香,皆自北传南者。”

《入蜀记》

宋·陆游撰,《说郛》宛委山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如:“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容斋随笔》

宋·洪迈撰,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据新刊本标点本。如:“今人或缣帛,一匹为一端,或总言端匹。按左传币锦二两。注云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二两二匹也。然则以端为匹,非矣。”端、两、匹都是古代计量单位。

《梦溪笔谈》

宋·沈括撰,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胡道静校注本。中华书局1962年胡道静校注本。又台北商务1979年本。如:“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鞢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带衣所垂鞢”盖欲佩带弓剑蚡蜕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鞢而独存其环……即今之带也。”

《墨庄漫录》

宋·张邦基撰,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如:“杜子美秦川诗云:‘马娇珠汗落,胡舞白题斜。’题或作蹄……白题乃胡人之毡笠也。子美所谓‘胡舞白题斜’,胡人多为旋舞,笠之斜似乎谓此也。”

《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撰,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擒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子部。四部丛刊子部。如:“《玉藻·注》:‘士以下皆禅,不合,而积。’如今作幧头为之也。后汉向栩,着绛绡(幧)头。古诗云:‘少年见罗敷,脱巾着橾头。’《仪礼·注》:‘如今着头,自项中而前,交额上,却绕髻也’。”

《两钞摘映》

宋·史浩辑,《说郛》(宛委山堂本)十九。丛书集成初编文学类。如:“膏沐,膏所以膏而沐,盖渖也。米汁可以沐头。鲁遣展,喜以膏沐,劳齐师。则非专妇人用之。今赐面脂是也。”

《同话录》

宋·曾三异撰,《说郛》(宛委山堂本)二十三,如:“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裏,或其中用绵者,以紫皂缘之,名曰貉袖,闻之起于御马苑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着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今以所谓貉袖者袭于衣上,男女皆然。”

《娱书堂诗话》

宋·赵兴撰,《说郛》(宛委山堂本)八十四。如:“古乐府云:爱惜加穷袴,防闲托守宫。冷斋夜话云;穷袴,汉时语,今裆袴也。然未详所出。按西汉上官后传:宫人使令皆为穷袴,多其带。服虔曰:穷袴有前后裆不得交通也。师古云:即今裩裆袴也。”

《余氏辨林》

宋·余允文撰,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如:“今之朝衣乃戎服也。盖自隋炀帝数出幸,因令百官以戎服。从一品紫、次朱、次青,后世循袭为之。皂靴亦胡俗马鞋,赵武灵王好胡服,因著之。后效为之也。”

《席上腐谈》

宋·俞琰撰,《说郛》(宛委山堂本)二十五。如:“唐人幞头,初以皂纱为之,后以其软,遂折桐木山子,在前衬起,名曰‘举头容’,以为起于鱼朝恩,五代相承用之,至宋乃易以藤织者,仍是以纱,后又易以漆纱。周武所制不过如今之结巾垂两角,初无带,唐人添四带以两角垂前,两角垂后。宋又横两角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

《孙公谈圃》

宋·孙升述,刘延世录,百川学海本,说郛宛委山堂本。如:“士大夫近年效东坡,桶高檐短,名帽子曰子瞻样。”

《野客丛书》

宋·王楙撰,宝颜堂秘笈本、稗海本、四库全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说郛本。如:台以御暑笠以御雨、金十二行、火浣布、男子傅粉、紫荷囊诸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撰,十卷。所记多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五朝典章礼制琐闻轶事。冠服名物如:幞头巾、裁帽、金带、皂带、通天冠、绛纱袍、衮冕、大裘、缁衣羔裘、黄衣狐裘、素衣麂裘、方团玉带、金鱼、玉鱼、小冠、额子、勒帛、绦、背子、祎衣、法冕、席帽、绯衣、绯绿白袍、皂衣白袍等。有明正德元年(1506)杨武刻本、清代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本,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候忠义点校本。

《清波杂志》

宋·周辉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如:“士大夫于马上披凉衫,妇女步通衢,以通幅紫罗障蔽半身,俗谓之盖头,盖唐帷帽之制也。”

《文昌杂录》

宋·庞元英撰,学津讨原本、雅雨堂丛书本、中华书局1958年本。如:“工部范郎中出古画一幅,云是韩滉笔,其画作村夫子教学生,夫子带乌纱折上巾。按唐始有巾子,两带以系巾,两带垂以为饰。至僖宗时,因伶人以银线捻二带,帝曰亦与朕作一顶来。自此方有折上方,韩滉时未有此制。”

