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黄宗羲撰,四库全书经部礼类。逐句诠释《礼记·深衣》中有关深衣的形制,兼及诸家对深衣认识的探讨。借月山房汇钞第1集。泽古齐重钞第一集。南菁书院丛书第二集。又台北商务版四库全书本。
清·任大椿撰。燕禧堂五种本。皇清经解续编本。卷一述深衣为古代养老及燕群臣之服、诸侯之夕服、大夫士私朝夕服及家居之服、庶人之吉服、奔丧之服等。卷二探讨深衣用布之粗细、款式、各部位尺寸以及装饰等。卷三诠释与深衣有关的长衣、中衣、裼衣、衣、袏衣、裎衣、褣、裋褕、襜褕、襦、袍、袴褶、袿衣等。
清·江永,十卷,有道光九年(1829)学海堂《皇清经解》本。此书是对《论语·乡党篇》的考证。卷一“图谱”类列:服制差等图、冕弁冠服所用图、冕服九章图、深衣裳裁布图、深衣前后图、深衣裳孔疏订误图。卷五卷六“衣服”类,列有制衣服考、冕服考、朝服考、饰考、裘制杂考、佩考等三十多目。对研究先秦服饰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江永撰,其所复原的深衣图样影响颇大,但他所理解的“续衽钩边”,只不过是在衣内掩一小襟而已,它和清代长衫中的小襟相去不多,而与战国的钩边却差得很远。有艺海珠尘癸集本、皇清经解本。又台北商务版四库全书本。
清·凌曙,六卷,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犀轩丛书》本。有注释《仪礼·丧服》之专著。全书有:斩衰章、齐衰三年章、齐衰期章、齐衰三月章、殇大功章、正大功章、衰章、殇小功章、缌章、纪等十一篇。
清·宋绵初撰、皇清经解续编本。诠释先秦时期的各种礼服。卷一述祭祀、朝觐之服。卷二述缁布冠、元冠、簪缨之制、衣裳之制、德佩、事佩、深衣、天子之裘、诸侯之裘、卿大夫之裘、士裘、庶人裘及袍、襦、袴、裈、袜等。
四卷,清·焦廷琥撰,《积学斋丛书》第三、四册。又台北艺术版。
清·张惠言撰,素隐所刻本。
清·任大椿撰。皇清经解本。诠释《周礼》、《礼记》、《仪礼》等经文中有关弁服的用例。分爵弁、韦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等门类,凡一百四十余事。每门类先列条目,次引经文及诸家注疏,后加以考订解说。
清·黄世发撰。戊寅丛编第一册。元服第一(冕、弁、冠),衷服第二(衣章、朝服、玄端服、深衣、长衣中衣、裘物),杂服(裳、黻、带、佩、笏、舄、幅、裼袭)。
清·恽敬,二卷,光绪九年(1883)浙江归安姚氏刊印《咫进斋丛书》本。卷一列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七篇;卷二为自虞至明代十二章制度的沿革。卷首载有历代十二章分图、合图。内容反映了先秦至明代,十二章礼制的演变过程。
清·恽敬,有光绪十年(1884)刊本、民国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本。初集收《说弁》两篇、《说钩》一篇;二集收《古今首服图说序》一篇。
清·雷述,雷学淇释。有畿辅丛书本及商务印书馆1936年丛书集成初编本通行。作者认为古代服制可以别尊卑、严内外、辨亲疏。服饰制度多见于古经。然汉唐以来注疏家,言服多误,代各异制,人各异词,故统诸经缕析而条贯之,因称《古经服纬》。从黄帝制布帛、辨冠履、垂衣裳、黼黻以化天下论起,对中国古代的冕服制度,作了全面论述。诸如冕、弁、冠服、十二章、裘、带、佩、履和王后夫人外内命妇之服制以及织物品种、衣服用色、丧服制度等,均以极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释文则引经据典、缕析条贯,加以详述考订。
清·夏炘撰,景紫堂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经部三礼总义类制度名物之属(第二册98页)著录。
清·刘智撰,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重印本。卷15冠服(6~11页)。
二十卷,宋·聂崇义集注,通志堂经解·三礼(康熙本、同治本),又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版画丛刊》1,1988年8月影印宋淳熙二年本。
十四卷,明·董锐撰。记战国时期二百年间,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兴衰沿革及典章制度。其中“器服”门,保存了大量服饰史料。有道光《守山阁丛书》本、1956年中华书局排印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缪文远《七国考订补》本。
