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服饰描述

文学概述

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如神话、民歌、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杂剧、传奇、小说、戏曲、散文,甚至包括竹枝词等,也偶有对服饰的描述,因涉及面太广,只能例举一二,尚有广阔的天地有待整理。

《诗经》

作者不详,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民歌为主,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有关服饰的如:“羔羊之皮,素丝五”(国风·召南·羔羊)、“缘兮衣兮,绿衣黄裳”(国风·邶风·绿衣)、“副笄六珈”(国风·鄘风·君子偕老)、“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国风·魏风·淇奥)、“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国风·郑风,丰)、“缟衣綦巾”、“缟衣如蘆”(国风·郑风·出其东门)、“葛屦五两、冠双止”(国风·齐风·南山)、“纠纠葛履,可以履霜”(国风·魏风·葛履)、“羔裘豹祛”、“羔裘豹褎”(国风·唐风·羔裘)、“黻衣绣裳、配玉将将”(国风·秦风·终南)、“朱芾斯皇,有玱葱行”(小雅·采芑)、“赤芾金舄”(小雅·车攻)、“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小雅·採菽)、“台笠缁撮”、“卷髪如趸”(小雅·都人士)等。有汉人注《毛诗郑笺》、唐人义疏《毛诗正义》、宋人注《诗集传》等。今人有余冠英《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陈子展《国风选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袁愈荌译唐莫先注《诗经全译》等。

《楚辞》

西汉·刘向辑,包括屈原在楚国民间歌谣基础上创作的新诗歌及在屈原影响下的模拟仿作作品。有东汉王逸注《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及今人马茂元注《楚辞选》等。如《离骚》载“榄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骊骊”记述用香草做成服饰。

《轻薄篇》

晋·张华,此篇为五言叙事诗,全诗三百言,载于《张司空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有1917年扫叶山房石印本。如:“横簪刻玳瑁,长鞭错象牙,足下金鑮履、手中双莫邪”等句,对当时人生活和服饰的奢华进行了披露与砭刺。

《玉台新咏》

南朝·陈·徐陵选。为供后庭歌咏的诗歌总集,收南北朝时男女闺情作品769篇,描写服饰的诗句如古乐府“日出东南隅”:“头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绿衣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少年见罗敷,脱巾着绡头……。”;汉时童谣歌:“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眉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歌词:“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等。有中华书局1985年版,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玉台新咏笺证》本及成都古籍书店影印吴兆宜注本。

《全唐诗》

九百卷,清·彭定求等编,收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作品不少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有中华书局出版王全点校本,又台北文史哲1978年本、木铎1983年《全唐诗外编》。如白乐天《缭绫诗》:“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识者何人衣者难,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间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又如白乐天《时世妆诗》:“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蚩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

《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穿关》

明·赵琦美,辑元明杂剧242种,收于1958年商务印书馆《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各剧本后附“穿关”,记载剧中人物服装道具,包括发饰、盔帽、髯口、服式、戏鞋及所用砌末二百多种、装束样式三百种,所记以明代以前戏剧服饰为主,是现存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戏剧服饰文献。

《京都竹枝词》

清·薛献廷辑,光绪刻本、民国石印本。如:“头名架子(近时妇女以双架插发际,挽发如双角行,日架子头。)甚荒唐,脑后双垂一尺长。袍袖直如弓荷袋(近因袍袖太宽,无褂不甚雅相,故皆将袍袖头移于褂上,直无袍矣),可能恭敬放拖杭(清语袍袖也。旗礼,妇女见尊长必放袍袖,今则无矣。)”

《京华百二竹枝词》

清·兰陵忧患生撰,1910年铅印本,首都图书馆藏。如注:“时人服饰之备新式者,帽结多用蓝色,腰巾多用湖色、白色,总以浅淡为主。帽结宜小,腰巾长与袍齐,摇曳风前,颇饶资态。”