《北梦琐言》

宋·孙光宪著,宋元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版。如卷七:陈见四缝帽白缺衫皂义襕青袴,卷十:孔拯借油衣,卷十二:柳氏子幞头脚、蜀先生见小朵帽子、襕席帽、仆同院司空监云木围裹头于事最便等。

《东轩笔录》

宋·魏泰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记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旧事。如卷二:“旧制,学士以上,并有一人朱衣吏引马,所服带用黄金,而无鱼,至入两府,则朱衣二人引马,谓之双行,金带悬鱼,谓之重金矣。”

《渑水燕谈录》

宋·王辟之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与《归田录》合刊,中华书局1981年版。如:论幞头之演变。

《归田录》

宋·欧阳修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与《渑水燕谈录》合刊,中华书局1981年版。如卷二记:“国朝之制,自学士以上赐金带者,例不佩鱼。若奉使契丹及馆伴北使则佩,事已复去之,帷两府之臣则赐佩,谓之‘重金’。初,太宗尝曰:‘玉不离石,犀不离角,可贵者惟金也。’乃创为金之制以赐群臣,方团毯路以赐内府,御僊花以赐学士以上,今俗谓球路为‘笏头’,御僊花为‘荔枝’,皆失其本号也。”

《燕翼诒谋录》

宋·王栐撰,五卷,记宋太祖至仁宗四朝一百年间各种典章制度,所据《国史》、《实录》、《宝训》、《圣政》等原书多佚,故更具史料价值。散见于各卷的如:选人服绯紫、赐常参官时服、借绯紫佩鱼、知州借绯紫、革带之制、臣庶许服紫袍、改江南官服色、妇人冠梳等。此书曾编入明《百川学海》、《学津讨原》二丛书。1981年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出版与《默记》合刊本。又台北木铎出版社1982年本。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猗觉寮杂记》

宋·朱翌撰,《说郛》(宛委山堂本)二十七。香艳丛书第十集。又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如: “外来之物曰义,如义儿是也。元 云:醉摘樱桃投小玉,义梳丛髻舞曹姿。”

《爱日斋丛钞》

宋·叶□撰,唐宋丛书,子余。《说郛》(宛委山堂本)十七。如:“元和圣德诗云:以红帕首。注者引实录曰:‘禹登涂山之夕,大风雷震,有甲步卒千余人,其不被甲者,以红绡帕抹其额。’ 自此遂为军容之服。”

《能改斋漫录》

南宋·吴曾撰,十八卷。对服饰典制多作考辨,如:冕始于胡曹、京城禁戴毡笠子、诏导驾官朝服结佩、制玉鱼袋、佛妆、条脱为臂饰、苍玉佩翠云裘、元丰品官赐服带、政和讨论履制度、唐武后制赐狄仁杰袍金字、衮服赤舄、磨纳衣等。有乾隆《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丛书》本、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60年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东斋记事》

宋·范镇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与《春明退朝录》合刊,中华书局1980年版。如卷三:“贵游子弟,皆服白襕衫,或罗或绢有差等”,补遗:“球路金带,俗谓之笏头带,非二府文臣不得赐。”

《春明退朝录》

宋·宋敏求著,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与《东斋记事》合刊,中华书局1980年版。如中卷:“真宗命廷赐御花仙带”,卷下:“太宗命创方团毬路带。”

《游宦纪闻》

宋·张世南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与《旧闻证误》合刊,中华书局1981年1月。如卷二借绯借紫,卷四著新紫襦、求弓鞋,卷六宣和六年高丽国使谢恩进奉,私觌之物有幞头纱、紫大纹罗、生大纹罗、白鹫大绫、生花绫、白细苎布、尅丝药袋、绣系腰等。

《旧闻证误》

宋·李心传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与《游宦纪闻》合刊,中华书局1981年1月版。如卷二第34页:“淳熙中,王仲行罢吏部尚书,不带职,帅浙东。入辞,服金带佩鱼而入阁门,吏却之,乃去鱼;不可,则改红带;又不可,则卒改皂带。仲行甚不平。”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如卷七第66页记:“乾德开宝间……国用丰美,上愈节俭,御衣止赭黄袍,以绫罗为之,其余皆用绢。”