一卷,汉·刘苍撰,清·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通礼类。《中国丛书综录》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典礼(第二册456页)著录。
民国·桑宣撰,钱研斋丛书本。
清·俞樾撰,皇清经解续编本,春在堂全书本。
汉·孙叔通撰,原书已佚,存辑本。有嘉庆《汉魏遗书钞》王谟辑本、嘉庆《平津馆丛书》孙星衍辑本、《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王仁俊辑本。书中记载有汉代冠服弁冕制度,并详述其形制、制作用材等,亦有龙火黼黻等,服章等级差别的规定。
近代·王国维撰,见上海古籍书店《王国维遗书》第三册《观堂集林》卷第二十二(史林十四)。文曰:“胡服之入中国,始于赵武灵王,其制:冠则惠文,其带具带,其履料,其服上褶下袴”。接着以古文献为根据,叙述了胡服行于中国以及入中国后变革之大略。战国已有效胡服者。汉近臣武士或服其冠,或服其服,或并服焉,汉末始有袴褶之名。魏晋以后士庶、百官、天子戍旅服之,北朝尤盛,后魏以为常服朝服。隋取其冠为天子戌服,取其服为武臣之朝服,为天子皇太子侍从田猎豫游之服、上下公服、武官侍从之服。取其带与履为常服。唐武弁之服用其冠、平巾帻之服用其服。宋仪卫中尚有之。并叙述了貂蝉冠、袴褶质色与形态、带由佩物到致饰的演变过程等。又履之专用,盖六朝以后则然。纠正了前人“胡服”起于“北齐及”“袴褶之服不详所起”的说法,考证了胡服的源流及制度变革。对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交流,实为一篇重要的文献材料。
唐·陆遂良撰,方氏丛钞本。
唐·陆龟蒙撰,《说郛》(宛委山堂本)一百十四。
唐·夏侯审撰,方氏丛钞本。
唐·段成式撰,《说郛》(宛委山堂本)七十七。《香艳丛书》第三集。
清·鲍协中撰,《香艳丛书》第11集。
唐·宇文士及撰。
闺阁部容仪,《说郛》(宛委山堂本)七十七。《香艳丛书》第三集第一册。
一卷,宋·方凤撰。《续金华丛书》28,《学海类编》97,《美术丛书》第2集10辑3册。
作者不详,方氏丛钞本。
作者不详,宋熙宁中定,方氏丛钞本。
作者不详,方氏丛钞本。
宋·陈世崇,《说郛》(宛委山堂本)九十七。
九卷,宋·车垓撰。有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重印1913年沈家本刊《枕碧楼丛书》本。为记述宋代以前丧服礼制的专著。
十卷,宋·郑居中编纂于北宋徽宗政和年间,有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冠议分十四小类、冠仪分六小类,据典引证,史料丰富,对研究周代至北宋冠礼演变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宋·曾公亮等撰,有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版画丛刊·武经总要前集》本,文字阐述,并附插图,如胄甲、顿项、头鍪等,对研究宋代军事装备,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百卷,元·王恽撰。有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秋涧集》本。书中与古代服饰有关的论文有:孔履记、簪导玉饰考,冠冕始制、服色考等。呈文有:论品官悬带弓箭事状、请禁制异样服色事状、论服色尚白事状、为私被衣甲事状、论外任官展果公服事状、论成造衣甲不宜责等。
作者不详,明刊本已佚,旧钞本一册,北京社会科学院王灿炽《北京史地风物书录》337页著录,北京出版社,1985年11月。
作者不详,明刊,残存六册,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及“康生之章”印。故宫博物院藏复印本。包括:中宫冠服、东宫冠服、亲王冠服、世子冠服、郡王冠服、东宫妃冠服等。
一卷,明嘉靖·张撰,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天一阁藏本。先是世宗命制燕弁冠服为燕居所御。又制忠静冠服以锡有位。会光泽王请宗室冠服式,命以燕弁为准。定为此图,而敕为之说。前有谕旨及总序。其冠,亲王九、世子八、郡王七。服用青身青缘,前后方龙补。衬用深衣,玉色。带用青表绿里绿缘,履用皂绿,结白韈。其镇国将军至奉国中尉、左右常长史至伴读,咸从忠静冠服,以品官之制服之。其仪宾则不预焉。名曰保和,言各得其分则和也。其冠图为前后左右四面,服图为前后二面。较三礼诸图绘一面者为详。
(上海文献丛书),明·朱之瑜撰,上海文献丛书编委会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据1708年日本刻本影印。野服图说(71~83页)、道服图说(84~90页)、披风图(91~92页)、衣服(染色附)(351~362页)。
明·顾孟容撰。
明·朱术珣。郑振铎藏书,《西谛书目》著录,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善本部。
作者不详,为晚明世宗嘉靖时(1522~1566)宦官严嵩及其子严世蕃被抄家时在分宜的财产籍没清册。明刊本曾于清雍正五年为周石林所得,因刊本残缺,周氏手成此书,取太阳当空、冰山骤涣之意,命名为《天水冰山录》。因而得以流传至今。其中被籍没的有关服饰的财产计有:织金妆花缎、绢、绫、罗、纱、、改机、绒、锦琐幅、葛布等14331匹。各色织金妆花缎、绢、罗、纱、细、改机、绒、宋锦、蟒葛、貂裘、丝布等男女衣服1304件。有金镶珠宝首饰1803件、头箍围髻21条、耳环耳坠267双、坠领坠胸62件、金镶珠宝簪309根、镯钏105件,杂包金首饰776件、帽顶35个、绦环208件、绦钩68件、玉带202条、金镶各色带124条、带环33件。其细目命名是研究考定明代服饰名物制度的重要文献材料。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
20卷,清·阿桂等奉敕撰,乾隆四十三年(1718)成书,内容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包含衣冠服饰等内容。
清·陆心源撰,有陆氏《仪顾堂集》本及同治福州刻本、光绪刻本。以《明史·舆服志》所载:“正德十一年(1516)……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证明翎顶礼制始于明正德,将《大清会典事例》所说始用时间,提前了一百二十年。
清·陆心源撰,有陆氏《仪顾堂集》本及同治福州刻本、光绪刻本。作者以《明史舆服志》与《大清会典事例》、《皇朝礼器图式》相互校订,详细考证了明清两代公侯驸马、文武官员常服补子相袭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情况。
清·王侃撰,巴山七种本。
民国·胡朴安撰,满清野史初编本。
清·余怀撰,檀几丛书本、香艳丛书本。又《花底拾遗——女性生活艺术经典》215~221页,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2月。
清·袁枚撰,有光绪国学扶轮社《香艳丛书》本。以杂史、杂记、诗词考订缠足始于南唐李后主时窅娘,盛行于宋代,兼及各式弓鞋,是研究妇女缠足史的专著。
九卷,清·傅恒撰。乾隆时奉诏,令边疆督抚,将各民族形象服饰,绘图送呈,乾隆二十二年(1757)汇齐。有清内府《四库全书》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1年辽渖书社影印本,台北世界书局四库全书荟要本。所绘形象服饰涉及今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两广、闽台、云贵、川蜀、海南、青海等三百余个民族部落的男女形象,并有少量与清朝接壤或往来的外国人的形象服饰。对研究清代少数民族形象服饰,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舒位撰,凡五十二首。有道光《昭代丛书》本,神州国光社《美术丛书》本,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增补本。除诗文外,诗作附注中还详述了贵州苗族各分支系服饰形制的不一,描述了异彩纷呈的男女服饰、衣裙、发髻、头饰、佩饰及穿用习俗,所及名物百余种。
清·奕劻撰,曾上奏清帝,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石印本。分九类,载:军官目兵帽式、军裤记号、礼服袖章、肩章、领章、常服袖章、带饰等图样,并详注文字说明,为中国第一部军队单兵种服饰专著。
近人·尚秉和撰,萧艾·谭松林校点,岳麓书社,1991年6月。三代以来首服状况(20~24页)、身部(41~65页),足部(66~75页)。又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又日文版《支那历代风俗事物考》,[日]秋田成明译,东京大雅堂,1943年。
(日文本),尚秉和撰,[日]秋田成明訳,东京平凡社,1969年日本东洋文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