《泊宅编》

宋·方勺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3年7月版。如卷一记薛昂撰《冕服书》;卷三记闽广多种木棉;卷十记神宗下诏有司制黑羔以为裘,而被以衮。

《程史》

宋·岳珂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版。如卷一:南陔脱帽;卷四寿星通犀带;卷五:服妖。

《东坡志林》

宋·苏适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卷一,梦中作靴铭。

《仇池笔记》

宋·苏适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卷上:砑光帽。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撰,十卷。如卷二“靖康初京都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波、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一景。”又卷三“宣和末,妇人鞵底尖,以二色合成,名错到底”。“一年景”、“错到底”都对当时的北宋政权,具有讽刺意味。此外所载服饰资料方面内容还有: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红羽衣、金腰带、丝鞋局、胡桃结、盘领紫背子、毫州轻纱等。明《稗海》、《津逮秘书》两丛书及清乾隆《四库全书》均编入此书,1920年上海涵芬楼据穴砚斋抄本校印,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癸辛杂识》

宋·周密撰,前集、后集、续集上下、别集上下,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8年1月版。如前集白帽、误着祭服;后集紫纱公服;续集金凤染甲;别集胡服间色、画扇不入内。

《齐东野语》

宋·周密撰,涵芬楼藏版,据元明补本校。如卷十记有:“纱之至轻者有所谓轻容……又有所谓方孔者……即今之方孔纱也。”

《涑水纪闻》

宋·司马光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年5月初版,涵芬楼藏版,据旧钞两卷本校印并增补。如卷一:“太祖性节俭,寝殿设布缘袆帘,常出麻屦布衫,以示左右曰:吾故时所服也。”

《云麓漫钞》

(初名“拥炉闲记”),南宋·赵彦卫撰。十五卷。书中考辨服饰、妆饰、冠履沿革及其渊源者,如:幞头、借绯、屦考、妇人以黛画眉、古人戴冠上衣下裳、小冠、温公帽、伊川帽、燕脂、服色等。有乾隆《四库全书》本、咸丰《涉闻梓旧》本,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57年古典文学刊行社标点排印本。

《青箱杂记》

宋·吴处厚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涵芬楼藏版,据四库全书校印本。又中华书局1985年版。如记五代时蜀人服饰:“王衍在蜀,好私行,恐人识之,令民戴大帽,又令民戴危脑帽,狭小,俛首既坠。又衍朝永陵,自为尖巾,土民皆效之,皆妖服也。又每宴怡神亭,妓妾皆衣道衣、莲花冠,酒酣,免冠,髽髻为乐,因夹脸连额,渥以朱粉,号曰‘醉妆’。”

《珩璜新论》

宋·孔平仲撰,宋元人说部书,商务印书馆,1920年1月版,据陈仲鱼校本,涵芬楼藏版。如:印绶、昔不嫌白、幂帷帽、半臂、幞头始于周武、品色衣、佩带与佩鱼制度等。

《梁谿漫志》

宋·费衮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12月版,涵芬楼藏版,据影宋钞本校印。卷四载东坡遇雨“从农家借箬笠戴之着屐而归。”

《塵史》

宋·王得臣撰,涵芬楼藏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11月版,据影钞宋庆元洪遽本校印。如卷上礼仪讲妇人冠服:“编竹而为团冠,复以长者屈四角而下,至于肩、谓之亸肩,又以团冠少裁其两边而高其前后,谓之山口,又以亸肩直其角而短谓之短冠,今则一用太妃冠矣。”

《鸡肋编》

宋·庄季裕撰,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涵芬楼藏版,据邵位两钞阁本校胡心耘本校印。如:“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单州成武县织薄缣”、“苏州以黄草心织布。”

《石林避暑录话》

宋·叶梦德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10月初版,涵芬楼藏版,据嘉禾项氏宛委堂本校印。如卷三:“唐以金紫银青光禄大夫皆为阶官,此沿袭汉制金印紫绶、银印青绶之称也。”

《随隐漫录》

宋·陈世崇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3月初版,涵芬楼藏版,据四库全书本校印。卷三载有带的三十二种名目,称“带格三十二:笏头一字、笏头毯绞、排方御仙花、螺犀、丝头、荔枝、柘枝、太平花、碎草、师蛮、人仙、犀牛、宝瓶、行虎、戏童、宝相、胡荽、凤子、野马、双鹿、方腾、云鹤、坐神、天王、行狮、行鹿、盘凤、凹面、醉仙、獐鹿。”

《演繁露》

宋,程大昌撰,《说郛》(宛委山堂本)十三,(商务印书馆本)卷五十七。如襦、褐、裘、长背子、斜喝里皮、带钩亦名师比、冠与帻、白纱帽、冒絮、古人不忌白、脱露半袖见内服谓之袒、解除吉冠谓之免等。

《画墁录》

宋·张舜民撰,《说郛》(宛委山堂本)十八。知不足斋丛书175~176册。丛书集成1948册。如:“庆历康定以前,朝士不披毛凉衫,公服重戴而已,冬月或披毛衫而得寒疾,今则无问寒暑,虽六军卫士,重戴披衫,与士大夫错杂,路冲无别,虽曰凉衫,实热衫也。”

《清异录》

宋·陶穀撰,《说郛》(宛委山堂本)一百十九,(商务印书馆本)卷六十一。如:“明宗天资恭俭,尝因苦寒左右进蒸黄透绣袄子,不肯服,索托罗毡袄衣之。”

《候鲭录》

宋·赵令畴撰,《说郛》(宛委山堂本)十八,(商务印书馆本)卷三十一。如:“杜牧之宫人诗云‘绛犹封系臂纱’。后学不解,常见服饰变古,始于晋武帝选士庶女子有姿色者,以绯彩系其臂。大将军胡奋女泣叫,不伏系臂。左右掩其口。今定亲之家亦有系臂者,续古事者也。”

《脚气集》

宋·车若水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11月版,涵芬楼藏版,据四库全书本校印。如:“妇人缠脚不知起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使之受无限之苦,缠得小来不知何用。后汉戴良嫁女练裳布裠竹笥支屐是不干古人事。或言自杨太真起,亦不见出处。”

《嫩真子录》

宋·马永卿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据劳平甫校本,涵芬楼藏版。如卷:“今之鱼袋乃古之鱼符也。必以鱼者,盖分左右,可以合符。而唐人用袋盛此鱼,今人乃以鱼为袋之饰,非古制也。”

《图画见闻志》

宋·郭若虚撰,六卷。绘画史论著作。卷一载“论衣冠异制”一节,叙服饰名物数十种,如:衮冕、幅巾、幂、折上巾、幞头、黄绫纹袍、乌纱帽、九环带、六合靴、翼善冠、进德冠、幞头巾子、襕衫、紫绯绿袍、紫服金玉带、深浅绯服、七事跕蹀、冯翼(逢被)衣、直掇、袴褶、木屐、皂靴、红锦靿靴、帷帽等。对先秦至唐代的冠服制度进行了考证,以求绘画正确表现各时代的生活。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续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1984年上海书店重印四部丛刊续编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史丛书》本。

《画史》

宋·米芾撰,见于安澜《画品丛书》187~218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3月版。如:“唐人软裹,盖礼乐阙,则士习贱服,以不违俗为美。余初惑之,当俟君子留意。耆旧言,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遗制也,更无头巾。掠子必带篦,所以裹帽则必用篦子约发。客至,即言容梳裹,乃去皮冠,梳发角,加后以入幞头巾子,篦约发,乃出,客去复如是。其后,方有丝绢作掠子,掠起发顶帽,出入不敢使尊者见。既归于门背,取下掠子,篦约发讫,乃敢入,恐尊者令免帽见之,为大不谨也。又其后,方见用紫罗为无顶头巾,谓之额子,犹不敢习庶人头巾。其后举人始以紫纱罗为长顶头之,垂之背,以则庶人黔首。今则士人皆戴庶人花顶头巾,稍作幅巾、逍遥巾、额子则为不敬。衣用裹肚勒帛,则为是。近又以半臂军服被甲上,不带者谓之背子,以为重礼;无则为无礼。不知今之士服,大带拖绅乃为礼,不带左袵皆夷服,此必有君子制之矣。汉刻从者巾与殷毋追同,今头巾若不作花顶而四带,两小者在发,两差大者垂,则此制也。礼岂有他,君子制之耳。余为涟水,古徐州境,每民去巾,下必有庶楮皮冠,此古俗所著,良足美也。又唐初画举人必鹿皮冠,缝掖大袖,黄衣短至膝,长白裳也。萧翼御史至越,见辩才,云着黄衣大袖,如山东举子用证未软裹曰襕也。李白像鹿皮冠,大袖黄袍服,亦其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